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古塔的踪影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塔的踪影

  一、古塔是我国建筑晚出的奇葩 在辽阔美丽的祖国大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踪影。在城市中有塔,在农村里也有塔;在山上有塔,在江边、河边、湖边、海边也有塔;在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寺庙、道教宫观里有塔,在富丽堂皇、庄严神圣的皇宫、王府里也有塔。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 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古代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亭,有轩有榭,有廊有庑,有民居有桥梁也有陵墓,唯独没有塔。原来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所以,建筑学家们把塔称为我国传统建筑中一朵晚开的奇葩。 那么,塔又是何时产生于何国,并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历史文献告诉我们,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才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 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我们从佛教经典上得知,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它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 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的塔也随之传入我国,并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古印度的“支提”就发展成为我国的石窟寺,而埋藏和供奉舍利的“堵波”则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古塔。从古塔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的实物来看,不管塔中是否埋有舍利,统统都被称为舍利塔。由此可见,中国的古塔是由古印度的“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我国的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这个字。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字,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藏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 印度的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堵波相比,中国古塔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半圆形的堵波一旦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中的佛塔白马寺塔,就是这样的建筑形式。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也相继出现在我国大地上。就是与古印度的堵波极为相似的覆钵式塔——喇嘛塔,在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上也都增加了许多中国的成分。可见,从塔的形式上看,印度的堵波在我国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藏、供奉在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藏或供奉舍利。这是印度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同印度的堵波相比,中国的古塔不但有塔刹、塔身、塔座,还有塔下地宫,在结构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埋藏舍利的惟一地方。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古印度堵波的前后左右,虽然还有少量的附属建筑,但都很简单。在中国古塔的周围或旁边,却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这些建筑群中,有殿堂,有廊庑,有轩,也有亭。最初,塔在寺的中心。佛殿、佛堂等,围绕着佛塔修建、布局。随着佛殿在佛寺中地位的提高,殿、塔并列,或者将塔放在殿后,以至移于寺外,但古塔始终没有离开殿堂。这是古印度堵波与我国宫殿、府第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结果。当然,由于人们对佛教的崇敬,历史上也有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把自己的宫殿和豪华住宅,也舍作了佛寺,这也促进了我国古塔与宫殿、府第的结合。 佛教要在我国传播,就必须采用我国人民熟悉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古印度堵波的传入和发展,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我国的古塔不但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而且也富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成为绚丽灿烂、美不胜收的一朵建筑奇葩。二、古塔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从东汉到唐朝初年,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印度的堵波开始和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相互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佛教同其它宗教一样,都要借助于实物来传播教义。佛教借以传播教义的实物除了佛经、佛像等外,就是佛塔了。根据史书记载,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公元年)在首都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其中就包括了塔这种建筑。《魏书释老志》云:“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对佛、舍利、堵波、佛像等等印度佛教名物是十分陌生的。汉明帝把传播佛教的使者迎进了洛阳,他的哥哥楚王刘英成为第一批信徒当中的一员。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无实物,但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可以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汉末修筑的徐州浮屠词是一座大木塔,顶上有九重铜制相轮的塔刹,重楼阁道的塔身层数也不会太少。那么,在诸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佛教的传播者为什么要把堵波“嫁接”到高楼建筑之上呢? 从东汉开始,除了一些特殊的礼制建筑以外,自战国至西汉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构高楼所替代。无论是宫廷还是地主豪强的庄园,都盛行建造木构高楼,除了供居住的楼之外,还有城门上的谯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用的仓楼,望用的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各种样式的木构高楼,构成了东汉建筑的时代特色。此外还要看到,秦汉时期的帝王、贵族普遍热衷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等事,根据“仙人好楼居”的说法,至少在西汉武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高达五十丈的井()楼(即用大木实叠而成的高楼),用于求神迎仙。所以,木构高楼不仅是当时最显高贵的建筑,同时也是颇具神秘性的建筑,把堵波“嫁接”其上,实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佛教传播的高明选择。 汉代的佛塔虽然已无实例可寻,但我们尚可从河南故县出土的陶楼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陶碉楼形态中见其大概。 这种由构架式楼阁与堵波结合而成的方形木塔,自东汉时期问世以来,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此一时期佛塔的经典样式。对此,《魏书释老志》说得很明确:“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很显然,“天竺旧状”指的就是来自印度的堵波,而“重构之”就是多层木楼阁。在木楼阁的顶上放置 堵波,应当即是这一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这里顺带要提及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亭阁式塔,它们虽然也是堵波与中国原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但因其建造者多为普通的百姓,塔的规模也不大,所以并不是该时期佛塔建筑的主流。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造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楼阁式、密檐式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献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察得知,早期的木塔平面大多是四方形,这种平面来源于楼阁的平面。隋唐及其以前的砖石塔,虽然有少量的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就现存唐塔的情况看,大多还是方形平面。但入宋以后,六角形、八角形塔很快就取代了方形塔。塔之平面的变化,首先是建筑工匠们从长期的造塔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所致。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高层建筑、特别是砖石结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霞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对地震震损情况的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时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损坏,但钝角或圆角部分却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震损,所以,出于使用和坚固两方面的考虑,自然要改变塔的平面。其次,为适应人们登塔望远的需要,也是古塔平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木塔虽为方形,但却便于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够走出塔身,凭栏周览。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远,人们走出塔身便很困难,而且危险性也增大了许多。改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仅能有效地扩大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减杀风力,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唐时修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所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刻意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装饰的、表现的、外在的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唐风宋韵的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召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惟一主题。 第三,从元优经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壮而又匀称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型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大量涌现,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三、古塔的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古塔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 1.地宫也称为“龙宫”、“龙窟”。这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搭是埋藏舍利的。据考察,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理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一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藏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样大,陪葬的东西也少得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层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地宫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仅有个别半入地下。 