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清初西北西南蒙藏边疆的形势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清初西北西南蒙藏边疆的形势

  17世纪上半叶即明清两朝鼎革之际,中国的边疆地区处于多元化的格局。

  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以武力统一了建州女真,兼并了建州女真以外的女真各部,于后金天命元年(1616)在赫图阿拉称金国汗。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从建州女真到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再到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政权在东北地区的诞生和发展。顺治元年(1644),清军人关,10月,福临移至北京,举行了即皇帝位的大礼,这表明,原来割据东北一隅的清朝,其政权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边疆民族政权演变成为君临天下,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这个变化不仅震动了中原地区,而且,对边疆民族及各个边疆民族政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在北部地区有喀尔喀三汗部。

  喀尔喀蒙古,就是今天的蒙古国,清代也称外蒙古,因为游牧地有一条名为喀尔喀的河流,其部就以河称呼,叫做喀尔喀蒙古部。喀尔喀蒙古人是元朝的后裔,是蒙古六个万户中的一个。16世纪末17世纪初,喀尔喀万户分成了左右二翼。喀尔喀右翼阿什海达尔罕及左裔的诺诺和卫征、阿敏都喇勒势力逐渐强大,成为控制喀尔喀诸封建领地的三大力量,,17世纪初,左翼诺诺和之孙衮布多尔济继位,称土谢图汗;阿敏都喇勒孙硕垒称车臣汗;右翼阿什海孙素巴第称札萨克图汗。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喀尔喀三大部。喀尔喀三汗部各不相属,——般各自为政。其汗号或取自于西藏佛门,或者自封。遇有重大问题,三部诸封建主会盟协商解决。三汗部的法规沿袭了成吉思汗时代制定的《大札撒》,另外根据其游牧的特点,又制定了《七和硕法典》和喀尔喀——济噜姆》两个法规。

  (3)在西北部地区有卫拉特联盟和后来的准噶尔汗国。

  卫拉特是蒙古语,是一个部落的名称,汉译为森林中的百姓。也就是说,这个部落,这个民族原来是生活在森林中的,后来被成吉思汗征服,从森林中走出来,融入了蒙古大草原,成为我国蒙古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卫拉特人不属寸;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明代人称卫拉特为瓦剌。清代称之为厄鲁特,或写作额鲁特。15世纪80年代以后,蒙古人以武力迫使卫拉特人放弃漠北西部领土,逐步向西迁移。其主要的活动地区在今天新疆的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地区。16世纪末,迁移到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中上游以及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游牧。此后,卫拉特人活动的范围相当广泛,从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伊施姆河往西到伏尔加河,往南则达天山南北,直至青藏高原。

  在此前后,厄鲁特蒙古分成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其中以准噶尔部最为强大。

  17世纪初叶,卫拉特各部迅速发展,人口增多,畜群增加,各大兀鲁斯(即封建领地)的封建主开始扩展土地,寻找新的牧场。1628年,土尔扈特部首先向伏尔加河下游迁徙,占据了从乌拉尔河到伏尔加河,自阿斯塔拉罕到萨玛尔河的广阔土地。1637-1639年间,和硕特部顾实汗和绰罗斯部巴图尔珲台吉一起率卫拉特各部联军万余人进入青海。在击败喀尔喀蒙古部绰克图台吉后,顾实汗率部分和硕特部众留在了青藏。绰罗斯部在进军青海时,属左翼军,蒙古语左翼的原文为:“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带领左翼军,也就是准噶尔联军返回天山北路。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的迁移为准噶尔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牧地充足,内部矛盾缓和,黄教传播广泛,准噶尔部加快了对卫拉特各部的统一进程。17纪中叶后,噶尔丹完成了卫拉特蒙古部的统一,建立了准噶尔政权。18世纪上半叶,准噶尔部继续称雄西北,先后有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喇嘛达尔扎、达瓦齐等执掌准噶尔部汗权。准噶尔部实行的是汗王统治下的游牧国家制度,现代许多研究者称其为“准噶尔汗国”。

  在噶尔丹统辖下,准噶尔的政权体制打破了卫拉特贵族议会为管理机构(称“丘尔干”)的体制,又从西藏获得了“丹津博硕克图汗”称号,借助于西藏达赖喇嘛给予的这个称号,建立了以汗王为首的诸姓贵族居统治地位的四卫拉特统一政体。准噶尔游牧汗国建立了适应其游牧生活方式的简要的国家行政组织机构,汗王以下的政府部门有兀鲁思和鄂托克两级。同时还制定了适用于各部的法令,主要有:旧《察津必齐克》新《察津必齐克》《蒙古一卫拉特法典》。准噶尔部还有强悍的骑兵部队,军备充实,武器精良,能征善战[1].

  噶尔丹统一漠西蒙古,建立了准噶尔部对卫拉特诸部的统治后,开始征服天山以南的回疆和中亚诸游牧部落。1679年,准噶尔部攻取哈密和吐鲁番。1680年,噶尔丹亲自率军出兵天山南路,占领喀什噶尔、叶尔羌,执伊思玛伊尔汗,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为南疆统治者。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已经控制了天山南北及部分中亚地区。

  (4)在西部的天山南路,还有一个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是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汗后裔萨亦德于1514年创建的一个汗国。16世纪末,马黑麻继汗位,在其统治时期,叶尔羌汗国达到鼎盛。与此同时,黑山派和卓势力进入叶尔羌汗国。17世纪20年代,白山派和卓也进入叶尔羌汗国传教。1638-1639年,阿布都拉哈汗进入叶尔羌,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汗。

  叶尔羌汗国就是清代书籍中所称的“回部”。她是由东察合汗国演变而来,而东察合台汗国在中亚存在近三百年,受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体制影响甚深,同时也接受了当地农业文化和伊斯兰教法的影响,在汗国的体制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蒙古部族原始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议事会——忽里台,在叶尔羌汉国继续存在。参加者主要是汗族成员,各部异密,以及政府官员,后来伊斯兰教上层人士也参加。忽里台是王公大臣会议,讨论汗国内部事务,对汗位的继承和封地的分配等问题作出决定;大汗把叶尔羌汗国分成一些地区,分赐于汗族成员,受封者称为总督;3.叶尔羌汗国基本上是游牧类型的国家,因此,具有游牧国家军事组织的基本特点,即兵民合一,平时放牧,战时出征[2]。

  (5)在青藏高原地区则有蒙藏联合政权。

  和硕特部的贵族集团姓博尔济吉忒,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的后裔,原部众多是明代兀良哈三卫中福余卫的吾着人,或称乌济耶特人。大约在15世纪中后期,乌济耶特人来到漠西加入了卫拉特,形成了和硕特部。和硕特部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于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成为卫拉特各部中最强大的部落。 ’

  16世纪末,藏传佛教开始传入卫拉特。不久,卫拉特各部会盟共奉黄教,确立了格鲁派在漠西蒙古中的地位。这时,西藏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各自都同某一宗教派系相结合,进行长期的战争。黄教派(格鲁派)与红教派(噶玛派)及其支持者之间的内战是影响最大的两种势力。17世纪初,后藏的藏巴汗,康区的白利土司及信奉红教的青海绰克图台吉结成了反黄教联盟,对黄教发动攻击,—时间黄教的处境岌岌可危,黄教统治集团紧急向新皈依藏传佛教的卫拉特人求援,和硕特蒙古应邀进入青藏地区,在卷入西藏各种势力的内战旋涡之后,乘机夺取了青藏地区的世俗统治权,建立了和硕特政权,有的学者称之为和硕特汗廷。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