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点亮心中的灯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顿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点亮心中的灯

  ◎顿心

  尊敬的日照大和尚、顿健法师、法圆法师、各位同盟世兄弟,阿弥陀佛,愿佛光普照、日月增辉。人间蒙恩,诸恶尽除,善念奉行!

  佛说:“前世的五百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人生,其实是无数的因缘际会,此次,我们能从几世轮回的万千人海中因缘聚会,于礼佛禅寺同修七天,是佛让我们结缘,是礼佛禅寺让我们结缘。借此,首先我要感谢礼佛禅寺,感谢日照大和尚、顿健法师、法圆法师为我们提供了七天体验修行的机会,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共同珍惜这份缘份。

  此次参加七天短期出家修行体验,就我个人来说,以前未曾过多接触佛法,也不是佛教信徒,之所以来体验七天短期修行,主要出于清静身心,祛除浮躁,放下我执,感悟人生,学会与自己融洽相处的目的,实际就是佛法倡导的明心见性。带着这样的目的,我的感触不可谓不深,从吃穿住行到日常早课诵经,无不体现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勤俭美德”、“平等意识”等等人生哲理。举最简单的例子:未体验修行前,茄子、豆腐我是不下筷子的,饭菜吃不完则倒掉,而修行的这七天,我却能在戒律的约束下,不挑食,不剩饭菜。有一次不小心将菜泼洒至桌上,我毫无嫌弃的捡起来就吃,古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修行者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美德,对我的教化可谓深矣!

  综观短短七天修行,我用“五心共建,和谐共生”来总结个人体悟。

  一、发菩提心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俗生活中,我们烦忙于“我执我见”,被“功高我慢”迷失了心智,专注于“小我”及“一己私利”,蝇营狗苟于我得我失。在纷扰喧嚣的“名利场”、“是非场”中经受炼狱的千磨万击,身心疲倦,不知所终。殊不知,犹漫漫宇宙而言,个体仅微小尘埃一粒,轻如羽毛,查如轻烟,仅仅局限于个体的自观,恐怕除了堕入烦恼纠结,别无他法,如若能放下,自在,摒除“我执我见”,放眼于芸芸众生,广积善缘,累积善因,普度众生,爱一切所爱之人,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包容一切伤害我们,被我们所嫉恨之人,以德报怨,感化教化一切众生,才会为我们的本心找到灵魂的归属与精神家园,最终在施恩于众生的善缘中享受施与后的快乐人生。所以说,此岸或彼岸,若初心不发,心不向善,则无岸啊!种善因,得善果。前世种下的因,必尝后世果报。

  二、生悲悯心

  佛经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悲悯一切众生,疾之所疾,苦之所苦,拯救众生于苦海,以心怀苍生的悲悯心关注弱势群体,蔗民百姓,力图实现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依,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悯心扶幼助弱,捐资助残,使佛教的悲悯情怀赋予人文关怀和谐色彩,最终达到众生同福的和谐境地。

  三、怀敬畏心

  记得残弱作家史铁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敬畏生命》。生命是一个广博的概念,一切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皆有生命,而不仅仅是人有其生命,前者为物命,后者为人命,前者为无情生命,后者为有情生命。我一直认为,人是应该怀有敬畏心,如若失去敬畏心,人即为所欲为,无所顾忌。反之,堕落为魔,所以,对于修行众生,戒律便成为约束的尺度;对于自然界一切物命,天条或自然规律便成为约束的标准;而对于世俗众生,对一切生命的敬畏心便成为衡量人之成为真正大为的人的最高准则。

  四、存清静自在心

  慧能大师曾了然于尘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本心本自清静,原无烦恼,烦恼实因身上蒙尘,本心不清静自在。西方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一片苦海”,源于欲念太重,萨特亦说:“人是面临荒诞,背靠虚无”。世事本无常,人生缥缈如梦幻,何不放下自在,还心以清静,淡然处之,泰然应之,安然对之。

  五、怀有感恩的心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皆修五百年方的同船渡,放下所求,所欲,所念,怀有感恩的心,感谢太阳,赋予我们光和热,感谢月亮,赋予我们内观自省的美妙时刻,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感谢亲人、朋友及一切所爱之众生,赋予我们爱,关怀、友情;感谢伤害我们,嫉恨我们的人,赋予我们德行感情的力量!常怀感恩的心,才能善念增升,恶念无处藏身。感受人间一切爱与美好,犹如点亮我们心中的灯,光耀人间,辉映千古。

  最后以一首小诗作为感悟和结语。

  净静思

  九品莲花轻凉地,

  菩提心中绝尘埃;

  千仇万怨皆烧尽,

  佛法界里活悲悯。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