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解读平定县天宁寺双塔千古之迷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解读平定县天宁寺双塔千古之迷

  在山西省平定县城东南方高高的土垣上,耸立着一对千年古塔,因这里原有一座天宁古寺而称为天宁寺双塔。塔高21米,两塔相距30余米,两塔东西相向,东塔为实心塔,西塔为空心塔。塔身共有四层,每层带有平座,塔身上雕有门窗斗拱飞檐,是典型的宋代风格。据史料记载,天宁寺建于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太师蔡京还为寺院题记“天宁万寿禅林”。历经宋、元、明、清几代,都有大规模维修记载。但到抗战前夕,只剩下一对孤伶伶的双塔。1983年,西塔又塌毁了大半截。2005年春,东塔严重倾斜,已给周围居民造成安全隐患。关于这对古塔,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鲁班和妹妹打赌,要在平定一夜之间建起一对佛塔,妹妹不信,于是半夜四更时,悄悄去察看,发现双塔几近完工,只剩下西塔塔刹还未安上,为了不让哥哥赌赢,故学公鸡打鸣,鲁班听到鸡鸣以为天将放亮,便匆匆收拾工具绝尘而去。天亮后,百姓们看到一夜而起的双塔,十分惊骇,并给双塔起了一个名字叫雌雄塔。这对双塔到底建于什么年代?它的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两座塔是否同时建造?老百姓又为什么叫它雌雄塔呢?

  一、西塔地宫惊现数万颗佛舍利

  公元2005年7月,双塔修复工程在平定县政府和县文物旅游局的主持下全面展开。随着西塔地宫的发现和各种文物的出土,天宁寺双塔的迷团在逐步解开……。

  在1.3平方米的地宫内,考古专家发现了陶质釉面净瓶、熏炉以及瓷质的茶盏、瓷碗、瓷碟等供品容器18件,石棺一副,棺内葬有完整的佛骨一具、丝织帷帐一件、唐宋铜币数十枚、银质錾花盔顶方盒一个。在地宫的墙壁上,仍残留有宋代的护法金刚像壁画,画中人物生动威武,气宇轩昂。绘画线条简练,色彩明快,手法娴熟。在塔身的二层部位发现小石函一副,石函内装有银壶一件。最令人震惊的是:在银壶和盔顶方盒中发现了形如米粒大小、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舍利子!总数达一千粒整。数量如此之大令人惊讶。然而,当我们看到地宫内一块石碑上《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一文时,才知道地宫内总计有伍万余颗舍利子!它们分别存放于花盔方盒中和集中在地宫门口周边大小1平米的范围内,大如黄豆,小如小米粒,红、黄、黑、白五颜六色光彩夺目。按照佛教的说法,红色的是肉舍利,黑色的是毛舍利,白色的是骨舍利。这些如此巨量的舍利是从哪里收集来的?又是怎样被埋入地宫中的?原来大宋初年,北宋中央政府大力推崇佛教,而从东汉未年进入中国的佛教,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与中国本土的道家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相融合。并在佛教教义中出现了大量孝亲观念和天人合一的理论。不仅适合了封建士大夫的口味,也满足了没有文化的平民百姓的需求。大宋淳化5年(公元994年),由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知平定军事长官谭延德,突然接到宋太宗的圣旨,要他在平定县周边寻觅佛骨舍利。谭将军不敢怠慢,四处打听,来到平定县西丹回村的焦山,命令军士“披沙掬土,临波澄汰”,将这块历史悠久的僧人墓地群全部过滤,收集了大量舍利子送至官府,并在第二年,即大宋至道元年正月,将舍利子迎送到天宁寺的前身——寿宁寺供养,等待皇上的旨意。在此期间,周围的州县乃至河东大地的众多官员、百姓得知消息,纷纷将他们收集的舍利子一并存供于寿宁寺,一时间,平定城内人满为患,盛况空前。谭将军经人指点,决定在寿宁寺门外西南角修建舍利塔,将数万枚舍利供葬于塔下。开工仪式当日彩霞满天,一连三日呈现一派祥瑞之气。不料,舍利塔建到二层时,谭将军不幸辞世,他的家人和继任者将塔如期修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塔。至今已有足足1011岁了!

