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资讯科技与佛教传播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佛教在线   作者:释延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8年9月10号是一个令当今物理学家振奋无比的日子。耗资54亿美元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试验,科学家相信它的建成将有助于破解人们困惑已久的种种谜团,如“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开始”以及“宇宙黑洞”等。

  在19世纪牛顿的世界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原子(atom)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思就是“不可分割”。到了20世纪,物理学家才知道原子是由质子(proton)、中子(neutron)和电子(electron)组成。后来,又得知,质子与中子(这两者都是强子,强子对撞机由此得名)是由更基本的夸克(quarks)和胶子(gluon)构成。

  至此,科学己进入了物理上的“模糊”境界,至于还有没有更小的基本物质,谁都不敢确定。

  据“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本来是没有维度的(没有前后左右上下与时间)。有一天,几乎是无中生有的,轰隆一声,这个无限紧密的宇宙爆炸了,炽热的能量在冷却后逐渐形成各种物质,膨胀成一个充满星星、银河系以及各种天体的大千世界。大型强子对撞机所要复制的,就是一个微型的宇宙大爆炸。物理学家希望通过观察这个物质宇宙形成的第一瞬间,来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1]。而探究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正是千百年来佛教修学者所一直深入思考并期望解决的话题。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认为,宗教作为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的“一条出路”,与艺术和科学其实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支”,它们的根本目标都在于追求高尚,使人的生活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出来,把个人引向高度自由的境界[2]。他还认为宗教已经经历了从“恐惧宗教”(原始模式的自然崇拜)到“道德宗教”(文明人的宗教)的发展过程,这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进步。而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真正的宗教感情,不应停留在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神的盲目崇拜之中,而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把个人从自私欲望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全神贯注于那些超个人价值[3]。

  之所以谈到宗教与科学的不解之缘,是因为佛教在根本上就是一个科学的宗教,佛教与一般宗教的根本不同之处,是在于将人与自然的基本联系,从“信仰”的立场,转到“智慧”的立场[4]。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宇宙化的宗教”必须具备的条件。当然,这不是我今天要关注的话题,我今天准备和大家讨论的是佛教传播与资讯科技这个范畴之内的一些热点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当电脑开始应用时,人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今日社会的重要传播力量,甚至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资讯科技日新月异的生力军。上世纪90年代,自英特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社会的角角落落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十多年的时间,对很多人来说,电脑和网络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离开这两样东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竟然会变得无所适从。当然,在网络初步普及时期,佛教以及所有和传统文化相关的领域也曾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但是,由于佛教界对科学技术自始至终的欢迎和欣赏,并积极应对挑战,积极寻求良策,使得佛教突破传统传播媒介的束缚,在网际网路上另辟天地,揭开佛教传播的新篇章。

  在2008年的联合国庆祝卫塞节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网际网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佛教僧侣和信众之间、僧侣和非信众之间、信众和信众之间、信众和非信众之间交流思想、对话、搜集资料、查询信息、开展网络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英文“佛教网”(Buddhanet)总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Pannyavaro法师说,在当今世界里,新的资讯科技要求我们不仅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传播和包装佛法,更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聚合网上学佛社群、提供给社会大众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和精神食粮[5]。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平台,这些不同的信仰团体之间,可能还处于一种互相不了解也不理解,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从这一点上来说,个人认为,网络作为全球化的重要推手,它并不是真正把国家全球化,也不是把全球国家化,而是彻底将一个个个体全球化,并把全球事务纳入一个个普普通通民众的视野之下,佛教徒当然也不例外。由于这种将个体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能在网络世界里进行平等地进行表达、交流和对话,首当其冲,传统佛教以僧团和寺院为传播中心的模式受到了影响。

  以中国汉传佛教为例,自唐宋佛教丛林制度完善以降,佛教的弘扬和传播始终围绕着僧团和寺院展开,注重僧团素质,人才培养,讲经修学,经典翻译,并注重法统和师承,僧团的师徒之间、僧人与信众之间,基本上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中国禅宗也基本上是以这种方式延续和光大。观机逗教,因人施教,不拘泥于教条主义,使禅宗学人在生活中、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得到悟处。由于没有现代传播媒介的助力,刻版印经、经像法物流通等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传统佛教的这种方式因传播成本高昂、传播范围和人数的限制而发展缓慢,但千百年来它取得的效果却是有目共睹的。2005年,本人在作“佛教与商业化”课题的田野调查时,对我国当今佛教的传播模式做了一些简单归纳,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传统佛教(以僧团和寺院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简单可以归纳如下:

  近代中国佛教虽然有印光大师、弘一大师、太虚大师这样的祖师大德示现,也有像林则徐、梁启超、谭嗣同、杨文会这样的在家佛教栋梁应世,但由于国力衰微,内患外忧不绝,民族文化自信丧失,整个佛教也处于一种朝不保夕,封闭自守,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极度颓废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佛教虽然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挫折,但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佛教前所未有的生机。当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没有将佛教推进“历史陈列馆”,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科学技术昌明和“宗教热”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奇特现象。

