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禅易圆融 儒佛化一——智旭《周易禅解》新论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恩栓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易圆融 儒佛化一——智旭《周易禅解》新论
  徐恩栓
  提 要:智旭乃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周易禅解》乃禅门解易的代表作。他以禅门佛法中之核心理念会通周易的基本观点。他以真如之性来解太极本体;他以成佛的境界来喻乾之六爻;他以佛性来喻乾之健性;他以自觉觉他来喻内圣外王;他以禅门佛法之成佛途径来喻易中的图书象数。最终,佛法之理同天人合一之道化合。此乃佛学史易学史上的奇观。智旭成为佛儒合一的关键性人物。
  徐恩栓,哲学硕士,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牛屯镇副镇长。
  主题词:智旭 周易禅解 佛儒合一
  智旭,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主张禅、教、律三学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周易渊蕴大道神明,探赜索隐,致远钩深,贯通天人,居儒家群经之首。禅佛洞烛一切,观照万法,微显阐幽,博综宇宙,深藏一切智慧。易佛能否贯通?智旭抱着“以禅人儒,诱儒以知禅”的目的,大胆以禅解易,会通儒释,全解周易经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周易禅解》可谓独冠古今之杰作,智旭可称禅门大德之人。
  一、常与无常易与不易
  周易乃称变经,“周流六虚,上下无常,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郑玄注解《易纬》,认为易有“变易、不易、简易”的意义;成中英在《易学本体论》中认为易有“不易、变易、简易、交易、和易”的意义。伊川认为“易者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释家认为万物无有自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因缘合和,性空幻有,主张常与无常。智旭认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易理,天地万物所从建立也”。故易中的“变易”可通佛中“随缘”,易中的“不易”可随佛中“不变”。佛中“常”是易中“不易”,佛中“无常”是易中“变易”。
  智旭认为“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易地皆然,初无死局,故名交易;能动能静,能柔能刚,阴阳不测,初无死法,故名变易”。这可用“不变随缘”来解。他认为“虽无死局而就事论事,则上下内外,仍自历然。虽无死法而即象言象,则动静刚柔仍自灿然,此所谓万古不易之常经也”,这可用“随缘不变”来解释。智旭认为易中三才之道亦是“随缘不变”之义。他说:
  今圣人作易,将以逆生死流,而顺性命之理。是以即彼自心妄现之天,立其道曰阴曰阳,可见天不偏于阳,还具易之全理,所谓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现之地,立其道曰柔曰刚,可见地不偏于柔,亦具易之全理,亦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计之人,立其道曰仁曰义,仁则同地,义则同天,可见人非天地所生,亦具易之全理,而随缘常不变也。(《周易禅解·说卦传》)天地人三才之道都有易之全理,都有“随缘不变”之义。天地人变来变去,总不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总是变易终不易也。智旭还在《禅解·系辞上传》中认为人的“习相远”乃是“不变之理常自随缘”,而人的“性相近”则是“随缘之习理元不变”。
  总之,智旭认为禅理和易理是相通的,无有挂碍。“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妙,方知不易之为变易,变易之终不易”。“得其不易以应其至易,观其至易者以验其不易。常与无常,二鸟双游。”禅佛中常与无常,周易中不变与变,比翼双飞,互相通融,互相对解。
