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怀念敬爱的朴老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怀念敬爱的朴老

  ——为海南三亚举办的《赵朴初佛学思想研讨会》而作——

  圣辉

  敬爱的朴老虽然离开我们八年多了,但我们始终觉得其慈颜犹在,他老人家的目光一直在关注着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安乐和佛教事业的发展。

  今天,我们聚集在美丽的海南三亚佛教文化苑休闲会馆,举行赵朴初佛学思想研讨会。以此,纪念我们敬爱的赵朴老诞辰一百零一周年,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慈悲老人的怀念。

  朴老以其93年的生命历程,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朴老在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中华民族面临的危亡,从而树立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使命感。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朴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为发展佛教事业、保卫世界和平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指导我们办好佛教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朴老在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佛教信仰在他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诸行无常的宇宙观、诸法无我的人生观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铸造了朴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拥党爱民的思想品格。他曾经说过:“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百年来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饱经磨难后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今天的盛世。同舟共济创伟业,肝胆相照写春秋。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方面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一方面发挥自身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社会各界,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为世界进步和人类和平做出贡献。”

  朴老作为新中国的宗教领袖,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面对“文革”以后佛教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推动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早在“文革”后期,朴老就曾写信给周总理、中央统战部的领导人,要求开放急需的佛教活动场所,在周总理和中央党政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南京灵谷寺等若干寺院较早地得到修复和开放。在1980年第四届全国佛代会上,朴老提出协助党和政府恢复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消除“文革”严重后果的任务;1981年初,朴老亲赴闽、浙、沪、宁等地考察,推动了福建泉州开元寺等一些寺院交归佛教界管理。为了解决佛教急需的活动场所,他主持拟定了开放第一批全国重点寺院的建议名单,在他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3年批准开放了142座第一批全国重点寺院,为新时期佛教事业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朴老不懈的努力,理顺了寺院的管理体制,恢复了寺院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职能,使其能更好的发挥教化社会、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和睦、开展对外交往的功能。朴老始终怀着爱国爱教、爱党爱民的深厚情怀,站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立场上考虑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的诗句,是朴老内心的真实表白。为了解决佛教所需的经书,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主持恢复了金陵刻经处,保障了各寺院佛教经书的需求。为了培养佛教事业急需人才,他主持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及栖霞山、灵岩山分院、闽南佛学院等全国三十多所佛教院校,并于1982年在南京栖霞山寺开办第一期僧伽培训班,培养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寺院管理人才。1986年和1992年,朴老两次主持召开了佛教院校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全面规划,适当调整,保证重点,协调发展”的方针,规划了高、中、初三级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佛教教育体系,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佛教事业主要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的历史任务,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的人才培养。我作为“文革”之后中国佛学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首批两位研究生之一,毕业后能够为中国佛教事业承担一定的责任,就是作为中国佛学院的院长朴老长期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朴老不但是中国宗教杰出的领袖,更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开展佛教对外交往方面,从1952年由朴老亲自打开了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大门开始,到196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发起的纪念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大型活动,都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进程;进入新时期后,从1980年推动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到1993年的提出中韩日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的构想,再到1995年召开了第一次“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朴老亲自构建了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的组织架构,谱写了三国佛教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朴老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始终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奋斗。1982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时,在朴老的主持下,中国佛教协会向香港佛教界赠送《乾隆版大藏经》,开创了两地佛教友好交往的新阶段;1986年,为支持香港建造天坛大佛,在朴老主持下,中国佛教协会专门成立了“香港天坛大佛随喜功德委员会”,密切了香港与内地佛教的血缘、亲缘关系。1988年,在台湾当局刚刚开放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时,朴老以敏锐的思维和超人的勇气,相继邀请台湾了中法师、圣严法师、净良法师、星云法师、净心法师、惟觉法师等大德高僧来访,打开了与台湾佛教界密切往来的大门。台湾佛教界以法缘、亲缘、血缘为纽带,怀着深厚的亲情、乡情、友情,由最初的探亲访问,逐步发展到两岸佛教大规模的法务活动和文化交流:2002年春,大陆佛教界护送佛指舍利赴台巡回供奉37天,有400万人次朝拜瞻礼,盛况空前;2003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功德圆满;2004年初,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团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同台巡回演出,并远赴美国、加拿大等地巡演,影响深远;2004年5月,内地佛教界护送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10天,上百万人次朝拜瞻礼;6月,大陆佛教界与台湾佛教界在金门地区举行了“海峡两岸祈祷世界和平、消灾祈福水陆大法会”,感天动地;2005年元旦,两岸暨港澳佛教界共同为遭受印度洋海啸灾害的国家和地区捐献善款1200余万元,举世瞩目。2005年4月,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在海南三亚召开圆桌会议,就召开世界佛教论坛达成《三亚共识》,成就了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交流的旷世盛举。

  今天,中国佛教能够有积极向上、团结进步的局面,还取得了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殊荣。这一切,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朴老带领佛教界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成果,得益于22年前在朴老推动下开放了142座全国重点寺院的成绩,得益于赵朴老奉献国家、奉献佛教的远见卓识。

  朴老的一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和平奔走呼号,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与和平促进活动,为维护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被尊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和平使者”。朴老,以其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思想情怀,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为我们今天发展佛教事业、开展对外交往、发展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的密切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朴老的一生,是有着非凡的胆略和超人的勇气的一生,这种胆略和勇气来自于朴老一生一直奉行的至大至刚、至坚至利的金刚精神。不论是在自己的宗教情操修养上,还是在爱国家教对外社交方面,都体现了朴老在坚持维护宗教界利益同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相统一的拳拳之心,体现了他为国家、为人民、为宗教,敢于建言献策的博大胸怀和崇高风范。

  朴老的一生秉承了佛陀的教诲,以无尽的悲愿,细心呵护着佛教、呵护着佛子、呵护着有情,点点滴滴都可以感受到他那伟大的悲愿,感受到他不舍有情的菩萨精神。朴老生前一直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是知恩报恩,护国利民,甘于奉献的佛教,是慈悲济世,奉献社会,堪为道德楷模的佛教。朴老为了民族的利益活跃于国内各地,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叱咤于国际宗教舞台,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这种博大的胸怀,菩萨的精神,“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一息尚存就奉献一天的品德。 朴老的崇高思想和精神,是我们佛教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国家的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一百零一年的时光,在岁月长河中,弹指一挥!“生固欣然, 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朴老的遗偈,悲愿无尽,智慧无尽,一生行仪,德音清远,高山在望,昭示来兹。

  敬爱的朴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阿弥陀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