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宣化上人讲:教育救国(3)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宣化上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响应义务教学
  ◎姜吉甫 文
  廿年以前 余同拙荆
  拜师皈依 瞻仰圣容
  观音菩萨 千手千眼
  法相庄严 慈悲济世
  千处祈求 千处应现
  由衷感动 诵经念佛
  略晓教理 虔诚奉行
  冥获护佑 诸事顺遂
  近几年来 三访圣城
  法界总会 供奉万佛
  环境清幽 钟灵毓秀
  梵音缭绕 家风严谨
  宣公上人 法渊深远
  十八大愿 六大宗旨
  誓度众生 弘法忘身
  道场广增 信众欣皈
  教被四海 八方崇敬
  创办学校 大中小学
  近又倡导 义务教学
  开创先河 诸方响应
  今生有幸 随公学佛
  参学教育 乃无上乐
  学子来城 离世尘染
  亲善知识 胜缘难得
  循循善诱 当知勤勉
  所学内涵 佛学悟理
  孔孟思想 上人训示
  一般课程 兼容并顾
  升学就业 生活辅导
  洪炉冶炼 达德成才
  教育环境 至为理想
  贤达人士 祈同发心
  菩提康庄 人间大道
  广施教化 共襄义举
  义务教师群英谱
  ◎陈心平 文
  杨富森教授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宣公上人在万佛圣城,以“杨校尊,授洋文,杨洋同音不同字”为上联,叫大家对下联。这杨校尊就是法界大学中文课程主任杨富森教授,因为上人请杨教授担任法界大学校长,杨教授加以推辞,因此上人给他取了这个一校之尊的称号。宣公上人和杨教授第一次见面,就是从中国的对联诗词谈起。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了四个半钟头。
  杨教授幼年在乡塾念书,二十岁考入燕京大学主修新闻学系。这段求学历程为他奠下扎实的中文底子,无论古文或白话文,他都有深厚的基础。抗战期间,在各大报社新闻单位等,历任编辑、编译、记者的工作,更训练出他对文字运用的敏感度。
  一九四八年起,杨教授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攻读,并同时担任中文助教。七年后,拿到哲学博士。一九六○年起,杨教授先后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宾州匹兹堡大学、德国雨堡大学等校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并曾任匹兹堡大学东亚语文系的系主任。一九八三年退休成为荣休教授。在这段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杨教授开创出一套“汉字拼声法”。这个方法有效地将华语推广于西方,嘉惠西方的学子。这套“汉声拼声法”,杨教授所著,由法界佛教大学印行再版的《大学中文》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杨教授幼年见母亲长斋礼佛,自己也随著吃了近二十年的长素。在宣化上人的推介下,他阅读了《华严经》、《六祖法宝坛经》、《地藏经》。看过艰深的经文,他有感而发地说,佛教为什么不普及?就是因为缺乏一般人易了解的读物。多年来,万佛圣城致力于英文佛经的翻译,杨教授认为这是很好的做法,有助佛教的普及。
  杨校尊为人幽默风趣,妙语如珠,带动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老当益壮的杨教授,来到万佛圣城,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一群中、美后学,为大众贡献所长。以一颗赤子之心,加上人生历练,所涵养出的长者风范与智慧,使得他有一个更洒脱,悠然自得的人生,虽然他自谦不懂佛法,但观其生平事迹,实在是一位仁义可风,老而弥坚的行者。
  易象干博士
  易象干博士曾与多位饱学之士,及时下知名心理学家、宗教人士,共同工作,吸取彼等专业知识。又广游欧洲、北非,曾求学于巴黎大学,后获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心理组荣誉毕业生。因任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助理,而在精神病院研究个案,也主持国家科学基金会,参与多项心理单位工作。为了解中国哲学与宗教方面的文字而学中文,并对坐禅发生兴趣。遇宣公上人后更受教往台湾深入学习中文,并寻访善知识,了解佛法。
  一九六七年回美后皈依上人,先后获中国文学硕士、博士,并钻研佛法,参与译经委员会多项翻译工作,同时也担任口译、讲解经典,帮助许多西方人士认识佛法。在一九六八年,上人开始九十六天楞严法会就是因为易博士带著三十多位美国大学生由西雅图来向上人请法而开演大法的。
  易博士有一儿一女,女儿瑞华是第一位毕业于万佛圣城中小学,接受佛教教育的学生。后毕业于史丹佛同时拿到亚洲研究的大学文学与硕士学位。易博士目前任教于三籓市州立大学哲学与宗教课程。
  万佛圣城太极拳老师─潘柔世先生
  位于北加州达摩镇的法界佛教大学今年秋季班开设太极拳课程,由来自台湾的七十二岁老先生潘柔世任教。潘柔世先生曾获国际武术比赛老年组冠军,他以太极拳面对一切快慢招式,以柔克刚,以慢制快,深获太极拳精髓。
  潘先生自三十九岁起练习太极拳,当时他的健康状况很差。所幸他是极有恒心毅力的人,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因此四十余年来,在忙于成衣生意的同时,他每天都利用清晨三个小时,勤习太极拳不辍。潘先生认为,太极拳也是一种“道”,人生最终的真理之一,因此由练习太极拳中,他练到无比平和安宁的心境。在练太极拳以前,他很容易动怒。学了太极拳之后,他现在已成了一个没脾气的人。潘先生很喜欢太极拳,当他练拳时,总感到身上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使他觉得身心轻快健康。他常说,太极拳是免费的万灵丹,足以治疗绝大部份的疾病,甚至癌症。他相信练太极拳可防止癌细胞扩散。
  最难能可贵的是,潘先生自四十岁起便断欲,精气神不外泄,自然元神饱满,活力充沛。他说在学习太极拳一年以后,他发现若不断欲,则练太极拳时,脚不易站稳。此外,烟、酒容易扰乱心神,他也决定一起断除。四十岁这年,可以是潘柔世先生一生的转折点,放下烟、酒、色,又得到太座全力的支持配合,体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道理。他指出,练太极拳练得好时,体内热腾腾,皮肤却是凉的,因为毛孔全部锁住,全身像是被一层铁膜覆盖,不但不畏寒冷,甚至感觉外来的细菌无法入侵。自那时起,他便不曾感冒过。
  一般人很难自动断欲,潘先生是如何做到的?他说:“就像师父常讲的:观一切男子是我父,观一切女子是我母,对父母要尊敬、孝顺,自然不起欲念了。”谈到孝顺,潘先生表示,他十岁负笈日本留学时,听到老师说,真正的孝顺,是不让父母烦恼。他当时一听,如醍醐灌顶,大受感动。想了好几天之后,他终于想出一个不教父母烦恼的好方法,他开始每天写一封信回家,不但报告自己的生活、学习状况,也附上每日开支会计报告,没有任何隐瞒。每天一封家书的习惯维持了十年,直到返回台湾为止。这份恒心毅力,促使他对人生的每一件事都全力以赴。
  在日本留学十年,潘先生受过完整的日本中、大学教育,因此他的日文说、写都很流畅。目前他正将宣化上人的法语翻译成日文,即将译出的“春日莲华”﹝宣化上人法语摘录,目前仅有中文版﹞日文版。他也在法界佛教大学新设的日文课程任教。今年法界大学秋季班结束后,他计划返台一行,明年再来检视学生的学习状况。
  来自马来西亚的物理老师─颜亚日
