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当代大型佛教组织的管理挑战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黄国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引言

中国传统佛教寺院不乏高僧住持、僧员众多的大型十方丛林,因古代处于相对静态的社会与经济环境,组织结构并不复杂,道场职务基本上依功能而分化。根据《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记载,统理一寺的最高职位是住持,下设东序六知事(都寺、监寺、维那、副寺、典座、直岁)与西序六头首(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分头掌管寺院的法务活动与重要事务。在这些职事之外,负责生活起居事务者如寮主、净头、园主、磨主、水头、炭头等,以及与寺院经济关联密切的化主(向施主劝化)、庄主(管理田产租佃)、诸庄监收(收取租金)等。整体而言,寺院活动与经济来源甚为单纯,支出以维护寺院殿舍、支持僧众日用与举办法会节庆等为主,各项职务只要能够找到称职者担任,寺院即可正常运转。

当代台湾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府不干预宗教活动,让各宗教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展。在佛教界长期积极努力之下,教务非常隆盛,兴起几处大型佛教道场,具代表性者如总部设在南部的佛光山、东部的慈济教团、北部的法鼓山、中部的中台山(依创办时间排列)。还有规模不及上述四大道场,但也在台湾各地拥有多处据点的一些佛教教团。这些道场没有来自国家颁赐或历代累积的丰厚寺产,凭着创建法师率领弟子们胼手胝足,从一砖一瓦建造简朴佛殿僧房开始,逐步增大规模,分院、别院分布于台湾各乡镇,进而拓展到海外。这些寺院所从事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入世事业的规模远非古代寺院可比,工作内容专业,所需资源庞大,成效必须取得佛教居士与社会大众的认可,始能源源不断获得推展事业的经济资源。如果继续实行传统佛教丛林的修行观念与组织结构,则无法应付当代处于变动环境中的新式佛教事业,因此,如何兼顾佛法实修与入世事业,在传统丛林制度的基础之上,养成专业的管理人才,将现代营利和非营利机构行之有年的管理实务整合于组织运作中,是当代大型佛教道场追求永续经营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二、事业部画分的专业管理

传统佛教丛林以整个寺院为单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宗教活动的正常运行及获取建筑维修和生活开销的经费,活动内容单纯,没有画分事业部的必要。当代大型佛教道场发展成地域广大的教化范围,由一个总本山统辖遍及海内外的许多分院,除了举办跨区域的大型佛教活动(法会、皈依、朝山、佛七、禅七、佛学营等)外,平日派驻宗教师在各地引导广大信众学习佛法,并走入社会向善心大众募集小额捐施,积小成大,汇聚成推动各项事业的庞大经济资源。当代佛教教团的事业触角伸入专业慈善机构、各级教育单位(中小学与大专院校)、现代医疗院所、大众传播媒体、文化出版事业、文教基金会、青少年辅导、素食餐饮、有机农场……等等。对于大型佛教组织而言,不管是法务的推展、资金的募集、事业的经营、志工的辅导,由于规模并不算小,若欲获得良好的成效,专业管理能力已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大型佛教道场同时发展多元的、具规模的事业方向,可借鉴当代企业管理学的事业部的组织形态,将性质相近的事业内容汇聚在一个群组之下,由具有相关专业与管理能力的人才专门负责,以求收到长期稳定的经营成效。再者,寺院是一个整体单位,各事业部门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共同促成总体目标的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横向沟通与协调,也是管理和组织方面必须克服的问题。如此,采取具有效率与效果的制度化组织管理模式,持续养成各部门发展所需的经营人才,将使寺院得以不断突破瓶颈,保持活力,永续经营。

不只是新兴的慈善、文教事业须要借鉴当代管理经验,即使是教义的弘化,与传统模式也有了显著的差异,有朝向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在古代的文化与经济环境,民众教育程度普遍低落,加上几乎耗用全幅心力于生活资具的获取,所能接收的佛教教义大抵是追求功德的浅层人天善法。人数不多的佛教菁英长年身处寺院研习佛法,却逐渐与学佛大众隔绝,将佛教义理发展成为烦琐的形式。今日台湾地区经济生活相对优沃,教育程度普遍提升,虽然民众拥有了一些闲暇,但在过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人心处于疲累不安的状态,急需宗教的心灵教化。当代佛教宗教师不仅要能通达佛法,还应熟悉人类的心灵问题,使能给予佛教信众适切的指引。寺院必须为其信徒编辑深入浅出的教义体系,整理出具体易学的实践方法,并训练其弘教人才都能运用这套有效的统一教材,避免各言其是。此外,在寺院管理方面,随着信众人数的大幅增长,如何管理寺院的财务收支、关怀信众的宗教生活、组织和培训志工团队、设计和执行修学活动等,若只凭个人做中学习的经验累积,将无法应付工作的复杂程度,此处也见到运用专业管理的重要性。

