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无相)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无相)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九十波罗蜜──无相波罗蜜。上一单元曾谈空相,“空”是空虚它的相,那现在谈“无相”,与“空相”意思一样吗?是不一样的!“空,只是空掉它的表相,本质并未空掉,所以才叫“空波罗蜜”,而无相只是定位于物质的相,譬如说此物的相是怎么形成的?好比我们的色身之相,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起来的,当“地水火风”聚合在一起,色身形成,是“有相”,如果四大分散了,这个色身就毁坏了;可见这里所谈的有相、无相,还是针对相来说,并没涉及到空。因为谈“空”是空其“相”不是空“本质”,但是“无相、有相”肯定是在这个空的境界未建立之前,要先从相上着手,所以才会有无相的说法,然而无相不同于空的意思在哪里?假使一本书是有相,里面说什么?有什么字?如果你都能念出来…;好比“般若波罗蜜”,这是有相,它很好,但怎么好?若说一本好书,你就一直把它捧在手上,那是“般若波罗蜜”吗?或者说,般若波罗蜜既是一种智能,干脆就把它吃下去好了,那是不是就有智能了?其实还是在相上计较,那么它的“无相”是什么?

  般若波罗蜜深藏很多道理方法,告诉你怎样运用知识经验,然后发挥、显现出力量,最后得到利益的结果,但那一定要具备很多知识经验,而且还要有机会去运用它。然而人往往会以自我意识产生执着计较,而后就这么认定了,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在有相上去认识、去了解,不能去把握或者深入探讨的话,就会执着于“有”,造成遗憾。好比讲觉悟,要自问:我真的觉悟到什么了吗?是不是有觉悟就成佛成菩萨了?但是学佛有很多人就会执着于有相,以为自己觉悟了,甚至一下子把自己抬高到就是现在佛、现在菩萨了,其实他真正到达了无相的境界了没有?!恐怕还是在有相里面打转呢!因为把自己当成是现在佛、再来佛或再来菩萨,都还是一个有相!如果真正到达佛菩萨的境界,是进入一个无余涅槃的境界了,既没有我相也没有佛菩萨相,什么都没有,它是一个寂灭的境界,再也没有生的现象了,如果还有生的现象都是有相,也就是有生灭之相;一定要寂灭了,而且连灭也都清净了,这时显现的才是一个究竟。

  若以“无相”而言,也尚未到究竟;只是告诉你应怎么认识,把握“有相”,不去执着“有”。就以吃饭为例,如果此刻吃饱了,若执着于饱的话,过了几个小时,为什么又饿了?可见饱与饿只是一种现象,即“有”相;吃饭也是有相,但吃下去经过吸收,那看不见的营养,它没有一个相,那是没有办法把握的,可见“有相”,是肯定我们人可以把握的,还有一些是你所不能把握的,那些不能把握的还是“有”,不能说没有,所以“无相”不是没有相,只是依于人所不能把握的“有”来说;好比人因修养与智能不够,他看不清许多现象,譬如录音室的空间有很多的细菌,有人说:“没有啊,这个录音室是干净的”,但事实上如果用仪器来测试就看得见,在这空之中还是有很多细菌的。好比辐射屋是用有辐射的钢筋盖的房子,很多人住了很久也不知道有辐射,直到拿仪器测量才发现有。可见,依于人的能力不能认定一间房屋有没有辐射,但用仪器一测就知道有。所以“辐射屋”是无相的话,事实上它还是“有”,只是依于人的能力,没有办法直接去感受,藉着仪器才能测知。由此可见,原来从“有相”到“无相”,是要有修养与智能能突破“有相”,方显 “无相”,所以无相并不是没有相,还是有!只不过原来你的修养程度还不到那种程度,不能理解,于能理解的部份是“有”,经过突破显现出另外一种境界,才是“无”。所以我一直强调“无”不是没有,“无相”不是没有相,还是从有相,依于人原先做不到的能力慢慢修养,所以“无”不能当否定词。