  来圣城以前,持有物理文凭、教育文凭、医学文凭的颜亚日,教高中物理已十七年余。他认为,物理只能解释物质及时空的自然规律。超越物理现象的心灵世界,及众生心灵对世界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科学无法求证的。佛法可以说明科学,但是科学只能有限地印证佛法。
  本著对佛法的诚心与信念,颜亚日决心辞去教职,来圣城当学生,也担任义务教师。他的同修丘韵宜,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毫无异议地带著四个孩子同来圣城。他解释说:“我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生命已过了三分之二,真要为佛教做事也只剩三分之一的生命。”
  “上人育良培德的教育目标,及艰苦办学的精神,使我非常的感动。”他认为从教育下手,是奠定正法佛教住世的基础。自小学、中学以迄于大学,是衔接往圣先贤,并培养佛教接班人的一道桥梁。所以他很欣慰自己的孩子都很欢喜在圣城受教育,并接受佛法的薰陶,并希望他们将来能为佛教出点力量。
  全家素食已六年的颜老师表示,七年前他的同修首先提议由十斋期改为全素,他却担心孩子营养不足而未答应。次年他来到万佛圣城参加水陆空大法会,亲身体会了诸多的感应。他认为感应道交是由心境体现,而非心理的幻象。当年返回马来西亚后,立即同意全家素食。
  目前他在万佛圣城的中、小学教自然科学和数学。他希望能将学校的科学室逐渐充实,提供学生理想的科学训练。
  开辟正命的新天地─王青楠博士
  我出生在北京,来美前从未接触过佛教。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来美国攻读物理博士学位,毕业于普度大学。
  一九八○年代中起,中国大陆社会风气动荡多变,改变我对利益人群的许多理念,我的思想也很难定型。生命目标的丧失,在我心中形成一股力量,促使我去开辟新天地。我开始阅读课外书籍─摄影、历史、宗教等等。一九九一年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禅”,感到很好奇。从此我开始留心佛教典籍,结识了不少善友,我心里充满了对法的喜悦,并于同年年底皈依了三宝。
  一九九三年,我们佛学社有位同学在跟宣公上人通话时提到我。事后他告诉我说:“上人不要我学你,因为你是小乘根性。”这让我很惊奇。年底,我终于拜见了上人。那次我问上人:“罗汉不也是可以了生死吗?”“那是自了汉。”“菩萨生生世世度众生不是很苦吗”“俺们虽不是菩萨,但愿生生世世学菩萨道。证道以后就不苦了,人就如同一张照片里的形象。”
  那时我看周围的人都不守五戒,可也找不出改变的办法。虽然我的菩提心还在,但在实践上我对六度是完全麻木的。
  我学佛几年,深感在道场修行的重要性;外面的世界,难以维持正命。我开始认真地考虑来万佛圣城道场修行。今年﹝一九九七年﹞九月,我来到向往已久的万佛圣城当义务老师。在这里可共修,又可以自修,深入上人无尽的法藏。上人曾说:“发展佛教必须要从教育入手。”在心与学校这样复杂的目标之间取中道,从这个法门中,我可以学到许多。我也真诚地祈盼更多的善友能投入,大家共同来庄严这法界的一角。
  由绚烂归于平淡─记陈运璞居士
  每当有法会或特殊人物、团体来访,你都会看到一个手捧纸笔、身背相机的俐落人影,穿梭于万佛圣城的人群间。一口标准而沉稳动听的京片子,更是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她就是万佛圣城的“无冕王”陈运璞居士。
  曾是台湾电视台记者的她,同修又在外交部工作,生活一向是相当多采多姿的。而她自身,也拥有台湾和美国两个硕士学位。不消说,采访播报及写稿,在她是看家本领;对于环境生态的保护,她也是见解独到又躬亲推行。她目前除了圣城记者的工作外,还是圣城内中、小学的义务教师,担任演讲、环境及中国语文等课程,又是本刊的编辑。虽然每天忙碌于教学和稿件中,她还抽出时间做资源回收的工作。对于与那些纸张、瓶瓶罐罐为伍,她丝毫不以为忤。
  尽管她常谦虚地自嘲是圣城里“吊车尾”的一员,最不精进用功了;但观察她所言所行,岂不正朝著菩萨道而行!
  一九八八年八月初地藏法会时,她怀著好奇,初次来圣城,想了解那位能让她同修如此诚心皈依的师父,究竟是怎样一位大德?他的道场又是怎样的?结果她深深为宣化上人的正义精神所感召,旋即皈依并受五戒。接著又受了六天八关斋戒。身心的转变,使她对“清净”是“心不动”之意,略有体会。这也种下了往后他们放下万缘,于一九九一五月,携女迁居万佛圣城的因。如今,由绚烂归于平淡,她不但毫无留恋和后悔,还深觉庆幸、感恩。她说:“我们都要勇猛精进,放下万缘,不留丝毫执著,才能不误入歧途,万劫难复。”
  谈教育与修行─像太阳行者的修持
  ◎一九九四年七月一日
  马丁讲于国际译经学院
  有的人解释说,修行是不受境界所转,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修行是受境界所转,要受每一个境界转。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看法与法师所说,只是观点不同而不相抵触的。我之所以说修行是被境所转,是因为上人广大的教化,以及佛法无所不包,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能与佛法相提并论的。
  修行的目标是被转到不分内外,自己与一切人、一切物,合而为一。境界来时,不是要你退却或含藏而永不为它所动。佛性无量无边,无所不在;我们都在其中。
  人人皆可作佛,一切境界都是在我们的佛性里。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愿意在学校任教,受学生所“转”,了解儿童如何思想、感受与学习。对可成佛一事之回应就是“被转”,正因为我们被儿童转,被他们的自有佛性所转,我们才回应。看到儿童并且知道他们是未来的佛菩萨,一个念头就起来:“我不培育他们的佛性,谁来做?如果我不去培护,他们的佛道如何成就?”
  如果我们这样想:“我是老修行,不受这般儿童境界所转。”那已经是舍离众生了。舍弃众生就是舍弃自性,断了自己的菩提道。如果这样还想证果,那么所证的会是一个干瘪的,不比葡萄干大的果。佛陀不是也叫这些发小愿、修自觉的人“焦芽败种”吗?
  《华严经》里提醒我们扩大心量,去除私欲,调伏情感。但经典可不是要我们去忍受无谓的苦痛来压抑自己;它是启发人们开扩心胸,认同与一切众生同体。经上说菩萨见诸世界,宇宙与自己不异。若做如是观,人怎么会轻损自己或他人的身体?或执著男女、老少、中国人、美国人、自他的不同?愈为众生的修行者,则愈能处己。所谓菩萨“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认为这是彻底慈悲的同体,不是自我孤立的冷漠。
  《华严经》里描述菩萨有如生死旷野中的大树王,树根深藏地下,一切花果有赖树根输送土地中的水份和矿物质而成熟茁壮。这个比喻说明菩萨与众生的关系:花果代表诸佛菩萨的觉道,树根若不吸收养分,怎能使花果繁茂?树根代表一切众生,诸佛菩萨以大悲水滋养土地,大悲水使树根与花果相连,所以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部份相赖相融。
  众生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如此。若无众生,则诸佛菩萨不能成就,求无上正觉的我们也终不能成就。佛怎会忘怀众生呢?就字面上的解释,佛菩萨就是众生。这是我所了解《华严经》所揭橥的道理。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不是教善财童子,承事供养一切众生如同承事供养诸佛吗?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切诸佛皆以同体大悲为体!与众生一体!