  但是,30年的经济改革在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和一个个经济奇人时,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大手也没忘记顺道光顾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西方社会的一套价值体系和游戏规则在全球化浪潮的泛滥下侵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佛教名山和佛教寺院一夜之间变成一座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聚宝盆”。自东晋慧远大师起,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为了规避闹市的纷扰,走向一片片荒山野岭,寻求一方没有太多沾染人间浊气的净土以精进办道,接引众生。我们知道金乔觉苦修晏坐七十五年,方有远近闻名的九华山;达摩面壁九载、慧可断臂立雪,方成就今日的少林寺;峨眉山、五台山、终南山 …… 祖师们当时的无心插柳形成了今日“天下名山僧建多”的格局。人杰地灵,地灵人杰,人与地相辅相成,佛教的僧信二众经过数代、数十代人的经营方有今天的“四大名山”、“八小名山”等一座座精神与物质“双遗产”。

  但是,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改变景区寺院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这些本来“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寺院传播模式。由于寺院所在景区的进山门票政策,游客数量逐渐超过香客(信众)数量,游客取代香客成为寺院经济的主要支柱,这种量变导致质变,传统的僧信秩序和寺院管理模式、运作模式随之也产生了连锁变化。景区寺院开始在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的同时,完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传播模式:

  景区寺院除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外,还积极运作,积极宣传,努力将自己变成“一生中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游客正面的、个性化的“体验”(experience)或评价通过旅游网或其他网上论坛等方式传播,也成为一些景区寺院努力策划的公关活动。

  除景区寺院积极运用现代资讯科技外,都市寺院可能是应用现代传播媒介最多,运用传播手段最完整,在传播效果上可能也最具成绩的一种传播模式。在现代的都市寺院,我们观察到,基本上他们不但保持着传统意义上的佛教活动,同时,由于很多都市寺院又是旅游景点,所以他们也在实行景区寺院的传播方式。另外,由于都市寺院所处交通位置和利用公共社区资源的便利性,他们有时又担负着和谐社区并向社区提供日常慈善救济的社会责任。都市佛教寺院在资讯科技的掌握上,一直走在其他寺院的前面,很多寺院都办有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在信息传播、讲经弘法、资料提供等方面为广大信众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便利,使网上寺院24小时为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变成可能。

  都市寺院的传播模式可以大体归纳为:

  在这些主流佛教传播方式之外,还有一种被“异化”了的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佛教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大多和一些地方利益部门或者投资商人息息相关,虽然社会上对这种商业投资模式的寺院争议很多,国家也有相关法规出台,但是,把某某寺投资建成“第几第几”的宣传口号仍时有耳闻。由于传统媒介对这类寺院的警惕性,网际网路成为此类寺院包装营销自己的首选。宝贵的佛教文化资源在这类寺院完全变成了普通商品,这是令我们非常痛心的事。

  这种完全以招揽游客为目的的商业化寺院的出现,为佛教的弘扬和佛教公众形象的树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当前和今后佛教繁荣发展制造了障碍。短期的急功近利,快餐式的“佛教文化”包装,某些人得到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造成的却是佛教资源的流失和佛教形象的长期损失。

  商业化的佛教传播模式可归纳为:

  资讯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际网路,(当然在港台地区和国外还有卫星传输技术的应用),这些都为佛教在当下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近些年来,网际网路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这在佛教当今传播中也不例外。

  首先,和其他领域的问题一样,佛教网络目前也面临一个“资讯泛滥”(information overload)的问题。佛教网站虽多,但精品网站不多,有些网络讯息就是互相转来转去,有些版面设计也缺乏创意、使用起来像和你在捉迷藏,这不符合网络的“user friendly”(方便使用者)原则和“ease of use”(简单实用)原则。资讯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浪费,所以佛教网站也面临着整合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讯息的瓶颈。

  其次,由于网络本具的随意性和“自由性”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出现,发布没有经过确认的讯息,提供似是而非的理论讲解或佛法阐释,这样,对于一个没有辨别能力的初学佛者或者没有佛教知识的普通社会大众来说,很容易造成误导,为正确知见的传播造成障碍,这个方面,无孔不入的“法轮功”网站,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例证。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便利,蒙骗善良的佛教信徒,制造神秘,炒作自己,以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揭发,去传播正法,破邪显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佛教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宗教,传统的教育、培训、启示、观机逗教、师徒之间的交流、面对面的教诲、身教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是网络和现代资讯科技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在运用资讯科技为佛教传播服务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佛教优秀传统的保护和古老修学知识、经验、理论的继承,这样我们的佛教才会“科学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注释:

[1]吴大地:“破解上帝粒子:科学家想搞通些什么”:《联合早报》,2008年10月2日。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4]王仲尧:《佛教和现代科学》。

[5]Pannyavaro,2008, The Future of Buddhism on Internet. Retrieved on 10 Oct 2008 from World Wild Wed: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