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极富灵性的马官三山一阁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普定南部的马官镇,是朱元璋军队进入安顺府最早征服的一块土地。因这块土地平坦肥沃,山川秀丽,明军大量驻兵屯田以治,从而形成马官这块地盘上特有的九屯十八堡,如马官屯、玉官屯……马堡、贾官堡……又因明军的长期屯田以治,屯堡文化风卷残云般的侵袭,黔中土著文化被同化了,马官这块土地被衍化得与众不同,进而造就了马官人格外有灵气,悟性也很好。清末在偏阳出生的任可澄先生就先后于1909年任贵州宪政党领导人,1915年为蔡锷拟就讨袁和昭告海内外文告,1916年任云南省省长,1925年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主修民国《贵州通志》。1933年出生在号营的刘纲纪先生,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哲学学院院长,著有《书法美学简论》、《中国美学史》(一、二卷)、《周易美学》、主编《西方现代美学》等。这足以说明,他们的成长始终离不开马官这块充满韵味的土地。而这块土地最能让人领略到马官风采的要算天龙山、丹凤山、玉真山、文昌阁了。

  距县城5公里的天龙山,普定旧八景之一,民国25年至26年任普定县长的赵家焯游了之后是这样描述的:“高为附近群山之冠,顶上一片石,立一庙于其上,长宽可二十余丈,庙名天龙山。登临俯视,有‘东山小鲁,泰山小天下’之感,即安顺、普定诸城亦落于目前。自下仰望,则疑庙与天齐。林木畅茂,浮云来往。信灵山古刹,不能谓其非名胜也。”建于民国初年的天龙山庙如今仍雄立于山顶,庙内陈设保存完好。上山之路曲径通幽,春天百花馨香浓郁,夏天绿树葱葱,秋天蝉鸣四野,冬季落叶清幽,端午、春节烧香拜佛者,无不为天龙山之香气、绿叶、蝉鸣、清幽所折服。

  从天龙山往南行3公里就是丹凤山,此山位于马官镇人民政府驻地马官屯后,山如凤凰凌空展翅,在彩虹之中翱翔。清末建庙宇于山顶,到20世纪50年代人去庙空。虽然如此,但因山下800余户马官屯人的风水山,至今牛不踏马不踩,大跃进大炼钢铁需木柴也没人动山上一根毫毛,所以山上林草茂密,庙宇留存,寨两边各一条石级小道直通山顶,那是马官屯及周围村寨年轻人农闲攀爬丹凤山赏景的捷径,也是老年人上山吸吮山之灵气必走之路,就连双休日县城里的工薪族也经常前往,这是因丹凤山是离普定县城最近,保存最好的山林的缘故,年轻人总是百游不厌。

  游了丹凤山,再往前行约两公里就到马官屯,屯后就是玉真山。玉真山与其它两山相同的是林茂草丰,不同的是山上的玉真山寺建得特别早,也极富特色。据史料载,明宣德五年(1430年),一代开山祖师观凡从云南弃官皈依佛门,沿古驿道寻访名山古刹。一天,观凡来到马官腹地,远远就看见玉真山顶祥云缭绕,两匹白马厮咬,观凡“佛眼自照”,识得宝地,于是就在这满是荆棘的玉真山开辟佛门。观凡以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筑造了玉真山寺,播下一把佛门香火。第二代竺怀和尚从四川来到玉真山寺,继承观凡事业,扩建寺庙,开通500余级环山石梯,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占地千余平方米,收僧80余人,每年农历四月八佛生日浴佛水盛会,七月十五日佛欢日以百味饮食施八方自恣僧,山上山下上千余人,由主持和众僧“引入慧流,同归佛海”,玉真山进入鼎盛时期。虽清朝咸丰年间山寺一殿被火焚烧,当地官府拨官银加以修复。民国初年普定第一任县长赵家谟为保护玉真山寺,下令立“永远遵守”石碑于寺前,大概是惧于赵县长的“永远遵守”令的原因,玉真山上历代碑刻以及山岩上的石刻和寺前的石雕狮子等至今保存完好。“文革”破“四旧”期间,那些“积极分子”们也只是从寺中洗劫几册经书就走了,未把石碑雕刻等破坏。这不能不算是赵家谟县长立“永远遵守”石碑保护玉真山的功劳。如今玉真山被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笔者游过的名山胜地中,碑刻等保存完好的要数白帝城,其它都不同程度被毁,而玉真山寺的名气虽不能与之相比,但其碑刻等保存完整不亚于白帝城。

  距马官镇政府东约两百米的文昌阁,建于清朝末期,武汉大学美学教授刘纲纪先生在《故乡的文艺》一文中说:“文昌阁,这是一座有浓厚的道教风味的建筑,其中有题为韩湘子所出的一个匾额是难得的道教书法的遗存,我请安顺文联的李世林同志拍了下来。后来我为外国学生讲道教与唐代文艺的关系,讲到道教画符、道教书法对中国草书的影响,我就把这照片给他们看,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文昌阁,除其本身独特的建筑风格:椽角凌空、勾心斗角、回廊宽敞等之外,它曾藏书万余册,供读书识字人阅览,男女都能进阁,不像浙江天一阁藏书,女人不但不能借阅,连靠近观瞻都不行。如今人们喜欢去文昌阁浏览,不仅是因其建筑风格的独特和其雄踞于马官田坝最高山顶,更主要的是去阁下欣赏韩湘子所书匾额,领其道教书法之要义。

  三山一阁限于篇幅,只能粗略地介绍,要从拙文中谈出灵性根本不可能,笔者仅仅是给引一引路而已,真要找其灵性,须前往游览,那才会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吸天地之精华,吮三山一阁之灵气。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