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世界佛教论坛 公共外交在宗教领域的成功尝试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冠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界佛教论坛 公共外交在宗教领域的成功尝试

  陈冠桥

  如何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感受到中华文明有着“求和平、重和谐”的美好愿望,是当前我国政府外交和各领域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任务。宗教外交作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中宣传我国成就,解读我国政策,展示我国形象,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宗教一向具有爱国爱教、慈悲济世、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各宗教的教义中都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通过对外交流,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对塑造中国友善、文明、包容、开放的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背景与动因中国大陆佛教界积极响应新时代建构“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理念的召唤,先后于2006年和2009年,联合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多国佛教界人士,举办了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旨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世界佛教论坛作为中国公共外交战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出发点:

  第一,积极落实“双和模式”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宗教作为文化的软性作用。国家宗教事务局前局长叶小文提出,在国内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向世界呼吁共建和谐世界,也即提出一个崭新的“双和模式”: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仅针对世界并不安宁的现实,更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彰显了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形象。佛教教义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为世界和平、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继续为推进“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做出独特的贡献。

  第二,主动契合公共外交发展要求,时代呼唤世界佛教论坛。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信徒遍布世界各地。佛教在印度衰落后,中国曾长期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建设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对于佛教而言,需要开展佛教跨国界、跨语系团结合作,共同以佛教和谐、和平的理念和慈悲、平等的精神,共同在国际层面致力于改善现实人生,净化社会,化解冲突,建设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国兴则佛法兴”,国家发展也需要社会各阶层从各个不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向来就有普渡众生、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界发起成立世界佛教论坛,也正是在国家兴旺发达、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当日益感受到用传统外交手段处理国际事务而频频发生种种磨擦、纠纷等捉襟见肘时,更多的国家不得不借助公共外交方式。一如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科菲·安南的名言:“如果得不到各国政府的支持,我就会去寻求各国民众的支持。然后支持我的各国民众会让他们的政府改变主意。”简言之,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观念,与和谐、和平、和睦紧密相联。世界佛教论坛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显示了佛教智慧对当今世界的深邃回应,为探讨佛教在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对话交流平台。

  世界佛教论坛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世界佛教论坛成功展现了我国政府的亲和形象,展示了我国公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真实状况,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有益尝试。论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宗教的包容、尊重,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对我国的攻击和污蔑。首届论坛有34个、第二届论坛有47个国家、地区的代表与会,充分说明世界佛教界对世界佛教论坛的认同、理解与支持。与会境外代表普遍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无神论政党执政的国家,能够允许并且成功地举办人数如此多、规模如此大、规格如此高的宗教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宗教包容、尊重的宽广胸怀,是中国强大兴盛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不到中国来不知道这里如此开放、进步,不到中国来不知道这里宗教和信仰如此自由。因之,论坛增强了中国佛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好地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政府亲和、开放的形象;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具有通览全球的世界性视野和融会东西方文明的广阔胸怀。同时,世界佛教论坛为宗教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开辟一个很好的先河,对宗教如何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其次,世界佛教论坛成功开辟了中国公关外交新渠道,搭建了宗教外交工作新平台,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功探索。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我国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第一次搭建起来的公共外交导向的机制性、国际性的宗教工作平台,同时也是两岸四地首次联合举行的具有民间性质的大型国际宗教会议。论坛开创了海峡两岸交流的新模式,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稳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这也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且能够引导好宗教并发挥积极作用。台湾星云法师认为:“举办这样的佛教论坛,不仅可以确定中国在佛教的领导地位,而且可以通过佛教促进两岸的统一。”美国之音说:“这次活动是中国日益加强人民外交努力的一部分”。《法兰克福报》称:“佛教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充当积极工具,成为连结东南亚邻国和台湾同胞的桥梁。”柬埔寨狄旺僧王讲:“中国的经济世界第二,中国的佛教世界第一。”

  再次,世界佛教论坛成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成为中华文明扩大影响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文明的依托与支撑。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文化的复兴与崛起,需要树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念。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中国固有文化的改造、吸纳和融合,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其不仅成为海峡两岸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也在中、韩、日三国佛教间铸成牢固的“黄金纽带”,并成为与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人民交往的重要渠道。世界佛教论坛亦是一次品味中华文化的盛宴,让与会代表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论坛紧扣“和谐世界”的时代主题,突出“和谐”“和合”等理念,以佛教为形式,以文化为基础,延伸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总之,世界佛教论坛是佛教传入2000多年来我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佛教大会,也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宗教大会。两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论坛把中国佛教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真谛介绍到其他国家,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民族、更多的文明来认识、认同、理解、欣赏包括中国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的成功有助于重新确立中国作为世界佛教中心的地位,不仅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而且更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继续发挥宗教外交在公共外交中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民族应该放开眼界观量、敞开胸怀接纳全球人类的智慧。同时又要从自己悠久丰厚的文化传统中,融摄历代圣哲贤人的智慧精髓,包括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有益部分。继续深入发掘佛教和谐资源,发挥宗教外交在促进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累积外交经验,夯实文化基础,主动争取先机。论坛取得成功,非一朝一夕得来,而是长期工作、经营和培育的结果。同样,我们在中国公共外交的开展过程中,冷静观察、韬光养晦,但不是冷眼旁观,无所作为。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需要“文化自觉”,牢牢把握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传统是民族的本。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当前境外利用宗教不断加剧的渗透,我们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铸造牢固的文化基石,这样才能在与西方文明的抗衡中居于主动和优势地位。

  第二,树立和谐意识,把握战略时机,力促宗教和谐。中国如何面对某些西方国家的话语权压力,赵启正先生曾有句名言:中美的对话是全面的,不仅是国务院的对话,也包括宗教的对话,以及宗教和非宗教的对话。同样,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引导全球化的理念不应是“斗”,而应是“和”;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撰文称,宗教对话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在差异性中达成一致性,减少不同宗教传统上形成的歧见和误解,为各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打造共同基础。因此,中国应把握战略时机,大力弘扬世界佛教论坛“和气东来、和风西送”的理念 ,适时采取和探索世界佛教论坛这样鲜明的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有效抵制当前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适时主动走出去,为不安宁的世界“带来一团和气,吹来一股和风。”

  第三,巧借民间形式,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公共外交。从20世纪50年代起,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即通过不懈的民间往来促进日本官方立场转化,利用中美关系巧施分化战略,带动日本重新思考中日关系,可谓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功典型。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亿万民众对外交往的公共外交作用,不可估量,而作为公共外交的主导者,政府责任更为重大。要制定宗教外交战略,确定短、中、长期目标,分阶段实施;建立宗教外交机制,整合国内相关部门、地方、领域力量,协同推进;加强宗教专项基金、智库、非政府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克服文化、民族、传媒等差异难点,引导好、利用好有利于我国宗教外交的国内民意,形成多元化的、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公共外交大格局。(作者系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