  这次重大的文物发现,使天宁寺西塔成为我国有史以来发现舍利子最多的一座古塔,无论是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所发现的佛骨舍利的数量,都足以震惊佛教界和考古界。我们由此得知,平定县在宋初和宋之前的几百年间,已经成为北方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之一。皇帝亲下圣旨督办及丹回村附近有如此众多的高僧墓地就是佐证。

  佛教文化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寿宁寺舍利塔的建立,是平定做为佛教中心地区的标志,说明一千年前,平定做为军事要冲,佛教圣地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北方重镇,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出土的石碑记载中没有提到东塔,也没有其它与东塔的相关记载,那么东塔又是何时建的?为什么要建东塔呢?

  二、东塔的建造和两塔建筑风格的比较

  凡是佛塔,塔下都应葬有高僧的遗骨和舍利。但是,我们对东塔塔基重修的发掘过程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很显然,东塔仅仅是为了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和需要而修建的。据《法华经》记载,释加牟尼在天竺灵鹫山讲解法华经时,天空中突然涌现一座瑰丽夺目的宝塔,只见多宝佛盘坐于塔内,赞叹释加佛,并让出塔内半席之地,盛邀释加并坐讲经论道。为使两位佛祖共同弘扬佛法,佛寺中出现兴建双塔的建筑格局。而在北宋中期,全国建造双塔之风盛行,天宁寺东塔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椐平定州志乾隆版记载“天宁寺,在下城南营,宋熙宁间建,赐名天宁万寿禅林,敕太师蔡京书额,有双塔,东西对峙,高十余丈……”。据此,我们分析,东塔很可能是在寿宁寺旧址上重建天宁寺工程的项目之一,它的时间应比西塔晚了70余年。经观察两座塔外观大致相似,但却有13个大部位上百处外观构造互不相同,十分耐人寻味……。

  我们发现,两塔在用砖的规格上不尽相同;砖质的含沙量不同;烧制的火候不同;因而砖的色彩也不相同。虽然都是青砖,但西塔青中泛黄,而东塔青中映兰,区别十分醒目。由于西塔建于宋初,灰浆以黄土为主,白灰比例极小;东塔建于北宋鼎盛时期,当时经济已比较繁荣,煤炭的足量开采和使用,使烧制白灰已是轻而易举,所以东塔通体使用纯白灰砌筑,较西塔更为坚固。白灰的足量使用,正是平定特有的煤炭资源丰富所致,这是其它地区所不能相比的。从西塔的建成到东塔和天宁寺的修复,其间长达70余年,而两座古塔的建筑风格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比如:西塔在砖雕柱子上仅雕有“栏额”,这是一根横向水平受力的木梁,梁上放置斗拱,手法十分简洁;但到了东塔同一个部位时,梁和斗拱之间又增加了一根水平木梁,叫做“普柏枋”,普柏枋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木构架的受力,同时又使外观上增加了建筑的线条和阴影,十分美观。两座砖塔很忠实地模仿了木结构的这一变化。再比如:西塔的飞檐之下有砖雕模仿的通长的“替木”,而东塔已经把这条通长“替木”取消了。以上这两处变化说明西塔更多的遗有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东塔则更显现出宋代的新式作法和风格。时间上的距离使两座“相似”的古塔分别打上了各自时期的风格烙印;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唐到宋的风格转换和变迁,从这两座砖塔上可以一目了然,泾渭分明。

  在东塔的塔体内,我们发现了许多使用过的残留砖瓦件和破损的装饰件,残件上雕有精美的莲花图案,很像是须弥座供台上的装饰砖件。被认为是天宁寺之前的寿宁寺建筑遗迹的一部分,因为砌筑新塔,才被当做填充物砌入东塔之内。

  无论是寿宁寺,还是天宁寺,都在时光岁月中悄然逝去,只有双塔依然耸立,但也是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到了上世纪80年代年初,西塔的三、四层轰然塌毁,不复存在;东塔也因为地基被浸水而发生了严重倾斜,对居民和行人构成安全隐患,到了不得不进行保护性大修的地步。

  三、国内罕见的雌雄塔

  雌和雄的概念,是生物界才有的概念,为什么平定人却将这对双塔叫做雌雄塔呢?难道双塔上有什么标志性的道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貌似一样的两座砖塔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令人十分惊讶——这是一对名符其实、货真价实的“雌雄塔”!

