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隋文帝敕葬舍利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隋文帝敕葬舍利

  隋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曾三次下令全国各州建立塔寺,派高僧分送佛舍利于各州,供奉于佛塔内。在隋文帝的推动下,包括朝阳(当时为营州)在内的全国各地,佛教迅猛发展,使隋代成为我国佛教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出生于尼寺,父母把他托给比丘尼智仙抚养,直到十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因此,自幼对佛教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即位后,认为自己当隋朝皇帝是得到了佛的保佑,“我兴由佛法”,并且说自己前生本是个僧人,因此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佛教。

  据隋王邵在《舍利感应记》中记载,隋文帝在即位前从一位印度僧人那里得到一包佛舍利,请他供养。印僧走后,他找来一个和尚将舍利放在掌心,想数一数有多少颗,可两个人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始直佛法高深莫测,非凡情可度。文帝命人定制了一只精致的七宝箱,将舍利珍藏在里面。继帝位后,他普诏天下,广兴佛事。在京都一尼姑庵里,他还特地建了连基双塔,塔下安置舍利,以报答当年神尼对他的养育之恩。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日是隋文帝六十岁生日,这一天他特意在仁寿宫仁寿殿里,请来数位高僧大德,议论弘佛之道,最后他决定在全国选三十个州,各在高爽清净之地建造舍利塔。他到密室里打开七宝箱,恭恭敬敬取出三十颗舍利,置御案上,烧香礼拜,然后将舍利分别放入三十只金瓶中,金瓶再分别放入琉璃瓶,以熏香之泥封印其盖。送往三十州后,再依次置入铜函、石函。这是隋文帝第一次敕建舍利塔。

  仁寿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再下诏书,令在全国再选五十三州,建立灵塔,并定于四月初八(佛陀诞日)正午,五十三粒舍利同一时刻封入石函,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以上废常务七日。并上报葬舍利时出现的祥瑞。皇令一下,雷厉风行,新舍利塔很快建立起来。

  据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记载:“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一州建立灵塔。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请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钱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应者别录如左。恒州、泉州、循州、营州、洪州、杭州。”“营州舍利三度放光。白色旧龟石自然折解。用为石函。”

  隋文帝于仁寿四年(604)又第三次派沙门、官员向全国三十一州送去舍利,命各州在规定的期限内建塔安葬舍利。隋文帝先后三次,共在全国114州(或称113州)建立灵塔,安葬舍利。按照圣上旨意,要在同一时间安葬舍利,按统一样式建塔,塔建成后,在同一个时间,由州县官员组织官民举行供养佛舍利的盛大法会,并为皇帝及百官、国民祈福。

  现在的朝阳是隋代营州总管府的治所,据《法苑珠林》卷第四十记载,隋文帝于仁寿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再令全国五十三州建立灵塔,营州就是其中之一,而所感的灵瑞则是“三放白光,感得古石解作函”。《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释宝安传》又载:“(释宝安)兖州人。……仁寿二年,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旧有十七级浮图,拥在其内,安置舍利。当夜半上并放白光,状如云雾,初惟一丈。渐大满院。明澈郎然良久乃灭。前后三度相类并同。旧有石龟形状极大。欲作函用引致极难。匠石规模斫截成函。三分去二。安自思念。石大函小何由卒成。惧日愆期内怀忧灼。比晓看之。其石称函。自然分析。不劳镌琢宛尔成就。函虽神造计应大重。薄用拖曳轻迅若驰。不劳至寺。……”

  1986年在朝阳北塔地宫中发现的辽代重熙十三年刻写的题记砖上有“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未获请后知委”37字。题记的第一句讲的是辽代霸州僧俗众人第三次重修朝阳北塔(辽代称延昌寺塔)的事,第二句是说“所有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经过勘察研究,现存的砖结构的朝阳北塔确实是隋代在被大火烧毁的北魏思燕佛图旧址上重建的,为方形空心十五层叠涩密式砖塔。

  结合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得出结论:营州(即今朝阳)确实在隋文帝仁寿二年奉敕建塔,安葬了隋文帝颁赐的佛舍利。按《续高僧传》的记载,是祖籍兖州(今山东兖州一带)高僧释宝安在营州梵幢寺奉敕置塔,安葬舍利。若此,则现在的朝阳北塔在隋代应称梵幢寺,寺内原来有一座十七层檐的佛塔,仁寿二年又重建一座,以便安葬舍利。但若按照辽人题记的记载,应理解为“所有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否则就令人费解。暂将《续高僧传》和辽人碑记各存一说,孰是孰非,有待考证。

  隋代营州城内除了梵幢寺以外,肯定还有其他寺院。在营州城外,城东的龙山(现在称凤凰山)和城北的风神岗(现在称狼山)都有塔寺,至今尚有建筑遗迹可寻。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