河北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宫又称“舍利阁”。它位于塔基的正中,在距现存地面约六十厘米的深处。上有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屋顶之下有一个方孔,这就是地宫舍利阁的顶口。地宫平面作四方形,但不甚规整。地宫南面辟门,作拱券式。地宫内四壁均有壁画,为天王、帝释、梵王、童子、侍女等人物形象。北壁正面书写“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牌位,两旁绘有十大弟子礼拜的图案。舍利阁内的柱子、斗拱、檩枋、阑额的彩画,色泽如新,是地面建筑中见不到的宋代作品。 解放后各地清理和维修古塔时,发现了许多地宫以及内部所埋葬的舍利及文物,例如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苏州虎丘塔。湖北武昌黄鹤楼前胜象宝塔、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双塔、吉林农安万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等。它们为研究古塔地宫形制与结构,提供了不少实物资料。 塔基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例如现存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代历城四门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等。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在基座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最为突出。 辽、金塔的基座,大都作“须弥座”的形式。以北京天宁寺塔的须弥座为例,座为八角形,建于一个不甚高大的基台之上,共有两层束腰。第一层束腰内,每面砌六个小龛,内刻狮子头。龛与龛之间以雕花间柱分隔。第二层束腰下部砌出小龛五个,内雕佛像。龛与龛之间的间柱上雕饰力士。上部施斗拱。斗拱上承托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上置仰莲三重,以承托第一层塔身。整个须弥座的高度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为全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其他各种类型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喇嘛塔的基座发展得非常高大,体量占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到总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已经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子本身比上部小塔要大得多。过街塔下的座子也较上面的塔高大得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发展,与中国古建筑传统中一贯重视台基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

  3.塔身塔身是古塔结构的主体。由于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 塔身内部的结构情况,主要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联接,或增强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 空心塔一般来说是可以登临的塔。这类塔的塔身结构比较复杂,建筑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空心塔的塔身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塔身内部从下到上是一个空筒,内设楼梯、楼板,可以登临;外设腰檐、平座,可以环眺四周。纯木结构,砖壁木楼梯、木楼板和砖壁木檐、木平座结构的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杭州六和塔等的塔身,就是这种形式。 第二类,塔身内设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内多设有中心柱,并从塔顶直贯塔底。现在这类塔身的古塔,已经见不到了。河北正定的天宁寺塔为半木结构,塔内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这种只有半截木中心柱塔身的古塔,在全国也极少,十分珍贵。这种实物无可争辩地说明,这种没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国占塔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随着建塔材料种类的增加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些古塔的中心柱不是采用木料,而是采用砖石建造。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河南开封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第三类,高台塔身。这里说的主要是金刚宝座塔。塔身用砖石建造,中设阶梯,可以上达。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等,就是这样的例子。此外,覆钵式塔,即喇嘛塔的塔身,状似瓶形。明、清以后,建筑师们又在塔肚正中增设了焰光门,形如小龛。 在我国现存的古塔中,还有一些形制特别的塔身:有的在覆钵上加上多层楼阁,有的是楼阁。覆钵、亭阁相结合,还有的塔身状如笔形、球形、圆筒形等等,形态多样,各呈异彩。4.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我国的古塔很多,各座古塔塔刹的形状和建筑材料都不相同。但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塔刹,也不论其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刹只是作为堵波的表相而存在,结构简单,装饰也不复杂。但到了我国,就和我国原有的楼阁式建筑结合在一起,塔刹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结构、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为美观了。因此,人们把塔刹的“刹”也作为佛寺的别称,寺也被称为刹,古寺也就被称作古刹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在有的刹座中,还设有类似地宫的窟穴,被称为刹穴。刹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经书和其它供器。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较多而大,小塔的相轮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数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多至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分别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的顶尖,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组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上说,刹杆又有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柱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联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均形制,是较具代表性的。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北镇祟兴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银川海宝塔的刹顶作方形葫芦形,或称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又是一种情况,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它与佛教的塔刹意义完全不同。四、古塔的八种主要类型 在我国,古塔的种类很多,分类的方法也不少。从佛教的教义上说,有所谓的舍利塔、法身塔以及各种派别的塔;从塔的平面上分,有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十二角塔等等;从层数上分,有三层塔、五层塔、七层塔、九层塔等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土塔、石塔、砖塔、木塔、金塔、银塔、铁塔、铜塔、象牙塔、琉璃塔、瓷塔、陶塔、砖石塔、砖木塔、金银珠宝塔等等;从功能上分,有望塔、风水塔、过街塔等等;从形态上分,有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覆钵式塔、宝箧印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等。在这里,我们从形态上向读者介绍我国古塔的几个主要类型。 1.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在我国古塔中历史最为悠久,体形最为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因为这种形式的塔,来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所以给它取名为楼阁式塔。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气势最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多层的高大楼阁。在战国(公元前年)和秦、汉时期,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高楼大阁层出不穷。秦二世(公元前前年在位)所建的云阁,“其高欲与南山齐”。西汉时期有一种“井楼”,用大木累积而成,可以高到“五十丈”。还有许多崇台高阁,层楼巨观,莫不是竞相向高空发展。那时争相竞筑高台楼阁已成风气。从考古发掘的汉代明器和壁画、画像砖中,也可以看到楼观高阁的情况。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一座武威出土的东汉陶楼,有五层,高而挺拔,跟文献记载中所描述的浮图非常相像。就连陶楼下的方城也与早期佛寺的制度很相似。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中,有九层木构高塔一座,高“九十丈”,塔身之上还有塔刹,又高“十丈”,一共高出地面“一千尺”,从京师洛阳百里以外就可以看见。塔刹上有金宝瓶,一个承露金盘三十重,还有铁链四条。塔身有四面,每层每面有三门六窗。门都是用朱漆漆过的。门扇上有九行金钉,一共有五千四百枚。门上又有金制的兽面门环。每层的檐角下和金盘周围、铁链上下,都悬挂着金钟。塔上共有金钟一百二十个。每当深夜风高的时候,金钟齐鸣,响亮的金钟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得见。 从上面这一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永宁寺塔完全是一座九层高的木构方形楼阁,只是在顶上加了一个华丽的塔刹而已。三国(公元年)时的徐州浮图祠塔“垂铜盘九垂,下为重楼阁道”,也是这样的楼阁式塔。木构楼阁式塔由于火灾、风雨等的侵袭以及历史上的灭佛事件,多已被毁,现仅存辽代(公元 年)的应县木塔等很少几处。 隋、唐以后,建塔材料转向砖石,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 一,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明显地表现出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一层的高度。一眼看去,塔身就是一座高层的楼阁。 二,每层塔身均以砖石制作出与木构楼阁相同的门、窗、柱子、额枋、斗拱等部分。其形制与木结构相仿佛。 三,塔檐大都仿照木结构塔檐,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陇等部分。砖木混合建筑的楼阁式塔,出檐更为深远,平座、栏杆等均与木构一样,只是从砖体塔身内挑出,而不是从木梁柱内挑出而已。 四,塔内部均有楼层,可供登临伫立或向外眺望。塔内有砖石或木制楼梯,供人上下。楼阁式塔的搂层,一般均与塔身的层数相一致。一些有暗层的塔,内部楼层较塔身外观层数还要多。这是与密檐式塔相区别的特征。密檐式塔与此相反,外部檐多而内部楼层少。 我国早期楼阁式塔的实物虽已不存,但是我们还可以从丰富的壁画、石刻中,找到形象的实物。例如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处,都有许多北魏、隋、唐时期的楼阁式塔的图像、绘画与雕刻。云冈石窟中第一窟和第二十一窟的塔柱,形象逼真,可以说是北魏时期楼阁式塔的缩影。 唐代以后的楼阁式塔,由于采用砖石砌筑,留存的实物已非常丰富了。著名的如长安玄类墓塔、大雁塔、苏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广州六榕寺花塔、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定州料敌塔、银川海宝塔、承天寺塔等等,数量很多。除了大型的楼阁式塔外,还有许多小型的石刻楼阁式塔和铜铁铸的楼阁式塔。它们虽然内部不能登临,但是其外观却非常忠实地按照木结构楼阁的形式,刻制或铸制出楼层、门窗、柱枋、斗拱、塔檐等结构部分。例如杭州灵隐寺双石塔、闸口白塔、当阳玉泉寺铁塔、镇江甘露寺铁塔等等。 2.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也是较多的一类。它们的特点是: 一,塔身呈亭子状,外观多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等。 二,多为单层,有的在顶上加建一个小阁。三,塔身内设龛,安置佛像或墓主人的塑像。亭阁式塔在中国起源也很早,几乎与楼阁式塔同时出现。平民百姓出资修建的佛塔和高僧墓塔,多采用这种形式。现存具有代表性的亭阁式塔有:山东历城四门塔、长清灵岩寺慧崇塔、山西五台佛光寺祖师塔、运城泛舟禅师塔等等。