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第二佛陀降生人间:中外佛教界的一代宗师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二佛陀降生人间:中外佛教界的一代宗师

  每当虔诚的佛教信徒和游客们到格鲁派寺刹中顶礼膜拜、观光时,几乎在每座寺院的佛殿里能看到头戴桃形黄色通人冠僧帽、两肩饰以花卉“巴东”,身著鹅黄色袈裟,佛容慈祥尊严,手结佛印,端然以跏趺坐姿态坐于须弥座上或雕刻彩绘精致的佛龛里的金、铜、药泥镀金金身,他就是驰名古今中外佛教界的一代宗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法号罗桑札巴,意为“善慧称”。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当他成名后,因影响巨大,被僧俗话尊奉为“世界第二佛陀”。这位大德将要降生在雪域东部安多宗喀地区广弘佛教显密正法,教化芸芸众生之事,据说在一些佛教史和佛典中早有记载,许多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亦有预言流传于世。藏历火鸡年(公元1357年,元至正二七年)正月初十日晚,大师母亲香萨阿曲的梦中,许多僧俗男女手中高擎宝幢,吹奏佛乐,言道前来迎接观音菩萨。突然看见天子(侍童)和天女环绕着自上空冉冉而降,金身越降越小,直降至她的头顶时,仅成为五寸大小而进入她的身中,那些侍童侍女也随之进入。醒后全身有一种说不出的乐感。这时她怀上六甲了。怀胎十月,于是年10月10日黎明,佛陀降生人间时,天空出现天雨端花,空中佛乐悦耳,大地微微擅动,血草散发异香,剪断脐带滴血处不久长出一棵菩提树,乃稀有吉祥瑞兆。这同汉文经典中对一些帝王将相、伟人和高僧大德出生时,出现“红光遍室,香气盈溢”、“红日东升”、“彩虹高挂”、“一道红光或白光入室”等奇异之景的描绘手法是异曲同工。

  宗喀巴的父亲龙本格,是河湟之滨龙本部族俄西(松木石)朗珠家族人。母亲香萨阿曲是龙本索尔吉人,慈祥贤惠,六根清净。夫妇二人生有五男一女,长子邹朵贤、次子才保、女儿、三子才旺嘉、四子贡噶宁布(即宗喀巴)五子洛丹。纷年的贡噶宁布相貌俊美,肌肤洁白如睡莲,头圆额阔,眉长眼大,鼻高丰隆,双耳垂肩,身圆膀宽,唇红齿白,天资聪颖,凡圣者之三十二大丈夫相和佛身八十种随好无不具备。童年时,就已显露出与一般玩童不同的气度。有关“圣童垒塔拜佛”、“踩石如泥留下脚印”等传说,在宗喀一带妇孺皆知。当年留下脚印的两块石头,后来由本寺僧人奉为圣物而分别供于文殊菩萨殿和大金瓦殿内,受世人瞻礼。

  相传,法王端智仁钦大师受师父之命来到安多地区,创建了化隆境内的夏琼寺(鹏岩寺),之后到莲花山以南的曲嘎尔塘(湟中帐房台白水滩静房)一岩洞中一面修行,一面恭候宗喀巴的隆生。修行期间,魔障作崇,修行岩洞顶部的一块巨石裂缝下坠,法王用神通隆服了魔鬼,一只手托住下坠的巨石,手掌陷进巨石,留下来的掌印至今犹存。是年10月10日黎明时分,一道红光映入岩洞,法王凭神通灵感,知晓他盼望已久的佛教圣人诞生了。即刻用糌粑和甘露刃做成食子,与用丝绸做成的护身金刚结、加持过的怖畏金刚画像卫轴及护理圣童方法的说明书一起交给一位具戒近侍僧人送到圣童家中。圣童3岁时,西藏的噶玛噶举派第四世活佛噶玛巴·若白多杰应元顺帝之召请进京途经青海,暂居平安夏宗寺岩洞中传法修行。端智仁钦大师催促龙本格带圣童到夏宗寺拜见噶玛巴·若白多杰。若白多杰也早已预知圣童的到来,见面后十分高兴,给圣童传授了居士戒,取名为“贡噶宁布”(普喜藏)。据说,剃度圣童时,落在夏宗寺山崖上的头发处长出几棵柏树。方圆百里唯有这几棵石柏长在悬崖之上,神奇优美,杆粗叶茂,根深深扎进岩石下,枝头却伸向蓝天,不畏寒暑,始终以自豪的姿态向人间散发它的郁香。曾有文人作诗赞道:“脐血滴处旃檀香,落发噶丹翠柏芳”。近年有人将其中几棵石柏偷伐,只留悬崖峭壁上的一棵,守护夏宗寺的老僧为不让这棵石柏感到孤独寂寞,又在砍去的原地上移植了几棵,长势良好。