大型佛教道场所投入的庞大慈善事业,已非随缘而做的济世善举,而是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伸入范围广阔的救助行动。随着当代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教育进展,慈善事业要求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计划的拟定与实施、资源的统筹与分配、志工的组织与培训,若有专业管理的介入,将能提升工作成效,以有限的资源做更多的事。在教育事业方面,台湾地区佛教兴学除中小学之外,已跨入高等教育的领域,在今日教育市场竞争白热,注重教学与研究质量的大环境中,如何不忘佛教兴学的理念,又能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缺乏专业的学校经营能力,将无法承担这个重任。现代医疗院所、文化出版事业、大众传播事业等,也都是特殊的专业领域,要有称职的专门人才来掌理,始能发挥资源的效益。依据专业领域画分事业部,持有敬业精神,是确保这些事业单位能够有效、永续经营的重要途径。

佛教寺院毕竟不是世俗机构,更非营利单位,发展各种志业的初衷在于推广佛法与救济世间,因此,大型佛教教团如何整合佛教理念与专业经营,如何对各事业部进行协调与分配资源,以求通力合作完成寺院的使命,这个统合各部门的角色类似于企业的“总管理处”。缺乏能够发挥功能的最高统合单位,各事业部形同多头马车,无形中浪费寺院的许多资源,也可能偏离寺院的目标。大型佛教道场追求长存于历史,持续发挥教化与济世的功能,应该形成制度化,不再将统合各事业部的重要职务完全依赖于个人,否则易因人事变迁而遭受巨大冲击。当代经营成功的佛教团体,如佛光山的宗务委员会、慈济的总管理处,都是管理制度化的展现。只要制度设计良好与运行顺畅,人才持续养成,将有利于事业代代传承经营下去。

三、当代佛教事业经营的合宜态度

佛教以度化世人为核心事业,多元面向的事业发展环绕着这个中心目标,带有方便的性质,绝不能舍本逐末,只为了宗教版图而扩张,采取迎合世人的浅层宣教内容,忽略了深层宗教体悟的修学与教化。佛法教育应成为当代寺院的主要事业活动,关心佛教信徒的学佛管道。面对程度不同、喜好有异的广大信众,佛法教育必须当作一种专门事业来经营,吸收佛陀与祖师们的智能结晶,设计不同程度的教材,提供由浅到深的多元佛法课程,让佛教居士与社会大众得以各取所需,逐步深入佛法。为了多面向、多层次的佛法教学,还应培育足够的宗教师,依各人的能力与专长来开设课程。在理想上,佛教居士可在教团找到与自己相应的教义与修行课程,佛教宗教师也有提升个人佛法体验与教学能力的进修管道。

面对有别于传统寺院活动的规模庞大与多元面向的事业经营,寺院领导阶层应保有宽广的眼光与开放的胸襟,自我充实必要的管理知识,并接纳专业人士的有利建议。管理的一句名言是:“透过别人把事情完成。”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最高管理者应立于高点鸟瞰全局,拟定发展策略与解决组织大事,不须事必躬亲。管理人才或从内部培养,或自外部延聘,给予理念与方向的指引,然后让其发挥所长,为教团贡献心力。若认为专业管理不重要,或为节省人事成本,而未栽培或引进管理人力,或以不适任者充任,将会限制教团事业的发展,无法发挥寺院资源的效益。佛教讲求因缘,当代教团事业的成功发展是众因众缘和合的结果,管理与专业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缺乏好的因缘将不会结成好的果报。

佛教组织的管理不同于一般事业机构,是法务推展与各项事业经营的密切结合,可借鉴管理知识与实务,但须予以调整,以适应佛教组织的特殊形态。观察当代台湾地区几个大型佛教组织,有些教团已非常成功地将现代管理实务结合到弘教活动与事业推展之中,组织规模持续扩充,一直能自教团内外获得适当的人力资源。相对的,也有教团虽然规模逐步扩大,事业发展趋向多元,但受限于传统丛林的组织观念,依循做中学习的经验模式,使得经营瓶颈难以突破,无法有效运用资源。当寺院成长到相当规模,有心进一步拓展事业范围,必须转换因循保守的观念,有效引进专业管理的制度,是突破发展瓶颈与确保稳健经营的重要契机。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学习管理与研究佛学,走进与观察几处佛教道场之后所获的心得。台湾地区虽不乏作为成功经营典范的大型佛教组织,但许多寺院即使有心拓展事业,却缺少应用现代管理经验的认知,以致成效有限。当前的佛教大环境,不论是在佛法教育、文教事业、慈善济世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开展与提升的空间,如果佛教组织能够多采取专业管理,善用资源,发挥效益,将能对整个社会给出更大贡献,同心协力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清净国度。

黄国清

南华大学宗教学所助理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