  二、法界圆融天人太和
  法藏认为:“夫法界缘起,如帝网赅网,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华严宗亦有“六相圆融”的思想。智旭即将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性具观点用来解释周易。他认为一卦含六十四卦;一爻含六爻,含六十四卦,含三百八十四爻,含宇宙万有;卦爻之间互相圆融。这种说法是对周易的重大发展。此前汉代焦赣《焦氏易林》有一卦含六十四卦的思想。朱子亦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程朱有“理一分殊”的思想。他认为:
  若以事物言之,可以一事一物各对一卦一爻。亦可于一事一物之中具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若以卦爻言之。可以一卦一爻各对一事一物,亦可于一爻之中具断万事万物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事物。又一切事物即一事一物,一事一物即一切事物。一切卦爻即一卦爻,一卦一爻即一切卦爻。……互具互造,互入互融之法界耳。 (《禅解·上经卷一》)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人体乃小天地,天地乃大人体。可以这样说,一事一物,一卦一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之间是互涵互摄,相即相人,圆融无碍的。宇宙全息统一。万事万物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互具互造互人互融之法界。智旭还认为三才之道之间也是互涵互摄的关系。他说:
  天具地人之两,地具天人之两,人具天地之两,故易书中以六画成卦而表示之。(《禅解·说卦传》)
  天地人之间都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天地人之间亦互涵互摄,三者之间有差别但又互相包容,共成一体。智旭认为“虽一然各象一卦而卦卦各有太极全德”。并且“若约我一身言之,则八体各象一卦,然卦卦有太极全德,则体体亦各有太极全德矣。又体体各有太极全德,则亦各有八卦全能也”。 (同上)总之,他认为:“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法法平等,法法互具,真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也。”一能生多,多能成一,一多互融互摄,不相妨碍。
  本来,乾坤生六十二卦,故卦卦皆具乾坤,乾坤以太极为体,故六十四卦皆具太极。智旭用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解易,“一”是太极, “一切”是六十四卦。这实在独出心裁,颇具慧眼,是对周易的一大贡献,今人应加重视。
  这样,卦爻之间圆融,卦爻和万事万物之间圆融,卦爻和万事万物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互具互造互人互融之法界。易之天人万物一体的宇宙混同禅佛之万法互融的法界。自然易和佛也就圆融了。
  三、真如之性太极本体
  太极乃周易中的最高本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大化流行,生成万物。太极与阴阳关系乃体用关系,太极为体,阴阳为用,体用一如,显微无间。智旭认为:
  太极非动非静,双照动静,故必具手阴阳。阳亦太极,阴亦太极,故皆非动非静,双照动静。还具阴阳而成八卦,然则八卦只是四象,四象亦皆即是太极。所以皆以非动非静,双照动静,还具阴阳而成八卦。然则八卦只是四象,四象只是阴阳,阴阳只是太极。太极本无实法,故能立一切法耳。(《禅解卷十·图说》)
  太极非动非静,双照动静。具有阴阳两面。太极和阴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太极本没有实法,但蕴含一切法。真如遍一切法,为本体,易之太极即为真如。智旭认为:
  当知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密说为易。而此真如,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此无始住地无明,正是二种死生根本,密说之为太极。(《灵峰宗论卷三·性学开蒙答问》)
