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坦荡天地间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坦荡天地间

  凡夫都随着自己的业力,旅行于堪忍的世间,五欲六尘的考验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以一颗怎样的心去运转它。世间本无好坏,山本是山,水本是水,只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去分别执著,使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透过禅者的智慧,看到的山依然是山,水还是水。有请世间无常是朴实的真理,如经云:“集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且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眼前无限的美景,可能瞬间转为悲剧,一切都在变幻中,没有永恒的存在!

  纵观芸芸众生,走在街头最热闹的地方,人来人往中,也不外乎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为名利奔走中的人求得欢喜,求不得悲哀,受别人称赞时,飘飘欲仙;被毁谤时怒火朝天,都是受心的指使,而不得自主的喜怒无常,哀乐当中沉沦!

  如果能透过无常来观照世间的种种现象,它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增上缘,生活中乐来欢喜受,苦来甘愿承担,利来随缘转展布施,成办利他之事;受人称赞时,更要勉励自己山外青山,人中人,不应沉溺此刻不向前。被讥时,内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要求完美;见誉时,淡然一笑,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转眼成泡影,受毁谤时,对方正为我消业障,打击是重新朔造自我的一个途径。生命无常,迁流变化,新陈代谢,无常的警钟,随时敲想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面对当今物欲横流,危机重重充满竞争的时代。造成人类精神极度的困顿与不安,人们渴望得到心灵的依归。戒律是社会共同的法则,是和合的基本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使社会和谐,人心得到安定。尽管佛陀制戒时间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佛法是超时空的,它能经得起历史的考证,直到今天戒律完全没有颓废。它是从佛陀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六群比丘的出现,是针对末法众生诸多贪嗔痴等行为,佛陀才需要制这么多戒条来对治,是为了保护我们,作为出家人的护身符,而非约束我们。也许有人会说:“心平何劳持戒?”是的,世间法律是为了防范于未燃,对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戒律对他来说都显得苍白无力,佛陀制戒更重要的是治心,而众生的心无始以来,流转于生死中,起惑造业,何时停息过?如《地藏经》:“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对我们凡夫来说,只有脚踏实地,依戒修行,才能使身口意渐渐得到清净,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出家人,除了要掌握各种基本知识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修养,唯有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散发出内在的戒香,唯有依戒修行,才能现世为人师,后世得安乐。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在生活中应以一颗无所得的心去运用,学郑板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当随意;观天上云卷云舒,我本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以无所得的心,也就无所消失,面对一切境界不拒不迎,不即不离,对于一切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别人的打击,毁谤,讥笑都可以一笑春风。世间一切境都只是有情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相对法,如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缘起性空的因果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性不可得,透过空性超越二无对立法,坦荡于天地间,如风一般无有障碍,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心如虚空,无有憎爱,无有分别,安祥自在!

  莫让尘埃障眼,莫让凡音塞耳,唯心在宁静之中,才能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和谐,浑身轻盈,法喜充满。

  临窗而立,静听枝上的鸟语,细细品味其中的禅意,享受这天地之间的美妙……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