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三晋古塔誉华夏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瑞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晋古塔誉华夏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杨瑞武

  塔源于印度,梵文(stupa)略译作塔波、浮图、佛塔,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据《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可见,塔的本义是用以藏舍利与经卷的建筑。舍利,亦属梵语,译云骨身,是佛陀涅槃后,火化时留下的一种圆明皎洁,坚固不朽的固质,俗称遗骨。塔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佛教文化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塔在佛教中的地位,没有任何建筑可以代替。整个佛教文化,特别是佛寺和石窟,都是围绕佛塔而展开的。可以说,塔文化是佛教文化的缩影。印度纪元前的佛教遗迹,以山琦大塔、巴尔胡提塔为代表,反映了印度佛教文化的渊源。印度的佛寺和石窟,均以塔为中心,进行右旋礼拜,四周布置僧房、佛殿。这种布局传到中国,创造了中心塔柱的石窟窟形。中国早期佛寺布局,也仿照印度式样,以塔藏舍利,供佛教徒礼拜,所以塔位居佛寺中心,成为寺的主体。我国原无佛、法、僧三宝,所以我国原来也没有“塔”字,只是当佛教传入后,聪明的祖先采用了佛字 “布达”的音韵,又用“土”字作偏旁,创造了一个“塔”字,以示为埋藏舍利的土冢。我国最早的塔是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公元69年)“明帝敕建”的洛阳白马寺塔,其塔九层,高二百尺。据《魏书·释老志》载,为“四方式”,是一座阿育王塔,它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 “永平求法”的故事紧密相连。据说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二人出使天竺拜求佛经、佛法,跋山涉水,历时三年,于永平十年邀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来洛阳。白马寺塔即专为供置佛经、佛像所建。所以塔建筑的出现,就是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记载的起点。

  三晋古塔

  山西古塔林立,历史悠久。佛教传说,印度阿育王创造了八万四千佛舍利塔,中国有19座,山西就占5座,姚秦河东蒲坂塔、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并州净明寺塔、并州榆社塔。追溯山西建塔历史,当在两晋之际的后赵时期,据《晋书》卷九五《艺术·佛图澄传》载,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佛图澄来到洛阳,志弘大法。永嘉六年,通过后赵大将郭黑略结识了石勒,且以道术取信于他,又依医术获信于民,遂使石勒大兴佛教,在其辖境之内,即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普建寺塔。据《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仙释·佛图澄传》载,石勒曾卓锡于中条山白石寺,即今永济县中条山的白石寺,其号洗肠菩萨。这可谓山西最早的佛塔。据《高僧传》卷第四《释道安传》载,在后赵勒、虎时代,佛图澄高足释道安,也曾避难潜于 “濩泽”“憩于飞龙山”,在并州听太阳竺法济,支昙讲《阴特入经》,“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濩泽,在今阳城县西礁硗山下。并州即今太原。飞龙山即今天龙山。太行即今太行山。恒山为五台山之北陲。可见后赵之际,佛教寺塔已遍布山西全境。到北魏时代,献文帝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元)在大同建永宁寺,外有九级浮图,高90余丈,上刹复高10丈,铃声闻10里。据说,洛阳永宁寺的九级浮图,还是缘此而造的。公元467—470年,献文帝又在大同天宫寺造三级石浮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10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可惜此二塔已毁,只留下和平初年在云冈石窟中建的浮雕小塔。其中,第一、二窟中央,雕有方形塔柱,四面各层开龛造像,浮雕五层楼阁式小塔。在稍后开凿的第六窟中,还有一个连接窟顶,高约15米的两层方形塔柱、第十四窟壁上还浮雕着一座覆式塔。所有这些塔柱及其上面的小石塔,都是国人研究早期佛塔的宝贵实物资料。

  据1988年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山西现存古塔485座,实际情况还恐不止此数,而且从塔的形制、材质而言,几乎其它省有的山西全有;其它省无的,山西也有。更令人称道的是,山西有不少奇特古塔为全国古塔之最。三晋古塔享誉华夏,名符其实。