自宋代以后,由于花塔以及覆钵式喇嘛塔的兴起,亭阁式塔逐渐衰落,和尚坟大多采用了喇嘛塔的形式。 亭阁式塔现存的实物,大多是砖石结构的。早期的木构亭阁式塔已很少保存了。敦煌石窟前的一座木构亭阁式塔为宋代建筑,是一个珍贵的例子。 密檐式塔 这种塔是古塔中较为高大的一种,其高度、体量均与楼阁式塔差不多。但是它的外檐层数最多,在中国古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特征是: 一,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 二,第一层塔身以上,各层檐子之间的塔身,没有门窗、柱子等楼阁结构。有的虽开有小窗,但也仅是为了采光通气。 三,大部分不能登临眺览。 四,第一层塔身,是全塔的重点,佛教内容、建筑艺术都集中表现在这里,装饰雕刻比较华丽。 从密檐式塔的发展历史来看,辽、金以后,我国北方建造的密檐式塔较多,而南方仍以楼阁式塔为主。我国现存著名的密檐式塔有北京天宁寺塔、河北昌黎源影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等等。 4.花塔 花塔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着各种繁复的花饰,看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因此被称为花塔。装饰的内容由简到繁,各呈异彩。有巨大的花瓣,有密布的佛龛,有的雕饰或塑制出各种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神人,以及狮、象、龙、鱼等动物形象和其它装饰。有些花塔原来还涂有各种色彩,富丽堂皇,不愧花塔的称号。 花塔这种塔型的来源,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中国,塔这种艺术,从原来的朴质向华丽发展,从可供登临眺览向纯粹崇拜方向发展。从宗教的角度说,更增添了对佛的神秘、迷惑的成分。另一方面,受到印度、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寺塔雕刻装饰越来越多的影响。其结果,原有的一些实用价值的成分,例如登临眺览、导航指路等作用都失掉了,成了纯粹的艺术品。 从现存花塔实物中考察,早期的花塔是从装饰单层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成的。山西五台佛光寺的唐代解脱禅师墓塔,顶上装饰重叠的大形莲瓣,可说是开了先声,但其装饰程度还是比较简单朴实的。到了宋、辽、金时期,才算真正形成了花塔这种类型。现在保存的花塔实物不多,可能是由于当时建造得就少。据调查,全国现存花塔也不过十多处而已。 花塔这朵艺术之花,只是开放在宋、辽、金二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到元代以后逐渐濒于绝迹。5.覆钵式塔(喇嘛塔) 印度的堵波传入我国之后,和我国的楼阁、亭子等结合,创造出了中国式塔,它原来的形象反而被溶化掉了。到元代,堵波才又从尼泊尔传入内地,大事兴建,成了古塔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类型。因为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所以又称为喇嘛塔、藏式塔。 覆钵式塔的特征非常明显,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在其上安置高大的塔刹。覆钵之下,建一个庞大的须弥座承托。半圆形覆钵还基本上保存了坟家的形式。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喇嘛塔,是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为尼泊尔的匠师阿尼哥所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北海琼岛白塔、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等是我国现存著名的大型喇嘛塔。

  6.金刚宝座式塔 属于佛教密宗的塔,主供五方佛。 从现存的实物看,金刚宝座塔在我国大多是明朝以后修建的。但它的形象,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北朝绘制的敦煌壁画、山西朔州祟福寺内保存的北魏兴安元年(公元年)刻制的小石塔等,均明显地表现了金刚宝座塔的形式。 五台南禅寺大殿内的石刻小形楼阁式塔,高仅五十一厘米。从塔的形制看,大约与大殿同为中唐时期的作品。塔为四方形楼阁式,下面刻作一个四方形台子,台子的四角各刻圆形亭屋一个,与主塔构成五塔的形式。这种小圆亭屋,是表示僧侣们禅修的建筑,有坐化其内之意,可作为塔来解释。因此,也具有金刚宝座五塔的形式。 现存金刚宝座式塔的实物不多,全国大约只有十多处。著名的有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湖北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山西五台圆照寺金刚宝座塔、甘肃张掖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西黄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舍利塔等等。此外还有一些采用了五塔形式的建筑物,例如四川峨眉万年寺砖殿、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等,只是下面的座子变化成了别的建筑物,上面五塔仍属这一类型,可以称作这一类塔的发展或变异吧。7.宝箧印经塔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塔。五代时期吴越王钱椒,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好似一个宝箧,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又叫阿育王塔。又因其大都为金属铸制,外涂以金,故又称金涂塔。这种塔的形式,不仅在中国发掘出不少,而且远传日本。 宝箧印经式塔原来是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塔刹的形式。例如云冈五窟中北魏时期的石刻塔,济南历城四门塔的顶子,就是这种样子。唐、宋时期取了这一部分作为寺庙或塔基地宫内贮放舍利之用。在宋、元以后,一些寺庙中又修建了在露天的石塔,但其尺度也较小,并有所发展。例如浙江普陀山普济寺的多宝塔,发展成三重塔。北京西山灵光寺和尚塔,也采用了这种形式,并对塔座部分作了改进。 现存的这种塔型的实物,分作小型的和大型的两种。小型的为寺庙中贮存舍利或埋于塔下地宫内贮存舍利之用。一个地宫内有时出土几个、十几个,均为铜铁馏金铸造。金华万佛塔一次就出土了十五个。安徽省博物馆所藏年从塔基出土的一个此种类型塔,保存非常完整,铜铸馏金,金光闪耀,是名副其实的金涂塔。大型的塔大多在寺庙院内,例如广州光孝寺,潮州开元寺等寺院中,尚保存了不少。 8.过街塔和塔门 过街塔,顾名思义,它是建于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塔门与过街塔基本相同,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有些过街塔下,可以通行车马行人,而塔门一般只容行人经过,不行车马。 过街塔的建筑造型,也是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城关式建筑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因此曾经有不少人把这种塔称为“关”。例如北京居庸关的云台,它本为一个过街塔的塔座,后因塔废座存,人们便把塔座说成是居庸关了。江苏镇江的过街塔,在几百年以前就有人把它称作“昭关”,并且还当作塔的名字刻在门洞上。在佛教的宣传上,过街塔可以算得上是一大发明。它把过去佛教宣传的礼佛念经,要费尽很大心力的苦修、苦练、苦拜的教条完全解放掉了,而给信佛礼佛的人大开方便之门。修塔记上就这样说,修建这样的塔就是让过往行人得以顶戴礼佛,凡是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向佛行一次顶礼了。这是因为塔在上面,佛也就在上面。这对佛教徒来说,不用进庙焚香跪拜,只从塔下走过就行了。这是多么方便的信佛行为啊! 过街塔和塔门,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的。由于元朝大兴喇嘛教,大建喇嘛塔,所以过街塔和塔门上的塔也大多是喇嘛塔。现存的过街塔不多,著名的有北京居庸关过街塔等。原来在居庸关云台上有三座并列的喇嘛塔,元代诗人葛罗禄乃贤就曾有“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的记载。镇江的云台山过街塔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它横跨于从前通往长江码头的通衢之上,下面是石制门框楼子,上建一个小型喇嘛塔。从建筑形制上看也是元代的建筑。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外,建有不少塔门,有一孔的和三孔的。门上的塔,有单塔或三塔、五塔并排着。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和北京颐和园后山香岩宗印之阁四周的塔台,台下也开券门,以表示人行其下可以顶戴礼佛之义。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古塔发展的历程中,除了上述的八种主要类型外,各地区、各民族又创造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古塔。例如山东历城的九顶塔、神通寺的阙式塔、辽宁义县万佛堂的圆筒塔等。此外,我国各地还有钟形塔、球形塔、笔形塔、经幢式塔以及高台列塔等等。 除此之外,在我国还有把几种形式的塔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古塔:有的在楼阁式培上再建覆钵式塔,有的在覆钵式塔上建一楼阁式塔,也有的把楼阁式、密檐式和覆钵式塔的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塔,等等。北京云居寺北塔、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甘肃兰州白塔山白塔、山西五台显通寺铜塔等,就是这样的例子。五、古塔的五种基本功能 古塔或者说佛塔,原本是埋藏佛舍利的建筑,以后又发展为埋藏高僧的遗骸,或者供奉佛像。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中,随着我国古塔建筑的发展,古塔的这种功能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有的古塔除了埋藏舍利、供奉佛像,还兼有望、赏景的功能。同时,也有一些古塔就纯粹是为了别的用途而修建的,没有一点儿佛教的意味。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人们把一些孤高挺拔的建筑物也以“塔”来命名,例如水塔、钟塔、跳伞塔、电视塔等等。但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从基本功能来看,这些被称为塔的建筑物,已经和古塔特别是佛塔,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了。我们只能把它们列入现代建筑的范畴。 从我国古塔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基本功能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1.埋藏、保存、供奉舍利。这是古塔最原始、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得到了许多舍利。弟子们为了保存这些舍利,便创建了堵波——塔。佛教信徒们在传播佛教教义的时候,除了利用佛经、佛像之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塔传教。因为,塔中供奉着佛舍利,而舍利又是佛教最崇高的圣物。舍利的所在,就是佛的所在。所以,对塔的顶礼膜拜就是对佛的顶礼膜拜。由此可见,塔在佛教中的位置是多么的崇高。 为了促进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经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别收存着释迦牟尼的舍利,并送往世界各地供奉。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人们不但建塔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就是高僧圆寂火化后的遗骸,也作为舍利建塔供奉。北京大觉寺的迦陵禅师塔、戒台寺的法均禅师塔、河南登封法王寺的净藏禅师塔、山西五台佛光寺的祖师塔、运城报国寺的泛舟禅师塔等,就是这样的舍利塔。建塔埋藏、保存、供奉舍利的方法,不但佛教使用,道教也借用了。按理说,道教并不主张入土埋葬,而是宣扬羽化成仙的。但是,由于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宣扬儒、释、道三教合一,例如浑源悬空寺中就同时供奉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的神像。道士死后也开始选用佛教建塔埋藏的方法了。从今天尚存的实物来看,道士墓塔数最不多,其形式和佛塔也没有什么差别,仅仅是照搬照用而已。 2.观察敌情。古时候没有气球,没有飞机,更没有卫星之类高空侦察工具,人们只好利用高山、大树或其它高突的自然物,来观察敌情,或是修建烽火台、敌楼等,作为望之所。然而高山、大树不是随处都有敌楼、烽火台的建筑也都不高,不是那样理想。塔这种建筑物,不但高,而且可以隐蔽、住歇,作为观察敌情以至防御射击之所因此,军事家们,其中有的也是佛的信士,把它看中了。河北定州的料敌塔就是以供奉舍利为名,而实则以观察敌情为目的修建起来的望塔。今河北定州,正是当时北宋(公元年)与辽(公元年)交界处,时常与辽方发生冲突。北宋守将们为了观察辽方的军情动态,决定在城内的开元寺修建一座舍利宝塔。为了显示隆重,特由北宋皇帝真宗赵恒(公元年在位)下诏修建。表面上似乎是在敬佛,但从塔内现存的数十方宋代碑刻中可以看出,许多捐款人都是镇守边境的将领和武职官员。这座塔修了五十多年(公元 年)才完成塔成之后,即取名为料敌塔。直言不讳,连舍利之名都省略了。为了更好地发挥观察敌情的作用,工匠们把塔的高度修到了当时工程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共高八十四米余,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古塔。现在当人们登上塔顶,极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川形势尽收眼底,可见当初它的料敌效果是多么显著。 山西应县,历史上也曾是辽与北宋交界处,当时称作应州。北宋王朝的杨家将经常攻打辽方。现存的应县木塔,是辽朝用来观察宋方军事情况用的塔,只是塔名还称为释迦塔。 许多军事城镇的古塔,都起着望敌情的作用。陕西的榆林,是明代(公元年)长城防御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是榆林镇总兵官的驻地。