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唐玄奘与仙姑庙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爱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玄奘与仙姑庙

  作者:刘爱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

  一千四百多年以来,唐僧这个名字,大人小人皆知,人们都熟悉他是一位大唐的高僧。但在小说《西游记》和电影里他就成了一位超人的神仙,其实他也是平平常常的有血有肉的脱素凡人,只所以他处的那个时代交通落后,全靠步行或骑马去遥远的“西天”取经,这是多么一个艰辛的工程,爬山涉水,战天斗地,以顽强的毅力和魄大的胆略,完成了游学取经任务,是人世间多么伟大的精神。而在交通发达的现代社会,要有人去趟“西天”,那就很随便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了。何况在今日工业发达、交通先进的情况下,“西天”已成了人们常来常往的旅游之地了。

  在张骞凿通西域的漫长岁月里,无数的商人僧侣和使者,往来奔波于丝绸古道上。他们也是不畏艰险,流血流汗,翻越万年积雪的高山,穿过浩瀚无边的沙漠,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唐朝初年的一大奇迹。

  唐僧姓陈,法名玄奘。公元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诞生在洛州 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一个官宦家庭,他自小聪明,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父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广泛探求学问的兴趣,龙其是爱好佛学,到各地遍访名山大刹,聆听名僧讲学。《大慈恩寺三藏法传》卷说:“法师即遍谒诸师,备餐众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经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遂“誓游西方,以问所惑,以释众疑“。他联合众僧上书朝廷,要求西游天竺(印度),没有得到批准。但他并不气馁,去西天的决心并没泼灭。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但隋将李轨仍割据河西,自称凉王。第二年,李渊征服李轨,河西为唐所有,丝绸之路随之也通畅,给去“西天取经”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秋天,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庄稼多为霜、雹所毁,民不聊生,朝廷通告所有人等,少衣缺粮者可以离乡背井四出随丰就食。年方二十六岁的玄奘遂混入灾民中离开长安,踏上夙愿已久去“天竺“寻求真经的浪漫征程。

  玄奘从长安出发千里迢迢,沿丝绸古道而行,在途中买一匹白马乘脚,渡渭河至咸阳,然后过醴泉县、乾州(今乾县),永寿县、纷州城(今彬县),渡泾河至长武县,从长武至泾川、平凉,翻越六盘山麓入隆德、静宁、会宁、定西,过三角城(今榆中境内)到兰州。唐僧本想休息一段,理佛事,拜见僧人,但又怕朝廷派人追赶,心中总是忐忑不安,所以又速从兰州起程过永登、登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沿古浪到凉州(今武威),稍留间,凉州都督李大亮获悉他要去西域,遂逼令其返京。幸被当地慧威法师的鼎力相助,除给了路费,并派二小僧护送,才星夜离开,昼伏夜行,风餐露宿,经过永昌、删丹(今山丹)到甘州(今张掖),因不敢进城便绕道西行,到黑河东岸,水浪滔滔,僧徒一行停立好久,仔细观看,没渡河工具怎么办?正在焦急之中,忽听一位牧羊长者在远处唱山歌,前去拜见,经这位老人指点,遂找到一处水速平稳而又宽敞的河段,唐僧骑上白马,徒弟牵马安全游度过了黑河,这时才松了口气,又继续前进。

  2

  唐僧师徒原本想在大佛寺开经释义,闻此变故,只好改变主意,沿合黎山簏,山丹河川向西而行。并有意绕开甘州。师徒一路急行于夜晚赶投到明少堡。

  这明沙堡山阳之洼松柏青翠,齐腰深的杂草长满山坡,整个合黎山和东大山原始森林密布,山泉顺峡而淌,一片人间仙境的模样。月夜下溺水和羌谷水在此交汇,山凸水凹,活脱脱一幅太极图象。