  记得上人曾说:“你们以为观音菩萨已经修行圆满,退休了吗?不是的,观音菩萨比谁都更加努力。看看他发愿要一切众生皆证得菩提,那时他才能退休。观世音菩萨法门正是不断救度众生,菩萨就是以度生为度己,度生与度己已是不二无别的。”所以对观音菩萨而言,教学廿年算不上什么,只不过一眨眼的工夫。我觉得不论是《华严经》或上人都一直在推动我们向另一个境界前进。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这样看一切事,自身与诸众生也是不离的。修行到这时,无处不是道场,无一众生不是未来佛。当然,一名教员往往很难记得,这群小“顽童”也会成佛的。可是就像我们有得意、失意的日子;儿童也会有好的与坏的一面。我们都从未失去光明的觉性,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我们能说得出哪个儿童或许是未来的师父或佛吗?我们能够往后一退说:“我在修行,别烦我!小孩子障碍我修道!”众生无边,也许就在教室里我们救度、教导了过去世的父母,或种了未来世父母或师长的因。
  再谈树的比喻:一切菩萨经过花开果熟,落地腐烂,又将营养回归土地,滋养树根,生出未来的果实。究竟树的哪一部分是菩萨,哪个阶段是修行?自我、自他的界限不清了;世间与出世间鲜有分别。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
  值此,不禁令人怀疑:“到底我在哪里呢?我分不清究竟我是这些小孩或是我自己?”分不清实是“清明”的一部分,接近菩萨境界。、、、正如诸佛,悟入无我...
  能够如此认清,则无须再了别自他、师生、修行与教学。真要认清这一切,就见到大悲心是智慧的本源。如果众生尚未得到,我就还没有真得。
  看到众生受苦,就像自己或父母切身受苦─你会自然而然地就要去解苦。佛陀说我们要扩大心量到观一切众生如同自己一样,还有什么比“兴学”更好、更明显的方法,来实践这个理念?菩萨岂会认为教育有碍修行!
  菩萨为利诸群生,胜解广大如虚空
  一切三世悉入中,国土众生佛皆尔
  此是普智光明行,见诸众生受大苦
  起大慈悲现世间,演法光明除闇冥
  此是菩萨智日行,以大慈悲方便力
  普遍世间而现身,随其解欲为说法
  皆令趣向菩提道
  ─《华严经入法界品》
  事实上,做为一个老师,我从学生那里学得的比传授给他们的多。
  我是在柏克莱大学太极社的海报上,第一次看到金山寺。我也曾经见过一张报导禅七法会的照片,照片中的人物穿著灰袍子排列成行,背景是一道白墙。人们冷得战栗著,好像是置身在冰窖里。当时我心想:“多么自私的行为啊!我不会去参加这种法会的!坐禅怎么能够救世呢?”
  这一次,我看的是另一份海报,这海报刊著即将在金山寺举办的观音大悲法会的消息。海报上还有以毛笔字题的偈颂“千眼照见,千耳彻听,千手护持,普应一切众生。”意思是绝妙之极,但我想这偈颂并不是作得很好。罗拔?弗斯特写的诗比这好得多了。我感觉到有一股兴奋的战栗从脊椎直冲到头顶上。心想:“怪了!”
  我去喝杯茶。我站在太极社里,一边喝茶,一边想著:这种事情大概百千万年都不会发生了吧!喝完茶,我回到海报前,再读一遍。没想到,又是一阵凉气冲上脊椎。我想或许这只是巧合吧!百千万也不会再发生了。岂知,当我读完第三遍时,同样的感觉又发生了。
  就这样,我决定去寻访金山寺,到那儿去参加大悲法会。当我看到将以大悲功德回向祈求世界和平的部份时,我作下了决定。是这慈悲的音声把我导向佛教的。不是坐禅,而是佛陀的大慈大悲感召了我。直到今天,它还是吸引著我。我相信智慧和慈悲是不二的,真智慧从慈悲中生,真正的慈悲以智慧为前导。
  现在我体会到千眼、千耳、千手是为了普应一切众生,普现于一切境界中做佛事。观世音菩萨观的是世间所有的音声,不仅仅是众生内心苦难的音声。所谓“反闻闻自性”是为了“闻”法无我的道理,是为了推倒我们建立在我与众生之间、我与世界之门的籓篱。
  到底什么是这世间的音声呢?当然就是苦、无明、嗔恚、误解以及偏见的音声。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对欢乐、谅解、忍耐及开悟的呼求声。这世间还有儿童的心声及低语。难道观世音菩萨不理会他们呢?绝对不会的。反之,观世音菩萨会关心这些小孩子到底在说什么?他已经迷失了本性吗?或者他还是与自性相应的?然后观世音菩萨便会有感应。他会纠正、鼓励、启发、轻责、赞叹、塑造,直至小孩子的思想行为与本性相契合。正如孟子说的,生命无非是寻找“求其放心”的过程──恢复我们在成长中忽视的仁义与礼智。
  除了上人的教诲及《华严经》之外,我不曾听闻过其他的心地法门。虽然天主教及基督教创办学校,而我自己也是教会学校出身,他们的教育也很好,但是其教义及道理却缺少了佛教特具的高度慈悲与智慧。然而佛教对于教育的贡献还有很长远的一段路要走。基督教的教育制度使得基督教徒终身献身教育。的确,他们把世间改造得更美好。假如佛教徒能够同样献身办教育,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
  万圣节在圣城
  ◎培德中学提供
  一切事遍含真理和意义,如果我们善用一切物,那么万事万物都是说法的工具。第七世纪时,万圣是一个宗教节日,但随著时代的变迁,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功能,变得世俗化和普遍化了。就在十九世纪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移民遍布美国时,万圣节纯粹成为儿童节日了。
  万佛圣城育良小学、培德中学的教职员,本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精神,运用悲心和智慧,将佛法融入西方的节日中,使原本日趋愈下的万圣节变得富有教育意义。
  是日﹝十月三十日﹞晚上六点十五分到九点三十分之间,校方安排有化妆游行、地狱游记、游戏多争乱、悲心施鬼魂等,邀请家长和学生参加,智慧精心的安排,令佛陀的教义,流入学生和家长心中,启发出人性的善良面,达到教育的功能。
  如何在这些节目中达到教育的功能?