  实质上,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因真如只有性德,无自性,不觉念起而生无明,此无始住地无明即是太极。也即真如即为太极。智旭认为太极乃事理本源,有动静相对之义。他说:
  是故易者,无住之理也。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所以易即为一切事理本源,有太极之义焉。(《禅解·系辞上》)太极为本体,立一切法,遍有法界。智旭认为太极即为理。易是无体的,说明易与真如之性是相同的,也就具有随缘不变之义;易又是有体的,有太极,能化生万物,也就具有不变随缘之义。故,无住之易理即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佛理。佛理和易理在最艰巨、最深邃的理核上实现了融和。
  他认为太极亦为心体,因为万法唯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心为本源,心亦为太极。也可以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一念而生三千大干世界。心能“顿见真如本性”。他说:
  而天文地理所以然故,皆不出于自心一念之妄动妄静。(《禅解·系辞上》)
  则是恶阴阳,恶阴阳则是恶太极,恶太极则是恶吾自心本具之易理矣。易理不可恶,太极不可恶,阴阳不可恶。(《禅解·系辞上》)
  可以说,在智旭看来,太极即为本体,为真如三性,乃为理本体,为心本体。真如乃一切法性,心能生一切法,二者圆满无间。另外,易有天地意义,当然有天理。如智旭在<<禅解系辞上传》中说:“盖自天地设位以来,而易理已行于其中矣。”易又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日新之谓盛德”的说法,即又有生理的意义。如他在《禅解·系辞下传》中说:“是故生生之谓易,而天地之大德,不过此无尽之生理耳。”
  谢金良认为:所谓的易、易理、天理、生理、心理、禅理,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如之性”,也都具有原始性和永久性⑤。谢先生认为智旭从本体意义上将易理太极同禅学真如之性契合起来,二者无有间隔。
  四、涅盘修证乾坤并建
  在周易中,乾坤两卦居于核心枢纽地位,为其它各卦的纲宗。周易称乾坤为易之门户,为易之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并且,它称乾坤合一不分,阴阳合为大父母,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也可以说,太极生阴阳,乾阳坤阴。即太极为本体,乾坤为功用,体静用动,化生万物。在智旭眼中,乾坤两卦揽万物而无余。他说:
  有易理即有乾坤,由乾坤即通易理,如城必有门,门必通城。(《禅解·系辞上》)
  序卦一传,亦可作世间流转门说,亦可作功夫还灭门说,亦可作法界缘起门说,亦可作设化利生门说。(《禅解·序卦传》)
  流转从阴阳二画出,还灭从阴阳二画入。故曰乾坤其易之门也。(《禅解·图说》)
  智旭认为,乾坤为城门,万物生住异灭,!法界因缘而生,此为流转门。若逆运修炼,从生人灭,为众生开出方便法门,求得解脱,往生西方净土,此为还灭门。他认为“易卦虽多,不外乾坤”,乾坤相合,万物俱生。他说:
  盖乾是阳物,在天为阳,在地曰刚,在人曰知;坤是阴物,在天曰阴,在地曰柔,在人曰仁。而阴不徒阴,阴必具阳;阳不徒阳,阳必具阴;故阴阴合德,而刚柔有体。即天道而为地道,即地道而为人道,即人道而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禅解·系辞下传》)
  乾坤一体,可成三才之道。乾主动开坤,坤承乾起化,乾坤动荡,化生万物。故智旭称“万物虽多,不外天地;易卦虽多,不出乾坤。”乾坤定易,亦定禅。接下来,智旭讲说乾坤之性。
  六画皆阳,故名为乾。乾者,健也。在天为阳,在地为刚,在人为智为义,在性为照,在修为观。(《禅解·乾》)
  六画皆阴,故名为坤。坤者,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禅解·坤》)
  智旭认为,在易来说,乾性刚健,可表示阳刚智义;在禅可表示照观。坤性柔顺,于易可表示阴柔仁;在禅则可表示寂修。实际上,这种归类十分恰当。观照有动的因素,故有健行义。寂修有收缩、归静的因素,故有顺行义。统论乾坤,他说:
  统论乾坤二义,约性则寂照之体,约修则明静之德,约因则止观之功,约果则定慧之严也;若性、若修、若因、若果,无非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之慧名一切种智,常乐我净之定名首楞严定,所以乾坤各明元亨利贞四德也。(《禅解·乾》)
  乾坤和合,其德互涵,理与智具,寂与照修与性合,福与慧融。所谓体用一如,显微无间。乾坤二卦,既明佛性,又明修行,既论因,又论果,理智一如,寂照不二,性修交彻,福慧互严。智旭还认为,心、佛、众生无差别,万法唯识,心为本源,心为太极。则心中亦有乾坤。他说:
  盖易即吾人不思议之心体。乾即照,坤
  即寂;乾即慧,坤即定;乾即观,坤即止。
  若非止观定慧,不见心体,若不见心体,安
  有止观定慧……体乾坤之道而修定慧,由定
  慧而彻见自心之易理者也。 (《禅解·系辞
  上》)
  如来清净法身在吾心中,极乐净土世界在吾心中,涅盘寂静境界在吾心中,易理乃真如之性,在吾心中。一念三千大干世界,超脱生死轮回,往生净土;顿见真如自性,求得涅盘,则须有方便法门,体乾坤之道止观定慧。通过这些方便之门,涤除杂念,为善去恶,破除我执、法执、众生执,消解我相、法相、众生相、寿者相,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则可往生极乐净土世界。
  由此说,乾坤合一,为太极,为理,为心,为法,为本体,为功用,体用不二,性修不二。故乾坤两卦,智旭多有发明,视为万法众源,万化纲宗。
  五、常乐我净元亨利贞
  佛性,是佛教所说的一切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周易以乾为纯阳,具有刚健德性,它无所不在,主宰万物的生成变化。智旭以乾元喻佛性,目的在说明佛性无所不在,众生皆具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智旭认为:
  佛法释乾六爻者,龙乃神通变化之物,喻佛性也。(《禅解。乾》)
  以乾表雄猛不可沮坏之佛性,以元亨利贞表佛性本具常乐我净之四德……(同上)佛法释者,佛性在众生身中,故潜藏。一闻佛性,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上)
  佛性常住之理,名为乾元,无一法不从此法界而始,无一法不由此法界而建立生长,亦无有一法而不即以此法界为其性情。(同上)
  他认为乾有健义,乾元亨利贞,生成万物,能以美利利天下,所以他把龙喻为佛性。龙乃神物,可表精猛之能力,有变化莫测之潜力。佛性之理也可称为乾元,无一法不从此法界而始,无一法不由此法界而建立生长,亦无有一法而不即以此法界为其性情。他以常乐我净表元亨利贞之四德。智旭认为,乾坤一体,其卦德为元亨利贞,对禅性为常乐我净,对儒理则仁义礼智。他认为:“仁是常德无迁故;礼是乐德、具庄、严故;义是我德裁制自在故;智是净德无昏翳故。若互摄互含者,仁礼义智性恒,故常;仁礼义智以为受用,故乐;仁礼义智,自在满足,故我;仁礼义智无杂无垢,故净。又四德无杂故为仁,四德周备故为礼,四德相摄故为义,四德为一切法本,故为智也。”(《禅解·乾》)
  佛性遍一切法界,摄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能使刹海众生皆得安住。佛性亦隐在众生身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易理和佛性一如,心、佛、众生相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悟得佛性,觉得圆满,皆可成佛。智旭又详说了佛性的善恶同太极阴阳的一致性:
  夫阴阳皆本于太极,则本一体。……又观心释者,阴阳各论善恶。今且以阴为恶,以阳为善。善恶无性,同一如来藏性……善恶相倾夺者,由未达妙性体一而徒见幻妄事相之相杂也。善恶不同,而同是一性。(《禅解·坤》)
  夫易理本具刚柔之用,而刚柔各有善有恶也。(《禅解·系辞上》)
  阴恶、阳善,同是一性;善恶无性,同一如来藏性,同为一佛性。这和天台宗佛性善恶论是相同的。如何遏恶扬善,觉悟佛性,解脱众生?智旭认为要“性善性恶,俱不可断,而修善须满,修恶须尽”,亦须“欲即此善恶邪正,仍归于非善恶之至善,非邪正之至正”。也可以君子智慧之刚破除小人瞠慢邪见之刚,以君子慈悲之柔怀化小人贪欲癔疑。也要修戒定,发愿心,斥善恶,求中道,忻乐厌苦,发菩提心,修成正果,往生净土极乐世界。故易以道阴阳,阴阳为善恶,善恶为佛性,佛性即真如,真如本同易理。故禅易圆融,了无差别!
