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敬录佛学见闻录(四谛法)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9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自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师曰:四谛法,为大小乘必修之学,世尊初转法轮时说之,灭度时依然说之。修普通法
门者,不修此法,不能出离也。吾人虽修净土,闻此法已,益增念佛之信心。
苦集灭道,谓之四谛,人尽知之,而未必能解,解未必能信。虽曰万法皆苦,而犹攀缘
不已,虽曰集为苦因,而犹造作不已,足徵其不信也。果能信:此是苦,此是集,学佛无不
成者。苦集之不信,遑论灭道矣。何为其然,障於见思惑故也。见思惑品数,大小乘不一,
断之固难,说之亦匪易。姑约小乘言之,学者於一切苦法,不信其为苦,以佛法观之,犹不
以为然,乃忍而观之,斯谓「苦法忍」,至信其为苦,则开一智,谓之「苦法智」。由是集
谛则曰「集法忍」丶「集法智」,灭道亦然。此欲界四谛也,以有现法可观,故曰「法」忍
「法「智」,至色空四谛,则非欲界所知者,惟以欲界现法比类观之,故曰苦「类」忍,苦
「类」智,以至道类忍,道类智。三界四谛,合为八忍八智,名十六心,至第十六道类智时
,断三界见惑竟,证初果,名入流,入圣人之流也。此惟见道,尚须断思惑,方名修道。三
界思惑八十一品,分九地断之,欲界一地九品,断前六品,证二果,名一来,尚须一来欲界
也。断後三品,证三果,名不还,不还欲界也。色空二界各有四地,合七十二品,断竟,证
阿罗汉果,名无生,出三界,不生不灭矣。
四谛之义,具有四种,不能详说,小乘证阿罗汉果,故须七番生死,大乘成佛,故须三
僧劫。禅家亦有当生证果者,必遇明师,发其宿世善根,如六祖之遇五祖是也。其馀求其
当生成就,惟在净宗,以有佛力加被故也。净宗一句弥陀,尽摄四种四谛,信愿念佛,能得
一心,四谛之义自然深信。
华严与净土
华严偈云: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师曰:或谓华严破净
土,例如此偈,似与净土相违。其实经皆出於金口,何尝自相矛盾。诸佛皆有三身四土。报
化,同居,方便,实报,皆有其相,唯法身寂光土无相。有相皆方便,无相始为真实。然真
实法唯上根人了悟,若诸佛不以方便,则凡夫众生无由得度。华严但接上根,故专取法身,
净土三根普接,故不舍报化。此偈明无相之理,即是弥陀法身,即是极乐寂光净土。由此观
之,华严不惟不破净土,抑且助学净土者易得一心。


                   第14期 公元1972年10月20日发行  

标签:佛学见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