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传统“和合”文化与“和合二仙”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傅功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传统“和合”文化与“和合二仙”

  来源: 西安晚报

  □傅功振

  在南五台山北麓,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独一无二的关中民俗博物院,收藏了三万多件民间文化瑰宝。在众多藏品中,享有“地上兵马俑”美誉的石雕拴马桩最为夺目,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雕艺术宝库,是中国民间文化力与美的化身,也是中国北方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拴马桩上的人物雕像,或汉人、或胡人、或满人,装束不一,神态、表情、动作各异,或立、或卧、或躺、或仰,威严毕露、栩栩如生。几千件拴马桩如威风凛凛的军队,阵容宏大、气势磅礴,凸显着威猛之势。其中,有件拴马桩尤为引人注目,上面雕刻着两个背靠背的和尚,二者体态雍容、笑容可掬,这就是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它是我国主流的“和合文化”的物质载体。

  一

  中华文化从根源上说是农耕文化,亦称黄土文化,其基础是脆弱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倚重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因此,非常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这在我国主流文化中多有印证。如在字义上,“和”在《说文解字》中意为“相应也。从口,禾声”;清人段玉裁解释“合”为:“三口相同为合,十口相传为古,引伸为凡会合之称”;《汉语大词典》解释“和合”:“和合者,和睦同心,阴阳调和。”;“和合”最先出现在《周礼·媒氏》,《周礼·地官·媒氏》疏云:“使媒求妇,和合二性。”、“和合”为男女两性结合成为夫妇,和睦同心,合好相谐。孔颖达解释说:“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由此看来,家庭伦理关系是中国人首要关注的问题,中国人讲究社会和谐是在其文明发展之初就注定了的,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和谐”、“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即源于此。

  对“和合”二字解释最为精到的,当推《论语·子路》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关于这一句,宋人朱熹解释为,君子有和意而心胸开阔,海纳百川;小人仅以一己之见而营私争利,必为不和;同样的言语也出现在《国语·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古圣先贤非常重视“和为贵”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晏婴对齐景公做过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见《左传·昭公二十年传》):“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才为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才谓之孝。为妻之道,使其众妾皆得欢欣于其夫,才谓之不嫉。”

  “和合”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既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理念、墨家的“兼爱”主张、佛教的“空有合一”本体观,还体现了道家阴阳调和的“五德终始”说。应该说,“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

  二

  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于民间,民间文化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稳定的基础。“和合二仙”则深刻体现了传统 “和合文化”的内涵。

  “和合二仙”源于唐代名僧万回。据说万回为了替父母分忧,不远万里探望在安西戍边的兄长,一日而还,为父母带回兄长安好的消息,民间亲切地称其为“万回哥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时,杭城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和合之神,祀之人在万里外可使回家,故曰万回。”明清之际,“和合神”逐渐由一神演变为二神,这二神即为唐代贞观年间的僧人寒山和拾得。据说二僧虽贫贱之交,但情同手足,自得其乐;又说二人同爱一女子,重义割爱,相继出家为僧。因其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美,所以被尊奉为“和合神”。清代雍正朝,封唐代贞观年间天台山名僧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清人翟灏《通俗编》云:“今和合以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国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

  无论是万回还是寒山、拾得,他们或能万里致归,家庭团圆;或能重义割爱,和睦相处,所以被民众奉为和合神祇。人们图绘、模塑他们的形象,用来求福祈吉。“和合二仙”的塑像有的是一对夫妇;有的是两个蓬头、笑面、赤脚的小孩模样,一个持盛开的荷花,一个捧有盖的圆盒(取“荷”谐“和”,取“盒”谐“合”,喻“和合”之意);有的是两个背靠背的僧人。“和合”之像或在婚礼时陈列悬挂,或常年悬挂堂中,取谐好、吉利之意。民间也有瓷塑、石刻、砖刻、木刻的“和合二仙”像。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自然人化的信奉从“和合二仙”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天台山明岩有“一特石高数丈,上跛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福建虎头岩山上的鹤峰岩“岩前两峰并立,人以寒山拾得呼之”;武夷山和合岩也有二石,相传为寒山、拾得并肩诵经,俗呼“和合二仙”。此类文化还可从不同地域的自然风物及民间工艺上得到印证。如现收藏在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的栓马桩“和合二仙”石雕。这些都表明了“和合二仙”或“和合神”已具有某种广泛的文化代表性,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不离不弃的象征。还有一些地方用其他形式来祭祀“和合二仙”。如贵州德江傩堂戏中的“和合二仙”、江西南丰的“跳和合”,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中的一种民俗事象。

  无论时代如何演变,我们在“和合二仙”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信仰上,都能感受到它是民间最普遍的美好寄托,即祈求天与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融洽;而中华民族特别注重伦理这一特征,使得“和合二仙”文化蕴涵着血浓于水的家庭之和,高山流水的琴瑟和美,“天人合一”的万物融洽。这些都展现了民众勤劳、质朴、勇敢、善良的文化性格,同时也是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

  整理、探究“和合”文化与“和合二仙”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实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和合二仙”的具体表现形式看,它代表着中国民众最美好、最质朴的期望。在普通民众眼里,“和合二仙”还有类似财神的功能,即能为民众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使人们能够实现丰衣足食的小康之境;以“和合二仙”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或传统文化)强烈渴求一种安定、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持续存在。中国人的政治理想首先是从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营建上开始的,如儒家就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追求,而这一切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和合二仙”的文化蕴涵一脉相承。其实质就是注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合无间”、“趋同归一”、“百川归海”,体现人们宽容一切、关爱一切、善待一切的超常精神境界和博大情怀,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