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遐迩闻名的丹噶尔古城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任玉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遐迩闻名的丹噶尔古城

  “丹城原属繁华地,商贾屯云百货充。地扼卫藏引万贯,贸迁京津舞长风”。这首诗就是明代洪武元年(1373年)被称为“东西俱尔弯”的丹噶尔城的真实写照。

  丹噶尔城,历史上曾是内地通往西藏、柴达木、新疆的重要门户,向来有“海藏通衢”之称。明代西宁卫城即元时的西宁州城。洪武十九年(1386年),鉴于“西宁卫旧城卑狭,不堪戍守”,陕西都司和都督濮英曾准在西宁卫城西约120里处改筑新城,并征调巩昌、临洮和平凉三卫军士参与筑城,但开工不久即告停止。清顺治二年(1645年),蒙古汗王固始汗将部属牧驻于此地。五年(1648年)称“德木尔卡”。在此兴建了著名的东科尔寺,这里便称为“东科尔”。

  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平定罗卜藏丹津事件之后,为开展蒙藏贸易,将青海东部茶马贸易市场由多巴移到这里。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丹噶尔城。丹噶尔城是块风水宝地,这里一是依山傍水,北靠八宝山、北极山,南依湟水两源交汇处;二是按西汉后将军赵充国的“百里筑城”构想,刚好从西宁到此处为一百里;三是城筑在原来一座土丘上,用土极为方便,城筑好了,土丘也挖平了,一举两得。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筑。周回长七百七十四丈,高二丈二尺,根厚二丈四尺,顶厚一丈三尺。设东、西二门,城楼二,腰楼二,角楼四,月城楼二,炮台八。壕宽三丈,深五尺。西宁府知府杨若楙、董廷扬、江洪督理。雍正五年(1727年)前三月起,六年九月工竣。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边隘声息关重,又为汉、土、蒙古、回民并远近番人交易之所。乃有武弁,并无文员,应添设县佐一员,详(请)黄大中丞廷桂转奏,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当时丹噶尔城其规模仅次于西宁而名茅甘青。成为清政府西陲的兵城、商城,又居青海之首。丹噶尔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城内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并建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乾隆时期,社会安定,丹噶尔城民族贸易发展很快。城内外街道、寺庙、义学相继兴建。乾隆九年(1744年),增设主簿一员,管理商政,建守备署,并设南、北二公馆。

  嘉庆、道光时期,山西、陕西、四川、湖北及甘肃东南各地商贩工匠大批涌入。年贸易总额达白银250多万两。超过当时西宁六七倍。城内东大街、西大街、东关、西关、南城台都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城内外和北极山上先后兴建了二十多座寺院、庙宇、楼阁、棂星牌坊等。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清政府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道光九年(1829年)丹噶尔从西宁县分出,升格为丹噶尔厅,原守备署改为厅署。同治年间,受西北回族反清起事的影响,丹噶尔城遭受兵焚,生灵涂炭,毁于一旦。

  光绪初,政局稳定,丹噶尔逐渐恢复。原被焚毁的街道、寺院、庙宇、楼阁、牌坊等,均被重修或扩建,并新修了一些庙宇。合并南、北义学为“海峰书院”(后改为高等小学堂),文教日兴。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以后,英、美、德、俄及京津商行相继在丹噶尔城设立洋行,先后十几家。著名歇家有48家,城内及东关、西关、南城台商民共5839人,手工业者为1124人。

  丹噶尔城修筑后,不断加筑、修补,其城内设施也不断完善,据《丹噶尔厅》记载:从丹噶尔城修筑之日起至民国年间,城内有:

  丹噶尔厅署在城内西大街北,乾隆九年(1744年)系守备署,道光九年(1829年)改为厅署。故规模卑狭,官眷幕僚几无安顿处。

  镇海协署 在城内中街北,即旧参将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为游击署。道光三年(1823年)改为协署。

  中军都司署在城内大什字街底南城壕。

  千总署二 俱在东大街北。

  把总署二 一在东大街南,一在小什字南街东。

  小演武场一在镇海协署西。

  大演武场一初在城西里许,后移置城东里许。城西演武场,现垦为田亩,营中收租。

  城内街巷东西城门对开,一条相望,曰东大街、西大街。临东城门北曰仓门街,南曰九间街。由东大街直西曰小什字。北曰北街,南曰南街。再西大什字,当协署西栅门口。再西,西小什字。北曰庙巷子,南曰灯山楼儿街。临西城门北曰隍庙巷子,南曰西城壕。自西城壕中间一巷,直达东城壕之九间街,曰大巷道,与大街平行。再南,南城壕,宽阔平坦,东西通彻。城内之人恒于此处跑马焉。

