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展开觉悟的生命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展开觉悟的生命

  济群法师讲述

  策划:问道编辑部

  时间:2010年6月 地点:广州光孝寺

  济群法师 国内从事佛学研究、教学及弘法的知名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和戒律的研究及讲授工作。

  近二十年来,法师在修学之余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佛学论文,并积极从事弘法事业,时常在欧洲、澳洲、港台及大陆各地高等院校、信众团体、寺院演讲。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丛书。

  济群法师是“明”师,而不是时常出现于媒体的“名”师,是典型的学僧,学养深厚。教学与研究之余,法师每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的阿兰若清修半年,以修辅学,以学正修,并以身示范,使人思考学和修之间的关系与平衡。

  济群法师继承了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法师的书、讲经与讲座,总是从佛法的角度关注社会人生,包括信仰、道德、财富、环保等现实问题,既重视佛法本身的阐述与弘传,也很重视佛法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法师的“明”显而易见。

  近年来,法师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空性见、佛陀的足迹与证悟等,引领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济群法师弘法的大愿和济世的慈悲令人赞叹。因缘聚合,2010年6月27日晚,在广州光孝寺得以参访济群法师,法师非常随缘而自在,尽力配合着摄影师的要求,任由记者硬生生地将问题逐次问来,而法师的智慧就在这些回答里,明朗清晰。

  出家人的社会责任

  出家人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虽然放弃了小家,但是还要积极入世,帮助整个社会,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痛苦。实际上,这是在完成一种更大的责任,应当是更积极的。

  《问道》:现在,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当代社会道德与人心灵危机问题的严重性。耻感普遍下降,欲望不断夸张,价值观念的各种颠倒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大家都很迷惑,也深感疲惫。对于这个现状,您怎么看呢?

  济群法师: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比如说文革。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使文化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急功近利,与此同时,整个教育也偏向于功利式的教育,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教育,都是造成这些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

  《问道》: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佛教就是消极避世,放弃家庭责任。其实,我们觉得佛家的“亲子、师生、夫妇、亲友、主从、僧俗”的六方关系是很重视家庭关系的。

  济群法师:认为佛教消极避世放弃家庭责任,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对于在家居士,我们并不反对正常的世俗生活和工作,只是在家人需要选择正当的工作。在家居士也要承担世俗的家庭责任,最好有正常的经济生活、合理的社会生活、德化的政治生活。

  至于出家人,他们本身就是为了追求解脱,也不成家立业,自然也说不上放弃家庭的问题。对于父母的报效方式,出家人可能与在家人不同。

  对于出家人来说,如果父母的生存没有问题,那也可能不承担赡养责任;但如果父母的生活境况不好,真正需要他们照顾,出家人也是可以赡养父母的。

  至于佛教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对于出家人来说,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虽然放弃了小家,但是还要积极入世,帮助整个社会,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痛苦。实际上,这是在完成一种更大的责任,应当是更积极的。

  《问道》:家庭关系的处理对身心和谐、社会和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

  济群法师:和谐社会主要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佛教的《善生经》里把它分为六伦。如果这个六伦关系都处理好了,父母、子女、夫妻都能尽到一定的责任,都能相互关爱,那么这个家庭、社会自然就是和谐的。

  这就像我们中国的社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何况,六伦关系也不仅仅只牵涉到家庭关系,朋友的关系、师生的关系、雇佣的关系等,都是社会关系。

  《问道》:台湾的圣严法师提倡“心六伦”:家庭伦理、校园伦理、生活伦理、自然伦理、职场伦理和族群伦理,您觉得这些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帮助?对照地球目前环境的污染、人心的污染,道德的沦丧,真像佛经里说的末法众生“饮苦食毒”。

  济群法师:“心六伦” 概括了人生存在世界中的各种关系,比起传统的伦理有更广泛的意义,一个人如果能按照“心六伦”去生活,除了处理好家庭关系,也处理好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自然而然会身心和谐,从而与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处处和谐,这个世界也就变好了。

  《问道》:您也特别推崇心灵环保、社会环保和自然环保,并把心灵环保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它们之间会如何相互影响?

  济群法师:心灵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人怎么对待他人是一种心理的表现,人怎么对待大自然也是一种心理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的心态不够好,或者对待他人的观念不是正念,那这个社会自然就不能和谐。

  所以,改善心灵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心灵环保特别重要。心灵环保帮助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去面对大自然。我们前几年世界论坛的口号是: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和谐的世界,首先要从心灵的建设开始,这个也是佛教的特点。我们现代人总是把世界的改变侧重于环境,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于环境,而忽略了心灵才是主导环境的根本力量。

  生命的终级目标

  人需要学习佛法才能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生命之后才会去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怎样活着才更有价值。生命的最大价值其实就在于生命本身,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发展我们的觉性,成就我们的人格和生命品质。

  《问道》:学佛和佛学的差别在哪里?