  中国文化是具有方向性和空间感的文化,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就把夜空中的星群分为四大组群,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四象”“二十八宿”之说,东方的七颗星称为“青龙七宿”,西方的七颗星称为“白虎七宿”。“四象”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原始人眼中都是神秘的动物图腾。通过河南省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出土(约7000年前),我们知道龙的形象更象蜥蜴,龙是中国人想象中的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但最原始的龙竟然十分接近蜥蜴,原因在于晰蜴的头部特征极似人类男根的形状。即古人把对图腾的崇拜和对自己祖先生殖崇拜已经完美的结合起来。这些古老而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把东方位、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男根)串联成为一个难以分离的整体概念,使“东方”与“雄性”之间划出一个鲜明的等号。而“白虎”主要源于古籍《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西王母是一位半人半兽的大神,也许是崇拜虎的部落人的图腾。只是随着西部(甘肃一带)民间传说的演化,才渐渐地变为一个贵妇人。“西王母”这三个字,已经把“西”与“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分析,东西双塔仅仅在方位上,就已经具备了“雄”与“雌”的区别。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道家文化对数字也有自己的解释,1、3、5称为奇数,2、4、6称偶数,同时又叫做“阳数”与“阴数”,阳与阴实质上又转变为雄与雌。当我们仔细观察东西两塔上的飞檐斗拱时,发现东塔上斗拱都是单块砖雕刻而成;而西塔上的斗拱都是双块砖合并雕成。

  同样,东塔上门簪是单砖,西塔上门簪是双砖……,这不由的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在暗示着什么?显然,这同样是古人在强调雌与雄的对应关系,绝非无的放矢。

  最后,看一下塔身结构。西塔是空心的结构,塔腹内设有佛龛,当朝拜者虔诚地爬入塔内,接受佛祖的点化,心灵世界一次次得到净化,使他们颇有脱胎换骨、塔中重生的感受,朝拜的过程,使西塔更具可容天下之事的博大情怀。在情感的冲撞中,又增加了一份对西塔的亲近与眷恋。东塔是一座实心塔结构,除一层周边有4个券洞以外,塔身是不能攀入的。对于东塔,朝拜者只能虔诚地站在露天场所,抬头仰视它的雄伟庄重与气势威严……。两座不同的结构,使朝拜者对它们产生了不同的朝拜效果。在这里,建塔人巧妙地使用了象征性的手法,使东、西两塔也具有了象征性的喻意。

  在两座塔的三层平座上,都雕刻有一圈装饰性很强的横向斗拱,其特点是两个拱头相对重迭,共同支承着上面的散斗,它的名称在宋代叫做“鸳鸯交首拱”,这个名称本身就意味深长,这种斗拱同时出现在两座塔的同一部位,其目的不言而喻。

  如果我们只观察某一座塔,全国各地千塔万面,妙趣横生,任你遐想万千。但是,当你站在外型相似、风格相近的天宁寺双塔前,当你认真观察它们相互对应、相互衬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上百处耐人寻味的建筑风格和施工手法时,你的思路将被这两座独特的古塔导入到建塔人的文化意绪之中去;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对伟大的建筑精品,它即是佛祖点化芸芸众生的宗教旗帜,又是世俗人伦色彩难以割舍的象征,使一对本无生命的古塔具有了生动而丰富的人文内容,特别是东塔的建造者,显示古代建塔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常的创新能力,这是一对全国罕见的雌雄塔。