镇城的旁边有一座凌霄塔,高踞山冈,便于望。其塔内结构,内窗形式均设计成防御工事一般,便于射击和防守。另外,宁夏银川的西寺塔、陕西延安宝塔、山西偏关凌霄塔等,在历史上都曾经起过望和防守作用。 3.登高赏景。这是我国古塔用途的发展中,最早出现而又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国塔之所以出现这一用途,主要是与我国的楼阁相结合才出现的。我国的高层楼阁,本来就具有登高眺览的用途。按照楼阁形式修建的古塔,同样也具有了登高眺览的功能。北魏灵太后胡氏在洛阳永宁寺塔完工之后不久,即于神龟二年(公元年)八月,“幸永宁寺,躬登九层浮图”。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佛塔就具有了登临眺览的用途。唐、宋以后,登塔游览之风更为盛行。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人学子们追求向往的一桩美事。当时考中进士的学子,都要到大雁塔游览,登高极目,舒展胸怀,还要在塔下题名纪念,刻石长存。达官显宦、文人学士们也都喜欢登塔和题名,并且把它当作一件荣誉的事情。 盛唐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相遇,携手同登栖灵寺的九级浮图,并且各自留下了优美的诗篇。 为了更好地发挥登高眺览的作用,古代造塔工匠们运用聪明智慧,对塔的结构作了许多的改进。例如,把塔内的楼层、楼梯尽量修造得便于攀登和伫立,门窗开口尽量宽敞,特别是每个楼层,使用平座挑出塔身之外,形成周绕回廊,设立勾栏,人们可以走出塔身,在游廊上凭栏眺览城镇面貌、山川景色。 4.导航引渡。由于古塔大都是高耸挺立的建筑物,所以人们又把它作为导航引渡、指示津梁的标志。 在我国江河岸边,海湾港埠以及长桥古渡等地方,很远很远就可以看到巍巍宝塔耸立高空。有许多古塔,已经成了某一港湾码头的重要标志。福建福州马尾的罗星塔,在世界航海地图上,早已被列为重要航海标志之一。著名的浙江杭州六和塔,正位于钱塘江转折处的江岸上,白天航行至此,远远即可知道快到江海转折处了。到了晚上,黑夜茫茫,更需要有个标志,以明方向。古代文献上记载:“海船夜泊者,以灯塔为指南。”浙江海盐资圣寺塔,“层层用四方灯点照,东海行舟者,皆望此以为标的焉”。净土寺塔,“燃灯至晓不灭,江海道途之人,望之以为号”。上海青浦福田寺建塔的目的,就是“建塔标灯,以为往来之望”。福建泉州海湾岸边的姑嫂塔、六胜塔,都是航海的重要标志。安徽安庆的迎江寺塔,屹立长江转折处,白天远远就可看到。塔身上有灯龛数百,晚上燃点起来,照亮了滚滚长江,有“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竞航”的诗句。在不少江河的急流险滩,深湖巨浪之处也建有塔,也同样起着导航的作用。 指示津梁、标明大道,古塔也是很好的标志。在平川旷野之中,人们远远地看见了桥头的高塔,就知道从那里可以过河,不致绕道。桥头塔有的是单塔,有的是双塔。它们也装饰了桥梁。福建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江苏苏州宝带桥等等,桥头都有非常雄伟优美的古塔。由此可见,我国古桥两端建造的高塔,历来都是古桥所在的明显标志。 5.美化风景。这是我国古塔的一项重要功能,自古有之。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装点河山,美化风景的塔就直截了当地兴建,连佛的名义也不借用了。大量的风水塔、文风塔、文星塔、文昌塔不断出现。在陕西韩城县有一个文星塔,建于明代。明朝冷崇《创建文星塔记》对建塔的目的说得非常清楚。其中说道:自古以来那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区,虽然自然的风景占了一半,而人为的加工也要占一半……杨公来我县为官,上任后就游览了韩城县的山川名胜,对韩城的风景非常喜爱。但是感到有所不足的是东北方向的山峰还不够耸拔,于是与本县乡绅人士们商议,修建一座浮图(风水塔)来弥补它。塔上塑了一个魁星像,塔北建了一座文昌庙,于是风景更加完美了。我们从这一创建塔记中可以看出,除了袭用一个佛塔的旧名“浮图”二字之外,再也找不出佛的痕迹。像这样为了美化风景而修建的古塔,所在皆是,不胜枚举。古塔已经成为风景名胜区不可缺少的内容了。 我国的古塔,不仅点缀了大好河山,而且有许多造型优美的古塔,还成了各地、各市的标志。北京的北海白塔、杭州西湖的保 塔、西安大雁塔、延安宝塔、应县木塔、定州料敌塔、开封铁塔、南京灵谷塔、泉州石塔、广州六榕寺花塔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古塔和美景已经密不可分。六、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我国现存的主要古塔木塔应县木塔 能够用来修建古塔的材料是很多的。从历史文献和现存的古塔实物来看,凡能用来修建城垣、宫殿、坛庙、桥梁和民居的材料,都可以用来修建古塔。木塔、五塔、砖塔、砖木塔、砖石塔等,不但历代修建了很多,今天尚存的实物也不少。至于铜塔、铁塔、陶塔、瓷塔、琉璃塔以及金塔、银塔、象牙塔、珍珠塔、金银珠宝塔等,在历史上均有建造,而今天也有实物可寻。从古塔的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最早用于修建古塔的材料是木料。从东汉到南北朝,是我国木塔建造的高峰时期。到了唐、宋、辽、金时,砖、石被大量地用来建塔。从宋代开始,色彩鲜艳的琉璃构件已经成了建塔的一种新材料。宋代的铁塔、明代的铜塔,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精品。金塔、银塔、象牙塔、金银珠宝塔等,虽然其体量比砖塔、石塔、木塔小得多,但其价值却并不比它们小。土塔虽然造价不高,但因容易受到雨水的冲刷而易遭损毁,保存至今的实物并不算多,所以也非常宝贵。 下面,我们就按照建筑材料分类,把我国现存的主要古塔向读者作一个概括介绍。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年),修建在一个石砌高台上。台高四米余,上层台基和月台角石上雕有伏狮,风格古朴,是辽代遗物。台基上建木构塔身,外观五层,内部一到四层,每层又有暗层,实为九层。塔高米。塔刹高。塔的底层平面呈八角形,直米,为古塔中直径最大的。底层重檐,并有附阶。塔的第一层南面辟门,迎面有一高约米的释迦像,门洞两壁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门额壁板上所绘的三幅女供养人像尤为精美。这些佛像、壁画为辽代风格。 在第一层的西南面有木制楼梯。自第二层以上,八面凌空豁然开朗,门户洞开,塔内外景色通连。每层塔外,均有宽广的平座和栏杆。人们可以走出塔身,循栏周绕,环顾应县市容,恒岳、桑干尽收眼底。 近千年来,木塔曾经过了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文献上记载,元顺帝时曾大震七日,塔屹然不动。近年来的河北邢台地震、唐山地震、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等都有波及,但木塔没有受到任何损害,说明它的抗震能力很强,反映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成就。 年以后,为了保护这一木构奇迹,人民政府多次派专家进行勘查研究并进行了加固维修。在年的维修工程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采药图和经卷等,均系辽代原物。经卷有手抄本和辽代木板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三十余米。经卷年代较早,有统和八年(公元年)、二十一年(公元年)、咸雍七年(公元年)的,部为国内外所罕见。正定天宁寺木塔原名灵霄塔,因其上半部全为木构,所以俗称木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城内隆兴寺之西,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唐咸通无年(公元年),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但从现存的实物形制分析,此塔应是宋、金时代的建筑。元、明、清及以后的修缮,仅为小型维修,整个建筑还是宋、金原物。 塔为八角形,九层,高四十余米。塔的下四层为砖砌塔身,木构塔檐,下三层斗拱和二、三、四层平座也用砖砌。五层和五层以上塔身全部为木构。队第二层开始,各层高度急剧递减,五层木构部分的高度急减,外部轮廊也急剧收杀,使整个塔的造型给人以稳定柔和的感觉。塔刹为铁铸。 此塔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保存广塔心柱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早期木塔中屡见不鲜,但实物现多已无存。这一木塔的塔心柱,虽由于是半木塔的原因,未能一插入地,但还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形式,难能可贵。宁波阿育王寺木雕舍利小塔存于浙江宁波市鄞县宝幢镇阿育王寺内,属于宝箧印经式塔。 此塔不高,仅几十厘米,但历史悠久。相传晋泰始到太康年间(公元年),有一个名叫刘萨诃(或称刘萨垂、慧达)的人,从地下挖出一个青色小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塔刹是工重相轮,塔的四面都有雕刻,似石而非。塔内有悬钟,里面藏着舍利。并说这个塔就是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 宁波阿育王寺木雕舍利小塔里面藏的就是释迦牟尼的舍利。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年)就地建亭供奉此塔。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年)始在这里建立寺院,梁普通三年(公元年)赐名为阿育王寺。寺内专门有一个高米余,重檐琉璃瓦顶的舍利殿,以保存此塔。舍利殿内有石舍利塔一座。石塔内又有七宝镶嵌的木塔一座,再里面才是这个小舍利塔,真算是保护珍藏备至了。小木塔确也与佛经传记上所说的有些扣似。塔身雕刻系印度风格,与钱淑所造八万四千宝箧印经塔极为相似。它是五代、北宋所造,还是真的从地衫挖出来的,不得而知。敦煌老君堂慈氏塔此塔位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前,属于亭阁式塔,建于北宋时期。 塔平面呈八角形,直径米,单檐攒尖顶。总高约米。塔下是一个八角形的基座,上建木构塔身。塔身完全是一个木构八角亭的形式,外绕以围廊。廊内的塔室,正南面辟门,内为方形穹隆顶小室,中塑慈氏像,壁画彩绘文殊、普贤像。室顶藻井为圆形、绘团龙,塔门口隐塑双龙。 塔的木结构比例硕大,而且还有很多特殊之处。例如用材的高宽比例为,较宋代《营造法式》规定还略高。拱端卷杀呈反曲线形,角昂上隐刻华拱等,均为其它木构建筑所少见。此塔的塔顶不用瓦,而是全部用泥。塔室的墙壁也用泥抹。因沙漠中雨水稀少,所以保存了一千多年尚很完整,甚为难得。 塔的构造虽为木和泥混合构成,但主要的还是木结构,仍应归入木塔之内。它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早期木塔实物。张掖木塔位于甘肃张掖市原万寿寺旧址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创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年),以后多次重修。清末年木塔被大风吹毁,年重建。 木塔为八角形,儿层,高米。塔下为一方形台基,边 米自第一层到七层采用砖壁,外檐为木构。

  八、九两层全是构因此可以说。此塔是一座半木构塔。其木构成分,较正定木朝长木塔更少一些,但在全国范围来说,也属稀有了。塔的面宽和层高,逐层收减。各层的门窗位置交互变换。第一层东西辟门;第二层东西辟假门,南北辟假窗;第三层四面辟门,开月形窗;第五层东西辟门,南北辟假窗;第六层四面辟门;第七层无门,南北开月形窗。假窗上雕有花饰,门上有横匾题字。第一层东门匾上题“登极乐天”,西门上题“入三摩地”。整个塔的外观稳重而玲珑。土塔敦煌莫高窟顶土塔位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山顶上,属于亭阁式塔。此塔建于北宋。 塔下是一个简单的方形台座,宽9米,无装饰。座上建四方形塔身,下底米见方,向上有明显的收分。塔身上覆以土顶,用土坯挑出叠涩短檐。屋顶作四角攒尖式,其上冠以方形塔刹,共高米。塔身正面辟门,面向三危山,与石窟的朝向一致。 在塔身的内壁,还保存有精美的塑像和壁画,可与洞窟内的壁画相比美,可能也是那时画洞窟壁画的画家们同时绘制的。从壁画的风格看,也是北宋时期的作品。 像这样的土塔,建在缺石少木的地方,只有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才能保存到现在敦煌城子湾花塔位于甘肃敦煌莫高窟旁,属于花塔的类型据推断,此塔建于宋代。 塔的内部全用土坯砌筑,外涂以草泥,表而抹以细泥,并塑制出各种装饰塔的平面为八角形,有高大的须弥座,座上建八角形单层塔室塔室上面建高大的宝装莲花塔身,望之极似巨大花束之柱宝装莲花的中间砌出小塔龛及佛像宝装莲柱上是塔刹塔刹的形式也很特殊,在最上一层莲瓣上有单层方塔一个在方塔上可能还有相轮、宝珠之类的尔西,可惜现已残坏了 塔室东面开门,其余三面做成假门的形式。拱券式的门顶上有焰光装饰,为隋、唐石窟龛门的风格,并受到外来影响。门顶两旁用泥塑出双龙戏宝的装饰,极为生动精美。塔室每个转角处塑出八角柱子,柱间隐塑人字形斗拱承托塔檐。从斗拱的卷叶形式来看,的确是隋、唐以后的作品。敦煌王道士墓塔位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对面,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年。按照一般常规,道人死后建塔已是稀有,而用这种喇嘛教形式的塔型更属罕见。 王道上姓王名圆,湖北麻城人,出家后云游到了敦煌。这位道士窃据了这处佛教胜地的管理权,前后达三十多年之久。他发现了藏经洞,把珍贵的经卷文书贱价卖给外国人,给我国民族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其重大的损失。当然,他对敦煌莫高窟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他没有大量破坏壁画,把出卖文物的钱,用来修建了一些窟前的宗教建筑。但是,拿他的功过相比,是功不抵过的。 墓塔的形制虽为喇嘛塔,但有时代和地区的特点。塔的下面是一个四方台座,座上建八角形的塔座。塔身瘦长,与一般覆钵形塔身相比完全不同,好像一个瓶子一样。塔身的上面立一圆筒形的小亭,亭上置三重瓜棱的刹顶,与一般的佛塔塔刹也有所不同,说明修塔工匠在设计时,还是考虑到佛教与道教之间的差异的。喀什摩尔佛塔位于新疆喀什市城郊一座故城遗址内,属于覆钵式塔。据推断,此塔是唐朝以前的遗物。 塔用土坯砌筑塔座由三层平台组成,上置巨大覆钵,惜塔顶已残,刹的形状已无从得知。这是中国现存古塔中保存印度堵波式塔原始形式最早的一座实物。吐鲁番台藏塔位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村,属于宝箧印经式塔。此塔至迟建造于公元六、七世纪时的高昌王国。 塔全部为黄上夯筑,平面为四方形,底边长米,高约 吐鲁番台藏塔 米。塔下是一个方台,四角以土筑成方形台柱,正中为方塔。塔顶为一圆刹,已残。塔身的四面,原来均有洞龛,龛内尚残存有壁画。