  这师徒敲开水洼上一家庄院,院内一老婆婆唉声叹气,见到这师徒怪模怪样,本想关门插拴,谁知悟空精明早已挤了进来。这老眼昏花的婆婆看到唐僧面慈心善也就再不好说会什么,勉强让这师徒暂住一夜天明再作打算。

  这明沙堡虽说叫堡,实际上是一座小城池,堡里驻一位千总,率兵三百把守。堡内府尹、差官、捕快一应俱全。严然是一城中之城,县中之县。这些官员只负责城内安全和驿路的通畅,对于地方事务一律有甘州府管辖。

  这就给盗贼和强人留下可乘之机。这堡东的红砂庄有一个姓牛的娃子,三岁时死了爹娘混迹乡里,偷吃混饭竞也长到三十多岁。此人自小无人疼爱,餐风饮露,竞长得鼻塌嘴歪,人见人怕的模样,三十岁还找不上媳妇,便聚集一班好吃懒作之徒,占山为王,专营抢民女,劫官银,抢牛马粮食的勾当,犯下了累累积案,甘州府尹多次差人辑拿,总是事先走漏风声,使其逃进东大山莽莽林海躲藏,使捕头来去无功而返。

  官府嗟叹。

  这“牛娃子”随生性鲁莽,毕竟生长在这一带,也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从不抢动这方圆十里的堡寨屯庄,专抢官道上押行的官府粮食、金银财帛,供喽罗们享用。一日劫财,却劫得一年方二十的妙龄女子,这女子长得丹凤眼,柳叶眉,瓜子脸,水蛇腰,一副浪俏的模样。这娘子本是四川一富商的小妾,因随夫到肃州交易游玩,不想在甘州境内遇上强人,富商只顾保全性命和财帛,见“牛娃子”劫财,和管家骑上快马一路向西狂奔,哪顾得上这小妾。这妙龄小妾成了“牛娃子”的战利品。

  这小妾见强人劫财,既不逃离,落到强人手里也不哭泣,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熊样,这“牛娃子”三十多岁未沾着女晕,见了这等漂亮好看的娘子,早已是欲火冲顶,赏赐了下山出寨抢劫有功劳的喽罗们后,便引娘子走进山寨石屋,这娘子起初不依,因见“牛娃子”面丑。但经不住“牛娃子”软磨硬泡,威恩并施,极不情愿的逼迫就范。云雨过程中,小娘子那经过这般折腾,早已晕死过去。待醒来时,“牛娃子”早已差使女送来可口“银儿莲子汤”。这娘子见落到如此地步,心一横就做了“牛娃子”的压寨夫人。

  3

  且说唐僧师徒到了明砂堡投宿,早有喽罗报与“牛娃子”。那小喽罗说:“那和尚手持金灯杖,拿金碗,穿袈裟,很是有钱”。

  “牛娃子”听得两眼放光,兴奋无比。

  小喽罗接着说:“三个徒弟一个像猴,全身长金黄之毛;一个肚皮大,耳朵长,到也长得人模人样;一个胡子拉碴,拉着一匹白雪马”。

  “就这些了”?

  “牛娃子”问。

  小喽罗答话:“就这些”。

  等小喽罗下去后,“牛娃子”问小娘子,“叫小的去抢吧!”

  小娘子沉思良久说:“大王,明儿个还是你率人下山吧!”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唐僧师徒远离官道,沿黑河旁小路而行,刚行三五里,只见前面一班人马横刀立马。唐僧原以为是官府的捕快,不仅心中暗自吃惊。当他还在愣神的当儿,孙悟空早已冲上前去。

  只见一群小喽罗举刀、端钗拦住去路。

  “牛娃子”随即赶来喝道。

  “这猴子,要想活命让你师傅乖乖放下金碗和拐杖,放你过去!”

  “俺要不给哩?”孙悟空说。

  “那就别怪我牛大爷不卖面子”。

  孙悟空一听火冒三丈,举棒要打。唐僧让八戒在悟空耳前耳语。

  这当儿唐僧说:“施主,我乃去西天取经的和尚,不存金,不戴银,你行个方便,让我们师徒赶路。

  “你这和尚,好不识相,手端金碗,还说无金,留下金碗,放你西行若何?”

