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峨灵台燃灯寺 圣德嗣法慧光明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峨灵台燃灯寺 圣德嗣法慧光明

  群峰竞秀、层峦叠嶂的八百里伏牛山脉,蜿蜒起伏在中原大地。林木葱郁、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带给了中原人民无尽的春色。历史悠久的西峡县,就位于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交界地区,东临南阳盆地,西嵌秦岭,南襟荆襄平原,北负八百里伏牛山。这个因发掘大量恐龙蛋化石群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第九大奇迹”而闻名中外的“恐龙之乡”,如今正成为八百里伏牛山脚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千年古刹显密圆通燃灯寺,坐落在与县城仅鹳河之隔的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山因寺灵而名寺山,是我国最早佛教圣地之一。燃灯寺相传始建于春秋,鼎盛于唐元,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神会大师与慧忠国师到该寺讲过法,开示“顿教”法门。西峡县城至今还珍存着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陀罗尼经幢。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据《宗教大辞典》记载,燃灯佛是三世三千佛中的过去佛,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授记之师,是他预言九十一劫后释迦牟尼出世。《大智度论》曰:“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还说释迦如来在因地修行时,逢燃灯佛出世,即买了五枝青莲供养燃灯佛,并将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请燃灯佛从上面走过,燃灯佛于是为释迦如来授未来成佛之记。《金刚经》中记载:“如来于燃灯佛所”,“是故燃灯佛,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此寺山燃灯寺也是我国古代至今唯一以供奉燃灯古佛为主的佛教道场。

  燃灯寺以子午线东西向走势,依山就势而建,占地1800亩。恢弘雄伟的大雄宝殿1600平方米。大殿里有16尊形神各异的罗汉惟妙惟肖。通往大雄殿的汉白玉九龙璧2.2米宽、33米长。据目前发现,此璧是当今中国最大的,长于北京故宫九龙璧。大殿两边的山上相对称的建有晋级形排列有序的南北五观堂、配殿寮房及斋堂,均随地形巧妙而建,雕梁画栋,古朴清雅,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其中著名的卧佛殿,供奉有缅甸佛教协会赠送的巨型缅甸汉白玉整雕卧佛,整玉雕刻长6.3米、重18吨,法像神情恬适静谧、清澈安祥。底座也是从缅甸运来的昂贵香龙木。还有大士阁内供奉有两吨多重庄严威仪的青铜千手观音法像,以及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燃灯殿、地藏殿、天王殿、卧佛殿等十余座殿堂,气势宏伟、雕塑精美,吸引多方游人信士前来游览瞻仰者络绎不绝。

  燃灯寺鼎盛时期,僧众逾千,然几经风雨几度兴衰。20世纪90年代,西峡县委、县政府领导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欲重建千年名刹。在县委杨炳旭书记、刘朝瑞书记、袁耀生副书记等领导的亲切关怀下,1994年,深通显密修法的金刚上师释仁涛受邀来到西峡。秉承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谦虚谨慎,造福社会,先后恢复重建黄石庵、淅川法海寺等大大小小十三座寺院,修建各种殿堂寮房千余间,燃灯寺是他修建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他发宏愿要把燃灯寺建成集显密各宗为一体的丛林道场。在西峡县政协主席郭双才、宗教局前任局长岳昆山、及现任赵明功局长的指导下,仁涛法师得到十方四众的无私捐助,历尽艰辛,殚精竭虑修通了燃灯寺到县城的盘山公路,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山门殿、天王殿和现代结构古建装饰的大雄宝殿(南阳地区最大的佛殿堂)。耗资6000万元,完成了卧佛殿、观音殿、地藏殿、南北两个五观堂以及汉白玉九龙璧、钟鼓楼、僧人寮房等160余间等主体建筑的第一期工程。其中汉白玉九龙璧、缅甸汉白玉卧佛、青铜千手观音等多处寺院景观照片,曾展览在南阳市委门前。为南阳旅游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地藏殿和普同塔合二为一的第二期工程已经开始。第三期工程的十明佛学院、武术学院、藏经楼、燃灯塔和第四期工程的安养院也已在筹建中。十多年辛苦,筚路蓝缕,艰难玉成。如今一座巍峨壮观的仿古建筑群——燃灯寺屹立于寺山,金刹梵宫,琼楼玉宇,宏伟壮观,成为寺山独特一景,豫西南最大规模的佛教圣地。