  六、禅法境界卦爻变通
  周易有天地人三才之道,以阴阳论之,则一卦六爻。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下卦可言天地人,上卦三爻亦对应天地人。亦可言上两爻为天,中两爻为人,下两爻为地。智旭认为八卦各有妙用,佛法亦有大用,二者密切相关。他说:
  一念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震之
  象也。三观破惑无不遍,巽之象也。慧火干
  枯惑业苦水,离之象也。法喜辩才,自利利
  他,兑之象也。法性理水,润泽一切,坎之
  象也。《首楞严》三昧,究竟坚固, 艮之象
  也。(《禅解·说卦》)
  智旭用系辞所列《履》、《谦》、《复》等九卦之义,会通佛家修持之法。他将佛家修行与儒家修身立德相融通,自有一片天空。他说:
  作易者有与民同患之心,更设九法以接
  三根。履,是真正发菩提心,上求下化。
  谦,是善巧安心止观,地中有山,止中有观
  也。复,是破法遍,一阳动于五阴之下也。
  恒,是识通塞,能动能入也。损,是道品调
  适,能除惑也。益,是对治助开,成事理二
  善也。困,是知次位,如水有流止,不可执
  性废修也。井,是能安忍,谓不动而润物
  也。巽,是离法爱,谓深入于正信也。(《禅
  解·系辞下》)
  <<易传》“三陈九卦之义”,为儒家树立了道德律则,使人挺立于天地之间,成主体之性。智旭借九卦之义,说明佛法的修持之学,从而发菩提心、破惑、立正见。二者连接点在于作易者有与民同患之心,更设九法以接三根。智旭将佛之世间出世间比附卦之六爻,每一爻对一境界,颇为恰且。他说:
  若约欲天,则初爻为四王,二仞利,三
  夜摩,四兜率,五化乐,上他化。若约三
  界,则初欲界,二三四五色界,上无色界。
  若约六道,则如此可配六爻。又约十界,则
  初为四恶道,二为人天,三为色无色界,四
  为二乘,五为菩萨,上为佛。若约六即,则
  初理,二名字,三现行,四相似,五分证,
  上究竟。(《禅解·卷一·乾》)
  六画卦乃宇宙模型,可表达万事万物。而法界亦贯通一切,遍及一切。故以六画卦表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则顺理成章。如以六爻表六道。六道显然是从下到上,从低到高,这同卦从初到上的变化方法极其一致。他用六爻表示欲天、三界、六道、十界、六即,颇为恰且。智旭用此解卦,别有洞天。如他解乾卦六爻为修证成佛的六个层次:
  佛法释乾六爻者,龙乃神通变化之物,
  喻佛性也。理即位中,佛性为烦恼所覆,故
  勿用。名字位中,宜参见故友,故利见大
  人。观行位中,宜精进不息,故日乾夕惕。
  相似位中,不著似道法受,故跃在渊。分证
  位中,八相战道,利益群品,故为人所利
  见。究竟位中,不入涅盘,同流九界,故云
  有悔。(《禅解·乾》)
  智旭以天台宗六即比卦之六爻,进而以乾卦表示修证佛法,证成佛果,人于涅盘的六个境界。智旭还用六爻作为方便法门来开显智慧,使人易于悟解佛法,破一切烦恼,识得真谛。如:
  比卦:约观心者:初六如藏教法门,六二如通教法门,六三如爱见法门,六四如别教法门,九五如圆教真正法门,上门如拨无因果邪空法门。今藏教正因缘境,开之即是妙谛,故有它吉。(《禅解·比》)智旭以“六度”释周易,将六度与坤卦六爻之义紧密结合,达到了不分彼此的微妙境界。他指出:
  坤之六爻,即表六度。布施,如“履霜”,驯之可至坚冰。……持戒,则“直方大”。摄律仪,故直;摄善法,故方;摄众生,故大。忍辱,为“含章”,力中最故。精进,如“括囊”,于法无遗失故。“黄裳”,中道妙定法界故。智慧,如“龙战”,破烦恼故。(《禅解·坤初六》)可以明白,坤卦爻辞的内容,本来是说坤卦的变化过程,用以说明天人合一之厚德载物之理。智旭以之同佛教六度修行的原则对应解释,实有抛砖引玉之用。