  众生性皆平等:藉著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化妆游行的机会来解释:虽然我们有著各种不同的容貌,但是都具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每一位过去或未来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生命形式,因而有不同的面貌和特征。但纵使经历生死轮回,我们还是具有一个纯洁无染的本性,一个不因生死而有所变化的良知,这种自然的禀赋,我们称为佛性。
  地狱的痛苦:晚会中做了一个模拟的地狱,在孩子们参观时,他们因此亲身体验身处地狱的种种苦难和迷惘。参观完毕,老师再对学生们说明因果业报,和真正地狱中,不可言说的痛苦。
  人界的扭曲:学校将乒乓室改装成游戏室,又准备了很多种游戏,学生由此而了解,当游戏进行时,是多乱而且充满了争斗。这就是人类和人界的特征。人类是如此地受著欲望的支配而颠颠倒倒,遗忘了其他众生的存在。这在游戏进行中,很多学生常常忘记回大厅听简报,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启发对受难众生的慈悲心:在万圣晚会的最后,校方准备一些食物,施给饿鬼、游魂及各种狱界的众生,并且向学生解释鬼和人的相似性。鬼也有六亲眷属,也有感情,不全都是坏的。他们比人类不幸的地方是,他们须受种种的痛苦,如饥饿和永处幽暗中。我们有责任度化他们,除了施给他们一些食物和饮料外,特别是要告诉他们真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鬼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目标
  下列目标是预计在万圣节晚会中达到的:
  一、可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老师至少能够有些时间来影响长们。这种自然的影响,形成双方的了解,对教学工作很有助益。
  二、学生学习到感激父母,是如何照顾他们:由此可扩展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责任。
  三、引导学生对学校有更深的认识:学校不只是单纯地提供知识,培养品德的所在,也提供乐趣与安适,育乐兼并。如果学生对学校的看法转变,学习的态度必然会更加积极。
  四、高中生大有机会发挥服务与负责的精神:同时在企划、组织与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也学习领导、展现创作力和实践公民职责。
  五、加强校方处事的能力,兼融佛教徒与出世法的精神。
  教学园地
  教师必须随时成长
  ◎黄培荣 文
  当一般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儿童看做一种容器,只等著用各种知识与经验去装满。教师们并不明白儿童必须发展自己生命潜能的真相。
  事实上,教师必须预备一个符合儿童内在需求的“适当”环境,以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教师应当知道如何准备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教师是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力联系”。一个教师的工作便是建立起环境与儿童心智的联系。教师在儿童学习环境中是一个主要成员。
  所以,教师必须经过训练,因为并不是单用逻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教师必须知道儿童是如何发展,并且要放弃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想了解儿童的心智,需要机智与细心,但是成人很少具备足够的条件。很幸运地,儿童从环境中所学习的,比从我们身上所学习的还要多,但是教师仍需要心理学的见识,才能尽我们所能去帮助儿童。所以教师必须随时成长,为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断努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师必须真正了解这种需求,而且懂得如何客观地反省自己的能力与行为。
  每个儿童都是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被隔离的个体。在一个儿童生命中,最大的影响是来自教室外的体验。所以,很显然地,如果学校不跟儿童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那么虽然学生整天都在学校上课,仍然不可能有效地改变他。人是社会的“产物”,在教育的过程中,个人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除了要与儿童的家长及家庭生活尽可能地保持密切接触之外,学校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将教育的目的传达于整个社会。
  佛陀的教育──摘自《佛陀的人格与教育》
  ◎陈伯达 文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便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而这些潜能的发挥,除了靠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因素外,还有待于外在环境的助长,如良好的导师、书本、朋友(佛经称之为“善知识”)、学习设备等。佛陀甚至把学生比喻为幼苗,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每一棵幼苗都能够自行生长,而且能够长成某种形态。但是形态可能有美丑、荣枯之分。假如有好的园丁来照料,经常浇水、灌溉、施肥,幼苗便可以长得更茁壮、更美好。换句话说,浇水、灌溉、施肥是帮助幼苗成长的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道理,教师将精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启发学生的潜能并不相冲突,而且这两者经常相辅相成,不容易严格划分。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的〈药草喻品〉中将各种根器、性向、兴趣不同的学生比喻为小药草、中药草和上药草。小药草是下智下愚的学生,中药草是平庸的学生,上药草是天赋聪颖过人的学生。他把自己譬喻为一片云朵,把自己所说的道理比喻为雨滴。因为学生的禀赋和兴趣各不相同,所以佛陀采取各种不同教育方式来适应、启发他们,使每个人都得到最佳的成长。
  纵使佛陀随便说了一些道理,每个弟子因为禀赋的差异,感受也都不同。这好比云朵下过雨后,所有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每一棵花草,都随著自己的需要吸收并保存了适当的水份。所以说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学子园地
  ◎陈彦君 12岁
  我们在小的时候要学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认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就是育良小学及培德中学所教的。老师们要小朋友有好的人格,那么在他们长大之后才能有益于社会。 
  学校的目标是教小朋友使他们成为好人。这包括尊敬师长及孝顺父母。我们应该听父母的话,做好他们所吩咐的事情,这就是孝顺。在学校学生不可以欺骗、偷窃或打架。我们应该对人和善,经常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这个学校有些地方很特殊,那就是我们可以学佛,还有读写中文。这在别的学校是学不到的。 
  这是一个很特别、很好的学校,我喜欢它,因为它与所有其他的学校都不一样。老师帮助我们做一个好人,我们都努力学习往这个方向走。 
  ◎倪妙华 11岁
  我们的学校教导我们对父母要孝顺,对师长要尊敬,还有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些学生会讲两种语言,还又在学第三种。大家都学中文,对有些人,这是他们第三种语言。有些小孩子学英文,我们都帮他们。我们不喜欢杀动物,所以我们吃素,而且我们不浪费食物。大孩子照顾小的孩子。我们都互相学习,一起工作。我们的学生来自很多不同的宗教及国家,我们都互相学习。
  ◎罗慧安 11岁
  我们的学校与众不同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一点使得我们学校很特殊。这个因素就是孝道,我认为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教导孝道。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学生对老师都很尊敬,而老师对学生也很和蔼。在这里老师间的相处情形比大多数学校要好。如果教师是一位法师,那么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的宗教信仰。在我们学校里,有很多人来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另一些学生则没有信仰。除了孝道之外,其他还有一些原因使我们的学校与众不同。这里列举一些:学习佛陀一生以及他的教化,有机会学到大多数其他学校不教的语言─中文,学习中国伦常和弟子规,以及受到不同于这附近大多数学校的较好的教育。 