  再看下面的“内空”、“外空”、“内外空”这三个波罗蜜,要放在一起来解释才比较容易把握。这三个空怎么去看呢?“内空”不是说里面什么地方空掉了,外空是外面空掉了,内外空就是内外都空了。前面一开始我就提到“空”是空它的相,它的本质、本体并没有空,那么究竟本质与本体是什么呢?举例来说,善有善性,恶有恶性,就以善来说,善的本质是善性,善的表相可以由行为表现出来;比如一个善心人,便有善的行为,他的心很善良,也会做善事,可以说于内也好、外也好、内外也好都是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说内空、外空、内外都空呢?因为我们须以“空”的方式去看一个人的本性问题。一个善人,心地善良,愿意布施、助人,有实实在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没有行为的表现怎么知道他是善?可见,这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看,如果你是当事人,就可以做到内空、外空、内外空。譬如说我是个善心人,那是人家的看法,我自己认为我并不是什么善不善,为什么?好比我要布施,这是一种善的行为,那只是我有能力做得到,根本上我并没有生起我在做好事帮助人的想法,那么你看!于内、于外是不是空相?因为没有执着嘛!那为什么内外都要没有呢?因为虽然有做,但他不认为他刻意做,如果我们说心口一如,就是一个内外空的话,那么心是内,口是外的话,是不是内空、外空、内外都空了?!

  所以要把握的是:为善的当事人的立场,而不是旁观的第三者,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佛法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别人的道理;通常一般学佛法都是去修理别人,看不到自己,所以内也不空、外也不空、内外也空不了。如果一个人愿意修养自己,情况就不是如此了!好比八十五年时这种事情特别多,什么发光、分身、主尊...各式各样的招数都表现出来了,事实上这些人的本身究竟空了没有?就以XXX事件来讲,人已经进看守所了,法院也认定他有罪,但是还是有少数盲目的崇拜者,认为他没有错,其中说明了什么?缘于他不是“当事人”,以一句成语来说“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瞎子看不见,但是他吃了几个馄饨心里清清楚楚的,对不对?以上所说的这一种是他本身知道,所以他还是有一个“有相”的做法,如果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诚如刚刚所讲的,他根本不以为善,不把那个“我”定位在“善”上面,于他的善心、善行来说,内外完全不着于相,心中完全没有执着的污染。否则如果认为我好、我善,那表示别人是恶了?好比我以一份好心帮助你,难道别人的心是不好的吗?就会像一些残障者的心声:“我们不需要人家同情!我们希望有平等的待遇!虽然我们是残障者,但并不表示我就要靠别人才有饭吃,如果就业机会平等,我们也有能力与智能,也可以做什么,就不是残废者!”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呢?

  看看六龟,现在还有一个女孩,两只手都没有了,用嘴来画画,普通一般人画画都用手,但事实上是不是没有手的人就不能画画?目前就有所谓的“口笔画家”,还有的用脚来画画,可见作画用手、用嘴、用脚都不是问题,而是作画硬要在上面去分别,那就会变成执着。再看画画,是不是心中先要有构图?构思之后,心中有画,但画不画都无所谓,谁又知道呢?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就像很多人说的“心中有佛”,但是说心中有佛就真的有佛了吗?于是他们认为:“何必去做那些早晚课......心中有佛就好了!”真的是心中有佛了吗?有什么佛?是释迦牟尼佛还是阿弥陀佛?可见这么说还是执着于有,根本没有空那个“相”。以我们出家人来讲,早晚课是我们的功课,并不表示那就是佛!假如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就必须忏悔,“忏悔”有深意,因为“忏”是检讨,如果有错就要改,没有错的话也须作检讨,方可使不好的变更好,“好的”更增上.。

  这就可以发现,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究竟在说什么!并不是说一切都是空的,什么内空,外空,内外都空,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于相而言是一个彻底的空相,为什么?因为如果执着于内的相,就算把它的外表完全毁掉,看似没有了,于其内心是还执着不舍的?抑或做到连内心于相都已空了呢?就以失眠来说:当一个人失眠时,一定要求自己不要再想了,要好好的睡觉,结果愈想愈多,愈睡不着。甚至还有这种笑话,失眠数羊,一只羊、二只羊....最后又想这么多羊怎么办呢?如果一个栏圈关一百只,再下一个“一百”、再来一个....结果数羊可以数到天亮,就因为还在相上打转!那么失眠要如何做到内空、外空、内外空呢?首先要想想“为什么会失眠?”从内心去发现;如果你内能空相,去了解睡不着的原因是因为心中有事,一定是因为外面有什么事引起你内面有事,你就可以往外追究了。比方,你想到明天要轧一张支票,到现在钱还没有着落,必然的明天的钱要有着落了才睡得着,问题的关键是,究竟在于有钱就不失眠吗?还是失眠与钱是两码子事?我们却把它摆在一起!于是才有这么一句诘问:“这样难道就有钱吗?还是赶快睡觉吧!”因为就事实而言,并不是光想想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问题的因缘关系还是存在,人空不了的是这些。