  在同仁涛法师的交谈中,记者时时感受到大师的谦和仁慈、才识渊博。他不仅熟知佛学经典,精通阴阳八卦,通晓天文地理,而且深悟显密佛法教理,对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具能融汇并有独特见解。几十年来,他以禅宗的“见性成佛”为根源,融自然科学与宗教为一体,并吸取儒道之识解说佛学禅机,使得海内外各界信士香客前来随喜功德。他告诉记者,在晨钟幕鼓中修行固然好,但在不同的环境中磨炼亦能修得正果。学佛修佛,要先学做人做事。仁涛法师极为丰富的个人经历,巨大的弘法业绩,被当地民众反复渲染、口碑传颂,很有神秘莫测之感。

  法师生长于四川,自小聪颖勤奋,巴蜀的山山水水造就了他豪爽刚毅的个性。1983年在四川绵阳净水寺依止净天法师,1986年受具足戒,后皈依河南省南召县丹霞寺能闯师父,取法号仁涛。现为南阳市政协委员、西峡县政协委员、南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峡县佛教协会会长、显密圆通燃灯寺住持。一位很有威望的政界领导人士评价他:仁涛是改革的和尚、创新的和尚、干实业的和尚。仁涛法师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业绩。1994年他来到西峡黄石庵大山沟里,与一个十三四岁的小沙弥住在杂草丛生的破旧庙院里,过着自耕自食的原始生活,半年吃了四两油。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四处化缘,购了一辆旧东风汽车,每周义务接送山里四个村30多名贫穷学生上学,往返百余里,同时资助十多名贫困学生直至上大学,并且还为当地修了七座桥,体现一个佛家弟子对世人的慈悲。他热心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济世扶贫工作,1998年西峡部分乡镇遭受冰雹灾害,燃灯寺拿出一万五千多元购买了化肥、种子无偿地施舍给了农民。2000年,栾川县石庙乡遭灾,他通过县宗教局转交灾民1万元,后又送满满一卡车价值6000多元的面粉和衣物。2001年西峡县军马河乡遭受水灾,他又交民政局一车价值7000余元的衣物。类似的善事举不胜举。他还动员南阳居士购买书籍、生活用品到双石碑劳改场,不用佛法用国法开示劳教人员重新做人。仁涛法师常讲:“弘法是家务。”方丈室挂着一副他亲笔的自勉联:“修莲身敢入污泥生自净,建寺山碎骨粉身勿为名。”一位友人赠他的书法作品赞道:“仁出真情体道慈,涛扬性海宣大悲。”

  仁涛法师聪明睿智、博学多才。他通晓中西药理论,能把脉看病开药,并且熟练推拿按摩,对琴棋书画也颇有造诣。同时对武术、建筑、设计、开车等亦精通。为弘扬佛法,他将书法、建筑设计融合在佛教事业中,创出了一条将佛教格言、用语、修学方法,巧妙地以中堂、条幅形式,赠送给全国各地的有缘人,以此激励指导人们弘扬佛法。他的书法笔力雄健、气势浑厚,吸收了书法大家之风范,自成一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建筑设计功底非凡,燃灯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所有建筑蓝图都是他一手设计,据业内有关人士核算,光设计费就节省下数十万元。