  ◎艾慧心 11岁
  学校教我们要互相尊敬,对父母师长要孝顺。我们学校有很好的教育,而我们学校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有来自许多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意见都很欢迎,学校教我们佛学及中文。我们学校在万佛城里,环境很好。年级大一点的学生帮助低年级如幼稚园及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学校的特点在于教导我们做好人,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对这个国家有点帮助。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学校很特别,因为老师对学生都很关怀;而且他们都尽力给我们一个好的教育。
  我的学习心得
  如何培养正气
  ◎吴适有 文
  正气是什么?正气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存在宇宙大地之间,也在人的心中。这是一种坚定、百折不挠、不畏恶势力的精神。当人有正气时,这人就知道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修身养性。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股正气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二处同时下手:第一,由内下手。就是在心中存一正念,能明辨是非善恶,放下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古圣先贤书、研读佛经,都能帮助存这一善念。第二,从外下手。就是遵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只要行得正,心自然就正,浩然正气便会自然而生。 
  事实上,这二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心中有正念,行为自然而然会作得正。行为上正,心中自有正念。一个心中不存正念,行为不正的人,日积月累,其人将会更邪里邪气。相反的,一个人行得正,心中存善念,正气就会日益增长。所以假如我们要培养正气,只要做到“心中永存一正念,举止常奉百善行”就行了。 
  朋友
  ◎林日祥 文
  想要得到朋友,你必须先成为别人的朋友。朋友的特点是能互相信任了解,彼此有话讲,也能互相帮助,更能互相学习。这是一些做人家朋友的,所应知道的基本道理。 
  当你的朋友很沮丧时,要想办法去帮助他;可是他若希望单独一个人时,做朋友的人,就该让他这样做。随顺他人是比较好的。我希望能有真正可以帮助我的好朋友,在和乐中,共同求进步,这是我所期待的。总之,能拥有一些好的朋友,是生命中一件美好的事。 
  精进佛七
  ◎ 陈彦君12 岁 文
  去年年底,我第一次参加万佛圣城举办的佛七,那是一年中很特殊的时候,有很多人就因为要参加这个法会,所以从很远的地方来。 
  我本来是准备到洛杉矶去的,可是最后决定参加这个很特殊的法会。当时一共有五个女校学生参加,开始时我们都很兴奋,我告诉你,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了。佛七的规矩是这样的:法会期间禁语,过午不食,还有不睡高广大床,其他还有很多我们需要遵守的规矩。 
  在法会期间我们都很开心,有时候我们一天拜两千多次佛,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佛七结束时,我真希望它没有完,因为它让我很忙,而且我们在念佛号时都非常快乐。我真的很高兴,我留下来参加了这个法会。 
  不同的学校
  ◎潘慧来13岁 文
  我搬来这里以前,住在克劳芙达(Cloverdale)。我在那儿上克劳芙达华盛顿学校。现在我住在达摩镇(Talmage)就来育良女校上课。 
  这两所学校有很多地方不同。举例来说,克劳芙达华盛顿学校就大多了,一共有五百五十多个学生。而且是一所公立学校,在那里成就智慧的机会没有这里多。育良的教育帮助我了解我的家庭,和对家人不可以没有礼貌。总之,在这儿我交了很多新朋友,有几个成了好朋友,而在我搬来之前,根本还不认识她们呢。 
  供养诸佛
  @ 陈彦旭 9岁 文
  我为什么供养诸佛?就是表示我的恭敬之意。我如何供养呢?首先我要表现我的诚意与恭敬。我可以供养食物,但是不可以供养肉类、大蒜或葱类的食物。还可以供养水果,以及法食。法食是佛讲的法,出家人供养大众的话。我还可以供养智慧或精神。如果我译经,这就是供养智慧。精神就是由智慧生出来的。 
  我是这样供养:先拜三下再一问讯,把水果、食物装在盘子里放在佛桌上,再拜三下和一问讯。供养佛的时候,我要很诚心、很恭敬,静下心来,清清楚楚,专心一意地供养。供养使我头脑清楚,供养完了心里真是快乐,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试试看。 
  我的恭敬
  ◎黄献元 12 岁 文
  布施别人,供养诸佛,和帮助父母是很重要的;因为这表示我们的尊敬和关怀。我可以用食物、净水、鲜花来供佛。我可以帮父母做家里的一些杂事,比如洗厕所、洗碗盘、吸尘,如果有小弟弟,可以﹝免费﹞帮忙父母照顾他。不要令父母担忧也算是一种帮助。出门前先告诉父母一声,免得他们担心。我时时守规矩,所以不论去哪里,爸妈知道我不会惹麻烦,别人也会欢迎我。至于帮助他人,我可以出钱或出力做义工。老师说过:“不论你为别人做多少事,总是要有诚心。”供佛的食物和水,我一定都用干净新鲜的。帮助父母或他人时,我保持一颗快乐的心,时时乐于助人。要是我有钱可以捐助或做其他的善事时,我一定要怀抱一颗谦虚诚恳的心。
  品德与学问
  ◎林圣杰17岁 文
  品德是为人的品行与道德;学问是世上的知识。从这两方面来考察一下,我们会发现,在世间,人有三种典型: 
  第一种人:一心跟著名利跑。这种人为人卑鄙,只知道追求世间的知识,为了私利,甚至不惜用知识来危害世人。 
  第二种人:品德高超,但没有读过许多书。这种人可以说不用读书就超过了许多读书人。虽然他们世间的知识暂时还不充实,但品德的修养与善根的力量,一步步地在开启著他们本有的大智慧。因缘俱备时,他们甚至可能达到开悟佛的知见,圆满一切事理的境界。例如六祖大师,道德深厚;虽然没读过书,却具足智慧。他讲的高深道理,是书本所无法完整表达的。 
  第三种人:品德与学问俱佳。他们的内心修养,与世间利益人群这两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是最好的。 
  谈到品德,不禁使我想起我们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视;谈到学问,也使我想起灵活应用学问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品德,需要讲究技巧;要讲技巧,就要有懂得学生心理的学问。 
  平常在学校常听老师说,学生哪里不好,哪里需要改进。但是学生真的就是那么不好吗?不,绝对不是。因为我们学校的规矩很严,相对之下就显示出学生“不好”。但是,我们这批“不好”的学生,到外面时,却是佼佼者,别人都说我们有修养,气质好呢!我们也知道在学校老师的心里面,我们并不真是那么的不好,只是老师们希望我们好上再好,所以才这样要求我们。 
  要消除这种的距离,在老师良好的心愿与学生的努力之间,就需要有技巧地善用世间的学问,架起一座既通情又合理的桥梁。这样,我们作学生的会更爱护学校;学校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在生活中,师长们若要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传授学问,则不但需要学生自己内心的善愿做动力,也需要师长外在的鼓励来配合。毕竟我们还是孩子,尤其是住校生,远离父母;学校中的老师,身兼著为我们严父与慈母的双重责任。严父般地训练,固然给了我们学习的方向;而慈母般地温柔,却可带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愿意迈步。 
  记得爸爸曾经告诫我:“学问固然重要;但培养良好的品德才是最究竟的。”随著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涵意了。
  童心篇
  ◎陈心平采访
  美国加州西尔斯堡小学一年级学生黄佑琰,常随父母到柏林根市国际译经院参加晚课,很喜欢唱诵“阿弥陀佛”圣号。有一次,在学校要表演唱歌,黄佑琰一时想不起唱什么歌好,灵机一动,大声唱起“南无阿弥陀佛”,声音嘹亮,唱腔独特。他的美国同学们纷纷好奇追问歌名,黄佑琰很得意也很神气地教同学们唱诵“阿弥陀佛”圣号。一时,纯真的童音齐唱佛号,唱诵声缭绕整间教室。六岁小儿竟能掌握良机,为同学们种善根,岂非正法将大兴于美国之先兆!
  赤子心声
  ◎释照钦12岁 文
  现在科学发达,时代随著潮流在改变,人们都在现实社会里你争我夺,为求名利而生活,造成世界上的变动。 
  现在的人总是贪求金钱,时时刻刻在金钱上用功夫,为了利益自己,在社会上打转,竞争人我,连自己是谁,都不晓得,甚至社会起了变动,他也动无动于衷,不当一回事,出了问题,就推卸责任给其他人。 
  愚笨的众生啊!你们本来的面目心灵,是善良纯洁的,只是你们被现实社会骗了;被名利金钱迷住了,就好像皎洁的月光,被乌云遮住,现不出光明来,在社会上打转,找不到目标,你看有多么可怜啊! 
