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壮哉!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2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陈政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任何一种创作,多出自性情,有性情就有创作。能够独摄宇宙天地之间万物的神理精髓
,涵融灵明的本然之性,状有形物色,抒发言外之意,即是创作。凡表现性情的创作,俱是
可传之作。不过「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作品的风格也就「各师成
心」,而「其异如面」了。例如:
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火影动摇。」夜色迷蒙,鼓角悲鸣,幽峡星火影动,
在动态的物色中,有森严庄重的情调,这情调来自老杜奇伟豪迈的性情。
王维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城丶古渡丶落日丶秋山,四个具象构成一个略
含苍凉的「静」字,实际上是王维性情的宁静。
陶潜的「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在形迹化往之中,陶潜在空灵中有不尽的远旷高
逸。
邵康节的「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面上吹。」邵子探颐索隐,梧桐月下杨柳风,得
妙悟神契,见其怡然磊落性情。所以齐萧子显说:「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蕴念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运天成。」
不仅仅文学是性情的风标,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游心万物於外,运神明之性於内,经
过一番艰苦的蕴思之後,才可以如天马行空,御风太虚达气运天成境界。在此境界里,引发
本然之性,标举难逢的际会,不拘题材,不落俗套,既不貌而袭之,也不畏而局之,在性情
温柔敦厚处,独抒我的性情,发人之所不能发,则大地山川,鸟兽虫鱼,莫不活跃於我的性
情之内了。俯察莽莽大地,腵岩苍松,沧海潮汐,都充满了澎湃的生命之力;仰观悠悠太虚
冉冉烟云,熠熠繁星,永远闪射着灵秀的生命之光。所谓:「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
交花。」
宇宙间,万物在彼此不断的相关之中,本然之性在彼此交流,各自发挥生命潜力,散射
生命光辉。树花生香,禽语意乐,所以在笔墨卷轴金石之间,有宇宙至美的物色,有了至善
的性情,物我交感,内外和谐。歌德说:「不是我写诗,是诗写我。」
诗和我已泯合为一整体,如果说「诗」是「我」,「我」亦是「诗」,也未尝不可。
中国文学批评家,大都喜欢把创作分成阳刚和阴柔两个类型,而实际上所谓类型者,乃
是人的性情的分类。鲍禧评论苏子瞻文水分多,故波澜动荡;韩退之文山分多,故峰峦峭起
,确有独到之处。苏子瞻胸襟性情,如碧波清流,所以才会浪涛闳壮,在一派回环激湍的气
象里,见其圆融飘逸的豪迈之性。智者乐水,其秀在神,子瞻不失为一个有高度智慧的大诗
人。退之性情胸襟,如峻岭叠岩,所以才会磅礴淋漓,在一派苍老峻拔的气象里,见其庄重
森严的肃穆之性。仁者乐山,其厚在骨,退之不失为一个怀着煦和仁心的大哲人。
有阳刚性情,则生阳刚型创作;有阴柔性情,则生阴柔型创作,据吹剑续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耆卿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
孩儿,按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
绝倒。」
晓风残月,是阴柔型景色。大江东去,是阳刚型景色。一是十七八岁姣好少女的细线条
,一是关西彪形大汉的粗线条,正说明了两种相异的创作格调。柳永的「方留恋处,兰舟催
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比诸东坡的乱石崩
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东坡豪壮性情与柳永颓唐性情迥
然不同。虽然同属绝唱,也都是性情之绝作。
程伊川说:「语丽辞瞻,此应世之文也;识高志远,比议卓绝,此名世之文也;编之乎
诗书而不茺,措之乎天地而不疑,此传世之文也。」
性情充乎其中,必溢乎其外,动乎其言,则见乎其文。创作由应世而名世乃至於传世者
,在於性情,尤其在於性情中涵摄天理,以本然之真直达德行之善,而臻艺术之美,似乎不
必传世亦可以不疑不茺矣。
朱熹分人性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类,本然之性是纯粹良善的,亦即是理。天命之谓
性,故万物本然之性是相同的,人人都具有一份出乎自然,成乎天籁的本然之性,当其息止
灵府,则如平湖秋月,虽苍霭迷漫,却无一尘纤介之染。融会活活泼泼的生命於一体,不尽
的圆浑宁静而神秘。一旦悄然兴起,则翱翔广阔邈远的天地之间,贯通宇宙中一切生命之力
,浩然沛然,倏乎无穷。这真诚之本然之性,就是创作的珍贵动力。如果对自己的本然之性
,有释形忘我的妙悟,面对人生现实诸多局限,不为繁琐的绳墨所羁绊,用澄澈的大智慧,
对宇宙人生作深入精微的观察之後,在直观世界里抒发内潜於心灵深处的体认和感受,创造
生命的新价值,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然之性,圣凡同体,而且光耀无所蔽,发之为情,乃是四端之心,所以心统性情。虑
念澄澈,是心之真体,气象从容,乃心之真机,在性情冲夷中体会心之真味,正是禅家所指
点的:「心开悟解,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一悟自性就是大智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
不寒杨柳风。」性情在沾衣欲湿,吹面不寒的境界,澄圆妙明的心灵里,自然千灯相照,光
明四达了。


                第9期 公元1971年11月发行 9,10期合刊 

标签:中华文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