  如今修建地藏殿和普同塔合二为一的第二期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普同塔不同于舍利塔。舍利塔是用来供奉大德高僧的舍利子,普同塔又称亡灵供奉塔,可接纳七众弟子、十方信众之灵骨。普同塔与地藏王殿按国家A级质量标准合体建造。塔直径33米,高6l米,共l5层,地下两层是地藏王殿和大佛殿,地上13层可容纳亡骨22.6万位。塔内采用直通电梯、电脑监控管理,全部塔位资料、图片上网,采取一票、一证、一卡、唯一号码,现代化科学管理。普同塔的建成将是仿古建筑学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不仅丰富了佛家文化,也为国家增添了财富。普同塔是国内惟一建在寺院内存放灵骨的墓塔,这对佛教事业同社会生活相交融找到了一个结合点。灵骨入塔,塔居寺内,每日有和尚诵经祭祀,祈福敬香,供奉花果,切实做到“尊重逝者,眷顾生者”。

  普同塔毕竟是佛家之塔,从佛家的眼里看,这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燃灯寺在寺山坐西朝东,鹳河水绕膝而流,正所谓前有照,后有靠,头顶青山,脚踏银河,迎阳谢日。更难得的是,其山又呈盘龙卧虎、五凤朝阳之势,令无数人叹为观止。这正是普同塔的殊胜之处。二十四万塔位的赠送,将为七众弟子,十方信众通往极乐世界提供仙境般的驻足之处。普同塔塔位总数为24万个,面向国内赠送仅限6万个,佛门奉行九九归真,所以少量服务费标准按1999元收取。普同塔是千年不坏的质量标准,就按使用200年,平均每位每年的服务费还不到10块钱。为广结善缘答谢十方,普同塔能更早地服务社会,前一万个塔位,燃灯寺决定按999元收取服务费。显密圆通燃灯寺这座千年佛教圣地将因普同塔的建造而盛名远扬。

  历史长河悠远漫长,两千年的年轮更替,显密圆通燃灯寺以耀眼炫目的光芒,依然在启迪昏蒙,开悟智慧。殿门上有这样几副对联:“经声佛号唤回梦中迷悟人,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法幢重振西峡口万世其昌,宝地初登燃灯寺千秋如在。”还有由仁涛法师亲笔撰书的“经翻贝叶慈之永世护声间,像礼施坛明镜随时勤拂拭”。点化着世人,一点禅心绵绵邈邈,同于古也通于今。在寺院里采访,记者亲历了佛院清修的严谨生活,清晨不到五时,就被一阵木鱼声敲醒,“梆、梆”不急不躁,虚缓和韵。接着一声声庄严神圣的钟声传来清凉如许,洞彻心扉。站在幽静模糊的寮房外,品味着大殿方向飘过的祥和缥缈的檀香馨烟,聆听和着松风树影中若有若无的经音梵唱,观望山下西峡县城古城闪闪烁烁璀璨的点点灯光,记者感受了佛院的庄严,佛心的常在。心间陡然一亮,原来繁华喧嚣的红尘与庄严的佛国净境,脱尘与入世,禅心佛性的显现竟在咫尺一念间。

  离开古寺,在山下回首仰望,巍峨壮观的寺院有万峰擎天的恢宏气势,望之即生对佛国仙境凛遵之感。心中不禁有了深深的眷恋之情,想起法师亲笔为我拟撰的赠言:“自性圆满已超然”不禁释然以悟之。

  “晨钟暮鼓彻远空,

  梵语磬音渡松风,

  慧光无限云深处,

  一点禅心蕴燃灯”。

  “千峰耸寒翠,古刹凌秋云。高人敛幽迹,世事何由闻。祥石抱苍藓,祖衣含净氛。有时溪上步,自与鸟猿群”读宋代诗僧简长的诗,眼前即可浮现一副浓淡相宜的山水墨画。在群峦叠嶂寒松翠竹掩映的静幽处,一座千年古刹凌入云霄,一位气貌闲静清寂自在的禅师敛迹于此。他所聆所感的青山秀水清雅虚旷均是禅心佛性,是何等的恬淡清幽、清净绝尘,他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体令人堪羡。佛经《楞枷经》主张“见性成佛”,佛家讲一花一叶无不是佛性的自然流露。随缘来随缘去,其实世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了“明心适性”的自然心态,即可开悟“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般若境界。那么心中有他与无他;得与失;空与色;闲与忙都只在一念之间。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