  小学堂原系南义学。在大什字正南近都司衙门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为书院,三十二年立为学堂。

  北义学在仓门街仓院背。查此二学系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丹噶尔主簿顾宗预捐俸创修。嘉庆元年(1796年)丹噶尔主簿刘之芳同本地绅商捐资,从商生息,以筹永远脯修。光绪十三年任丹噶尔同知张晖旸并两义学为书院,设于南义学内,而北义学遂废置。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署任同知饶守谦复立北义学,今改为官立蒙养学堂。

  营义学在玉皇庙东侧镇海营,公立。

  社仓 在南城壕西。计房三十间,光绪十九年(1893年)置。察社仓始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佥事杨应琚、西宁县知县刘洪绪设立。后十数年遂废。道光十六年(1836年)丹噶尔同知图勒炳阿劝捐粮一百二十石。同治二年(1863年)回众起事遂废。光绪二年(1876年)西宁府知府邓承伟、丹噶尔同知蒋顺章在本地叛产内,拨给变价粮三百余石。至后粮数倍于前,有市粮一千零六十七石五斗,仓粮至四千二百七十石之多。然每年接收亏空,不能一律完齐。均系无力贫民拖欠或人户逃亡无从跟究。经前任同知饶守谦援请豁免,未蒙允准。每年追此,民间仍之,“义仓不义”之说,有自来矣。

  厫仓在城内东北隅。计房二十间,雍正五年(1727年)建,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此为征收本厅番贡粮四百八十余仓石之仓,故狭小,而不甚宽阔,仅足敷储粮之用也。

  草厂二一在仓院东北;一在西大街南公馆内。

  军装库在城内西北隅。共房二十余间。

  火药局即在库内西南空阔处。小房三间。

  北公馆在西大街北。以供官员到境旅宿之用。

  南公馆在北公馆之南。现已倾圮废置。

  城内祠庙有:

  玉皇庙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创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

  火祖庙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创修。嘉庆四年(l799年)重修。

  关帝庙筑城之初,草创三楹。至雍正十一年(l733年)增改殿宇,塑神像而规模略具。道光时重复修理,费几万金。在本境庙宇内最为壮丽、宏敞,而木石工程雕镂结构,后此者莫能继之云。庙内西北角有吕祖庙。

  财神庙乾隆七年(1742年)创修。

  金佛寺属东科寺所管。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创修,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有大小金佛寺之分。

  以上庙宇五处,均在城内西北隅庙巷子北,一连相属。

  城隍庙在城内西大街北,近西城门处。乾隆四十一年修(1776年),嘉庆六年(1801)重修。庙内还有福神庙。

  文昌阁即灯山楼。在城内西小什字正南,北与关帝庙牌坊相对。咸丰九年(1859年)创修。

  昭忠祠在城内东北街。咸丰九年(1859年)创修。今移置城外东岳庙。

  火神庙在东街仓门巷口。

  关帝庙坊在西大街西庙巷口。

  玉皇庙坊在西大街东庙巷口。

  贞节坊二、烈女坊一俱在西大街。

  东关 又名东中沙尔。出城门南行,曰丰盛街。

  火祖阁在丰盛街南。旧建于道光时,毁于兵燹。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

  驻防营盘在火祖阁东南。初驻安西马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驻胜字马队,现在废置。

  龙王庙在营盘东南湟水磨渠北。乾隆时创修,遭乱焚毁,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

  永寿街出东城门东行即是。

  火祖庙在永寿街之北,乾隆时创建。由此迤东有贞节坊,坊东有万安桥,桥之南北有牌坊二。南赴沙沟,北赴北极山。

  北极山庙群有文昌、真武、魁星、三清、三官、土地、药王、雹神各祠庙,创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焚毁于同治,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

  文昌菩萨过街楼在万安桥之东,永寿街尽处。咸丰九年(1859年)创建。

  养中义学在永寿街之北,地名北庄子。

  东岳庙内附昭忠祠在过街楼之东。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

  大演武场在东岳庙之东。有演武厅三楹、跑马场、鸟枪打靶处。迤东稍北有安西军驻防营盘一座,现在废置。再东,临大路北,有靳宝庆之神道碑一座。由此而北,有山麓高埠,相传为古昔东科旧寺。今蒙番犹称丹城为东科尔者。以此再东,距城五里许,有古城二:一在河北,一在河南。相传为罗卜藏丹津窃据时与其妹阿宝所筑居。今废颓,而城垣街巷之址,宛然犹存。

