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莫氏庄园和李叔同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3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楼耀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莫氏庄园和李叔同

  作者:楼耀福(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孩童时,因为西瓜,我知道了平湖。

  青年时,因为经常出没当湖书院,知道了康熙年间嘉定知县、天下第一清吏陆陇其,我记住了平湖。

  以后的许多年里,我每次经过沪杭之间,平湖的地名一次次地掠过,却没想过在这个小城停留。前不久,同城的几个文友相约去平湖。因为莫氏庄园和李叔同,平湖让我难忘。

  莫氏庄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大地主莫放梅耗十万银两所筑,占地七亩,房屋七十余间,三组四进,沿街临河,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前后错落,布局完整。门厅、祠堂、正厅、书房、卧室、账房、花厅、佛堂等一应俱全。三座花园错落其间,拳石勺水,移天缩地。花木、水池、曲径、湖石,如画般赏心悦目。“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寓意金玉满堂的桂花、玉兰等老树,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枝繁叶茂。

  这座典型的封闭式木结构宅第建筑群,堪称江南民居之典范,《红楼梦》、《家春秋》、《原野》等百余部电影、电视都在这里拍摄。

  我见过许多古屋的门楼砖雕、梁檐木雕在“文革”中被破坏。而莫氏庄园建筑构件中工艺精湛的雕刻则完美如初,陈列的家具、字画、古玩也多为原件。平湖的朋友说这是因为“文革”期间这里像刘文彩庄园一样,作为忆苦思甜和阶级斗争教育的展览处,因此才没被毁坏。

  离开莫氏庄园,我们去李叔同纪念馆。平湖美丽的东湖之畔,纪念馆呈七瓣莲花,与湖面相映成辉,宛若一朵美丽的莲花静浮于碧水,李叔同“清水出芙蓉”的高洁品格从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充分体现。

  李叔同,一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别》为几代人所传诵,他的字充满禅意,也为我所钟爱。纪念馆二楼内层陈列室展示了李叔同各个时期生活照片、历史资料,分别从绘画、音乐、话剧、诗词、书法篆刻、佛学等方面展示了他卓越的成就,更展示了他从绚丽归于平淡的人生轨迹和从尘世到佛门的心路历程。

  1925年初秋,李叔同因战事滞留宁波,在夏尊先生处小住数日。夏尊见自己的老朋友无限珍爱地打开随身携带的用破席子包裹的铺盖,用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从容地洗脸,津津有味地吃别人送来的萝卜咸菜。昔日的李叔同也曾经安逸华贵、锦衣玉食。此时却人生咸淡两由之。夏尊在回忆中非常感慨地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说他在享乐。我常见他吃萝卜白菜时那种喜悦的光景,我想,萝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到了。”这种人生心性,宛如当空一轮皓月。

  李叔同的人生经历与奢华的莫氏庄园所呈现的强烈反差,让我同一天在同一个江南小镇得以感受,冲击着我一颗尘世的凡心,无异是一次震动。景由心生,境由心造,面对并不完美的人生,少一分奢求,便多一分自在;少一分欲望,便多一分安然。看着照片中李叔同圆寂时的安详神态,我久久地思索着他的人生,叩问着你、我的人生。

  李叔同与莫氏家族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展现了精神与物欲的两个极致。李叔同的艺术成就、高洁品格让人缅怀和瞻仰,而莫氏庄园除了遗留的这幢砖木结构奢靡躯壳,主人早已化作尘土,成了岁月的过眼烟云。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