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范仲淹与南阳花洲书院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范仲淹与南阳花洲书院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他写成的记景抒情的名作《岳阳楼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广为传诵。其实只要是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知道该文描述的岳阳楼是在湖南岳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作品却不是在岳阳写的,而是在南阳邓州写的。

  范仲淹其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父曾在徐州做官,后死于任上。其母谢氏随带子仲淹改嫁山东人朱文翰,并随其居住在山东邹平继父老家长山朱家村。少年范仲淹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度过了自己求知、发展的漫长过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与朝中一些守旧官员以及腐朽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他第一次在朝任职时,正值仁宗皇帝继位不久,但这个皇帝并不掌握实权,大权全掌握在刘太后手里。刘太后独揽大权,胡作非为,满朝文武官员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范仲淹一人不顾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书,请求皇太后把大权交给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见状大为吃惊,连忙劝道:"你这样上书,不但自己倒霉,还要连累我这个推荐人。"范仲淹听后严肃地告诉他:"尽管我是你推荐的,但你却常常因怕我不称职而感到羞愧,没想到现在我又因为忠直而得罪了你。"晏殊听后,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终因大胆上书而触怒刘太后,被赶出东京,贬至河中府任职。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进宫里,任右司谏。但没过多久他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旧官员受到排挤,再次被贬出东京。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苏州治水有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侍制。但这次他又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在送别的途中,他对送行的朋友这样说:第一次被贬你们在送我时说我是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二次你们说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荣),这次你们又称我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而我这前后已是"三光"了。

  公元1043年,范仲淹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共同主持朝政。这时的北宋王朝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边境夷族又乘虚而入,差不多已成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况。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仁宗把一向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并请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范仲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便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但没过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改革又一次失败。随后,范仲淹又被贬。这次他被贬至邓州任知州。

  在邓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据说范仲淹到邓州任知州后,勤于民事,常实施忧国忧民之举.他经常深入民间,出入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有时还亲自耕种,深得百姓欢迎。他重安抚、轻惩罚、废苛杂,在他的《答提行张太傳尝新耘》一诗中,他曾这样写,"长使下情达,穷民溪不伸","但愿天下东,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做羲黄民,耕田与掘井,熙熙千万春"。这充分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他希望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尧舜盛世,过着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开饮,耕田而食,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带来的欢乐。

  为了办教育,范仲淹在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览秀亭"等建筑,逐步使这里成为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读书学习场所。后来他又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的最高学府。闲暇之时,他还常到书院给众学子讲学。范仲淹在他的《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一诗中曾这样描绘花洲书院:"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洁白令翘鹭,优戏美戏龟。"说明这花洲书院确实是一处景致迷人、读书学习的良好场所。范仲淹的儿子、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翰维都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

  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范仲淹,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他便决定整修江南名楼--岳阳楼。像这样的事情,该有人为此作记才好,那该让谁来为此作记呢?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文才出众的范仲淹。于是滕子京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

  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为感动,当晚便热情招待了使者,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实,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这篇作品后来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经典,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先进思想光辉。

  千年书院将重现昔日光采

  范仲淹在写成《岳阳楼记》后不久,皇帝就下令把他调往荆南府,可他在邓州的两年,已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听说他要调往异地,当地老百姓便遮道苦苦挽留,皇帝只好又让他继续留任。一直到黄祐元年(公元1049年)他才离开邓州调往杭州。

  公元1052年5月,范仲淹在调往颖州(今安徽阜阳)的途中,病逝于徐州。邓州人民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怀念他这位为民造福的父母官  为了纪念他,便在花洲书院旁修建范文正公祠以敬之。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任叶县县尉时,曾到范文正公祠瞻仰范公遗迹,并题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后来,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任邓州知州时,又重新整修花洲书院,并继续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

  南宋以后,花洲书院作为培养儒生的基地,发展越来越快。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时,任邓州知州的范灿(系范仲淹后裔)"建书院于范文正公春风阁之下,名"春风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州蒯辰荪召集众乡绅捐款,整修了书院房舍,改善了师生待遇,并恢复"花洲书院"名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州叶济捐银一百两,且募捐部分款物,重修花洲书院,并按朝廷诏令将"花洲书院"更名为"邓州高等小学堂"。从此,"花洲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式学堂。

  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邓州高等小学堂"又更名为"邓县高级小学",民国八年(1919年)当地人士重修春风堂。民国十五年(1926年)学校又更名为"邓县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民国十六年(1927年)移高级中学于文庙,邓县初级师范与县中合并仍称县中,到解放初县中附设高中班。1951年,县中更名为"邓县第一中学校",1958年学校又发展成为高级中学。如今这所学校已成为当地的重点中学,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

  时光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虽然这所千年书院曾几度繁荣与衰落,但范文正公的事迹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2002年年初,邓州市委、市政府又重新整修花洲书院,以弘扬范公的事迹,激励当地更多的学子奋发成才。修复工程规划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等诸多的建筑和景点,整个工程将于2003年上半年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届时这里将成为豫西南旅游业中一个新亮点。

  "花洲书院"这座千年学府,肯定会重现昔日风采,为世人所关注。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