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三面达摩渡海铜镜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江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面达摩渡海铜镜

  □ 江龙 何小芹 《收藏》 2009年第03期

  在宝鸡市馆藏文物中,有3面达摩渡海镜。其中两面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品,另一面是金台区文化馆藏品。镜一直径15厘米,重量510克(图1);镜二直径14.7厘米,重量540克(图2);镜三直径13.5厘米(图3)。镜一、镜二的表面都较粗糙,铸造时合金成分中锡铅量较少,镜一劣于镜二。铜镜三的纹饰与镜一、镜二基本相同。铜镜一和铜镜二为馆藏征集品,出处不详。铜镜三是1979年文物工作者在市铜件厂废铜料中所拣选。3面镜均呈八瓣菱花形,圆钮平顶,镜上水波滔滔,浪花翻卷。钮右侧浪滔上站立一人,风吹掉了头上戴的斗笠,斗笠带系于脖颈,袈裟随风而起,手持法器,脚踩一物。钮左侧浪滔中有一龙口吐云气,云气升腾之上有一座殿宇。

  三面铜镜上的人物应是达摩。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他神慧疏朗,冥心虚寂,自称佛传二十八代祖。在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航海至广州,梁武帝在都城建业(今南京)与达摩会面。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因而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公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公德?达摩说:此事有为之事,不是实在公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遂渡江(传说中的达摩一苇渡江)而去。最早记载这个传说的文献是敦煌的《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以及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此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达摩后至北魏都城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成为一代高僧,传衣钵于慧可,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国使臣宋云回国时遇达摩于嵌岭,见达摩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一苇渡江”便是其中之一。此镜描述的就是达摩渡海的情景。镜钮左侧的云气殿宇应为海市蜃楼。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有“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的描述。在平静的海面、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影,称为海市蜃楼。

  古人认为海市蜃楼是人间仙境,把这种自然现象和宗教神仙人物铸入同一镜背的人物故事镜并不多见。八瓣菱花形铜镜在唐代出现,图案精美,浮雕较高,铸造工艺达到了高峰。到了宋代,人物故事镜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既有写实,又有传说的人物故事和哲理故事等,内涵十分丰富。宝鸡市的3面铜镜应为宋代产品,《中国历代铜镜赏玩》(续编)中收录了一面形制相同的铜镜(图4),直径为16.9厘米,缘内有蝙蝠状云纹图案。本文所述的铜镜却是浪波纹直接延伸至边缘。从纹饰上看,宝鸡3面镜比这两镜在年代上要早,前者为宋镜,后者为金镜;而从铸造工艺和铜质上看相差不大,仅纹饰上略有区别。

  笔者认为,这几面铜镜最值得研究之处就是把海市蜃楼现象与达摩渡海的传说结合在一个画面中,神仙遇仙境,是一种唯美的境界。可见当时造镜者在设计上别出心裁。

  责编 一 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舍生
下一篇:人间天堂——巴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