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缘文化”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缘文化”与和谐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方立天

  中华缘文化论坛的举办标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因为我们探讨的是一个对文化崛起有很重大意义的一个“缘”这么一个范畴,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短短的时间里,想讲一下“缘”的思想与和谐社会。我想分三点来讲,第一是“缘”的意义和性质;第二是“缘”的起缘;第三是“缘文化”对推动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缘”的意义和性质。佛教所讲“缘”的意义内涵很多,从一般意义讲就是指原因,或者是指条件,就是直接原因条件。第二类意义,如果和因联系起来用,因是主要的,内在的原因,“缘”是外部条件,次要的原因,所以,因缘处理上有这么一个区别。围绕着因有所“缘”,就是内善,还要攀“缘”,就是做认识活动。还有讲机缘、缘分等等,这是因缘的关系。所以它的意义是多重的。“缘”的性质有三种,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一个是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恶的缘。佛教所说的缘还有四种关系,即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说明我们的生命不只是这一生,还有前生;不只是这一世的前生,还有很多很多的前生;而今生同样有很多很多来生,数不完。因为佛教是从因缘、因果关系来探讨整个人生的解脱问题,是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缘”的性质。

  二、“缘”的起缘。“缘”是佛教反对梵天创造世界的理论而提出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提出来的。当时印度有两种学说,一个是上天创造宇宙和人类;第二是人类一切事物由简单元素构成。这两个学说佛教不赞成,从“缘起”来说明起源。“缘起”,基本因素就是此生和彼生,用我们现在话说,所谓“缘起”就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生都是由原因条件构成的,是由主要的原因、次要的原因,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构成。事物都不是孤立产生的,认为自己“无因”产生是错误的,认为完全是自己的原因也是错误的,完全有它因产生也是错误的,由共因联合起来产生也是错误的,那么,事物就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这个“缘起”是不是可以从三方面体会。第一是一种关系,一切事物都是有关系的,是由于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一种关系形成的一种实体,是一种关系,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它不能孤立产生,是互相联系的。这是我体会的第一个含义。第二是个过程。它认为因为因缘和合,某一个因素和条件起变化,就会引起别的条件的变化,所以这是个过程,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短暂又是永恒的,是用一种发展观点。事物不能停留在现在这个情况,现在“缘起”会带来未来的“缘”起,这是发展的观点,是从过程把握。第三是现象的存在。佛教的“缘起”论,后来大成佛教有一个著名论点,就是“缘”起性空,用现在的体会就是本质空,但是不等于没有,有和空,本质和现象一体两面,是不能离开的,所以佛教经常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这两者不能分离。观察事物要观察这两方面,观察任何事物的时候要讨论这两方面,这是“缘起”论主要的含义。

  三、 “缘文化”对推动和谐社会的意义。“缘起”说,它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这样的理念:即共生、合作、宽容和感恩。第一是共生的理念。因为事物就是关系,就是“缘起”,就是共生,互相依存,不是孤立的。我们观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要运用这种观点维持共生。第二是合作的关系。因缘之间不能合作、和谐,就不能成立,就不能生起事物,这就是互相合作的结果。这种世界观要求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民族之间都应该合作。第三是宽容的观点。互相宽容。因为只有宽容才能够维持和谐共存。如果互相斗争,互相冲突,那这会使这个事物遭到破坏,和谐社会就不能存在,所以要互相宽容。最后要有感恩报恩思想。“缘起”每一方都是由于有他方、对方存在才形成事物,因此我们要有感恩的观念,要报恩,知恩报恩。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理念,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更加的美好。

  我想佛教的“缘起”理念很重要,光说“缘起”理念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从“缘起”出发会派生出很多的理念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思想支撑的资源,这是一个方面。

  借这个机会我还想讲一下,我认为佛教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可以说是提供了六个重要的观念,六个哲学范畴,就是从“缘起”派生。首先是“缘起”,第二是因果,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因果,要善因不要恶因,这样会带给我们美好的结果。第三是平等,因为有因果所以有平等观念。第四是慈悲,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互相要慈悲。第五是中道,就是既要看到现象的一面,又要看到本性空的一面,事物要看到各方面,要全面看。第六是缘由,就是方法,用缘由的观念调整对事物的关系。这六个方面是佛教贡献当代社会很重要的哲学思想。 (根据中华缘文化论坛讲话录音整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