  济群法师:现代人说到佛学,会比较偏向于学理化学术化的,讲到学佛呢,比较偏向于信仰,性质有点不一样,但两者也不是水火不相容。真正学佛,也还是要学习佛学。学者式的学习可能会把佛学当成纯知识的学习,而信仰者学习佛学是为了实践、为了解决生命问题。佛学是为学佛服务的,学了才能懂得怎么去修,修才能深化对学的认识,以学导修,以修正学。

  《问道》:迷信和正信有什么差别?学佛的过程中,如何省察自己是迷信还是正信?

  济群法师:迷信也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对信仰的对象认识不清,稀里糊涂就信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信仰的对象本身就是愚痴的,不能帮助你导向智慧。比如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忌讳:星期五是什么日子啊,楼房的第几层是不吉利的啊,这种信仰就是愚痴式的信仰。

  正信是一种智慧的信仰,正信真正能把我们导向真理、导向解脱。佛教是要破除迷信,深入佛法的智慧。

  《问道》:您所理解的人间佛教是什么样的,它需要什么样的前提?

  济群法师:人间佛教要摆脱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造成的一些误区,比如说鬼神化、来世化、神秘化、哲理化、出世化、世俗化等倾向,要革除这些流弊,恢复佛教的本来面目。

  太虚大师提出了“三大革命”方针: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把修行立足于现实人生,从现实中修行,成就解脱。其实人生佛教的内涵很深刻,从人到成佛。

  真正的人生佛教需要有出世的内涵,还需要有入世的内涵。如果没有这两个内涵,很可能成为人乘佛教,不是太虚大师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人间佛教。

  《问道》:现在许多年轻人对生命充满困惑,不知道生命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追求爱情、名誉、财富、地位,乃至于知识等等,以为这些才是生命的目标,这些真的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

  济群法师:一般人对人生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所以,在他的内心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需求,很多人会去追求他需求的目标,满足这种需求。但这种目标只是代表他生命中迷乱和暂时的需要。

  所以,人需要学习佛法才能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生命之后才会去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怎样活着才更有价值。学习佛法之后他才能看得清楚,否则的话,他看不清楚,也没有能力看清楚。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这些东西都需要明确,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活着的目的,生命的最大价值其实就在生命本身,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发展我们的觉性,成就我们的人格和生命品质。所谓正确观念、健康的生活,都是为这个服务的。而不是外在的追求和目标,外在的任何东西都是暂时的、不究竟的。

  《问道》:佛教的轮回思想,很多人不能相信,您觉得关键在哪里?如何才能出离轮回?

  济群法师:关键在于我们都看不到,所以才不相信。这还是跟我们所受的教育有关系。我们因受唯物主义教育的影响,对自己看不到的事物,总是持怀疑态度。其实,有时候,这也是以自身有限的感官否认了世界的无限。事实上,我们的感觉既粗糙又错乱。

  首先,我们能感觉的事物非常有限,如果不是因为放大镜,我们很难相信微观世界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望远镜,我们也很难相信宇宙的浩瀚无际。不仅如此,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以为千真万确的现象,也未必就是客观真实。何必一定要亲眼见到,才是真实有呢?如法修行才能出离轮回。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很多有地位的人,生病了就到医院里受折磨,一直折磨到死,蛮可怜的,这也是我们整个教育的问题。整个教育没有关于死亡的教育。我们需要一种正确的生活观念,还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知道活着为什么。

  《问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说到五福临门。五福代表着五个吉祥的祝福,五福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其中,第五福就是善终。

  但是现在,生命关怀,尤其是临终关怀,并未在我国引起重视,而火葬又往往把人迅速地从医院送去了焚化炉,使得很多人对死亡产生了畏惧。我们是不是该树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呢?

  济群法师:这个情况是很糟糕,比如说一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就缺乏正确的生的观念,怎么做人,怎么生活,人应该为什么活着,这些都不清楚。很多人把自己作为赚钱的工具,到了一定年纪,就不知该怎么过日子了。

  年轻的时候把生活都建立在声色和物质追求上,缺少人文的素养和对生命的认识和智慧,很多人不知怎么安度晚年。面对死亡更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从来没有作过准备。所以,到死的时候,充满恐惧,充满不舍,又缺乏相应的临终关怀和心理辅导,以致很多人的晚年都过得不好或者死得很糟糕。

  很多有地位的人,生病了就到医院里受折磨,一直折磨到死,蛮可怜的,这也是我们整个教育的问题。整个教育没有关于死亡的教育。我们需要一种正确的生活观念,还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知道活着为什么。

  《问道》: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情感挫折,以及受挫后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等等。面对压力,却又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一些人无奈地选择了自杀。

  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转变自己的生命观?从唯识的角度讲,种子起现行,现行会熏习种子,自杀的人必定是由第八意识的自杀的信息和前七识的综合作用而选择自杀行为的。

  济群法师:一个是要忏悔,对自己这个念头的忏悔,一个是要思维自杀的过患,思维了自杀的过患之后能够产生一种反作用的力量。然后通过禅修,通过觉知力的训练,用觉知的力量去审视这个念头,在觉知力的作用下,可以化解这些念头。

  《问道》: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整日耽溺于爱情,总是因爱情而陷入痛苦。所以,有些人希望能从佛法中寻求帮助,希望佛法能帮他们减轻痛苦。

  济群法师:我们想要抓住爱情,我们想要抓住事业,我们想要抓住权利,我们想要抓住一切。我们对我们拥有的一切总是会生起执著,想牢牢抓住。这种想牢牢抓住的心理是什么呢?就是爱!