  寺院和佛塔,本是倡导清心寡欲的宗教场所,可为什么又偏偏出现雌雄对应的双塔建筑呢?佛教认为:一切人的感受都是“苦”,“乐”也只是苦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这种典型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反映着社会中太多的失意者和被压在最低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绝望的思想情绪,在无力的抗争中,互相作用而引起共鸣。兴建寺院和佛塔,就是宗教崇拜意绪的物化过程。佛塔的建造主持人,即是佛陀的忠实信徒,又是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无论他们如何虔诚,其心灵也不会断绝与世俗的精神联系。他们在敬仰佛陀的同时,对世俗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难以丢弃,并把这世俗的情感溶入了佛塔的设计之中。他们用高超的智慧,将庄严的佛塔和世俗的情感揉合在一起。一方面,做为信徒他们匍匐在佛的脚下感到自身的渺小无力,另一方面,做为凡人他们又用智慧和技巧重新找回了自己。

  庄严的佛塔由此而化身为一对深情相望的夫妻塔——雌雄塔。这,也许正是他们复杂的情感得到渲泄的得意之作。

  四、用严谨科学的态度重现双塔雄姿

  从2004年11月,平定县文物旅游局就着手修善双塔的准备工作。首先从实测实量具体尺寸开始,留有了大量的手绘画稿和第一手资料,同时参照旧有的老照片和文字性资料,对双塔的本来面貌进行了严谨的科学推测,拿出了完整的全套图纸和修善方案,上报市文物局和省文物中心的专家审核,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和指导,终于在2005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

  由于西塔的上半部早已不复存在,下部一层塔身也因千年风雨冲刷真貌难寻。能否真实的复原西塔,是设计中的主要课题。再加上历史上曾多次对两塔进行过维修,使得西塔在外观上或多或少改变了宋代的原貌。在实测实量的纪录中,设计人员对原塔的墙身和补修过的墙身,从多种角度,例如:灰浆的色彩和成份、砖体的尺寸和材质,以及施工手法的时代特征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和比较,从而确定了宋代原构的真实面貌。

  对于明、清两代补修的斗拱砖构件,东、西两塔总共有300多块还可以继续使用(还有一部分损毁严重不能再利用)。设计人员认为,为了使古塔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可读性,在不改变宋代风格的大前提下,还是应当归位使用,避免丢弃。对于西塔二层墙体上不明原始用途的8根古柏木,仍然决定按原位保留恢复,以待将来再做分析和研究。这样可以完整的保留古塔的文物特性。特别是缺损的斗拱、门窗的砖构件,严格按照原样重新复制,整新如旧,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

  对于古塔的砖体摆砌来说,宋代的砌筑方法当然没有现在的砌筑组合坚固,为此,设计人员首先保证了外观上不得与原塔发生冲突,而在墙体内部,大胆采用了当代先进的摆砌方法,使古塔在防震、抗压、拉结、防水的性能得到大大改进,工程的整体性得到了加强。

  最后,设计和施工人员对旧有构件的原位恢复,进行了责任到人的严格控制,使能够继续使用的构件百分之百原位恢复;这样,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塔的原始风貌、原始色彩、原始历史信息,使双塔仍然是“原来的双塔”,尽量减少其文物价值的流失。

  重新修缮后的天宁寺双塔,仍屹立在南营高高的土垣上,用它古老苍桑的身躯,延续着平定城悠久的历史,演绎着平定人情感的流动,诉说着平定辉煌的过去。现在,平定文物局针对已有的历史资料和建筑符号构思了北宋天宁寺寺院旧貌复原图,对这一历史古迹进行了充分的想象和推测,为重现天宁古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未来的平定城,定将是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和古老传统文化相结合、和谐共处的晋东明珠!

  作者简介:罗巍,男,1956年3月出生,现工作于山西省阳泉市建筑工程一处,工程师,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2005年7月——2006年5月参与并主持平定县天宁寺双塔大修工程。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晋江佛教概述
下一篇:回首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