  唐僧让悟空将金碗送给“牛娃子”,悟空很不愿意。

  唐僧点头,悟空会意。

  那“牛娃子”拿到金碗,咧嘴一笑,便叫喽罗们让开小路。

  唐僧师徒继续西行。

  “牛娃子”拿到金碗,便骑快马上山寨向夫人报喜,谁知刚到山脚,那金碗不知怎地从手中飞出,随风向西飞去。

  “牛娃子”有点不甘心,骑马嚷着要追,这时,一阵徐徐清风后,一银发飘飘的老者用拐杖拦住去路。“牛娃子”性急,举刀便砍,只听“嗡”的一声,老者忽然隐去,“牛娃子”还没愣着神来,老者开口说:“你这小生好无道理,你也赶路,我也赶路,为何不问青红皂白,拿刀砍人?”

  “牛娃子”自知遇上世外高人,便下马施礼。“敢问老爷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是此地的山神,奉上仙之命,暗中护送大唐和尚路过此境,见你无礼之极,便显身拦你,差点被你害了性命。“

  “牛娃子”一听,丢下刀,慌忙跪在地上嗑头求饶。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今日我还有差事就不跟你计较,若来日再做恶事,必遭报应,你好自为知。”说着便不见踪迹。

  4

  合黎山神,昭武土帝神、黑河龙王奉太白金星之命,暗中保护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三神遵命而行。三神见黑河北岸的驿站,堡亭上贴满了辑拿唐僧师徒的画像,想从这官道上西行已无可能。便商量让师徒四人过黑河,进祁连绕道而行。

  就在八戒为失了师傅金碗而懊恼之际,那金碗却从风中飘来,稳稳地到了唐僧手中,八戒和沙和尚万分高兴。

  悟空和师傅却心知肚明。

  说话间,平彝堡快到眼前,师徒思谋着如何绕过堡子,躲过官兵的搜查,便隐蔽在黑河北岸的沙枣红柳、垂柳、河柳树的混合林中。边走边商量对策。这平彝堡北依合黎余脉距阎良山不足半里,山下是堡寨良田,南面距黑河也只有一里之遥,山险水急,要想从这么狭窄的地方混过关;是非常不容易的。况且坡高水低,上面的兵士站在平地也能把河滩上行走的人马看个一清二楚,若不是柳树、红柳、河柳满布,唐僧师徒早已被发现说不上遭官兵缴拿。

  烦恼之际忽听黑河水响,一会儿黑河龙王,昭武土地神、合黎山神齐唰唰闪现在唐僧师徒眼前,令八戒,沙僧惊喜不已。

  “大唐高僧,小神这儿有礼了”,三神抱拳施礼。

  唐僧不知原委,还礼欲问。山神、土地、龙王说明来意。唐僧再次还礼道:“我等不才,路过此地,没想到惊动了诸神,罪过、罪过。”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山神、土地也附合着。

  唐僧无奈只好听从三神的安排准备过河。

  此时正值夏季,黑河暴涨,巨浪一浪高过一浪,唐僧有点犹豫。只见黑河龙王从柳树上摘下几片树叶,分发师徒四人,并吩咐踩在树叶上,猪八戒嚷着“这么小的树叶,到河里还不淹死才怪哩?”

