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崆峒三“神”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韶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崆峒三“神”

  □ 王韶华 《丝绸之路》 2004年第11期

  神 路

  上崆峒山,要到达绝顶,通西台,经“一线天”抵雷声峰,必须登“上天梯”。

  我把“上天梯”说成神路。

  一条378级石阶从天垂落,或者从壁立的岩石直上碧空,两侧深峡邃壑,似乎“天梯”非凿穿的石阶,而是临空悬挂,攀援其中,颠簸摇晃,既不能左顾右盼,又绝不敢向后看,然幽深,恍惚,目眩腿颤。此时此处行万不能气馁胆怯,要屏气凝神聚力,一寸一步,一步一阶,向上,向上。这是真正意义的攀登,身在攀,心在登,从峭岩绝壁上攀登上去,步步攀援,阶阶升高。上者,心中的“神”在张扬;裹足不前,不是气力不足,而是“神”的靡败。八旬老人挥汗拾级而爬,一些俊男靓女望“路”兴叹,他们心身处在两种精神境界。

  在“上天梯”登攀,幻中始觉真,混沌里渐见空灵,有神明指引,显现“超我”的境遇。所谓“神”,就是步入意志、精神和情怀的神圣美妙之中。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有诗云:“沙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这里写登崆峒的维艰,也写到“壮志”、“精诚”的神灵所至,气势浩然。《史记》载:“二十七年,黄帝西至崆峒,登鸡头。”汉武帝三次登临崆峒,抛政务,辞随从,筑陋室,卧白茅,含辛茹苦向广成子求“至道”。广成子讲:“而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那么,什么是“至道”呢?我站在“上天梯”的“黄帝问道处”,良久思忖,陡峭的石阶上,黄帝匍匐攀援,而后秦始皇、汉武帝也来登山,远远近近的志士仁人、百姓更是络绎不绝,古往今来都在登“上天梯”,抵达崆峒圣境。他们人生希求经历这样的“神路”,“涤烦嚣,怡神志”,而抑或是“风雨以时,民人以和,意者山灵助我乎”,求“至道”而步“神路”,这是生命的体验。

  崆峒山上有副对联:“头上无冠天作冠日月星斗,足下少履地为履社稷山川。”想象壮阔,胸怀博大,名山生名对,名对状名志。

  还有副对联:“无意拈花是说法是非说法微笑已从这里悟,有心击磬为行道为不行道知音还向个中求。”“说法”要悟,“行道”要向“个中求”,那么“至道”就在“上天梯”中去“悟”,去“个中求”。

  这就是神路的“神”之所在。

  “上天梯”陡、险,但仍要登之攀之,下苦力立大志,这就是“神”;陡且险,登攀而到达胜境又为“神”。我们奋斗生年,走了很多曲折的路,前途并非光明;路,就是方向,大路朝天,其陡险总在“上”,但走上去结果错了,就得走出回头路。我们讲“神路”,大到社会的路,小至人生的路,要走必由之路,达“至道”之路。

  神 洞

  崆峒山有神洞,这与其他名山不同。

  洞,也就是黄土塬窑洞的延伸或扩展,大部分上穹下矩,背靠崖面,深入腹地,内蕴地气,外含天象,崆峒山神洞尤为别样景况。

  先说本名的崆峒洞,在主峰马鬃山岭太和宫无量祖师殿正中龛下,洞中为1米大,椭圆形,常年有气流喷出,如惊蛰融水,似重阳云飘,通山上的玄鹤洞,又通陕西陇县的龙门洞。传说广成子炼仙丹,泾河三龙王就在此洞往返运龙胆。它还通很多洞,幽深莫测,很早的崆峒山实际叫崆峒洞。

  崆峒山是道教第一山,此是缘,也是因,人文自然的神妙契合,空空同同,大自然赋予其“天”,人而悟出其“道”。

  抵达问道宫的香院,向东南方望去,但见东台的悬崖绝壁上,乳白色的雾嶂里透现出一个乌亮的洞口,流光溢彩,斑斓异常。相传广成子炼丹修道成功,回天宫时,两位玄鹤童子却不愿离开崆峒山,留下守护这里的良辰美景。假如你敞开纯洁美丽的心扉,就会有一对黑色的仙鹤从洞里飞出,双双比翼,翱翔于空谷广宇,衔起一颗仙丹般的太阳,撒开吉祥的光芒,谁不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天下有仙境,胸中有“玄鹤洞”。

  蜜蜂洞,在十万沟面东南的崖头,像摇篮挂在那里,隆隆如风刮杏花,雨落禾苗。远远近近有人开荒种花植树,便从洞里飞出一窝蜂降落他家中,带去生活的甘甜。游览崆峒能跋山涉水到十万沟,山崖便会流下甘甜的蜂蜜,让你品尝。

  还有极小的寸余的洞,在奇险的雷声峰边缘的巨石上,汩汩流溢清澈的泉水,是赤松子当年捧来的“天泉”,专洗治天下百姓的疾眼。试想,在海拔 2 000米以上山峰石岩上,怎么能天长日久地泻一泓清流。

  从飞仙阁再上数十步,就叫一根盘曲如龙状的古枣树挡住,后面有洞,称枣龙洞,明代开凿的“三教洞”,道儒释家在一个洞里讲学。讲《道德经》,讲“克已复礼”,讲释迦佛,各各论理,三教对峙。然而在崆峒山洞里,共融一个天下,可谓幸哉。崆峒还有藏书洞,茶庵寺东南有石室,窄路匍匐可至,相传过去藏有很多经卷典籍。

  崆峒山上有很多洞,入洞出洞,你就领悟到崆峒神之所在——人生的真谛——乃是空空同同。

  神 钟

  传说,崆峒山东南侧的大阴山上有一座神钟,围径50米,高80米,兀然站在山巅,不打自鸣,钟声响彻遐迩。

  当天下有洪福降临,神钟高亢激越悠扬,宛然动听,似鸟齐鸣,如马喧腾,仿佛人在欢笑,乐震五洲;当天下遭遇灾祸,它低沉悲壮凄厉,沙哑难闻,像狼嗥虎吼鬼怪哭嚎,哀动四海。

  昔日某春天,神钟破晓轰鸣,白鹤祥云翩然齐飞,枫叶云霞灿然皆妍,先祖轩辕登山而来,抬目远望,凝神聆听,和风中有钟磬奏鸣,他甚喜此道教圣地,筑屋居住三月,向广成子请教“至道”。从此,崆峒山钟声长鸣,上天梯处便留下圣迹——“黄帝问道处”,千百年人们络绎不绝地来拜谒,乐此不疲。

  后来到了汉代,匈奴进犯中原,攻克关中,逼近陇原,某天暮晚,钟声如雷炸于沉云,惊醒人们,迅速投入抗击。钟响一遍,天就落一遍雨,泾河就上涨一次浪,匈奴闻风丧胆,仓皇遁退。

  不知何时,神钟消失了,有人说那时贼寇惧怕钟声敲响他们的丧曲,用炸药轰炸,神钟不翼而飞了。还有人讲世事混沌,吉凶难辨,神钟便入土而没。但崆峒山下纯朴的百姓仍能听见钟声。“九·一八”事变有悲哀钟声响起,共和国成立时欢乐钟声又一次奏鸣……

  据说这神钟是太上老君下凡所铸,凡崆峒人无论走到天涯尽头,都能听到钟声。

  无形而有声,有声中悟得无有的神,这是禅吗?

  我突然发觉,凝望中的崆峒山就是一座钟,就是人们说的“神钟”,山下泾河喧响,山上林涛怒吼,这难道不是钟声吗?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