从台藏塔的形式来看,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刻和壁画上早期塔刹,以及四门塔塔刹很相似。在塔的实物中,这是很早的例子。所谓阿育王八万四千塔究竟是怎样的形式,在印度也难找到,而在中国尚还可以探索到一些线索。台藏塔年代很早,是非常重要的实物石塔白云观恬淡守一真人塔位于北京广安门外白云观后院内,属于亭阁式塔。此塔建于清雍正三乍(公元年)。塔用石头雕刻而成。下面是一个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之上覆盖着三重檐的屋顶,通高约十米。此塔逼真地模仿了木结构建筑形式,屋檐的椽子、飞头、瓦垄、脊兽以及球纹隔扇窗等,都雕刻得和木做的一样。此外,塔上还雕刻了道教的八卦图案,还吸收了喇嘛教寺庙上常用的密叠斗拱作为装饰,非常稀罕。 此塔是道教塔中的一件精品,同时也是清朝早期的一件珍贵艺术品。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西郊香山东麓碧云寺内,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公元年)。塔用汉白玉石砌成,通高米,这是全国现存最高的一座金刚宝座塔。塔下有一个片石高台,有石阶从正面盘旋上达台顶。塔身建于高台正中,为一方形台座,南面正中有拱券门。门内两侧有石梯自座内上达座顶。座顶上分立五塔,而正中一塔又为一小型金刚宝座塔。小座上又分立五塔,这是此种形式塔中罕见的例子。在这座金刚宝座塔的塔身上,满刻着各种佛像、菩萨像、天王力士像,以及龙、凤、狮、象等各种动植物图案,真是一件大型石刻艺术品。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居庸关过街塔座位于北京居庸关关城之内,是一座大型过街塔的塔座。这座过街塔建成于元代至正六年(公元年)。初建的过街塔座上原建有三座喇嘛塔。后来,塔在地震中被毁,又先后兴修了佛教寺庙,到清代康熙四十一年(公元年),佛寺被毁,仅余塔座,直到今天。 塔座用汉白玉石砌成,高米,下基东西长米,南北深米。台顶四周安设石栏杆和排水龙头。台下正中开一南北向券门,可通车马券顶的形式为半六边形,像“八”字的形 居庸关过街塔座状,还保留了唐、宋时期城关门洞的形制。 在门洞内和券门两端的券面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并用汉文、梵文、藏文、八思巴文(新蒙文)、维吾尔文和西夏文等六种文字,刻着佛教经咒和《造塔功德记》,十分珍贵。 这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且又有确切年代记载的过街塔座,非常少见。房山静琬法师墓塔位于北京房山区云居寺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辽大安九年(公元年),塔用石料雕刻而成八角三层。这是云居寺开山始祖和石经的首创者、隋代大法师静琬的墓塔。云岗石窟中的石塔和塔柱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面公里处的武周山云岗石窟内。有楼阁式塔、亭阁式塔,也有塔柱;既有浮雕的,也有立体的。这些塔和塔柱,大多开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年)到太和十九年(公元年)。 第一窟中的双层楼阁塔柱,是仿照低层楼阁建筑雕凿的。该塔柱立于石台上,中部雕出平座,平座的四周雕凿出凌空柱子,是珍贵的早期实物。 第六窟的中心塔柱,分作两层,上层四角又雕出凌空的塔柱。塔柱为四方形九层楼阁式。塔身每面三个佛龛,表示三间。塔身的四隅又有凌空柱子撑托,每层塔檐挑出深远,酷似木构楼阁。 第一窟东壁上的浮雕亭阁式塔,是我国早期该种塔形的形象资料。第二十一窟中的塔柱,方形、五层、楼阁式,比第一窟的塔柱更高大。塔柱每面以柱子分为五间。柱子上承托着额妨、斗拱,挑出深远的塔檐,宛如一座木结构形式的高塔。此塔柱开凿于公元六世纪。呼和浩特席力召图白石塔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石头巷席力召图东南隅,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 年)塔全部用汉白玉石砌筑,总高米许。塔下须弥座雕刻精美。座子四角立有凌空五刻龙柱,为喇嘛塔中所罕见。座上砌四层石台,台上置覆钵式塔身,塔身上立石刻“十三天”、华盖和仰月宝珠。塔身满布雕刻,遍施颜色,为石制覆钵式塔中的精品。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位于南京市栖霞山的栖霞寺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初建于隋代,南唐时期(公元年)重建。 塔八角五层,全部石砌,高米。塔的下部为一雕饰精美的须弥座,上刻仰莲三重,以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特高,上施密檐五层。 此塔塔檐挑出较远,带有楼阁式塔的意味。塔上的海水、鱼虾和佛像等雕刻图案也非常精美,十分可贵。镇江云台山过街塔俗称昭关石塔。位于江苏镇江市西台山北麓的五十三坡上,属于过街塔。此塔初建于元代,明代万历年间(公元年)局部修补。 此塔处于镇江至长江渡口的必经之道上。人们从塔下经过,就算拜佛一次,求佛保佑渡江平安。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过街塔,全国并不多见。扬州木兰院石塔位于江苏扬州市内的大街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初建于唐代开成五年(公元年),清代重修。此塔原在扬州木兰院内,南宋时期移至今址。 塔全部用石料建成,六角五层,仿楼阁式,高十余米。塔的基座较低,上面周绕石栏,栏板上分别雕刻着龙、凤、牛、马等图案。望柱上刻如意花纹。从雕刻花纹风格上看,均系明、清时期的作品。塔身从底层向上逐层收小,每层转角处刻制出圆形倚柱。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设拱门一个,其余各层皆刻小龛。石制塔檐刻出筒瓦瓦垄,檐角戗脊微微向上反翘,略具江南建筑风格。塔顶为六角攒尖式,上覆仰莲座,冠以葫芦形塔刹和宝瓶、宝珠。整个石塔造型稳重挺秀,为不可多得的一个古石塔。杭州灵隐寺石塔位于杭州市灵隐寺大殿月台两侧的庭院中,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年)。塔全部以白石仿木构建筑雕剖而成,平面八角形,高十余米。塔身上雕刻出门窗、柱子、阑额等木构形式,并刻有精美的佛、菩萨和各种装饰花纹。每层檐下刻出重重斗拱,挑托深远的塔檐,宛如木结构建筑。 此塔是吴越国王钱为纪念永明大师而建的。在所有宋代建筑中,它应列入最早的一批。杭州西冷印社石塔又名华严塔、西林塔。位于杭州市西湖孤山上。此塔建于近代。 塔全部为石制,高余米。塔上刻有《华严经》。此塔虽刻佛经,但纯属景点建筑。普陀山普济寺多宝塔位于浙江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济寺海印池的东侧,属于宝箧印经式塔。此塔建于元朝元统年间(公元年)。 塔全部都用五砌,平面呈四方形,三层,高二十多米。塔下为一高大的台座,四周有石栏围绕。台座上还有基座一重,也围绕石栏。三重塔身立于基座之上。塔身下还有须弥山形的底座。三层塔檐的形式与一般塔形不同,以三间平台栏杆围绕。塔顶作宝箧印经塔的形状,四角做成蕉叶形插角,是此类形式塔的一个发展。塔身的四面雕出佛龛和佛像。在塔下台座四周雕有佛、菩萨、罗汉像和供养人像等,雕工精美,均为佳作。湖州飞英塔位于浙江湖州市内。属于楼阁式塔。塔初建于唐代中和四年至乾宁元年(公元年),八角五层、实心。用白石构建。塔上刻有精美的佛像和各种花纹。北宋开宝年间(公元年)又在石塔 湖州飞英塔之外建造了一座木塔,将石培完全包裹起来。木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年),此塔被雷击毁。现存的内塔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年)后重建的,外塔则建于南宋端平年间(公元年)。这种塔外套塔的奇特建筑,十分罕见。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又名净光塔,俗称乌塔。位于福州市乌石山的东麓,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五代闽王王延曦永隆三年(公元年)。 乌塔全部用乌灰色花岗石砌成,八角七层,高米。每层檐子用巨石叠涩挑出三层,上铺石屋面,出檐深远,亭亭如盖,在砖石结构的出檐建筑中是相当可观的。塔身第一层开一道门,以上各层开两道门。不开门处均设佛龛,内置石刻佛像。在每层的转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角处置倚柱,下层各转角的倚柱均刻天王、力士等,生动有力,尚为原物。塔身内部,从第一层塔门内,可沿石梯盘旋上登,周览福州的市容景色 在塔下碑亭中,有一块《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的石碑,记载这个塔前身无垢净光塔的修建情况。 千余年来,此塔历代均曾有修葺,更换补配了不少石料,但塔仍保存了很多原来的佛像浮雕,是研究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历史和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福州罗星塔位于福州市东南公里处闽江与乌龙江合流处的罗星山上。此塔始建于北宋年间,明万历年间因地震毁坏,天启年间(公元年)修复。 塔全部石建,八角七层,高米。塔身上还保存有大量的灯龛,说明它是一座导航的灯塔,佛教的痕迹一点也找不出来了。莆田释迦文佛塔位于福建莆田县城南广化寺的东侧,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公元年)以前。 塔为仿木构石建筑,八角五层,通高米。 此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塔的外形稳重坚固,出檐深远而又玲珑。特别是塔内上下的石阶梯非常宽敞,塔内也很平坦空阔。每层塔外的平台宽大,人们登塔上下十分方便,有如一般楼房。这在全国砖石楼阁式塔中,别无一处。 第二,塔的须弥座和栏杆别具一格。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刻狮子滚绣球和牡丹花等图案,造型极为优美。束腰转角处和间柱处刻侏儒力士,作负重的姿态,表情也极生动。特别是须弥座四周栏杆与众不同,不用望柱和枋板式的栏杆组合,而是使用了较低的通连波涛云气纹图案的矮栏,使厚重的塔基,增加轻巧之感。第三,塔身的雕刻极为丰富。第一层塔身东西两面开门,其余六面设佛龛,龛内均有佛像。门和龛的两旁都雕有佛、弟子、菩萨、罗汉等。迦叶和阿难二大弟子,老少分明,形象逼真。第二层到第五层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门两旁雕有金刚力士,龛两旁雕有佛、弟子、菩萨像,尤以观音像丰满圆润,形象优美。各层塔檐先用巨石叠出两层,上置薄石板挑出,深远而又显得轻巧。挑出的叠涩巨石作成圆弧面,上刻凤凰、飞天和双翅羽人,还有各种奇花异草图案。这也是其它石塔所少见的。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塔名仁寿,东塔名镇国,分立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前面,相距约二百米。 仁寿塔修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年)。原是木塔,南宋绍兴乙亥(公元年)和淳熙年间(公元年),两次失火被毁,先后用砖、石重建。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年)。初为木塔。绍兴乙亥(公元年)灾毁。淳熙丙午(公元年)重建,宝庆丁亥(公元年)复灾……嘉熙戊戌(公元年)改建为石塔。 镇国塔高米,直径米,边长米。第一层塔身之下有一比较低矮的基座,为须弥座形式。座身上下,刻莲花、卷草各一层。八个转角处,雕有承托巨座的力士像各一。束腰部计壶门内刻佛传故事及狮、龙等动物形象幅。座上塔基周绕石栏杆。基座的四正面,各设踏步五级 塔身什作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几个部分。外壁四正面辟门,其余四斜面设佛龛。门侧刻天王、力士,龛两旁刻文殊、普贤及其他菩萨、天神、佛弟子等。有的三头六臂,手托日月,有的手持葫芦或执杖,形态极为生动。塔身每层转角处雕作圆形倚柱,制作特异,为一般白建筑上所罕见。每层塔身之外,均设有平座栏杆,构成周绕的外廊,人们可以走出塔身凭栏眺望,这是北厅砖石塔所少有的。仁寿塔高米。其形制与镇国塔基本相同。两塔的内部结构,与一般砖塔的盘旋式或穿心式不同,不把楼梯砌在塔壁或塔心柱上,而是忠实模仿木塔楼层的形式,在靠塔心柱的一侧留出方孔,以安设梯子上下。塔心柱为石砌实心柱体,没有塔心室,只是在正对塔门的一面设长方形佛龛,内置佛像。塔心柱体与外壁的联系,为内回廊楼层。楼层的结构是在内外挑出大石叠涩两重,上覆压排列石条,并有通长石梁加以联系。 塔刹的形式为典型楼阁式塔的金属塔刹,极为挺秀高拔。由于铁刹高大,在塔顶八角的垂脊上系铁链八条拉护,使之稳固。 这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泉州开元寺石塔位于福建泉州著名古刹开元寺大殿前院台两侧,属于宝箧印经式塔。此塔建于宋代,比仁寿塔还早一百年。