  “呆子,休得胡言。”悟空提醒八戒。

  说来也怪,这一行七人一只脚踩一片树叶,走到巨浪涛天的河面上,宛如在平地行走,令人啧啧称奇。

  过了黑河就是永安堡(今鸭暖小鸭)。一行七人顾不上休息,经永安,过兴隆,白虎庄(今沙河堡)遥遥在望。远远望去,绿荫遍野,庄东流沙河水澄如碧,翻滚波浪,好一个天然屏障,唐僧满心欢喜,悟空急于进庄,八戒手舞足蹈,白龙马喷着响鼻。山神、土地和黑河龙王也面带笑颜。说话间,一行七人就到了流沙河旁。这流沙河虽没黑河宽敞,但深不见底,河水中牛大的石头随时滚动,水急浪大,渡河十分困难。

  唐僧心想有黑河龙王护送,过河自然不成问题。紧要关头,黑河龙王不语,山神、土地也缄口不语。唐僧心想必有原委。停滞观望之际,只见流沙河心一只巨龟浮出水面,并缓慢的游到唐僧师徒面前。这龟,龟甲乌黑发亮闪着绿光,大得象一只帆船。龟到唐僧面前,双爪收缩腹下,连着三磕首向唐僧施礼,并说:“我是流沙河修行三千年的灵龟,三百年前观世音菩萨说百年后的今日,有一高僧要过流沙去西天取回真经,让我驮你过河,以满功德求得正果,今日果然相见,也算你我前世有缘。”

  说着请师徒一行连山神、土地、黑河龙王踩着龟甲,稳稳地向河的西岸渡去,渡到河心的时候,灵龟说:“大唐高僧,我今有一事相托,拜托高僧见到如来佛祖,问一问我何时才能求得正果。”

  唐僧说:“你尽管放心,见到佛祖,我问一问便知,等我回来时告知你吧。”

  灵龟满心欢愉,稳稳当当地驮师徒等人游过险峰急浪,躲过暗石冲撞,顺顺当当的过了天险之称的流沙河。

  一上岸,神龟向师徒拜别,随亦隐入浪涛滚动的湍急流沙,瞬间沓无踪影。

  5

  师徒一行爬上岸来,白虎庄尽在眼前,这庄虽不大,也不小,黄土夯筑的庄墙高大坚固,四个角楼有军士把守,庄周有护城河,进庄必须先过护城河的吊桥。

  悟空拿上通关牒文,待军士验过,放下吊桥,便鱼贯入庄。这白虎庄庄主李承先,本是陇西人氏,隋末做过金城关把守,此人生性敦厚,自幼受母亲熏陶,笃信佛教,闻得唐僧师徒到来,便亲临驿馆相迎,并视为上宾,以礼相待。并多次邀请唐僧讲经释惑,唐僧因急于西行,大有食不甘味之意,令李承先左右为难。

  这李承先是隋朝将士,后因关内战乱,逐率军从金城关(今兰州)向西而行,先投凉州,后奔甘州。后经甘州总兵举荐,担任白虎庄庄主,千总,率卒八百驻守白虎庄,负责处理流沙祁连的驿路事务。这白虎庄东有流沙,南靠祁连,北有黑河,西邻威虏(今新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加上离州治所较远,又远离官道。州县官府只要庄主交粮纳钱,其它事务白虎庄全权处理。这白虎庄庄主之位的权力有时大过县令,严然是县中之县。

  就在唐僧师徒进入白虎庄城门时,山神、土地连同黑河龙王向唐僧施礼,随后各自循去。

  唐僧师徒在白虎庄一住就是三天,这三天游历了庄内官府、粮仓,特别是在城西关帝庙译经打坐,苦其心志,坚其决心。师徒准备辞别庄主向西而行。就在这天黑夜,李承先拜见唐僧时面带愁容。唐僧问:“李施主,有何难事,令尔烦恼”。

  李承先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告知唐僧,事情是这样,离白虎庄约三四十里的祁连山下有个村庄叫“高老庄”,近时祁连山下狼虫虎豹时常出没,伤人吃畜,闹得那一带人心慌慌,派去军卒没降住恶狼,到有几个丢了性命。唐僧听了,  便说:“明儿天亮,我徒弟悟空和八戒和你一道去降那狼虫虎豹若何。”