  就是因为这样,世界才造成许多问题。就拿教育来说,影响世界各国非常大。现在社会工作的人多,只顾工作,只想名利,忽略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例如一个家庭,父母亲都在上班。那小孩怎么办?所以现在职业妇女很多,造成小孩思想、观念、教育各方面等种种问题。 
  以前的人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工作,母亲在家里照理小孩。如果每个家庭都能这样,教育也不会失败。现在就是因为作母亲的也贪求名利,多赚点钱,过好生活,图享受,如果社会每个人都有这种观念,贪求名利,自私自利,忽略小孩教育问题,那么全人类一定会灭种了。你看现在社会的不良少年,吸毒、杀人、放火、抢劫、男女乱交等,都比癌症、爱死病还要严重。如果不赶快改善教育问题,那世界很快便会灭亡的。 
  这些青年人,就是因为从小母亲没有负起教育小孩的责任,使他们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小孩在成长的期间,如果父母亲没有注意他们的思想、行为,不多去关爱他们,让他们随便发展;或教给他们不正当的思想、行为,没有好好培养他们。将来小孩失去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他会认为自己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在社会上失去了人格品行,就想自杀、或是做不正当的事情。他们既已失去做人的本份,没有志气,也得不到成功。 
  对现在的小朋友而言,父母亲要负起教育责任,做好榜样,给他们好的思想观念,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学习。因为现代小孩的学习能力很快,他们就像一部电脑,看到什么就学起来,很快就输入电脑里,所以一定要教他们好的榜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能力分辨善恶,所以做父母的要让他们种好的种子,不要种染污的种子,这样小孩子才会有好的人格。 
  现在每个家庭都会有电视机,这电视机对他们影响很大,令他们学习不好的行为,头脑装的都是打打杀杀、情情爱爱,不营养的东西都在里面,等到种子发芽,他们的思想观念会非常奇怪。 
  电视机放在每个家庭里,就像魔鬼一样使人变坏,引起贪嗔痴三毒,现代人都被电视、电影迷住了,被魔王利用,变成他的魔子魔孙,听他的使唤,在社会胡作非为。另一方面,父母亲常吵架,或是买些不良玩具或书籍、电动玩具,父母行为不正当,或师长不负责任等,都会影响小孩教育问题。 
  如果要改善教育问题,应该实施儒家思想,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来教育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让他们有成就美好的人生,做一个有利益国家的主人翁。
  不要用钱用暴力来教育孩子
  ◎蔡幸娥
  一九九四年七月四日至十一日在南台湾举办的“法界儿童夏令营”中,有十七年幼教经验的恒泉法师,邀请于活动最后一天来接孩童回家的家长们,来到佛堂大厅中,谈论儿童的教育问题,她指出当父母给孩子功课名次高低的压力时,相对也给自己很大的压力。
  许多父母将“功课”视为孩子唯一重心,功课考第一名就给孩子钱或其他物质性的奖励;若考不好,则打骂罚之。恒泉法师希望为人父母者不要用钱、用暴力来教导孩子。
  恒泉法师表示,读书有它的乐趣及趣味,但不应该是压力。读书的环境很重要,有些父母舍得花钱买名牌服饰、用品给孩子,平常却舍不得买好书、订优良书报给他看;甚至平常赶著看电视的孩子快去做功课,大人却不肯关掉电视机。
  “以身作则”是恒泉法师提供给家长的教育法则。
  曾有一位在家居士向恒泉法师炫耀他的教育成绩说:“家中的五岁孩儿除了吃素之外,我每天还规定他必须念一○八遍的往生咒。”这位居士的一番说词,直叫法师为那位孩童感到心痛。法师问这位父亲:你每天也念一○八遍的往生咒吗?恒泉法师说,如果五岁孩童每天如此做功课,那大人一天得要将往生咒念二十万遍才行。
  大人往往对自己行为的矛盾毫不自知。而在“孩子,我要你比我好”的要求下,孩子通常成为家长实现理想、目标的“实验品”。
  恒泉法师强调,不对孩子施以暴力,因为在孩童幼年所承受的暴力行动,可能就在他身上埋下一颗潜藏的暴力因子,长大后,只要有诱因,他都可能爆发出来。
  同样强调不用财力来教导孩子的法师担心,在物质诱因下长大的孩子,将变得没有感恩心,而且长大后,较容易成为凡事从利字看人。
  另外,恒泉法师也指出,教导孩子不要情绪化,让他看你的脸色行事,讨你欢心,至于事情的是非黑白反而不重要了。
  对孩子有所尊重,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会快乐的拥有他的童年岁月。
  点亮自性的心光
  ◎果同 文
  一九九四年七月,一项由爱心织成的活动,在南台湾一座寺里展开了。
  近日来,阳光亮丽耀眼,青空湛蓝如缎,白云点缀其间,环寺繁花香气扑鼻,青山翠竹也与寺侧清溪,共同谱著沁心悦耳自然的乐章。
  “法界儿童夏令营”,是法师们和发心的在家居士,以办“百年教育”的真心与毅力筹办的。单单为“大地游戏”和“带动唱”选曲,三位居士就听了许多音乐带,好不容易才选出几首健康无染,且投合儿童所好的歌曲。至于课程拟订软硬体设施,其竭心尽力,更不在话下了。
  夏令营开始前一周,法师们即减少平日静坐修行的时间,带领正法佛学院的学生,和提早到寺的在家居士,整理清洁所需物品:曝晒去年夏令营洗净收藏的被子、枕头,冲洗锅碗、擦洗寮房,用艾草薰蚊子等等,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法师们顾不得白天汗湿衣衫,每晚检讨会总开到十一点,并再三传授辅导老师带好孩子的诀窍。
  我是第一次担任夏令营义工,也是有生以来头一遭,面对一盆盆堆叠如小山般,数百个大小碗、盘、匙、勺子,外加几口罕见的大锅,几乎退心了,但还是鼓起勇气和大家一起洗完它。在我洗得腰酸腿麻双手变色时,不由得深深佩服法师们和始终参与其中的义工们,这种由自性流露的牺牲奉献,行菩萨道的精神实令我感动,值得我学习。
  所谓“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七月九日就是第一梯次﹝九日至十五日﹞可爱的“东风”报到之日,夏令营区顿时热闹了起来,可喜的是这些小女生在辅导老师引领下,都能立即进入情况,按部就班热心学习。小朋友尤其喜欢听故事。上课的法师们就有说不完的佛法故事来引导她们。其他课程如香花供佛、小厨师、林园之旅、大地游戏,以及每天固定在大殿上的早晚课、拜愿、诵咒心等等,也都同样兴致勃勃。
  七月十八日是第二梯次﹝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小男生报到的日子。他们说话的声音和活动量之大,较上期女生高出一倍有余,法师和辅导老师得花更多心力,怕他们一不小心玩得起性,打起架来。于是每队﹝十四至十六人﹞两位男老师亦步亦趋,视线不敢远离孩子,但是一到下课休息时间,这几位年轻力壮的大哥哥,常常由著孩子们爬在背上,压在头上,捶捶打打玩个不停,笑闹成一团,好不快乐!