  圣童受居士戒后,随母迁居夏宗地方。端智仁钦大师也来夏宗寺附近居住。圣童有时跟上师学习口诵经文,因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转生,慧根早发,故称“圣童”,念诵经文时,只领读一遍,不再重复领诵,即会流利复诵,一字不差。在他正式出家之前,上师在夏宗寺设立胜乐金刚、欢喜金刚、金刚手等坛城,让圣童进入坛城进行密宗灌顶法,取密号为“端月多杰”(意为“不空金刚”),他将这些曼陀罗密法刻烂熟。圣童7岁时出家,正式拜法王端智仁钦和宣努相曲为师,给他授沙弥戒,起法号为“罗桑扎巴”(意为“善慧称”)。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僧侣生涯。虽已出家为僧,尚有童心稚气。据说,一次因贪玩而挨了上师一掌。自尊心很强的罗桑扎巴跑到夏琼山后去了。上师派一近侍喇嘛去察看其动静,喇嘛回来说:“他起初脸贴地面,两手抓地,哭得很伤心。一会儿坐起来,用袈裟擦去眼泪,开始捡小石子,用许多小石子里里外外摆了好几层圆圈,摩完后又摆出讲经的姿势。”上师听后高兴地说:“缘起甚善“,让喇嘛将他领回来。给他传授了《金刚界顶最胜吉祥》、《法界语灌顶》、《五部陀罗尼》、《金刚手大轮》等密乘教法。从7岁起直到入藏前十年间,他从二位启蒙师学习藏文经典,在显教经论,密教仪轨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二位启蒙师的鼓励下,16岁那年,他决心赴西藏深造。上师赐给他一些顺缘财物,并特设会供轮,祈求空行护法神佑护。当法王将手中祈祷的青稞放到曼札上时,青稞瞬间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珍宝形状,法王看见这罕见的情景后高兴地预言道:“你将会成为第二佛陀”的预示是一致的。临行前,母子泪别,母亲给了他一些用烧热的小石子烙的干粮作盘缠,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也用已烧黑的光滑石子烧干粮吃,俗称麻干粮,这种习俗在宗喀一带至今流行。他与上师难舍难分,师父要他一路上口诵《文殊真实各称经》,并将文殊和智慧怙主六臂明王两位本尊授于他。罗桑扎巴口诵经文向前行走之际,突然思念上师,泪水泉涌,欲回头向上师站立的方向看一眼时,口中正好念到“不还不复来”一句,他再也没有往后看,在两位舅舅和商客的陪同下,一直朝西藏的圣地走去,后来宗喀巴大师曾对人说,这是我再也不能还乡的缘起。

  罗桑札巴大师一行从安多取道康区,经昌都抵达西藏,先后在止贡、聂塘、德哇贤、桑浦、桑达、夏鲁、萨迦、昂仁、觉摩隆、纳塘、布达拉、贡唐等地广参名师,学习显密经论,反复研习佛教的重要理论和各教派的教程,因天资聪慧,一学即悟,融会贯通,进益颇捷。曾跟著名医官贡却加布学习藏医,研习印藏著名医生的经典和医疗技艺,很快成为精通藏医的名医。后来他先后在卫藏各教派的寺院中巡回辩经,多以《现观庄严论》立宗答辩。按理,以他的渊博学识,敏捷的思路,宏亮的声音,雄辩善论的才智,足以驳倒他的每一个对手,但他将闵经只看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辩论分析,使辩集约者双方取长补短,解决疑难,加深对佛教理论和教义的理解,这才是他辩经的真正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提供的这种辩经方式是值得称颂的。后来这种辩经活动,在各教派中蔚然成风,格鲁派尤甚。1385年,罗桑札巴大师在雅隆地区的南杰拉康寺,从慈诚仁钦受比丘戒。