  这李承先早就听说悟空和八戒的本事了得自是千恩万谢,脸上的愁云也逐渐消失。

  悟空、八戒在祁连山下的高老庄铲除虎豹,为民除害,了却了李承先一桩心事。李承先对唐僧师徒自是千恩万谢,言溢仪表。

  6

  李承先率众回到白虎庄,封赏有功之卒。唐僧因急于赶路,心急如焚,在驿馆客房焦虑的踱着闲步。

  这天正午,唐僧执意西行,李承先见拘留无望,便率人亲送唐僧出西门直奔威虏(今西华镇)。

  刚开城门,只见一身穿袈裟,眉须皆白的和尚双手合十,口念:“阿弥佗佛”。唐僧下马施礼。

  “大唐高僧,老纳乃仙姑寺法静,久闻圣僧大名,无缘相见,闻听圣僧西行,特请圣僧到小寺传经,不知圣僧意下如何。”

  唐僧还在犹豫,李承先却开口道,“圣僧若能在仙姑寺传经,乃我河西五郡百姓之福,功德无量。”

  听李承先这么一说,唐僧便下了决心。

  在法静方丈的盛邀之下,唐们师徒,李承先等人折西向北,直向仙姑寺走来。

  来到黑河边,只见河水涛涛,浪高水涨,四野白水茫茫,一行人正愁如何渡河,大浪中黑河龙王挺身而显,到了唐僧面前抱拳施礼:“奉西王母娘娘之命,在此等候圣僧多时,说完用右手往河心一指,将流水截断,一条砂石小径展现在唐僧眼前。”“圣僧,抓紧时间过河吧!”法静催促着。

  一队人马不到一只烟的功夫,纷纷过河。黑河龙王见唐僧师徒安然过河。便对唐僧施礼道“圣僧,小神差事已完,还得回去复命,恕不远送。”

  说话间已循入水中,河水咆哮着回复原来奔流不息之状,大浪拍打着两岸,浪涛声隐隐可闻。

  师徒一行爬上河岸,只见河坡上垂柳、水皮柳、杨柳、红柳各色柳树应有尽有,有千年之柳高耸入云,五人无法合抱。垂柳依依的浓荫下,一个个村庄别致有序,若隐若现在绿色的田野上。

  一过河爬坡上岸,就是柳树堡的地界,这柳树堡因盛长柳树,闻名河西。仙姑寺就坐落在柳树堡东北的边墙旁。

  唐僧师徒一上岸,只见这柳树堡东北的天空五色祥云闪着金光,瑞气环绕四野,好一个佛门清净地,神仙逍遥宫。这地方北靠合黎山南依黑河水,定是神仙游乐地,帝王拜佛修心场。

  说话间唐僧师徒一行在法静方丈的引领下路上曲径通幽的乡间小路,穿梧桐菩提树木遍生的仙姑寺前林地。一会儿便到了山门空地,唐僧放眼一望山门随小,但气魄恢宏,建筑风格独树一帜,那雨栏遮沿尽雕佛门经典,舍身饲虎,白鹤接驾等,一幅幅浮雕隽刻在山门,更添一种庄重。

  进得山门,三宝佛大殿金碧辉煌、殿内香雾缭绕,几百名僧侣在正此修持。唐僧不由得感慨万千。早在长安时,唐僧就闻知河西古道的仙姑寺,早有参拜之愿,今日如愿以偿。便拈香祷告,一时间寺内钟鼎自鸣,一阵白鹤掠过仙姑寺的上空。僧侣们争相观看。法静对唐僧说“圣僧,你的到来,佛祖显灵,上仙佑我,小寺生辉,功德无量。”

  “方丈吉言,一切皆有缘,一切都随缘,这是方丈的功德,吾是远道巧逢。”