  在结业前一天,有一堂“我有话要说”的课,孩子们个个踊跃发言,欲罢不能。他们说出了许多有道理、有趣又感人的话。例如:“我喜欢念佛,也喜欢听念佛的声音。”“我喜欢敲打法器。”“我学会了打坐和拜佛。”“这里蚊子多,我总是被叮到。”“我听到有人洗澡还背咒心。”﹝法师即时说明,在不净处只宜默念。﹞“我最喜欢听法师和老师讲故事了。”“我听了故事后,就打电话回家问候妈妈,让妈妈听到我的声音,也算是尽孝吧!”“我喜欢听雨打在屋顶和树叶上的声音。”“我喜欢背诵咒心,也喜欢学插花用香花供佛。”“我现在知道要惜福,回家要劝家人多吃蔬菜少吃肉。”
  “无尽灯之夜”气氛庄严感人,在梵音和烛光传递中,连平日最爱动的孩子,也以柔和的童言,随众优雅唱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自性的心光在此点亮了!
  从孩子们的心声及表现,我们心中的莲花开了,两星期来日间陪著孩子上下课,夜间因帮孩子盖被,或陪著去洗手间而不能安眠等等辛劳,此刻也化为甘露,于是我诚恳相约:明年再见。
  真诚地感谢佛、菩萨,和龙天护法的保佑与护持,让孩子们能平安快乐,善根增长;感谢寺方以及每位法师,让我参与这项深具意义的工作;亦感谢这些可爱的小朋友来到“法界儿童夏令营”,圆满了我为他们服务的心愿!
  一封来自长家的信
  ◎陈礼智 文
  慈悲的师父们:阿弥陀佛!弟子写此信,内心充满无限感激,短短几天。整个家都感受到那种法喜,那种清凉。弟子是贵寺此次举办第二梯次夏令营学生陈益田的家长。首先请师父们放心,孩子已经安全到家,在此向师父合掌报平安。孩子回来第一句话就问“爸爸明年还有没有,我还要再去”,让五岁的小妹妹好羡慕,说她也要去。今天中午吃到益田为我们做的面条,说是老师教他做的,两个小手,用尽全身力气,把面团杆平,然后再切细,让妈妈下面,一盘一盘的端在桌子上,全家吃得好开心。饭后,还亲手切水果让大家吃,让妈妈好感动,孩子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有时候,不小心把妹妹弄痛了,会摸摸妹妹的小手说对不起,还会讲不要杀生的故事,和因果报应的故事给妹妹听,跟妈妈说:“我们全家都吃素好不好?”小小心灵已经懂得很多道理,让我们感到很安慰。做晚课时,自已发愿说:要到万佛圣城念书,我说只要你每天虔诚的拜佛、礼佛就能满你的愿。临别前法师的赠言:“让孩子感受父母亲的爱,父母更要保持情绪的平和,”真是世间所有皆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最后感谢师父们的照顾,感谢师父们的教导。
  七日值星有感
  ◎果维 文
  夏令营结束,小朋友跟著父母纷纷回家。几位老师、义工和我开始收拾教室。回想报到时的些许陌生,不也是在这里开始的吗?就在这里,我和一个个从台中、台北、彰化、台南、高雄来的小朋友们,一起练习营歌,想想真的很有缘,大家才会从不同的时空来相聚。
  大概是第一天比较不适应吧!第二天早课时,有几个小朋友因为不舒服而离开大殿。我有些懊恼担心,于是就陪著他们去医护组。
  医护组已有两三个小朋友,有一位还躺著,身上盖著被子。但是,令我惊讶又感动的是,他虽然脸色不很好,两眼也都闭著,但看他的口形,却一句一句念著「南无观世音菩萨”、、、。那时,心想,这位小朋友真有善根,如果是我病著躺在床上,佛菩萨都不知道忘到哪里去啦!
  再回到大殿以后,我开始静下心来,因为,医护组只剩下两个小朋友,又有护士小姐在看护,再担心也是多余的,不如跟著大家安心做早课。果然,早课之后,一切都比较顺利了。
  实在要感谢那孩子,也要感谢大众早课的共修。确实,大众一起念佛等共修力量是很大的,很有功德的,很能安定人心。
  第二天以后,小朋友们渐渐开始展现他们的活力,大部分都能认真学习,也很有礼貌。而辅导老师则是用心地陪伴著小朋友,上课、下课、用斋、午休都陪著他们。倒是我这做值星官的,有时没有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想想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七天的课程中,现在回想起来印象较深的是几节小朋友自己动手做的课,例如做三明治、创意书签、故事擂台和我有话要说等等。
  做完三明治的当天午斋时,有三位小朋友把他们做的三明治送给我吃,谢谢他们。知道这是他们最真心的礼物,所以我也就不客气,很高兴的收下了。
  创意书签真有不少创意,有的小朋友做半圆形、锯齿的花边,有的是自己构思了很有意义的文句;也有色彩配合得很悦目;可能要我做还做的没有他们好呢!
  “故事擂台”和“我有话要说”是小朋友的口才训练和即时的发言。“故事擂台”比赛,有些小朋友平常不太有机会上台,临时又要面对那么多人,因此显得紧张,声音较小;但也有小朋友不慌不忙,讲得很好。总之,对上台参加的小朋友而言,这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验。
  第六天的“我有话要说”,孩子们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仔细聆听才发现,小朋友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和我们大人所想的,有时竟是那么不一样。
  第一位发言的小朋友说,他很喜欢这次的夏令营,因为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是的,这不正是夏令营的目的之一吗?想想我自己,平时没什么知己好友,在这里真的也结了许多好缘。除了第一位之外,还有两三个孩子提及:暑假在家很无聊,在夏令营这里过得很充实、很快乐。这或许意味著漫长的暑假对太忙的家长和太闲的孩子,都是不容易善用的,而佛学夏令营真的是最能引导小朋友向善的。然而,夏令营毕竟只有七天,怎样能使夏令营的功能延续,对孩子循循善诱,带动整个家庭一起成长,那父母亲应是责无旁贷的了。
  另外有,在学佛、念佛方面,有的小朋友说,他很喜欢念佛打坐,有的很喜欢咒心,因为他们觉得身心很清凉,听他们这么说,我实在为他们高兴,因为我也有相同的感受呢!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一个小朋友梦到了极乐世界!他说,有金色的树,银色的树枝等等。法师问他,在家里是怎样学佛的?他回答说,平常父亲就常常带他们念佛,抄佛经、、、。这真是一位学佛的好父亲,一个学佛的好家庭!
  而在生活方面,有的小朋友喜欢看寮房外的绿竹林;有的喜欢听雨声入睡;有的说,虽然老师让小朋友去图书馆看书,但有人却没有把书放好;还有一位说,希望大家上厕所时能注意卫生,不要让别人用的时候不“方便”。这两位小朋友是很有正义感,很有公德心,十分难得。
  举办一次夏令营需要许许多多的因缘和合,要感谢的人也很多。就我个人来说,我要感谢督导余老师的引荐,茂法师对我的肯定与指导,第一梯次值星官徐老师,两位默默付出的义工刘大哥及林大哥,以及法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大家共同发心才能成就这一次夏令营。
  最后,我还要谢谢五十八位小朋友,因为他们的参加,我七天的生活才有了目标,有了回忆;还有就是九位同甘共苦的辅导老师了。他们年轻、发心、有活力,而且有一份亲近孩子的菩萨心。夏令营是圆满的,不是吗?
  近百年被遗忘的教育
  将圣贤请到家中
  亲近经典,等于把圣贤请到家中教小孩子,他还会变坏吗?
