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与现代人类文明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肖大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现代人类文明

  肖大志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文明在全球的逐渐盛行,人类文明出现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这种趋势逐渐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席卷全球,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不管是工业文明还是后工业文明,其价值观的基础是西方文化中世俗的科学技术和人文哲学观念。

  应当说,世俗的科学技术在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扩展人类的见识范围等方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世俗的人文哲学观念,在冲破那些禁锢人性的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盲目崇拜与迷信等不合理的旧价值观念,在传播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人权等新价值观念方面,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一股世俗文化盛行的潮流中,也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具体来说,随着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次大战后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的压力、失业的苦闷;人们普遍面临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身心的过度紧张与疲劳;全球范围普遍的腐化堕落和社会风气的败坏;爱滋病等新的世纪绝症的出现与流行;走私、毒品、卖淫、偷盗、抢劫、诈骗等诸多犯罪现象的猖獗;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人口爆炸、核战争的威胁;以及由信仰危机而来的普遍的心灵空虚和娱乐泛滥,等等,给人类文明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层阴影,也使得现代人类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任何一副灵丹妙药就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人类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确实是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在人类的传统文化中,在当今几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传统宗教中,佛教文化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佛教文化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的、最古老的、最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最符合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宽容、理性等合理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是最能够清净身心、消除烦恼、获得生命的宁静与安稳,从而在根本上增进人类的福祉的一种文化,是最能发掘生命的潜能、洞察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生命变革的一种文化。

  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界对于东方古老文明尤其是对于佛教的推崇一直热情不减。在西方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中,叔本华、哈特曼、尼采、海德格尔、柏格森、罗素等对佛教可谓推崇备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在许多方面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叔本华认为,佛教比基督教深刻,佛教不是以思辨外在地剖析事物,而是凭直觉内在地融合事物,因此,彻底解脱痛苦,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就是佛教的“涅槃”。哈特曼认为,绝对意志从自身解脱而复归于佛教所说的宁静的涅槃,是绝对精神演化过程的最高目的。尼采赞美佛教所表述的是一种“优美的暮色,甜蜜的温柔。”“从其教义中可以演绎出对于全部道德之彼岸的极为精妙的建议。”他还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海德格尔晚年则完全醉心于禅宗佛学,试图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禅宗化、佛学化。柏格森从佛教的认识论中受到启发,认为宇宙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之流”,须凭直觉去把握。罗素则说:“各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另外,如英国的鲍罗登博士更是高度评价佛教,他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实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在西方近现代著名的科学家中,著名物理学家兼哲学家马赫对佛教极为欣赏,他说:“看到自己被引入对佛教的理解中去,——一种欧洲人很少能分享的幸运,——是多么快乐。”马赫的感觉复合说与自我说,透露出浓厚的佛教哲学色彩。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更是高推佛教。尽管爱因斯坦不是某一个宗教的教徒,他说:“我的宗教思想只是对宇宙中无限高明的精神所怀有的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心情。”但同时,在各种宗教中,爱因斯坦对佛教作出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神化的人,放弃了死执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与精神的经验而浑为一体,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人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存共依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当然,佛教不同于世俗的科学或哲学理论,西方科学家限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真正信奉佛教以至按照佛教去修行的并不多,但在西方近现代科学家中,推崇佛教者确实不乏其人,如拉卡丢?荷恩、恩斯特?费那罗萨、保尔?卡鲁斯、特德?比尔等西方科学家,纷纷从实证主义转向佛教。有的科学家甚至在佛教中找到对现代科学理论的诠释。如当代科学家卡普拉在其《物理学之道》中说,他发现《华严经》所描述的多层次缘起的宇宙模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认为“佛教徒关于渗透的理论远远超过任何一种科学的靴袢理论”。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中,佛教的地位还必须受到进一步的重视的话,那么,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更是面临着怎样合理地看待佛教文化遗产的问题。要指出的是,两千多年以来,佛教一直在中国的文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著名的文人学者,仰慕佛教玄妙的义理与高超的道德境界,从而推崇佛教乃至归依佛教者不乏其人。正如梁启超所言:“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唐以后,虽然佛教作为宗教现象的鼎盛时期已过,但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却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在此,不妨将六朝以来推崇佛教并且对佛教颇有研究的著名文人列举一部分,如: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王融、沈约、刘勰;唐朝的王勃、孟浩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贾岛、裴休、李商隐;宋朝的杨亿、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商英、陆游、范成大、辛弃疾、刘克庄、文天祥;元朝的耶律楚材、马致远、张可久;明朝的唐寅、宋濂、杨慎、袁宏道、吴承恩、汤显祖、李贽;清朝的郑板桥、曹雪芹、彭绍升、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杨度、章太炎。等等。这些著名的文人,不仅对佛教深为崇敬并颇有研究,而且他们中有不少人归依佛教,依法修行。可以说,除了如韩愈等个别文人(兼官僚)出于政治等动机曾经对佛教加以贬斥之外,自六朝以来,中国历代绝大多数文人都或多或少地亲近仰慕佛教。如李白、杜甫等,虽然还谈不上对佛教有所研究,但亦对佛教有相当的了解与敬重。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变迁的缘故,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大大减小,在中国文人学者中,对佛教有研究者已为数不多,虽然有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吕澂等学者进行研究,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情况是佛教衰落、今非昔比。