  这就可以发现,原来“内空、外空、内外空”是一种因缘关系,如果这种因与缘不发生关系,内也可以空,外也可以空,内外都可以空,所以它的结论还是一个因缘的法则跟因果关系的组合,才有所谓的空相。如果因与缘不聚合在一起,没有因就不会成果;可见,你为什么会明天要轧支票没有钱?既然没有钱何必开支票?如果你根本连支票都不开,就不会因为明天支票没有办法兑现而失眠了,其中空什么相?还是个究竟之相,也就是了解是什么因缘与因果,这是谈内空、外空、内外空的道理。接着还有一个“空空波罗蜜”,也有内空、外空、内外空。记得前面介绍十八空的时候,这些大部分都解释过了,于此再重复一下,“空空”是什么呢?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外,还有一个空的存在;谈空空,就是连那个“空”也要突破。举个例子来说,烦恼与菩提的关系:请问菩提显现是不是烦恼空了?如果说内心不烦恼了,表面也很自在了,于内外都很自在了,那就完成了内空、外空、内外空,表示烦恼空了。可是有一个问题,如果执着于菩提的话,是不是还是有一个菩提的相?可见空空是连菩提也要空掉,如果执着于菩提,那还是在一个空里,就有所谓的住空之相,才会谈空空波罗蜜,要我们连空也要完全清净,所以空掉原有的空就是空空。

  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大空”,难道空还有大小吗?必须了解这个“大”是普及性的意思,因为谈空烦恼,是空掉哪一个烦恼呢?必须凡所有涉及到烦恼的都能空掉,涉及到菩提的也不需要了,这样才是一个大空的现象。那么“大空”是什么?如果以业与道来讲,业空掉了,还有道的存在,如果道也空掉了,表示业已没有了,所以道也不需要了,这菩提跟烦恼之间的关系,就是业与道的关系,问题在于,你是不是所有的业都清净了?如果所有的业都已清净,根本没有业再发生,当然就没有烦恼,所以连道也不需要了,因为菩提也已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完成的就是一个大空之相,表示“大”是一个完整的了,所以我们从大空上面可以发现,不是说空有什么大、小,而是讲“大前提”,连大前提都要空掉。因为要从烦恼中间突破,需要有道,有了道方能突破烦恼显现菩提,这是个大前提,对不对?如果连这个大前提都空了,那才叫做大空。因为烦恼没有了,菩提也不需要了,烦恼与菩提根本跟我没有关系了,这才是大空之相。可见前面的内空、外空、内外空,还是在一个烦恼与菩提之中打转,必须最后连菩提也不需要了,烦恼也清净了,到达空空,还要空其空!可以说任何的烦恼也不会发生了,也不需要任何的菩提了;如果还有菩提,譬如像阿罗汉不是有微细惑吗?还有很细很细的烦恼,那你到达菩萨的话,连那个很细很细的烦恼也没有了,这个时候菩提也不需要了,那就是:业没有了,道也不需要了,剩下愿的存在,这个愿就是一个大空之相,为什么?因为你的愿,已不一定是针对谁而发,是无所为而为。

  可见,业与道还是有对象,所以“大空”,如果以业、道、愿来说,“业”是众生,“道”是成就佛或者菩萨、罗汉,空掉的是人,须最后连佛菩萨相也不执着,但是最多还是“有余涅槃”,还没有进入无余涅槃,如果进入到无余涅槃,成了菩萨的话,你最多是乘愿再来,再来度众生,可见度众生是行愿,但并没有对象,而所空的相是一个大空之相,它没有一个大小的分别与限制,所以,这是以一个所谓“大空波罗蜜”大前提来说,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空的问题,当会逐一慢慢来介绍。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