  栽培善根、人格培养、文化薰陶、语文程度都在此一举,有什么比这种教育更有价值?
  佛教经咒偈诵也好,四书五经也好,常讽咏、朗诵,可以怡悦性情,涵养气质,打下人格基础、增进语文能力。
  善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代
  教儿童读经的方式,就是‘反覆背诵’别无妙方。
  只要反覆,他就会背,背下来便成为一生的智慧财产──儿童不怕反覆,儿童善于背诵,不要错用了教育方式,浪费了他这段好时光。
  儿童﹝十三岁以前﹞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就要让他多记得一些有永恒价值的经典文句。理解力不足,不强迫理解,他会在生命中自我酝酿;时机成熟,或一点就通,或不点自通。若平时无所积蓄,到时一点也无用。
  读经乐融融,终身用无穷
  让读经之声上闻于天,下沛于地,利益社会群生。
  只会白话文,不一定会古文,会古文必大有益于白话文。古文训练不难,只要每天读经﹝最有价值的佛经、古文书﹞二十分钟,一年即可对古文有亲近感,二年即可阅读,三年即成专家。
  您可以自己教自己的小孩,一家读经其乐融融。
  您可以组成社区读经班,一村一里读经其风洽洽。
  读经之声上闻于天,莲华之邦、文化之国,处处皆是。
  读经一年,有高中程度。
  读经二年,有大学程度。
  读经三年,有科班专家的国文程度,终身受用无穷。
  尤其是读佛经,所种的善根种子,更是生生世世受用不尽。
  开发儿童智慧,提倡儿童读经
  ◎信愿文
  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台湾“儿童读经”教育的发起人,国立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应邀来到万佛圣城。七点半晚课之后,王教授就在佛殿为大家做了“读经与背经”的专题演讲。
  王教授指出,所谓“经”就是有价值的书,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书”,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都是。在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古人表现出良好的气度与广大的心胸。例如,中国古人看到来自西域和尚有智慧,有道德,就虚心向他们学习。没有妄自菲薄自己的文化,而是努力将异域的文化加以吸收融合。就佛教而言,我们不仅吸收继承了印度的大乘佛法,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的宗派。中国文化的主流也由儒道两家演进为儒释道三家。相形之下,许多近代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其反应是很偏激的。他们认为要“西化”就必须打倒“传统”;东西两种文化水火不相容,不能并存。
  在这样的思想领导下,民国元年元月十九日,中华民国政府的教育部长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同年五月,又下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从此儿童启蒙时不再读经。白话文的提倡,也渐渐使中国人丧失了读古文经典的能力,更不用提了解其中的思想了,至此我们民族文化的承传出现了很大的断层。
  另一方面,台湾的教育理论因袭美国过甚,其教学方法乃依儿童理解力的发展过程为依据,其重要的一个观念是:“不应教儿童所不能理解的内容。”
  这种理论完全忽视了对记忆力的开发。其实从出生到十三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举例而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小时候就在父亲的督促下背会了“孟子”。其中的许多精神思想,如“万物皆备于我”,对他以后的发展,影响甚巨。
  近人胡适之的白话文写得很好,实则得力于他深厚的古文基础。他从四岁开始读古文;五、六岁背四书五经;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如果儿童在此黄金阶段不能接触、记忆有价值的东西,并让其在心中扎下根,那么宝贵的光阴就浪费掉了,而许多精神文化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会流入,占据他们的心灵。儿童记忆力强,理解力弱。提倡“读经”,可谓扬长避短。让他们记住有用的东西,一时虽不能理解,但将来长大渐懂人事后,即可由脑中拿出来活用。
  “儿童读经”,既可以使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也可以有效地对治现代教育模式所产生出的诸多弊端,从道德到科学不一而足。“儿童读经”的具体做法又是非常简单的。老师或家长只要选择出“有价值的书”,然后引导儿童反覆多念,至会背诵为止。
  次日八月四日,应听众的要求,风趣健谈的王教授,再就同一题目,主持座谈会。本来的安排只是到中午为止,可因为听众有许多问题,所以临时又加了下午一场。这样王教授的行程就塞得满满的。有人关心地问他:“王教授,您搭今天半夜的飞机;从昨天晚上一来就没停过,您吃得消吗?”他说:“只要有助于读经事业的,我累点都无所谓!”王教授有志于让读经成为自五四运动以来一场最大的文化运动。为此理想,他投入了自己的热忱与心血,于个人的付出他是在所不计的。
  下午的座谈会,与会者更多,好几个圣城的小孩也去聆听他“说法”。上午的侧重点在于一些基本文化的概念与承传;下午则落实到一些具体的推广方法。对于在读经运动中容易碰到的问题,王教授一一加以释疑解难。与会者还兴致勃勃地观摩参与了王教授的读经教学示范。
  王教授主张背经,这与宣公上人多次开示的背经法门有不少相通之处。修行人背经,可以少打妄想,训练定力,乃至净化身心,开启智慧。上人说:“学习的方法是要天天把你已经能背得出的经文,重新温习一次。不要贪多贪快;天天温习,才会熟能生巧,巧能生灵。千万不要舍近求远,向外驰求,这样只是在皮毛上打转,而不能深入经藏,不会开智慧。、、、读书方法要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你的眼睛、口、心都应专心一致于书本上;又有三上:路上、枕上、厕上,在这三上正好背经。你们谁用这种方法,谁就能把经背得很熟。各位可以试一试!”
  上人并指示圣城的小学生要背会“三字经”、“弟子规”。培德中学、育良小学的老师们,对背经很早就已有亲身的经验,因此对王教授的话皆深有同感。更有不少家长深深地意识到子女在海外学习中文的不利条件,因此时时留意有关的资讯。王教授的来访,无疑使大家获得了一个交流、请益的机会。王教授认为万佛圣城的育良小学培德中学能自编课程,具备推广读经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老师们持之以恒,加以努力,一定会见成效。在这次来访的鼓舞下,现在圣城的不少学童已对诵经、背经得到更多的鼓励,有的老师还准备开学后为美国学生试行此法哩。
  王教授的来访也在圣城掀起了正视,并探讨如何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潮。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我们可以从宣公上人以下的话语中来体悟。他说:“现在我要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来周游列国,用这帖灵丹,来救全世界,全人类年轻人的灵魂、生命和本性。”而“八德”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提倡、推广,所谓“文以载道”;“载道”的文字是至为重要的。因此“儿童读经”教育的展开,其意义也是不可限量的。
  教育语录
  国际译经学院编辑
  ◎要改变教育的风气,为这个,我们办教育。
  ◎我办教育,不单是续佛慧命,也是续众生的慧命。我们把学校办好了,将来学生出了校门,能懂得怎么面对社会,就能影响全社会都改变风气了。
  ◎我们办教育要挑选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呢?聪明有智慧的人才。那么愚痴的,我们就不要了吗?也不能不要。愚痴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开启他们本有的智慧,这是我们学校的一种目标。
  ◎读书不是为求名、求利,是为了将来给人群谋幸福,给世界造和平。
  ◎我们的教育,不是打倒他人的教育,树立自己的教育。也不是和人斗争,和人比赛,而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来教育第二代。不管他人做的对不对,只要我们所行所做行得正,不违背自己的良心,那就够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陀的教育法
下一篇:关于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