当他的显宗学识达到较高的造诣后,又到处拜密宗大师学习密乘教法、四部密续、瑜伽部大曼荼罗(坛城)的画弹线、舞姿音调、曼陀罗仪轨、结手印法等,由浅入深,学习《吉祥密集根本续》、《明灯论》、《密意悬记释》、《次第建立》、《胜乐根本续》、《喜金刚第二品》、《那若法门广释》、《瑜伽六支指南》等本论和释论密法,成为一位密法高深的大学者,经不间断地苦修后完成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从1397年始,他为了使佛学思想广布人间,佛法甘露滋润众生,在学者荟萃的门喀札西东寺首创转法轮会(讲经法会)。据说在首次讲经法会上为三千多僧众讲经说法,一天中能略述以中观、般若为主的十七部经论,未出现一点混乱和遗漏,广大听众对他无不叹服,认为这绝非是一般人的才能所能达到的。据传,一次他正在为僧俗大众讲经传法时,辩经高手贾曹杰·达玛仁钦辩败雅、绒两派后,心高气傲,相来与罗桑札巴大师辩经,走进讲经院连僧帽不脱。罗桑札巴一见此情,离开法座,坐到下面的法座上继续讲经,贾曹杰仍然表现出傲慢的姿态,戴着僧帽大摇大摆地登上大师的高位法座,坐下来听大师的讲经,他听着听着,听到的完全是过去在其他知事者尊前从未听到过的嘉言妙论,此时此刻傲慢之心被敬佩之心所占据,连忙脱下帽子,从高位法座上下来,坐到僧众丛中。之后,他放弃了与大师辩论的打算,诚心拜大师为师,作了首要弟子。

  罗桑札巴大师不持门户不见,博采众家之长,创制出一套善规派的佛学体系,如“注重修行次第,先显后密,显密并重;勤修戒、定、慧三学。”引导信徒奉行十善,少欲知足,清净自恬。约从1388年始他为了继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所说一切有部戒律,改戴黄色通人冠僧帽,以示严守戒律的决心。藏传佛教发展到宗喀巴·罗桑札巴大师生活时代,西藏一些势力强大的教派在佛教本旨方面均出现颓败之象,政治上的追求和残酷斗争,占据了佛教上层的主导,从而导致了这些教派的纪律松弛,胡作非为,不重视佛经的学习,而习于骄奢淫逸和崇尚邪咒,甚至以吞刀吐火来惊世骇俗。宗喀巴大师看到这些现象后,极为痛心,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代表人阐化王札巴坚赞的支持下,决心革除教界的种种陋习,清净佛教。他要求僧侣“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取妻禁钦酒戒杀生”等。还令一切随从弟子,日日体察自身有犯无犯,倘有误犯,当疾还净。整顿后的佛教如晴空丽日般地昌明起来,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宗喀巴大师一生的著述颇丰,共有19函(170多卷册)。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论广释》等是他的代表作。他曾从萨迦派名师仁达哇·循努洛哲学习中观派思想,对大乘佛教开派祖师龙树的《中观论》和佛护、月称等中观应成派代表人物的著作悉心研究后发展成为具有格鲁派特色的中观学说,并撰写成指导佛教思想的理论名著。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论”是整个大乘佛教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成为以宗喀巴为杰出代表的藏传佛教的根本思想。乾隆时期的三世章嘉·若必多杰国师曾说过:自佛教传入西藏雪域后,历代佛学家对龙树、佛护、月称的中观论进行过研究,但仅作了些表面文字的注释工作。而将《中观论》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的只有宗喀巴一人。