  塔全部石砌,下面是一个用块石砌成的方台,台厂覆有一束腰方座,座上置塔身。塔身四面雕刻佛像和佛传故事。塔刹相轮五重,顶已残,共高5米左右。从塔的雕刻和建筑风格看,塔刹已经过后代重修。台座上的塔身和浮雕尚为宋代原州开元寺石塔物泉州开元寺球形塔位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内。此种形式的塔出现于明、清时期。这是一座墓塔。泉州开元寺球形塔 此塔全部用石建造,最下是一个方形石台,台上置八角形须弥座座上再建一层图形仰莲须弥座,其上置球形塔身。塔身顶上覆以八角形塔檐,冠以五重相轮的塔刹。通高约四术。晋江姑嫂塔又名关锁塔、万寿宝塔。位于福建晋江石狮镇东南五里的宝盖山顶,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年) 相传在宝盖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小妹妹。他们和睦相处,以种地和打鱼为生。不料闽南大旱,无法为生。三人商议,哥哥漂洋过海到南洋去谋生,三年之内回乡团聚。哥哥去后,姑嫂二人每天都到宝盖山顶上去眺望海上归帆的踪影。为了能够看得更远一些,姑嫂二人每天都拣一块石头放在山顶上,经年累月,竟然成了一座高塔。人们为了纪念姑嫂二人的精神,把这座塔称为姑嫂塔。 姑嫂塔全部用巨大块石仿木构建成。平面八角形,直径米,占地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五层檐,高米。第一层的西面辟一拱券式塔门,第二层以上各有门洞两个。转角处的柱子断面作梅花形,柱顶刻硕大的栌斗,各层塔檐均以两层石块叠涩挑出,上铺石板屋面。在第一层的塔壁内,有石级层层上升。塔身外面有回绕石栏和走廊。人们登上塔后,可出塔观览海山景色。 塔的外形收分甚大,下大上小,看去有如“泰山稳坐”,台风再大,也休想伤害它。这也是它能保存近千年而仍健在的原因。七乐三峰寺塔位于福建长乐县城西南山顶,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造于北宋政和七年(公元年)。塔为八角七层、仿木结构石筑,高米。塔身各层刻有飞天、伎乐、佛传故事等精美浮雕。第一至六层,共有坐佛二百尊,为宋代作品,非常珍贵。三清山风雷塔三清山风雷塔位于江西上饶地区德兴、玉山两县交界之处的道教名山三清山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明代。整座塔身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放置在山顶中心区一块突起的自然山石上。塔为六角形,六层,高米。塔体虽然不大,但立于悬崖危石之上,与山石连为一体,既玲珑挺秀,又雄伟壮观。为使塔身与山石接触紧密,将山石凿平,内安榫卯加以固定。有趣的是,有意将塔顶宝珠分开雕刻,内穿铁榫,使之可以转动,增加了神秘色彩。 相传塔是三清山开山祖师王建墓时为避风雷等自然力袭击而建的。从塔的造型来看,还保存了宋塔的风韵。历城四门塔位于山东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山坡上,属于亭阁式塔。 此塔建于隋场帝大业七年,即公元年。 四门塔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塔身的结构非常简洁,平面四方形,边宽米,通高 米。塔身四面正中辟门,门作半圆形拱顶。塔身上用石块叠涩挑出五层作为塔檐。挑出之石每层略有增大,使塔檐呈现内凹的弧线。在以后的不少唐塔中,还保存了这一做法。塔顶用石板二十三层向内收叠,成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塔刹本身就是一个历城四门塔宝箧印经塔的样子。下面是一个须弥座,上置蕉叶形插角,正中安设五重相轮的塔刹。这是单层砖石亭阁式塔常用的式样。 塔内正中砌硕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回廊环绕。塔室顶部以三角形石梁接于中心柱与外墙上,支托上层屋顶。在塔心柱的四面有石佛像四躯。佛像皆螺发高髻,结跏趺坐,面容生动,衣纹流畅。佛像座子上原有东魏武定二年(公元年)题刻,可能是后来从别处搬进塔的。 在我国现存的亭阁式塔和石塔中,这是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历城阙形塔位于山东历城柳埠神通寺塔林内,是神通寺住持成公无为大师的墓塔。此塔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年) 塔全部用石筑成,下面是一个石刻须弥座,上刻牡丹、葵、菊花等花草图案。座上置长方的碑形塔身。塔身上覆以石刻屋檐三重。屋顶为歇山式,瓦陇、垂脊、博脊等,完全是阙顶的形式。 此塔除了墓铭刻上无为大帅墓塔之外,什么佛教痕迹也看不出来。历城小龙虎塔位于山东历城县柳埠神通寺遗址旁的东山上 此塔为亭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形式创建于历域小龙虎塔唐开元五年(公元年)。塔全部以石雕刻砌筑而成,下为双层须弥座,座上置方形塔室,正面辟门。门两侧刻天王守护,门上刻龙虎浮雕,四隅角刻龙柱,皆为高浮雕,刚劲有力。塔室上出密檐七层。现仅存六层。通高三米余。长清灵岩寺慧崇禅师塔位于山东长清县灵岩寺塔林内,属于亭阁式塔此塔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年),是唐代灵岩寺有名的高僧慧崇禅师的墓塔。塔全部用石砌筑,高米。塔下为须弥座,座上砌四方形长清灵岩寺慧崇禅师塔塔身。塔身正而开门,其余三面刻出半掩假门。塔室也为方形,长宽各米,室顶作覆斗形。塔顷为四角攒尖式。塔檐用石板层层叠涩挑出。屋面也用石板层层内收铺盖。塔刹下部为叠涩基座,上置仰莲及宝珠。 塔门上的火焰形尖拱及雕刻极为雄劲有力的力士像,为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武汉石榴花塔位于武汉市龟山南麓汉阳公园内,属于楼阁式塔。 相传,宋时,汉阳有个三口人家,姑嫂之间时常因为侍奉老母发生口角。天,儿媳为了孝顺婆婆,杀了一只鸡,做好之后,还未来得及奉给婆婆,小姑的野汉子来了,他趁儿媳出厨房的时侯,把毒药放在鸡汤内。婆婆吃后身亡。野汉和小姑子串通,诬告嫂嫂毒死婆婆儿媳被定成死罪,无法申辩,含冤就死。临刑时她折石榴花一枝,插在石罅之内说:“如果真的是我毒死了婆婆,此枝即枯死如果是冤枉,不是我毒死的,此枝即复生,重发榴花。”其后,榴枝果然复生,枝繁叶茂,花红似火,果实累累。人们这才知道此案是冤案为了纪念儿媳,在石榴树旁建了这座塔。 塔全用青石砌成,六角,三层高4米。塔檐飞展,造型秀丽塔的第三层正面刻“石榴花塔”四字的匾额。塔身附有《迁移小志》石刻。在塔后和两侧,种植了四排石榴树。每当花开时节,榴花似火,为汉阳公园增添了一处风景点。武汉胜象宝塔原名大菩提佛塔。位于武汉市的蛇山上,属于覆钵式塔。 该塔建于元至正三年(公元年)。塔身石砌,塔高术。塔的外观分作须弥座、覆钵形塔身和塔刹三部分。须弥座为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别雕刻了极为精细的云神、水兽、莲瓣、金刚杵、梵文等装饰。刹座也作须弥座形式。刹身为相轮十三层,上刻莲瓣承托石刻宝盖,下刻“八宝”花纹。宝盖上的刹顶为铁制宝瓶。 此塔内为中空式,无地宫。塔室中曾放有石幢、铜瓶等佛教文物。武汉兴福寺塔又名无影塔。位于武汉市洪山宝通禅寺的西侧,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建造于南宋咸淳六年(公元年)。全部用石砌,内部实体,八角形,高米。塔的下部为一石砌须弥座,直径米。塔身四面辟假门,上面雕有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供养人像等,雕刻技法娴熟,形象生动,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作品。潮州开元寺石塔一对。位于广东潮州市开元寺内大殿前院入口处广场的前面。属于宝箧印经式塔。此塔建于明代,清代补修。塔为四方形,高米。下面是用三层整齐块石砌成的基座,上置简单的须弥座。塔座也为须弥座式,每面刻佛像四躯。塔身为一方形石柱,四面满布雕刻。塔顶四角,置蕉叶形插角。塔刹刻相轮五重,其下覆钵已经不存在了。邛崃石塔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位于四川邛崃县高兴乡石塔寺山门外,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南宋乾道五年(公元年)。 塔全部用红色砂岩砌筑,平面四方形,层,高米。塔下为素平的石砌基台,露出地面部分高约半米,边长近六米。基台上置双重方形须弥座,下大上小,雕有纹饰和佛龛。 第一层塔身方形,每面正中辟龛门,内供佛像。塔门上各有立匾一块,上刻“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的塔名,并刻有建塔年月和书写人的姓名落款。 此塔在高大须弥座上设附阶,为国内古塔所少见。在第一层塔身的龛门上,以石刻叠涩八层挑出,与附阶檐柱共同支托第一层宽大的塔檐。塔檐亦为石制,四角有反翘,表现了南方建筑的风格。 邛崃石塔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 第一层塔身以上,出密檐十二层,相距很近。塔檐均以石刻叠涩挑出。各层檐下,塔身都很低矮,仅半米许。每面刻出佛龛三个,内雕佛像。整个塔身的外廊,从第二层起到第六层,每层略有增大,而从第七层到第十二层则逐层收小,使之成为“梭柱”的形式,外观挺拔秀丽。塔刹为石制覆钵两重,上冠以石宝珠。建水文笔塔位于云南建水县城南四公里白水河拜佛山之顶。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年)。塔身全部用巨大青石砌筑,因其形似巨笔而得名。属于振兴文风,补山川形胜之不足的风水塔。此塔内部实心,外表无檐无柱、无窗无门,顶上亦无华盖、相轮、宝珠之类的塔刹形制。远远望去有如冲天柱表,与古埃及、罗马之纪念脾、柱相似 塔的平面为四方截角的八边形,高米。塔基的周长正好与高度尺寸相同,当系设计者有意安排。此塔的造型在全国古塔中尚无二处,堪称古塔之一绝,故有“不是浮图胜似浮图,中华宝塔古今无”之赞语建水文笔塔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塔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塔俗弥八宝压石塔。位于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户县草堂寺内,属于亭阁式塔。这是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舍利塔 全塔用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深灰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制而成。其下部承以山岳波涛,须弥座也为浪花波纹所组成,别具匠心。在以波浪形组成的仰莲盘上,置八角形亭阁塔身,刻出大门和直棂窗,其上覆以四出方形屋顶。屋檐下有阴刻的佛像、飞天,极为生动流畅。塔刹形制也具独特风格,在简洁的刹座上,刻出巨大的似莲瓣形花叶,来承托巨大的扁圆宝珠。整个塔的造型、雕刻,均雄健精美。释迦文尼得道塔甘肃省博物馆藏北凉石刻小塔一对。酒泉出土。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中。释迦文尼得道塔为北凉承玄元年造,相当于北魏始光五年(公元年)。 塔通高厘米,底径厘米,底部有一榫头。此塔基本上采用了喇嘛塔的形式,略有变化。整个塔形如圆柱状,但基本上仍然分作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的基座分为八角形和圆筒形两部分。八角柱部分高8厘米,每面分别刻着四男四女的天人形象,并按八卦方位排列。圆柱部分高7.2厘米,上刻塔名和《增一阿含经》中的部分经文与发愿文字。圆柱上即为覆钵形塔身,高9厘米,周围开八个圆拱龛,内刻坐佛像。塔身上部饰以巨大的重莲瓣八个。覆钵上有束腰形座子一环,有如后来喇嘛塔的塔脖子,高1.2厘米。再上置巨大的相轮七重,高 厘米。相轮的收分圆和,在塔刹中所占比例甚大,为早期喇嘛塔刹的特点。相轮上覆以扁平球形刹顶,厚仅4毫米。顶上当中阴刻北斗七星,为佛塔中所少见。 程段儿塔,是与释迦文尼得道塔同时出土的小塔。塔的形制与雕刻也基本相同,显然是同时期的作品。塔通高 厘米,底径厘米。与前塔稍有不同的是:一,塔的整个造型更为清瘦,覆钵形塔身上的佛龛有龛楣,并浅刻火焰宝珠三,塔身下刻仰莲。四,相轮上无四道垂线。五,塔上没有天文星象和八卦方位。砖塔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年)。 搭高米。塔下为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须弥座。座上置覆钵式塔身塔身的正面有壶门式焰光门,上刻梵文咒语。覆钵上置高大挺拔的塔刹。塔刹分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是一小型须弥座,俗称塔脖子。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宝盖,刹顶冠以仰月、宝珠。 据《大清会典》记载,塔上曾置信炮,并设有信炮总管,以为报警之用在塔前有个高台,上建琉璃小殿,名善因殿。殿的四周,嵌砌琉璃砖制小佛数百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称镇海佛,传为镇守北海之用。此殿与白塔结为一体,也是白塔的组成部分 北海白塔是北京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北京城内的一处观光胜地。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大街东口北侧,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初建于辽代,重建于元代至元八年(公元年)。据记载,妙应寺白塔为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修造。在此以前,这种形式的塔,尚是罕见。阿尼哥从尼泊尔带来塔的式样,并参加了修造工程 塔由基台、塔身和塔刹三大部分组成基台三层,上、中两层为须弥座,平面作“”字形,形似房屋的四出轩。在转角处有角柱,轮廓分明据近年修缮时所见,在须弥座的上层平盘挑出部分,均有巨大的圆木承托。这是增强砖石结构的需要。在须弥座式基台上,用砖砌筑并雕出巨大的莲瓣,外涂白灰,塑饰成为形妙应寺白塔体雄浑的巨型莲座,以承托塔身。塔身为一巨大的覆钵,形如宝瓶,也叫塔肚,外形粗壮稳健。刹座呈须弥座式,“”字形如四出轩式样。座上树立着下大上小、非常稳重的刹身,用砖砌成相轮十三重,也就是所谓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巨大的铜制宝盖,也称作华盖。宝盖四周悬佛像、佛字及风铎,状若流苏,远远望去亭亭如盖。 宝盖之上是刹顶一般佛塔的刹顶多作仰月或宝珠,而此塔刹顶仍做一铜制小型喇嘛塔,把堵波这种佛教信仰的标志作了极高的表现。在这个小喇嘛塔上还保存了一则元代的题刻,是研究此塔历史的重要史料。 年在维修妙应寺白塔时,发现塔顶铜制小喇嘛塔是由木刹柱将铜制构件分段套接的,塔内埋藏着乾隆所赐的僧冠、僧服、经书和多种文物。 在此塔宝盖之下,高悬着一对瓦刀和抹子,是多少年前修塔工匠们所留下的遗物 这是我国现存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覆钵式塔。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广安门外,属于密檐式塔。是北京现存建筑年代较早、体量又较为高大的一处古建筑。 天宁寺塔为公元年所建,当为辽末遗物。塔建筑在一个方形基台上,平面作八角形,共高米。塔的下部为一高大的须弥座式塔座。须弥座束腰部分刻壶门花饰,转角处有浮雕像。其上又有雕刻着壶门浮雕的束腰一道。座的最上部刻出具有栏杆、斗拱等构件的平座一周。 须弥座上刻有三层巨大的仰莲瓣,承托第一层塔身。第一层塔身四正面有拱门及浮雕像。第一层塔身之上,施密檐十三层。塔檐紧密相叠,下设门窗,几乎看不出塔层的高度。它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 每层塔檐递次内收,递收率逐层向上加大,使塔的外轮廓呈现缓和的卷杀形状。 现存塔顶的刹,是用砖刻的两层八角仰莲,上置须弥座,以承托宝珠。 塔为实心砖塔,内外均无梯级可登。 此塔自辽代建成以后,历代曾有修缮。但塔的结构和形状以及大部雕饰,仍是辽代原物。此塔的整个造型极为优美。须弥座、第一层塔身、十三层密檐、巨大的结顶宝珠,相互组成了轻重、长短、疏密相间相连的艺术形象,在建筑艺术上收到很好的效果。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盛赞此塔设计,称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清净化域塔位于北京安定门外两公里处,自成一个塔院。属于金刚宝座式塔。 此塔建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年),是为班禅六世建立的衣冠冢。塔建于三米高的五座上。塔的南北两面建石牌坊,上刻龙、凤、八宝和各种装饰花纹。塔座前两旁各有张口吐舌、长尾有翼的石兽一个。应是辟邪、这种石兽为中国古代宫寺、陵墓等建筑前所常用的自佛教传入之后,狮子的形象被大量使用,代替了这种石兽佛寺、浮图佛像之前皆用狮子以壮威。而此塔用石兽辟邪,可称是罕见之例。 塔座顶上四周有白石栏杆围绕,上建五塔。正中一塔高米许,为喇嘛塔式。塔的基础为八角形,分上下两层。下层雕刻有海水波涛和鱼、鳖、虾、蟹等动物形象。上层雕刻有凤凰、卷草、万字纹图案。基础上覆置八角形须弥座。座上满布动植物花纹浮雕,有双风、双狮、蝙蝠、莲瓣、云纹、卷草等图案。