  爱是一种情感,表示着你的心粘上去了。我们的心粘到爱情上、财富上、地位上等等。我们不仅是粘到自己喜欢的人事上去,对不喜欢的人事,我们也会粘上去。

  《问道》:因为爱,所以我们的心才粘上去。可是,对不喜欢的人事,我们也会把心粘上去吗?

  济群法师:会的!你讨厌什么,你恨谁,这个也是爱,爱不仅是你喜欢的,也包含着你不喜欢的,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因为你有爱,你粘上去了,所以你会牢牢把它抓住。

  人为什么会粘到环境上去?心如果粘到环境上,环境就会左右我们、影响我们。佛陀发现,产生爱的原因是受,受是一种感受,快乐的感受会使我们产生喜欢的情感,痛苦的感受会使我们产生不喜欢的情感。不管苦受还是乐受,都会使我们的心粘上去,因为我们的心安住在无明的状态下。所以,我们的心会因为我们的感受而起感情、起执著。

  只有打破根本的无明,我们凡夫才能开展出生命的觉性,才能超越生死,超越生命的迷惑和烦恼。学佛真正的意义是解除我们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开启我们生命内在的觉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佛陀那样开启觉性,那么我们就能得大自在。

  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我们有漏的生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在轮回,要知苦,首先要有这个认识基础。如果我们自我感觉良好,那我们可能不会去学习佛法。我们的痛苦是我们自己造的,如果我们要解脱,也是要靠自己。所以,佛法讲:自依止,法依止。

  《问道》:如今,佛教在民间,仍然以“烧香拜佛,祈求好运”等求名求利的形式为主,这明显与佛教的第一义或者说真实义有根本差别。寺庙的商业化现象也十分严重。这些大概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问题。

  济群法师:对这种民俗式的信仰,我们要理解。因为人有平安、发财这些需求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善加引导,这就是我们寺院里出家人应该做的,提升他们的信仰层次。

  当前佛教界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像商业化这些现象,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折射,情况还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要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出家人的职责、寺院的功能、佛教对社会的责任,包括僧格的培养、信仰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基础,基础跟不上,跟社会的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

  《问道》:八万四千法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呢?如何择师?是跟定一个师父好,还是像善财童子那样五十三参好?

  济群法师:我们有漏的生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在轮回,要知苦,首先要有这个认识基础。如果我们自我感觉良好,那我们可能不会去学习佛法。我们的痛苦是我们自己造的,如果我们要解脱,也是要靠自己。所以,佛法讲:自依止,法依止。

  《问道》:但是,我们自己靠得住吗?我们可靠吗?

  济群法师:佛法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是没有智慧的,我们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要依止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有善知识指导着我们从迷惑的世界里走出来,佛法就是从迷惑的世界走出来的地图,善知识就是向导。如果我们要从非常复杂的世界走出来的话,我们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向导,离开了地图,离开了向导,我们不知会走向哪里。所以,需要有人引导。

  《问道》:除了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自己研修佛家经论,走出迷惑的世界?

  济群法师:佛教博大精深,有很多宗派也有很多经论,你不可能全部都学,没人引导你就会乱学,很多人学了多年还不知要领。所以,我们现在提倡道次第的修学,帮助你能够短时间掌握修学的要领和套路。佛学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基础和一些常规的次第,这些东西是绕不开的,绕开了,你的修学很可能就成为空中楼阁。

  先要有基础,一些共同的基础要先学。具备了基础之后,接下来怎么学,要看你先天的性情爱好和习性,由善知识来引导你。有时自己也未必有能力去选择。

  《问道》:佛教的法门、宗派都很多,经论典籍也是浩如烟海。面对这么多的典籍,学习的时候都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了。

  济群法师:学佛不要学得太杂,学习不要变成走过程,要真正深入对法义的认识,直到把每一个法义理解透彻,真正把它变成你的观念,才代表这个法在你的内心开始产生作用。否则的话,它只是一个说法。

  很多人学佛,学了很多,其实观念没有动摇,心态没有改变。学的再多只是知识性的东西。真正的学佛,不在于你学了多少,关键在于你真正接受了多少,真正能够运用的有多少。

  八万四千法门,可能有的时候一部经论学好了,从个人修行来说就够用了。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经都是对不同的人讲的,人一听就开悟了,就证得阿罗汉果了。不像今天很多人学了很多很多,可是没有产生作用。

  所以要善学,善学才重要。道次第比较好,有的学道次第学了半年,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潮湿的雨季,广州不时停电,黑暗中,法师的声音还在,我们看不见法师,但是能听到法师的声音,法师在那里,就在我们的不远处……

  有那样的刹那,我忽然萌生一种感动:佛法僧三宝,即使在黑暗无光的时间里,乃至在诸多人漫长的烦恼和困顿中,即使肉眼看不到佛陀、肉眼看不到经藏、肉眼看不到僧人和佛相,但,佛法僧三宝就在那里,仍在那里,从未离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