他的代表作为创立格鲁派(黄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公元1407年,宗喀巴大师同阐化王扎巴坚赞商定,于1409年正月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佛教史上前所示肖的奠兰钦坚赞负责法传授筹备工作,宗喀巴大师集资黄金500两,为大昭寺觉臣仁波且(释迦牟尼佛)制作“五佛金冠”、披肩、飘带等佛衣装饰,将释迦牟尼佛金身由化身相变成法身相。1408年底,各教派僧众一万多人,信民数万人云集于拉萨。1409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宗喀巴大师的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祈愿大法会。是年春,格鲁派在西藏的第一座寺院噶丹寺在大师的亲自主持下落成,大师任第一任噶丹赤钦(大法台),成为格鲁派教主。这些举措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正式创立,成为雪域众多教派中的一大教派。这时大师的声誉已远播雪域内外,藏区及宗喀地区的广大僧俗闻知后,以“宗喀”这个地名,加上“巴”的人称代词,尊称他为“宗喀巴”大师。明成祖朱棣两次遣使进藏迎请宗喀巴大师进京。他因忙于祈愿大法会的准备工作和患病初愈未能应诏,上表婉辞。公元1415年派其弟子贤钦曲杰释迦益西作为他的代表进京,朝礼皇帝。明成祖敕封释迦益西为“西天佛子大国师”,1421年再次赴京朝觐皇帝,被宣德皇帝加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从此格鲁派与明王朝建立了关系。1416年到1419年,他的两位弟子嘉央曲杰扎西贝丹和贤钦曲杰释迦益西分别在拉萨西郊和北镜子创建了哲蚌寺和色拉寺,形成格鲁派拉萨三大寺。三大寺的创建使格鲁派在拉萨圣地扎下了牢固的根基。格鲁派执掌的西藏政教合一政权建立后,三大寺对藏族地区的政治和宗教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众生,著名的为八大弟子,其中贾曹杰和克珠杰为高足弟子。藏传佛教史上将他们三位合称为“师徒三尊”。凡格鲁派寺内几乎都塑有“师徒三尊”像和绘绣的唐卡像。在宗喀巴师徒的努力下,格鲁派的影响迅速遍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蒙古地区甚至波及海外。藏历土猪年(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10月25日,在格鲁派的佛教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黎明时分,噶丹寺上空天色忽明忽暗,时有白虹出现,有的形如华盖,有的状似悬幡。寺院的左、右、前三方之上现出各色彩虹,好久才渐渐消失。大师几天前有点微疾,这天在佛前唪诵“往生经”后,身著三法衣,于法垫上结金刚跏趺坐,端庄身躯,两手作入定印,双目微闭,似在作最后祈祷。当日轮滚出山顶,光照人间之际,经三空(红、白、黑)相合,摄色身于胜义谛光明法身而示现圆寂,享寿63岁。大师的肉身经珍贵药物处理后保存于一座银质灵塔之内,供奉在噶丹寺。佛曲中虽有大师法体脱离凡尘又转为弥勒佛尊前的第二首要弟子“妙吉祥藏”之说,而众信徒仍将大师的塑像、肉身灵塔、灵魂视为永不消失,护佑雪域的神灵,作为精神生活的寄托。宗喀巴大师离开人间已近6个世纪了,然而他所开创的格鲁派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足以说明他的佛学思想在僧俗大众的心灵上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高旻寺怀想
下一篇:川东胜景大佛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