  须弥座束腰部分八面分刻佛传故事,即所谓“八相”图,从佛的出生、修行到涅的概括传记。每幅浮雕的画面虽然尺度不大,但画面上的山石、房屋、树木以及人物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精细生动。束腰转角处雕刻力士八尊,除西侧一角力士穿鞋戴虎皮帽外,其余七尊皆裸身赤足,肌肉雄健,表现了力顶千钧的姿态。其上又建一八角形折角须弥座,四正面刻小型坐佛各八尊。再上即为覆钵形塔身。塔身正面刻一佛龛,内雕三世佛坐像。龛旁围绕塔身列八菩萨降。佛像及菩萨像的身躯形象是腰瘦、肩宽、外形清秀,为消代盛期喇嘛教佛像的标准形象。覆钵塔身之上为塔刹。刹座是一小型须弥座,承以莲座,上置“十三天”相轮刹身,再上置馏金莲花宝瓶刹顶,两旁并饰以镏金垂耳。这是小型金属喇嘛塔常用的装饰,俗称汾阳笠或范阳笠形,但在大型实物中甚为少见。 一般金刚宝座式塔的四小塔,或为楼阁式,或为喇嘛塔。此大塔四隅分建的四个小塔,又有所发展,采用经幢形状,但仍是密檐式塔的形式。塔幢高约8米,八角形,第一层塔身刻佛教经文,以上各层刻出塔檐塔身上刻菩萨像和仰莲瓣装饰。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位于北京八大处第二处灵光寺山,属于密檐式塔。是为供奉一颗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千五六百年的“释迦牟尼灵牙”而建的。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入灭”后,有两颗灵牙留在人间。一颗传到斯里兰卡,一颗辗转传到了中国。传到中国的这一颗是先到新疆,五世纪中又传到了南齐的首都,即现在的南京,隋朝时送到了长安,五代时传到了燕京,即今北京。辽代咸雍七年(公元年)八月将这一佛牙舍利供奉在专为它修建的“招仙塔”内 招仙塔在灵光寺的东南隅,是一座八角十三层砖塔。因塔砖上刻有佛像和佛塔等纹样,又被称作“画像千佛塔”。灵光寺几百年来一直为北京名胜,不幸于年被八国联军焚掠破坏,招仙塔也被侵略军用炮轰毁。事后,僧人收拾残迹,在塔基中发现了一个保藏佛牙舍利的石函。函内有一个沉香木盒,上有“释迦牟尼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甘三日记,善想书”的题记。北汉天会七年为公元年。此时已是辽应历十三年了。 灵光寺佛牙舍利塔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唯一的一座大型佛塔这座塔自年夏动工,到年春全部落成。塔高米,八角十三檐,与原来招仙塔的形制相似。塔下有一个台基,高 米、米见方下为高大的须弥座。第一层塔身特高,上施密檐十三重。塔刹采用了覆钵形喇嘛塔的形式。塔身内部分作七层堂殿。底层为一暗室,四周墙壁上镶嵌石刻碑记和经文,室外有石梯上达佛牙舍利堂。佛牙舍利即供奉在堂中的七宝金塔内以上六层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的佛像、经书和法物长辛店镇岗塔位于北京长辛店云岗村东面的一个大土冈上,属于花塔。塔的建筑年代已无可考,根据塔的艺术造型和雕饰风格推断,应是金代所建。塔为八角形,每边长3米,总高米。基座上部用砖雕制出半拱,在拱眼壁上雕刻盛开的盆花、凶猛的兽头;西北面拱眼壁下雕有神像,中间者为鹰嘴,右手执锤,形象生动,有如传说中的雷公旁边左为文官,右为武士,雕刻均极精细。塔身角上刻出圆柱。东、南、西、北四正面为菱形格子门,其余四面作直棂窗。长辛店镇岗塔 塔身上挑出短檐,上置须弥座。座上承托七层佛龛,环绕组成巨大的锥形花束。第一层佛龛为重层楼阁式方塔,第二层以上均为单层亭式方塔。自第二层相轮以上,每面雕有坐佛像,排列整齐。佛像有的高举双手,有的单手独举,有的双手合十,神态生动。 塔刹的形式是在相轮上覆盖八角形座子,上置巨大宝珠。 此塔在明朝嘉靖年间曾经修过,但对原来形制未予改动,还是金代的花塔形式。房山索里花塔位于北京房山区离著名的孔水洞不远的小檐上有斗拱平座,以承巨大圆形花束形塔身。花束形塔身非常高大,几乎占全塔高度的二分之一。整个花束形塔身由七层小塔龛组成,装饰着狮、象等动物图像。最下一层搭龛为两层方形亭阁式小塔,以上六层为单层亭阁式小塔。塔顶冠以八角形小阁式的塔刹。结顶的宝珠已残毁。 此塔属于早期花塔。在塔身上尚有辽“咸雍六年”(公元 年)。“寿昌七年”(公元 年)等题记因此,这一花塔的修建年代,至晚在公元 年以前。云居寺北塔俗称红塔,位于北京房山区云居寺内。建于辽天庆年间(公元 年)。塔的造型极为特殊,房山坨里花塔可以说是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相结合的塔。塔的 基台四隅各有小塔一个,均为唐塔。塔的下部为 上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其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 早期的喇嘛塔。像这样的楼阁与覆钵相结合的辽和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良乡多宝佛塔位于北京房山良乡镇东北的燎石冈上,属于楼阁式塔塔建于金代,五层,空心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底层每边长米,总高米。塔下基座较高,为须弥座形式,有束腰两层第一层束腰每边有四个壶门,里面雕有狮子,头部粗壮,雄劲有力。半拱下有佛像四铺,每铺一坐佛,二立佛。每面转角处和中间各有一力士,身体雄健,以手托着或以肩扛着上层塔身。 第五层塔身的四个正面皆以砖砌作拱形真门,其余四面则砌作直棂假窗。塔的内部有盘旋式砖砌楼梯。在塔的四面均有佛龛,龛内的佛像,于年被帝国主义分子破坏。塔刹为八角形莲座,上置宝珠。蓟县观音寺白塔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门里。此搭始建于辽代,明嘉靖、隆庆、万历及清乾隆时期均曾加以修葺,但主要结构和形制仍保持了辽代的原貌利风格。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米。塔的下部为花岗岩石条和砖砌的须弥座。座上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栏杆和装饰花纹,其风格与独乐寺相似须弥座上建两层八角形密檐式塔身塔身南门内设佛龛龛内壁绘壁画。东、两、北三面设假门,拱门两旁雕有飞天,轻翔门上,栩栩如生塔身的八角作三层小搭,饰以宝盖、莲蓟县观音寺白塔花。塔身施短檐两重,上置八角形高大台座。台座上置喇嘛塔式覆钵。再上是相纶十三重和铜制刹顶。 此塔下部为密檐式,上部为喇嘛塔式,造型奇特,在中国古塔形制中甚为罕见,仅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跟它相似,同为辽塔中的精品。承德避暑山庄舍利塔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年)。 舍利塔为八角形,九层,砖培,高达米。各层塔檐均施黄、绿各色琉璃瓦,塔顶冠以高大的馏金宝顶塔刹。整个塔的造型挺秀高大,色彩鲜明,光亮夺目,而且又掩映在万绿丛中,成了山庄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承德避暑山庄舍利塔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五塔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五塔门位于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前部。此塔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年)。按照佛经上所说,过街塔的作用是僧人、信众每日经过其下,即顶礼敬佛,来回至少两次。从建筑艺术上说,做成塔门的形式也较一般的门更富艺术效果。 门的下部为一高台,开三孔拱门,台上建五塔。门和塔均以砖砌成,外部抹灰皮五塔为彩色琉璃砖砌筑,光彩夺目。承德普宁寺红、绿、黑、白四塔门位于河北承德市普宁寺后部大乘之阁四周,属于过街塔。此塔门建于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公元年)。 这是大乘之阁的附属建筑。塔的基座采用了过街塔门的形式,座子下开了穿通的拱门,以便寺内僧人和信徒们在寺中穿行塔下。每个塔的塔身都采用了双层“重钵”的形式,其中三个是双层覆钵,有一个还做成重叠的“仰钵”形式。塔身上有金刚杵和法轮等装饰,显得更为华丽。昌黎源影塔位于河北昌黎县城内,属于密檐式塔。塔为八角十三层,砖砌,通高约米。此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第一层塔身的雕刻装饰与一般密檐塔迥然不同。它不以密檐塔常用的佛像、菩萨、天王、力士和飞天、华盖等作为题材,而是以重楼城阙,飞廊阁道共同组成好似天宫楼阁的图案。这种形式尚不他见,是一个十分珍贵的实例。定州开元寺料敌塔位于河北定州市南门内,属于楼阁式塔。 据定州志记载:北宋时,唐代开元寺尚存。寺僧会能,到天竺取经归来,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年)诏建寺塔,于仁宗至和二年(公元年)塔成。因定州在宋时与辽接邻,为军事要地,遂把此塔称为料敌塔,作为望监视敌情之用。 塔为砖砌,八角十一层,总高米,为全国现存最高的古塔,也是最高的一处古代建筑物。塔的每层边长与层高比例适度,搭配匀称,外观挺拔秀丽。第一层塔身较高,上有塔檐平座,以上各层则只育塔檐而无平座。塔檐的形式是用砖层层叠涩挑出短檐。它的断面呈现出明显的凹曲线,较江南完全用砖石仿制柱子、梁枋、斗拱的楼阁式塔另具风格。塔刹的形式是在刹座上施以巨大的忍冬花叶,置覆钵,覆钵上置铁制相轮和露盘,最上为青铜宝珠两个。塔的四正面均辟有门,其余四面则饰以假窗。窗上用砖雕出定州开元寺料敌塔各种几何纹的窗棂。在外部各层门券上,还绘饰着彩色火焰纹图案,直到腰檐外口为止 塔的内部有穿心式楼梯,可上达各层。每层均有回廊。廊的顶部为砖制斗拱,斗拱上施以砖制天花板,雕有各式精美的花纹。从第四层到第七层的天花板改为木制,在板上施以彩画。第八层以上则无斗拱,只是以砖砌作拱顶 这座砖塔的内部中央,好像是一根上下贯通的砖柱。砖柱的外形也是一个塔的形状,被称为塔内包搭。 塔的第一层因高度较大,又分隔成两层。上层圆顶,用砖骨八条以承载逐层挑出的砖块,结构别具匠心。第二层的夹层内有色彩如新的彩画和壁画,还是北宋时期的原作。塔身内部还嵌有北宋时期的碑记数十块,也是珍贵的书法文物和史料。曲阳修德塔位于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前西北数百米处,属于花塔。此塔建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年)。现存塔仍为宋时原物。 塔为八角形,五层,砖塔,高余米。下面有一个方形石砌台子,塔建在台子的后部中心线上。塔基下部为一个八角形砖座,挑出双重莲瓣以承托第一层塔身。第一层塔身正面辟门,内为供奉佛像之处第一层塔身以上挑出莲瓣三重,上面为一高大的花束状塔身,几乎占了整个塔的一半。其花束式塔身是由四个小方塔环绕的五层带状小塔所组成。每个小塔下均有莲花承托。这种装饰虽较其它动植物花纹、佛、菩萨等装饰简洁得多,但其艺术效果却很突出。尤其是在花形塔身上又置八角形塔身四层,与一般花塔形状相比,独具特点,是花塔中的特例,极为可贵。正定广惠寺花塔位于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原广惠寺内,系金代所建根据塔的造型与雕塑艺术分析,此塔是花塔类型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一座。 塔为三层八角形楼阁式花塔,全部用砖砌筑,高米。塔的平面布局也甚为特异。第一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又在其四个角附建扁平的六角形单层小塔,有如金刚宝座塔的意味。塔身正面及小塔正面均有圆形拱门。搭身和小塔檐下,均设砖制斗拱。斗拱的配置方法也与一般建筑物不同。第二层塔身平面为正八角形,四正面辟龛门,门旁设格子假窗。其余四面,正中设直棂假窗,两旁为格子假窗。第二层塔身上出斗拱承托塔檐。檐上设八角形平座,座上置第三层塔身。第三层塔身突然收小,仅正面辟方门,其余三正面设假门,四隅面则隐作出斜纹格子窗。第三层塔身之上,即是花塔的上半部花束形塔身,约占塔身全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塔身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各种动物、佛、菩萨像参差配置,变化有致。自花束状塔身以上,以砖刻制出斗拱和椽飞、枋子,上覆八角形塔檐屋顶。屋顶之上冠以塔刹。刹因年久残坏,不知形状,但从现存残迹看,仍是先以砖砌成内心,然后在外面以泥土塑制的。其刹杆至今还保留残件。 整个塔的外表,原来均有彩画,想当年初建时,定是五彩缤纷、光艳夺目的。名为花塔,确是相符。正定开元寺塔位于河北正定南大街,属于密檐式塔。建于唐代,砖砌。平面为四方形,建在一个方形石台上。塔身的第一层较高,上出密檐十三层,通高米。塔内为空筒式,不能上登,除第一层工南有门外,以上各层均无门窗设置。塔基角上,还保存了唐代风格的天王力士小石刻像。正定临济寺澄灵塔位于河北正定城南临济村,属于密檐式塔。因其砖色青灰,故亦称青塔。临济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始创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 年)。到了唐代,住持僧玄义在此创立了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五大流派之一。