  周易卦中之爻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是对世界万物排列组合的摹写。爻之间有乘承比应等关系。智旭用《解》卦六爻之间的比应关系,说明修道者由于定慧果位不同,其所用之修持方策相互之间存在相应或对治关系。
  刘泽亮认为:以易理为基础,将世法与出世法涵化为一。……易理得禅道而深,禅道得易理而广,相得益彰而影响深远。由于智旭解易主张义理和象数合一,故他将禅理注入卦爻象数之中,自在情理之中。他将佛法机智地附于卦爻上,且达到了显微无间的程度,自古以来,独领风骚。
  七、自觉觉他内圣外王
  易乃内圣外王之书,“夫易崇德广业也”。内圣是为了外王事功,外王事功致用又修身、修心、修德,在提高人伦道德心性的基础上再富有大业。且天地之大德,生生不已,日新盛德,济民之行无有穷尽。君子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己成人成物。圣人则能断天下之疑,定天下之业,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备物致用立象成器以为天下利。
  禅说自觉,乃是小乘之法,谓修行者通过渐修顿悟,明心见性成佛,或断除烦恼,革去无明,觉解菩提,成就智慧,人于涅盘。不过,这未免有些狭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时自己不能觉悟,不明大道,暗于大理,惑于诱利,执著名相,难于到达净土极乐世界。小乘偏狭,故受到大乘佛家抨击。大乘要用大车大船载众生渡越苦海,超脱生死轮回,使众生远离颠倒梦想,免受一切苦难,同达幸福彼岸世界。不过,一个人首先要觉悟,证得涅盘。然而,人于涅盘之人对众生受苦受难,不管不问,也是“不仁之至矣”!故一人不证,不入涅盘。故自觉觉他,觉他自觉“己欲达则达人”。智旭认为,自觉觉他同儒家内圣外王是相通的。他说:
  序卦一传……在儒则内圣外王之学,在
  释则自利利他之诀也。(《禅解·序卦传》)
  智行两备,则得法喜乐,又可说法度
  人,……则成道而登涅盘山矣。(《禅解·说
  卦传》)
  他认为序卦传,在儒则内圣外王之学,在释则自利利他之诀。内圣外王之学自利利他之诀通过序卦传巧妙联结起来。自觉觉他乃自得法喜乐,说法度人,成道而共登涅盘山。智旭详解了内圣外王之学。他说:
  圣人体天立极,其所以济民无疆者,则
  在位耳。何以守位,则必全体天地之德,纯
  一不已之仁耳,仁则物我一体矣。庶必加之
  以富,富必加之教,故曰义。此内圣外王之
  学,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禅解·系辞
  下》)
  智旭认为,圣人作易,包天地万物之理,而为内圣外王之学。他认为对内体天地之大德,合其物我一体之仁,用以修身、治人、济民、富民、教民、化民、治平,保合太和。圣人修身治人之事,主要靠言、动、制器、卜筮四道。他接着解说了大乘觉他,小乘自觉。他认为:
  神道设教,化度无疆者矣,谓之大乘,
  不亦宜乎。(《禅解·系辞上》)
  自既以修合性,遂能称性起于身,云施于法雨,悉使一切众生同成正觉天下平,此所谓全修在性也。(《禅解·乾》)
  智旭认为,小乘乃修性于身,大乘即化度一切众生,悉使一切众生同成正觉,修明佛性,到彼岸去。他认为自觉觉他,自利利人是这样:
  称理之行,自利利他,一行一切行。(《禅解·坤》)
  然智慧不得禅定,则不能终其自利利他之事。(《禅解·坤》)
  在智旭看来,小乘大乘本不二。自得定慧,智行两备,觉见真如本性;说法度人,度己度人,普渡众生,“成人之美”,共登涅盘山。儒家主张成圣,佛家主张自利利他者成为菩萨。圣人和菩萨都是济民救世之大德。“自觉觉他,觉得圆满,故名大学”,大学乃修齐治平之学。故内圣外王即自觉觉他。出世就是人世,人世就是出世,本为一体。
