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重视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侧面——兼评《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桑吉扎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重视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侧面——兼评《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

  □ 桑吉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很快就同我国的主流思想融合,并进一步影响到了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文化互相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也就是所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

  佛教中国化,更多的是一个民俗化的过程——佛教深深地楔入我国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被我国的习俗改变了自己的面貌,这两方面的“合力”使得佛教成为地道的中国宗教。

  汉传佛教的世俗化,使佛教从偏僻的山林走出来,出世的理想借助于世俗化的修行形式来实现,神秘主义风尚为世间的现实主义替代。与早期佛教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渐趋浓厚,义理的研讨与时代紧密相连,极大地迎合了广大人民的世俗要求。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不是巧合,佛教的民间化自有其历史渊源,它是阶级斗争、经济、教育、僧团制度等各方面相互制约的结果。

  《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一书资料引用堪称详备,有正史、僧史、野史,有地方志、笔记、小说、民间传说,也借鉴了部分最新的考古学和民俗学研究成果。通读本书考证的结果,作者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在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所谓“正信佛教”向“民间佛教”的转型,是在宋代完成的。汉传佛教对民间风俗的影响,及由于受汉地民风的“反影响”而发生了种种变化的佛教本身,在宋代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佛教逐渐脱离了它的正统观念和宗教精神而被庶民信仰。

  宋代以后,我国的佛教更多地表现为民间宗教的样式,其主流精神已经与前代相差甚远。佛教一味迎合世俗,同时也失去了可贵的宗教精神。功利主义思想的充斥使得佛教各方面都走向下坡路。从本书的资料对比上看,与隋唐佛教相比,宋代以后,佛教突出表现为以下3种倾向:在理论上向儒家靠拢,在政治上向朝廷靠拢,在生活上向民间靠拢。汉传佛教不得不在“内而诸宗融合,外而三教合一”中寻找出路。佛学理论的深化、弘扬被忽视,诵佛、念经、超度、化缘、求签、占卦等神学迷信充斥佛门,民间大众对佛教肆意曲解,僧尼为求生存亦推波助澜,这样的结果便使得佛教逐渐脱离了它的正统观念而彻底沦入民间。

  民俗佛教在宋代的兴起,表明佛教经历1000余年的弘传已经广泛深入人群社会,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因其民间性及对其他宗教形式的杂揉,模糊了佛法重心灵觉悟的真义。当然,无论在佛教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存着与民间风俗的交流、融合,关键是这种交流融合是否遮蔽了其历史责任和文化精神。

  民间信仰在我国一直有其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反思历史,能够使我们正确地指导现在的决策。如何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破除陋习,使之能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佛教的民间化或民俗化。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当今汉语系佛教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革除民俗佛教迷信低俗、偏离佛法之弊,引导民俗佛教趋向正知、正见、正信。所以,研究我国民俗佛教的形成发展及流变,对于抵制迷信和邪教,乃是当务之急。

  研究我国佛教与民俗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历史学意义上的资料整理。应当看到,佛教至今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并发生着影响。在目前的中国,从信教人口和影响力上讲,佛教无疑是最大的宗教。正所谓“树大招风”,历史上常有所谓“附佛外道”存在,至今一些迷信活动、邪教理论仍与佛教有关,虽然这未必是佛教自己的过错,佛门也坚决抵制上述现象的混淆视听,但是,对于佛教自身而言,确实有必要深刻反省自己与上述现象产生的内在关联。所以研究佛教与民俗,当然也是在为当今佛教的自身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虽然以史料考据为主,但也穿插了作者的思考。比如在详细论述阎王信仰在中国的流变基础上,作者评论道:阎王信仰的形成,是佛教民间化的重用标志,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说明:作为信仰形态的佛教和作为制度形态的佛教在“汉化”过程中逐步失去了其主体内核,衍变为极具扩散性而又极度模糊的“准宗教形态”。这种形态的佛教被分解编织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于造成了如下事实:佛教在非宗教领域(主要指民俗方面)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自己赢得了表象的繁荣——民间化佛教虽然无须再为“东土”不接受、儒道排斥这类安身立足的事情操心,却同时面临着原始精神丧失、信仰核心弱化等重大问题,并最终造成了大乘佛教的衰微不振。

  像这样的纯思想评论,在书中时有出现,可见作者在致力于资料挖掘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文化精神批判。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