  仙姑寺原称仙姑庙,始建于秦末汉初。北凉时称仙姑寺,北魏时称仙姑庙,历代都以庙寺尊称,这称谓也和当时各个时代的政治相联系,仙姑这一当地人学道成仙是这里永恒的历史。

  这仙姑寺分东寺,西庙,是佛道两家在合黎山下修持的宗教场所。东寺侍奉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北凉时的国师鸠摩罗什在此译经数年,从此香火日盛一日,到了隋代更是闻名西北地区和西域诸国,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仙姑寺内人头攒动,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到了人山人海的地步。

  拜完佛,唐僧信步在寺内各殿焚香,细观此寺,虽然设施陈陋,但也整洁有序,各种摆设仪容和法门寺别无二致,不由便心生欢喜。

  游毕,唐僧到法静方丈室用茶。法静提仪仙姑寺举行大法会,请大唐高僧讲经释义,唐僧允诺。

  自从唐僧到寺以来,仙姑寺上空始终缭绕五色彩云,白鹤过寺,钟鼎自鸣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万,一时间拜佛的人纷沓而来,争睹师徒尊容。这唐僧晨钟幕鼓按寺里的规矩。早诵经,晚诵经,随法静左右,一片虔诚,令僧众视为楷模。庙里的道师们也按寺规晨读,晚练,象过大节一样。

  开经的时刻到来了,寺庙内几万听众齐唰唰跪在法幢下,一时间各种法器按节敲响,唐僧讲了《大般波罗蜜多心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唐僧讲,僧众合颂。众人听得仔细,听得明白。深感佛思浩荡,我佛慈悲,颂佛、念佛之声风起云涌。

  这听众中有一个特别的人,就是那“牛娃子”抢来的妇人,在听了唐僧开经释义后,那小妇人力劝“牛娃子”改邪归正,这“牛娃子”不但不听,反而被妖女铁扇公主之言所惑,一心想阻挠唐僧师徒西行。

  就在唐僧讲完经准备西行的当夜。山妖铁扇公主故意蹬倒山林中茅屋的火盈,将合黎森林点燃,才演绎出孙悟空三借巴焦扇的故事。上仙收走此扇后。“牛娃子”心中惧怕,在小妇人的再三规劝下,给众喽罗发放了抢来的金银财帛,自己也带着细软,下山耕田,过男耕女织的日子。并不时用银两周济身旁的穷人。尤其是那小妇人学得一手医术,昭武一带甚至甘州百姓,特别是对穷苦百姓分文不取,还送衣赠药,深得民心。后来,因小妇人行善积德,做了许多善事,死后,众人建庙祭祀,以示敬抑。(现板桥乡土桥村牛魔王洞东北的山峦上还存魔王庙遗址。)

  8

  唐僧师徒在仙姑寺讲经释义的大法会后,夜晚小憩在仙姑寺东北角的方丈小舍,法静在左,唐僧在右。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在前庭置床养息。

  午夜时分,唐僧梦中见到观世音菩萨指点迷经,要他尽快西去,便怎么也难以入睡。天刚放亮,便急着西行。法静执意挽留,唐僧说“后会有期”。便领着徒儿们要出山门,法静赠银赠衣,并亲自护送师徒一行向西而行。

  第二天傍晚,唐僧和法静向台子寺进发。路遇一位骑着又老又瘦的枣红马的老人,法静介绍说:“这位老人对西行的道路极熟去过伊吾三十余次,所以请他来出些主意”。接着那位老者劝唐僧说:“西行的路险恶极了,前面横着八百里的沙漠(莫贺延碛大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以死人的枯骨作为标记。成群结队的人走还有迷失的,何况你们师徒四人?还是回去吧,不必冒这样的危险了”。玄奘回答说:“谢谢老丈指点,但我立誓西行,决不东退一步,纵然死在半路,也不悔恨”。老人看玄奘态度坚决,就把骑来的老马送给玄奘,并说:“你不要小看这匹马,虽然老瘦,脚力却很矫健,往返伊吾国已有十五趟了,认识路径”。玄奘即拿银两五十与老人的枣红马交换,彼皮告别。