  八、法界法门图书象数
  智旭以宋代以来出现的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图,六十四卦图解易,且把教理与易图相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他解说河图:
  又约十度修德者:一是布施,六是般若,此二为福慧之主,如地生成万物,故居下。二是持戒,七是方便,此二为教化之首,如天普爱万物,故居上。三是忍辱,入是大愿,此能出生一切善法,故居左。四是精进,九是十力,此能成就一切善法,故居右。五是禅定,十是种智,此能统御一切诸法,故居中。实则界界互具,度度互摄。盖世间之数,以一为始,以十为终。(《禅解·河图》)
  他解河图,认为一是地狱之恶,六是天道之善;二是畜生之惑,七是声闻之慈悲;五是人道之杂,十是佛界之纯。这样善恶、解惑、罪福、瞠慈,纯杂成对,组成出世间法。他又认为:一是布施,六是般若;二是持戒,七是方便;三是忍辱,八是大愿;四是精进,九是十力;五是禅定,十是种智。他将十波罗蜜组合为五对,与河图之数所居方位对等。这十度修德,能使众生皆得灭度,进入涅盘极乐世界。他这样解释洛书:
  左右前后纵横斜直视之,皆得十五之数,以表位位法法之中,皆具天地之全体满数。非分天地以为诸数也,物物一太极于此可见。(《禅解·图说》)
  约出世法,则九界皆即佛界,故不别立种智之十。盖凡数法,若至于十,便是大一数故。数于此终,即于此始故。(同上)
  他认为洛书左右前后纵横斜直视之,皆得十五之数,以表位位法法之中,皆具天地之全体满数。洛书九数为九界,皆即佛界;九数为九波罗蜜,皆即种智。他劝导众生全面修持,诚心诚意修行。
  约出世法者:一是地狱之恶,六是天道之善,为善恶一对;二是畜生之惑,七是声闻之解,为解惑一对;三是饿鬼之罪苦,八是支佛之福,为罪福一对;四是修罗之瞠恚,九是菩萨之慈慧,为瞠慈一对;五是人道之杂,十是佛界之纯,为纯杂一对。(《禅解·河图》)
  六道称六波罗蜜,加上二乘、菩萨与佛,又称十道,或十波罗蜜,都是讲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的修行次第。这同周易之分六爻,《河图》之有十数,本不相干。然而,将十界划分为圣凡五对,却是符合易学对待同一原理。
  他解伏羲八卦次序图,认为顺数是一至六十四,逆数是六十四至一。他以华严宗事事无碍法界解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他说:
  大不碍小,小不碍大;大亦只是六十四
  卦,小亦全具六十四卦;一时一刻亦有此六
  十四卦。亘古亘今亦只此六十四卦。(《禅解
  ·图说》)
  从上我们可以明白,六十四卦方位图乃是一个华藏世界,大不碍小,小不碍大,界界互摄,圆满自足。原来,图书象数中有禅法佛理!
  九、综 论
  智旭以禅佛“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如之性来融通周易的天人万物一体的太极本体,终使佛理、易理、天理、生理、心理化合为一。禅易从本根本原之处到外表形象之貌,互具互人;佛法之理同天人合一之道化合,禅易贯通,圆融合和。<<禅解》成了佛学史易学史上的奇迹,智旭成为儒佛合流的关键性人物。至此,易佛相分难合的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为易佛一家,自然一道,妙合无垠。近世,太虚大师沿着智旭的方向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宏伟蓝图。
  (责任编辑:又小易)

  《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