  西关 又名西中沙尔。

  火祖庙出西门北行十余步即是。乾隆时创建,同治毁于兵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

  养正义学在火祖庙之北。自此而西,出碉楼栅门曰北大路,即由海北赴藏之路也。

  厉坛一处西门正西数十步小路儿北,土人称为隍司行宫。小路儿即赴池汉各庄之路也。

  小山神庙在城西北隅墩墩山上。此地与北极山相望。

  城北小庄名曰北城后。出门数步,累累然皆古墓也。迤北之地,概称曰:拉沙尔。

  城南南城台自同治回众起事后,街市屋宇全行焚毁,二十余年置为圹土。近年因番商生意之便,筑屋相属,几无隙地。

  丹噶尔城真可谓“街巷纵横,设施齐全;依势建筑,鳞次栉比;商贸昌盛,人头攒动”。

  城内商铺从北面顺序有:

  北当铺、马亿年药店、蔡银匠、张伯然杂货铺、于宣清布匹铺、李道武银匠铺、王家铺、李尊山皮毛店、董腊匠、巨宗山书店、广泰药店、铁寿安平民医院、陈醋房等。

  从南面顺序有:

  王义三铺、德兴海、南当铺、谢迁珍杂货铺、张建霖铺、王子科药店、李增华商号、同合堂药店、李积堂布匹店、芦宗武石板铺、李美如布匹店、王寿伯铺、李醋房、罗义兴铺、李发荣杂货铺、李家菜铺、王仁肉铺、德兴成商号、张效武布匹店、富兴奎商号、三兴盛商号、王富山杂货铺、宋子新百货店、马进贤布匹店、岁生堂药店、光世武布匹铺、济元堂药店、胡二爷豆腐房、王蓝亭布匹店、郭生文布匹店、郭明吾杂货铺、李洪奎货铺、李富盛百货店、刘玉厚照像馆、京货铺、日州盛商号、杜星臣铺、罗文甲铺、吴瑞卿铺、程兴山铺。

  城外丰盛街西有:

  德兴奎、恒庆栈、丰泰兴、天泰兴、济元长、永盛恒、德合祥、信义和、德兴和等商号。

  城外万安街有:

  杂货铺、牛家百货铺、简醋房、包家铺、安家铺、李家铺、杨家斗行(粮食),靳品山家店、马麻花馍铺、包油行铺、李秀清的文盛店。

  民国2年(1913年)春,丹噶尔城原东、西大街改名为中山大街。原厅署改名为县署。次年,镇海协营奉命裁撤。民国13年(1924年)集散羊毛达500万斤,各类皮张达30余万张,大批皮毛,药材等货运抵天津,转销国外。各种“洋货”及京津珍宝海味涌进湟源。民国15年(1926年)商民共约3000家。家给人足,物美价廉,市井繁荣,贸易昌盛,每逢春节、元宵,彩布篷街,灯火辉煌,排灯齐吊,爆竹通达,盛况空前。民国三十年(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防日寇空袭,丹城新开南门命为“胜利门”。

  丹噶尔城名副其实的是兵城。从有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兵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城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

  丹噶尔也是商城。从清初民末,二百多年间,丹城被称之为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到北方商贸集散地,交贸金额达到白银500万两,国外十几家银行在丹城设行,国内30多家巨商在丹城设庄,因此丹城不仅闻名甘青,遐迩中国,而且名扬四海,举世注目。

  丹噶尔城也是重城,从主簿到抚边同知、知事、及建县,不论清王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视丹城为内控河兰、外抵羌夷的重城,先后派主簿14名、抚边同知48名、知事10名、县长23名。期间丹城95名政要,大多都有政绩而名列青史。

  丹噶尔城也是文化城。城内庙宇比比皆是,是青海庙宇最多的县城。学校布局合理,教化开民,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仅民国期间,湟源学子就读于内地高等学堂的达60多人,约占全省学子的十分之一,接受中等教育的约200余人。

  《丹噶尔厅志》编纂杨治平先生评价丹噶尔古城时感慨万千,他说:“丹地古时沦于塞外。有城守兵防而后人民田,辟荆榛而渐开通焉。初防以兵而樊篱固,继设以官而吏治肃。未几而文教覃敷焉,未几而武功赫濯焉。雪山宿海朝贡联肩,蒙酋夷豪互市接踵。虽三面孤悬,标西防铜柱之界而屹然重镇。海虏不能撼于外,花门不能煽于内。海藏恃为咽喉,湟中资为锁钥。辟邑至今,几二百年,巩固雄峻,甲于陇右。蕞尔弹丸,有金汤之险,砺带之长。岂非国家神武不杀,重泽享王,有进步而无退缩,内力磅礴之所致欤!假令当时以荒寒不毛,废而置之关塞之外,虽至今为圹土蔓草,无内地之人迹焉,未可知也。迄今商业发达,几成巨埠。彼欧西各邦,若英、若俄、若德,皆遣其华伙,梯航远来,麕集丹地,岁输白金数十万,盛矣!”(任玉贵)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