  作者之所以要举出历代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学佛、信佛,乃至倾心研究佛学的例子,只是想要说明,佛教的价值内涵是不可低估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佛教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衰落现象是值得人们反思的。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亦出现了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的呼声。怎样挖掘佛教等传统文化中既适应当今社会现状,又有助于改善社会现状的有价值、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关系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演变命运的一件大事。学术界、文化界乃至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此应有必要的认识和作为。

  要指出的是,佛教文化虽然以出世为宗旨、以慈悲为本怀,但决不是一种腐朽、消极的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从总体上并没有拖过中国历史的后腿。相反,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灿烂的时期,正是佛教文化高度普及的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对联,中国古典文学中,那种优美雅致的情趣与洒脱不凡的风格,与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佛教文化早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那种把佛教文化等传统文化看成是消极、腐朽思想的观点,是对佛教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无知与偏见的话,那么,那种把佛教文化当作一种外来文化的观点,则既是对历史的无知与迟钝,也是我执、我见过于炽盛的结果。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推崇佛教,并不是说应当迅速将佛教作为人类共同的普遍的信仰去推广开来。佛教的法缘是一个大因缘,佛教是否普及、普及到什么程度,乃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而且,实际上,不管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想要以某一种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来统御人类的思想行为,是很不现实的,有时侯也是有害无益的。我们需要提倡的,是重视并发掘人类一切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分。特别是那些对改善今日世界之普遍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有所裨益的文化遗产,我们更不能否定和丢失。无论如何,对于人来说,精神上、道德上的信仰,永远是人生的归宿与支柱,只是,这种信仰不应当是盲目迷信或者强迫灌输。

  近代以来,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古老的东方,而且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有人将佛教逐渐向西方文明渗透的现象称为佛法西渡。可以说,佛法西渡是佛教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佛教在当今世界的影响逐渐广泛,佛教的人文价值也逐渐引起了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进一步研究和发掘佛教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在建构当今与未来人类文明的体系上,应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有一种趋同、融合的趋势,对此,佛教文化的宽容性与开放性,不仅应当体现在尊重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上,也应当体现在容纳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比如科技文化和其它宗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上。佛教确实应当发展成为一种“非宗教非哲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人类文明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引领潮流的作用。因为,正如众多有识之士所提出的,人类文明如果向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径发展,则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当今西方文明面临诸多危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应当是由外求转向内求,以改善人类身心素质、挖掘人类生命自身的潜能为方向,由修心、修身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变革,使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并最终将现实人间变成佛国净土。作者认为,这不仅是佛教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应当是人类文明所追求的最高理念与最终归宿。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