  当天晚上,玄奘和法静从直河口出发,向北行约五十里,于三更时分到达小青河,这里是河的上游,平缓的河水让师徒一行都安然的渡过了河,唐僧很是欣慰。

  渡过小青河后,法静和玄奘告别,互视珍重。法静留徒弟石磐陀陪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玄奘感到高兴,行走了一夜的唐僧师徒这时人困马乏,便和石磐陀一同躺在草地上休息。天色将明,石磐陀心起歹意,突然拔刀而起,在唐玄奘面前徘徊犹豫。玄奘判断他起了异心,仍胸有成竹,也不惊怕,只是端坐不动,两眼直瞅着他。过了会,石磐陀把刀放下,央求玄奘说:“弟子想,走这条路实在艰难,虽在五座烽火台附近有些水草,但只要一处守墩士卒发现了我们的行踪,我们的性命难保不说,我家中妻儿老小怎么办”?玄奘向他发誓,即使自己不幸被捉,也决不会说出他的姓名。石磐陀才放心策马返回。

  失去了旅伴和向导,只有玄奘师徒五人孤独在沙漠里行进。四顾茫茫,景色凄凉,迎着怒吼的朔风,沙石弥漫,一望无际,那里有路径可循啊!他只有辨认着一堆堆骸骨和驼马粪便的足迹前进。戈壁沙漠里的气候变幻异常,白天太阳高照时,热风如火,太阳西沉后,气温急骤下降,寒风如刀。“晚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倾刻,“忽见有军队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息,皆裘褐驼马之象及旌旗鞘剑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当然,这些不过是戈壁上的奇景和“海市蜃楼”罢了。恶劣的环境并未动摇玄奘西行的决心。这样,他们又走了八十多里,远远看见一座烽火台,他们怕守台的哨兵发现,就陷伏在沙沟里,打算天黑再走。

  傍晚时分,唐僧师徒小心翼翼的走在烽火台旁边,看到一池清水,便唤沙僧去取水,沙和尚正低着头拿起皮囊盛水时,忽然一支冷箭飕的一声从他的头上掠过,接着又是一箭射来,险些射中他的膝盖。沙僧知道自己已被哨兵发现,他顿时吓的毛骨悚然,魂不附体,索性站起来高声大喊:“请不要射我,我是京师来的和尚”。这时台上的哨兵停止了射击,下来带他去见校尉王祥。王祥这人面善也是个信佛的,问清楚来由后,对唐僧师徒非常尊敬,考虑到西行的艰难,表示愿意送他到敦煌去,说敦煌的张皎和钦贤两位法师和他熟悉,愿代为引见。唐玄奘谢绝了王祥的好意,对王祥说:“我家在洛阳,那里的条件不比敦煌差,要求跟我学经的僧人很多,要是为了图出名和生活舒服,洛阳比敦煌更理想。因为国内佛经还不齐全,经义上也有许多缺陷,为探求真义,我才不怕艰难因苦,前往西天。校尉只能鼓励我前进,不应劝我后退。如果校尉不肯放行,我情愿受到应得的刑罚,也决不向东后退一步”!他的话感动了王祥,王祥热情招待了师徒一行并挽留他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晨,王祥送给他一些水和干粮,亲自送他十多里路,并指点道:“从这一条路走,可以直达第四座烽火台,守台的校尉叫王伯陇,是我的本家,心底很和善。到他那里就说是我送你出来的,他一定会帮助你”。说罢,两人洒泪而别。

  晚上,唐玄奘一行来到第四座烽火台,他还是怕守台人为难,想悄悄取些水草暗中偷过,可是就在八戒取水的时候,冷不防一支箭又从头上掠过,猪八戒急忙大喊。守兵带他去见王伯陇,说明情由后,很受王伯陇的款待。次日早晨,王伯陇送师徒一行一大皮囊水和干粮、马料等,并向他叮嘱说:“第五烽火台那个校尉性情粗暴,为防意外,可从别路越过,直达野马泉,到那里取水吧”。