  山西古塔的特色与遗存

  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塔传到中国之后,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固有建筑形式相融合,产生了中国式塔,原来半圆形的冢形塔渐渐被融化了,就连与印度的窣堵波最接近的覆钵式塔也在造型和装饰上增加了中国特色,而中国式古塔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山西。从塔底、塔身、塔刹的构成,到塔形、质材的运用,可以说山西古塔的特色,就是中国古塔的特色。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有的塔在基座地以下还有地宫。就塔的平面形式而言,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十二角形等。塔的层级,指露盘、相轮式塔身之层数而言。古人以奇数为阳,以偶数为阴,故塔之层数多为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乃至三十七层者,均为奇数。但也有不遵此制者,二、四、六、八、十、十二至十六层,乃以偶数相配。我国现存层级最多之塔,为建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的西安荐福寺砖砌的15层密檐式小雁塔。山西层级最多的塔是建于辽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的灵丘县觉圆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公元1023-1031年)的芮城圣寿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和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的八角十三层太原永祚寺双塔。在山西现存古塔中,一至十三层的均有,可谓层级齐备,一应俱全。

  就塔的形制而言,山西现存古塔也是丰富多彩的。其类别有:

  楼阁式塔:其特点是楼层巨大,每层都有门、窗、斗拱等,塔檐有挑出、瓦垅等,一般为空心楼,可以登临远眺。也有实心的,如朔州崇福寺千佛塔。

  密檐式:其特点是塔身第一层颇高,二层以上层距缩小,塔檐密集,二层以上不设门窗,或为虚设或小孔。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塔是河南登封的嵩山岳寺塔,造于北魏正光元年 (公元502年)。山西最早的是长子慈林山法兴寺前院的两座唐建造的代八角三层密檐式的石塔。

  亭阁式塔:其特点是台基上建单层亭子,单层塔檐,上面冠以塔刹。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是太原龙山童子寺的四角单层燃灯塔,造于北齐天宝七年 (公元556年)。

  花塔:其特点是塔身上半部装饰着莲瓣或密布着佛龛、佛菩萨、天王力士和动植飞潜等图象,看上去犹如一束巨大的鲜花。我国现存最早的是河北正定县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的广惠寺花塔。山西最早的花塔是建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台山佛光寺西北二里塔坪的解脱禅师塔。

  覆钵式塔:亦名藏式喇嘛塔,从印度、尼泊尔传入我国。早在唐宋时即有此塔,元以后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而大量出现。其特点是塔身为一半圆形覆钵,置于高大的须弥座上,钵上是一高大的塔刹。我国最早的覆钵式塔是唐会昌四年 (公元844年)建于五台山的志远和尚灵塔。

  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佛陀伽耶,是供奉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之舍利塔。其特点是在须弥座上中间置一大塔,四隅四个小塔,且在塔庄上往往浮雕着五佛坐骑图像。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座宝塔,除了朔州崇福寺的北魏千佛石塔和五台山南禅寺的唐代石塔上都雕有金刚宝座塔外,最早的应是五台山圆照寺塔院中的室里沙里塔。该塔建于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比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早39年,高1.2米,且与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塔相似,座子较低,四隅小塔甚小,中央的塔硕大,更具印度金刚宝座塔之特色,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标志,也是中印友谊的象征。实乃中国最早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此外,还有造像塔、球形塔、莲花塔、钟形塔、组合式塔、塔林等等,各具特色,造形精美。

  塔的种类繁多,若就塔的建筑材料而言,木、石、砖、金属、琉璃——皆可成塔,建塔材料向来没有固定规则,凡可堆砌雕琢之物均可作为建塔材料,且塔的大小亦无规则。然而,历史地考察造塔之材质,大体隋唐之前多为木质。但因木材易燃易蚀,保存至今者极少。元代以前多为砖、石、铁塔,保存下来的既精且多。明清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琉璃塔和其它质地的塔。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下列几种:

  木塔:我国最早的木塔是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的洛阳白马寺塔和建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的大同永宁寺塔。可惜,这两座塔已毁。我国现存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是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的一座八角五层六檐楼阁式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闻名遐迩,享誉海外。

  石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的山西朔州崇福寺的四角九层楼阁式塔。

  铁塔:铁塔铸造技术出现于唐代。据《古清凉传》载,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忻州道俗为五台山造铁浮图一座,高大余。这是我国最早的铁塔,可惜已毁。《中国古塔》记载,现在国内保存最古的铁塔是造于五代南汉大宝年间 (公元955—971年)的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两座铁塔。其实,山西五台山中台舍利塔的铁塔是唐代蓝谷沙门慧禅造于总章二年 (公元669年)的铁塔,比光孝寺铁塔早300年,可惜它是塔中塔,人们不易看到。我国现存最高的铁塔是明代建造的咸阳千佛塔。

  铜塔:铜是金属中便于铸造、装饰的材料,所造之塔漂亮美观,但价值较贵,保存下来的不多。据《金石粹编》载,以铜造塔始自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吴越王践弘叔仿效阿育王造的八万四千宝塔。现存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保存着一座元代钟形铜塔,它与甘肃张掖博物馆所藏景泰出土的铜塔同为国内最古的铜塔。国内现存最高的铜塔是峨眉山报国寺高7米的组合式《华严经》铜塔。

  银塔:银是一种贵金属,用其造塔价值昂贵。五台山竹林寺银塔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纯银宝塔。因为辽宁析木宝林寺唐造的六角十三级金塔、银塔、铁塔均是指塔的镶饰而言,并非全身纯银,即便青海湟中塔尔寺造于明嘉靖三十九年 (公元1560年)的大银塔,也是白银镶面的。这就显得山西五台山竹林寺银塔弥足珍贵。

  琉璃塔:琉璃是我国古代建筑材料中,光彩夺目的一种建筑材料,它始于宋代。河南考古发现的造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的琉璃小塔,当是我国现存最古琉璃塔。山西最古最高的琉璃塔是阳城海会寺双塔,一建于唐修于宋,一建于明,而洪洞县广胜寺的飞虹琉璃塔,最负盛名。此外,尚有牙、玉、水晶以至非立体的文字塔等均只用于室内供奉或埋藏于地下之物,不当列入塔建之列。

  古塔情缘

  山西古塔不仅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不乏在建造时间、高度或材质方面的全国之最。而且还有一些奇异特征的罕见之塔,件件趣闻轶事,令人玩味、喜爱。

  一是祈光塔,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然崖法师和晋主至五台山中祈祷佛光显现后,在该地修的一座石塔,后玄觉禅师至此观塔,果然五色光环光彩绕人。于是他写诗赞曰:“一上中台自激昂,却将身世两相忘。彩虹五色圆光现,人各其中不在旁。”仿佛置人光彩之中,可谓奇塔。

  二是塔中塔,据《清凉山志》卷二载:“唐篮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颗,造铁塔,盛于内,复建大塔藏之。万历庚辰,塔将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此塔即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内的舍利塔。塔中藏塔就是一奇;塔倾雷震,塔又复正,更是奇之又奇。

  三是普同塔,亦名海会塔,是存放众多亡僧骨灰匣之塔。五台山广仁寺的鱼湾普同塔,是一座普普通通的覆钵式砖塔,但它底部流水,塔身空心,存放着众多亡僧的骨灰匣。骨灰匣以圆寂顺序排列,每增加一个就把最前面的一个顶入水中,顺流而逝,使塔内始终保一定数量的骨灰匣。可谓别出心裁,设计新奇。

  此外,还有日月交影塔,是指临漪县城妙道寺遗址内的东西二塔;冒烟塔,即是新绛县的龙兴寺塔。有趣味的是永济县普救寺的莺莺塔,人称回音塔,是一座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的四角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檐有“蛙鸣石”,以石击之,塔的回音相当响亮,酷似蛙鸣。更为奇者,在十里外的蒲明镇演戏,塔下可听到锣鼓声,若在塔旁低语,在离塔40米处可听见清晰的声音;若在空塔的九层说话,塔下听到的声音犹如从一层传来;若在五层说话,则一至九层皆能听到人语。因此,一些学者,把它与缅甸禅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