  辞别了王伯陇,唐僧师徒四人继续策马西进。这里已进入莫贺延碛,黄沙浩浩,既无飞鸟又无走兽,连牲畜的粪迹也难以找到了,只有呼呼的风声挟裹着沙石陪伴着他前进。走了一百多里,仍不见野马泉的踪影。他们迷路了,身体也困倦不支,就在唐僧下马取皮囊饮水,谁知一失手,竟将一皮囊水全部倾倒在沙漠里,他恼火发怒:“天爷,应给我留条性命,”这真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啊,他懊丧极了。想再回到第四烽火台取水,于是勒转马头,向东走了十几里,心里滴咕:“我当初立志,不到印度,决不向东退一步。现在目的未达,怎么可以东归呢”?想到这里,他又立即勒马向西,一直走了五天四夜,师徒四人滴水未曾入口,起初只是口噪舌干,后来浑身焦燥,呼吸短促,再到后来唐僧和猪八戒连眼睛也渐渐睁不开。马连饿带渴,也不能动弹了。人和马就昏昏迷迷地一齐倒在沙石上。其是,这时离沙漠中的绿州已经不远了,只是他们没有发现罢了,躺到半夜,才渐渐苏醒过来,这时马也能站起来了。他振作精神,极其勉强的又走了几里路,突然那匹曾往返伊吾多次的老瘦枣红马拼命向另一条路跑去,玄奘怎么也控制不住。跑了几里路,就见绿油油一片草地,草地中有一洼甘澄净澈的清泉,他高兴极了,赶快跳下马来,人和马都喝了个痛快,师徒一行在这片草地上整整休息了一天,后盛了水,拔了草,继续前进。又走了两天,才脱离了八百里沙漠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

  高昌王听到玄奘到伊吾,亲派使者远迎法师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与他结拜为兄弟,挽留讲经礼佛一月,并写信二十四封,把玄奘介绍给二十四国国王,要求每到一国都应以国师相待,在高昌王的帮助下,玄奘一路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祢迦国(今新疆拜城、阿克苏等地),再翻越凌山(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素穆尔岭),到了素叶城(苏联伏龙基与托克马克附近)。又得到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帮助,派人护送,通过西域各国南下,翻过大雪山(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于第二年夏末到达印度。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古老的丝绸之路西行,历经千山万水,百难千劫,经新疆过中亚,辗转到达印度王舍城。随后,入印度佛教中心烂陀寺,从师高僧戒贤学法,不久声名仅次于戒贤。五年后,遍历天竺十国。在戒日王为他所设曲女城“无遮大会”上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唐太宗知其回国,令甘州官府派人前去沙州迎接,表达对玄奘(唐僧)的极高崇敬。

  后来唐僧过流沙,神龟驮师徒过河,问及所托之事,唐僧由于思学,把这事儿忘了,神龟一生气,将师徒摔进流沙河,唐僧师徒各显其功能,随即将师傅护救上岸,并及时打捞经卷在山坡上凉晒,有一部分经卷被流水冲走,沉入河底。(现凉经台一说高台台子寺,一说我县板桥境内羊台上)。

  八戒到高老庄去的秀云,高员外已举家迁往长安,八戒高兴而来,却未见上秀云一面,心生悲情,落泪而归。

  至此,唐僧师徒在甘州府尹以及临泽县衙的护送下前往甘州,留下千古佳话。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返回,共经历十七年,跋涉五万里路,周游西域及印度的大小国家一百一十多个,从印度取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和语言文学著作。玄奘回国后,用十九年时间翻译了七十五部佛经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还应唐太宗的要求,由他口述,弟子记录,完成了一部伟大著作《大唐西游记》。这部书对于研究中西文化,特别是交通地理历史风俗民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唐僧取经回长安时路过仙姑寺,举办了历时七天的大法会,历史上罕见。西北五省数十万信众云集柳树堡,规模宏大,影响之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