  中唐以后,此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盛极一时,其传教的方法是以迅速的手段或警句使入“省悟”。世纪末传入日本。现在,日本不少的佛教信徒,仍以正定临济寺作为该宗派的祖庭。这座澄灵塔的所在地就是唐咸通八年(公元 年)玄义死后,其弟子们为他建立的衣钵塔的旧址。由于原塔逐渐残破,金代大定年间(公元年)重建。此塔是金代遗物。 澄灵塔是一座砖塔,八角九层,总高米。塔下是一个八角形的石砌台座。台上建须弥座,座上以砖雕制出平座栏杆。整个须弥座雕饰极为富丽。须弥座上以巨大的砖制莲瓣三层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上雕有门窗、柱枋。正面拱门上,嵌置着刻有“临济寺澄灵塔”的匾额塔身上置密檐九层。檐下托以斗拱。全塔造型秀丽,雕制精美,为密檐塔中的佳作。太原永祚寺双塔位于太原市东南城郊郝村南面的小冈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年),名文宣塔。虽为佛塔,但已染上了文风塔的浓厚色彩,具有点缀风景、标志城市的作用。太原永祚寺双塔双塔为八角十三层,砖筑,通高米。塔身外部仿木构,用砖刻制出斗拱、枋子和檐椽等部分。塔檐上饰以琉璃瓦兽,色彩绚丽。塔内有阶梯踏道盘旋而上登上塔顶凭栏四眺,太原城市景色奔来眼底,极为壮观。太原晋祠舍利生生塔位于太原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晋祠南部,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八角七层,高米,砖砌。塔檐饰以琉璃瓦件。塔顶置巨大的琉璃宝珠塔刹。整个塔的造型稳健刚劲。 塔原建于隋末唐初,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年)又重建。现存的塔为乾隆时期的建筑。在乾隆重建时,发现了地宫内的一个石舍利函。石函内贮银匣,银匣中的金瓶里藏有舍利。石函盖上刻有宋宝元二年(公元年)重建塔的铭文。根据佛教的说法,舍利本身不但可以随意拾取,而且是不断增加的,即所谓的“生生不竭”。因此,宋朝重建此塔时,便把它取名为舍利生生塔。塔每面设拱门,虚实相错。从塔身第一层,有梯道盘旋而上,可以俯览晋祠风光和悬瓮山景色。太原日光、月光佛塔又名释迦、如来佛塔。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区十七公囚的蒙山山麓,古开化寺遗址内,属于花塔。因这两座塔的基座连在一起,所以俗称连理塔。 这两座塔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年)。塔的下面是个长方形的须弥座式基台,全用砖砌的两塔并列于上。双塔均为四方形单层亭阁式花塔,在须弥座基台上各建四方形塔身。塔身的正面辟门,可进入塔心室,原为供设佛像之所。门为半圆形拱太原日光、月光佛塔门,拱券顶部饰以火焰形券面,隐刻出花草图案。第一层塔檐以叠涩砖挑出十一层,出檐深远。塔身以四层巨大的莲花瓣组成花塔式,下有雕花方形台座,十分精丽。顶上建八角形亭阁式塔刹,上有巨型宝珠。整个塔的造型比例匀称,砖刻工艺非常精巧,在花塔类型中要算是早期的作品。许多工艺制作手法和造型,尚具唐、五代的遗风五台佛光寺祖师塔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的南侧,属于亭阁式塔。关于此塔的建筑年代,无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故一直没有定论但根据其形制和艺术风格分析,应是唐以前所建。根据建筑风格推断,此塔建于北齐。 祖师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部砖砌。外观分作两层,实际上只有下面一层有塔室,上部作为装饰性质。下层塔身正面辟门,六角形塔室内原供二祖师像。塔门的形式为略带扁平的拱券门,顶上用莲瓣形的火焰作为券面装饰。塔身其余五面均为素平,无任何装饰,但自脚至顶有明显的收分。第一层塔檐挑出甚远,先是在塔身上出叠涩一层,砌出每面九枚的单斗一层,其上出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莲瓣及六层叠涩。檐顶用反叠涩向里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非常深远厚重。 塔的第二层为一六角形小阁形式,先在第一层塔檐上做出简洁的须弥座,座下出方涩四层,上为每面九瓣之覆莲,束腰仿胡床形式,每面作壶门四间,转角置宝瓶角柱。束腰上又出莲瓣三重,以承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塔身有许多特点:第一是火焰形券面的假券门,两门扇相错,好像半开状。第二是角柱的柱头、柱脚和柱中都以捆束莲花装饰,富有印度风格。第三是第二层塔身的表面用土画出一些木结构的装饰,券门内还绘有内门额的痕迹。在西北面直棂小窗上画额枋两层,两枋之间有短柱五很,额枋上绘人字形补间铺作。这种人字形补间铺作,多见于南北朝的石窟雕刻和壁画之中,实物绝少。祖师塔正是一个历史的例证。 塔刹也为砖制,形式特殊。刹的下部以仰莲作为刹座,其上以仰莲一层承托六瓣形宝瓶。宝瓶之上覆莲瓣两层,顶上冠以宝珠。 整个塔的造型与艺术独具风格,为古塔中所罕见。它弥补了南北朝中期实物的空白在北魏的嵩岳寺塔和隋代的四门塔之间,加上这一北齐佛光寺祖师塔,成为中国唐代以前罕存古塔的重要实例,极为珍贵。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内,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年)。该塔位于寺的中心,是塔院寺的主体建筑。 塔的基座平面为正方形,下为高大的须弥座,中为覆钵形塔身,上置“十三天”,顶冠华盖、仰月宝珠。总高米左右。塔内部砖砌,外涂白垩,全部白色,俗称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刹顶的 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近景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远景华盖、仰月、宝珠皆为铜制镏金,金光闪烁。华盖四周及塔腰各悬风铎,共计枚,山风吹来,丁当作响,饶有古刹风趣。五台山塔院寺文殊发塔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后,属于覆钵式塔。此塔高6米,通体洁白。 相传北魏年间,文殊菩萨化成一位贫妇,到五台山赴会,并向寺院施舍几缕头发,然后腾空而去,现出菩萨原形。僧众惊惶不已,立即望空跪拜。随后,寺僧们将头发视为黑舍利,并建塔供奉。明万历年间(公元年),此塔曾被重修。五台山圆照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的左侧,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明宣德九年(公元年),是印度高僧宝利沙的舍利塔。 塔的下部是一个高米的四方形台座。台上分建五塔,均为喇嘛塔。正中一塔较四隅小塔特别高大,下为须弥座,高 米,座上置半圆形覆钵,高约米。覆钵之上为塔刹,高约3米,上冠华盖及仰月宝珠,共高米。连台座,总高米左右。台座四隅的小塔,与正中大塔同为覆钵式塔,但仅高米。 金刚宝座塔大多为供奉埋藏佛舍利,用作和尚墓塔的甚少。浑源圆觉寺塔位于山西浑源县城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始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年),明成化年间(公元 年)曾经修葺,但现存之塔主要部分仍是金代遗物。 塔为八角形,九层,砖砌,高余米。塔下是一个高约4米的须弥座,四周雕有歌舞伎乐、力士和动植物图案。伎乐人物形象婀娜多姿,力士勇猛,狮兽形象逼真。须弥座上建第一层塔身。塔身正面辟门,内塑释迦佛像。塔刹为铁制,顶端有一铁鸟,可以随风旋转,作为风向指示标,为佛塔中少见。运城泛舟禅师塔位于山西运城市西北五公里许北曲村的报国寺遗址上,属于亭阁式塔。据塔铭记载,此塔为泛舟禅师圆寂后,节度使曲环于唐长庆二年(公元年)建造的。 塔为圆形,高米许。塔下为一圆形基座,微有收分。上置须弥座,座上有砖雕壶门并隔以间柱。须弥座上为砖砌塔身。塔身中空,南向正面开门。门槛、门颊和门额均为石制。塔身内为六角形塔室,上有藻井。门侧按木构形制刻出破子棂窗。塔侧嵌有塔铭,记述泛舟禅师的生平,以及建塔的详细经过。塔顶为一伞盖形圆顶。塔檐用砖叠涩而成,顶置塔刹。塔刹下部为两层巨大的山花蕉叶,其上承托半圆形覆钵,冠以宝珠。 此塔造型朴质优美,雕刻简洁有力,为唐塔中的罕见实物,十分珍贵。永济普救寺莺莺塔位于山西永济县西北峨眉原上的普救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搭始建于唐代,在明代嘉靖乙卯年(公元 年)大地震中被毁,年前后利用损毁的旧塔身修复。虽经明代重修,但还保存了部分唐塔风格。 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层每边长米,南面辟门,门宽米。内为方室,室内东西与南北的尺度不同,门的位置也不居中。这说明是按唐塔残壁包砌的。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层。这一穹顶当为明代重修时所补砌。第一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空筒,楼板已失,无从登上,但还能看出各层楼层砖边的情况。 塔外壁用砖叠涩出檐十三层。塔身七层以下有明显的收分,七层以上檐层的距离减少,檐子也密,显然是明代加砌的。塔檐的叠涩挑出部分平直,并无内凹的反曲线。这不是唐塔手法,当为明代包砖时所砌。塔身二层以上四面辟门,但真假门相间门顶作拱形,也是明代的砌法。值得注意的是,塔身上还留有脚手架横杆插入塔体以固定架子的孔洞,为施工所留下的痕迹。这说明了施工搭架的情况。 此塔具有收音和扩音的效果,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一起并称为世界奇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舍利塔位于呼和浩特旧城平康里南,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 年)。塔下是一个较为低矮的平台,台上建高大的宝座,通高 米。宝座的正中开圆形拱门,拱门顶上有横额一方,书“金刚宝座舍利塔”七字的塔名,为汉、蒙、藏三种文字。宝座四周满刻天王、力士、罗汉、梵文经咒和八宝装饰,非常华丽。须弥座上又用琉璃砖贴面,较北京几座金刚宝座式塔,色彩更为鲜艳。塔内两侧有五梯盘旋上登,出口处为一方形罩亭。出罩亭到达座顶。顶上五塔分立,正中一塔较大,其余四小塔稍矮。小塔身上也满布着雕刻。小塔的塔刹与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相同,为一小喇嘛塔在塔后北墙上嵌有天文图、地理图和六道轮回图,是研究天文史的重要材料。六道轮回图雕刻天人花鸟,形象生动。 此塔与北京真觉寺、碧云寺、清净化域并称我国四大金刚宝座搭。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辽丰州故城内,属于楼阁式塔。因其外表曾涂以白色,故俗称白塔。关于“万部毕严经塔”一名的由来,传说是因塔内曾藏有《华严经》万卷之故。 万部华严经塔全部以砖砌筑,在墙体内施用了大量木枋,犹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一样,起到很大的抗震防崩作用。塔为八角七层,现存高度为米。塔的下部有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雕富丽的花纹图案,并以巨大的莲瓣三层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南面门额上,刻有“万部华严经塔”六字匾额。一、二层各面均塑有菩萨、天王、力士等像形态各殊、生动精美。第三层以上均素面无装饰。塔身各层均设塔檐和平座,分别交替设门窗。塔檐下的各组斗拱的形式均有变化。 塔内还有自金、元、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游人题记。其中时间最早的是金大定十二年(公元年)。这些题记分别用汉文、蒙古文、藏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等文字书写,非常罕见。在第一层塔身内壁,原嵌有石碑十一块,现尚保存六块,均系汉文。碑文书写整齐,镌刻工整。碑文字数虽然不多,但内容甚为丰富,是研究中国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巴林右旗右庆州白塔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古城遗址内西北角,属于楼阁式塔。此塔约建于辽代重熙年间(公元年)。塔为八角七层,高米左右。塔下为一八角形台基,每边长 米。塔内原有阶梯可以攀登上塔,因第一层的阶梯早已拆除,改建为经堂,以致不便上达。塔的形态为典型的仿木结构,每层都用砖制作出柱子、枋檩、斗拱、门窗等。每层正面当中辟拱门。第一层侧面作直棂假窗。塔身外表雕饰着佛、天王、力士、飞天、菩萨像,并有塔幢、狮子、象、人物以及其它各种花纹的雕砖。塔身外面各层还悬挂着许多面铜镜,阳光照射,光亮夺目。塔刹也为铜制馏金,更增加了塔的光彩,数十里之外即可遥见。巴林左旗辽上京南塔位于内蒙辽上京遗址南约五公里的一座小山(古称石盆山)之上,属于密檐式塔,塔为八角七层砖塔,高约米。在第一层塔身之上,嵌砌有精美之赭色石刻造像 巴林左旗辽上京南塔数十尊,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等。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刻艺术的精品。第一层塔身以上,砌密檐七层。每层塔檐之下以砖雕制出斗拱、椽望。整个塔的造型与艺术,在辽塔中属上乘之作。宁城辽中京白塔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遗址内,属于密檐式塔。因其外表为白色,故称白塔。 塔为实心砖塔,不能登临。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基座每边长 米第一层塔身高大,上施密檐层,共高米,是辽、金古塔中最高大的个。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原名摩云塔。位于辽宁朝阳市东六公里的凤凰山下,属于密檐式塔。 此塔平面呈正方形,层,高米,为砖砌实心塔。塔的下部为一单层砖砌须弥座,每面中央设假门,两侧雕有莲 宁城辽中京白塔花、伎乐、天人、化生童子等形象,极为生动优美。塔身四面正中雕有佛像,佛像顶上刻华盖、飞天,两旁刻菩萨及十三层方形小塔。小塔上雕有小坐佛。塔身上砌密檐十三层。第一层檐下用砖雕制出斗拱,其余十二层均为叠涩出檐。 在中国北方,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大多为八角形,四方形的极少。而此塔和朝阳南、北塔均为方形,非常可贵。朝阳南塔、北塔南塔位于辽宁朝阳市城内南街,北塔位于朝阳市内北街,两塔遥相对峙,属于密檐式塔。两塔始建于唐代以前,辽代只重包了一层外壳。塔身方形,上边十三层密檐,均为砖砌。塔身和须弥座上有砖刻雕饰,朴质有力,为辽代早期风格。兴城白塔峪白塔位于辽宁兴城县西北十四公里处的小岗上,属于密檐式塔。此塔结构精巧,装饰玲珑,俗称玲珑塔。 塔建于辽大安八年(公元年),砖砌,八角十三层实心塔,高米。塔的下部为一砖砌的高大须弥座,上有丰富的雕饰。座顶以巨大的砖制仰莲承托第一层塔身。塔身各转角处砌出倚柱各一。柱上刻八大灵塔的名字。塔身的四个正面设佛龛,内雕佛像;东为阿佛,座上雕刻三头象;西为无量寿佛,座上雕三只孔雀;南为宝生佛,座上雕三匹马;北为不空成就佛,座上雕三只金翅鸟。其余四侧面,雕出砖碑,碑上各刻一句佛语。佛龛和碑顶均刻出飞天、华盖自第一层塔身以上,出密檐十三层,除第一层塔檐下以砖刻斗拱外,其余皆为叠涩出檐。由于塔顶残破,塔刹形状已不得而知。全塔嵌砌铜镜数百面,光芒四射。如此多的雕饰加上铜镜光芒,的确称得上是个玲珑宝塔。义县嘉福寺塔位于辽宁义县城内西南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年),虽经历代维修,但原来的形制没有改动。 塔为八角形、十三层,砖砌实心,高米。须弥座上的第一层塔身比较高大,每面均辟有佛龛,内置佛像。龛的两旁各有义县嘉福寺塔一尊砖雕菩萨像。佛像和菩萨像之上均覆以华盖。龛上饰以相对飞天。两飞天之间嵌铜镜一面,以增光耀之感。塔身的八角,刻制出圆形角柱。第一层塔檐下,出斗拱,以上各层均以叠涩出檐。因上半部塔身巳残,搭刹形状已看不出来了。义县万佛堂圆筒塔位于辽宁义县西北九公里大凌河北岸的悬崖绝壁之巅。此塔形式特殊,不看塔铭,不知是佛塔。塔建于明成化十年(公元年)。 塔为一圆筒形,塔顶有一小圆石盖,上冠以三重石宝珠,高仅米。其形制实为佛塔中的特殊风格。义县万佛堂圆筒塔北镇崇兴寺双塔北镇崇兴寺双塔位于辽宁北镇城内东北,属于密檐式塔。双塔建于辽、金时期。二塔东西对称,相距四十余米。塔的形制相同,皆为十三层,砖筑。东塔高米,西塔高米。塔下须弥座用砖雕制出斗拱、栏杆和仰莲。栏板刻出曲尺万字纹样。须弥座束腰各隅雕力士承托,生动有力。第一层塔身各面正中砌砖拱佛龛,内雕坐佛。龛外两旁立菩萨一躯,上刻宝盖、飞天。第一层搭檐下施砖刻斗拱。以上各层均用砖砌叠涩出檐。塔刹的莲座、宝瓶、刹杆、宝珠等部分均保存相当完整。这是辽、金双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对。辽阳白塔位于辽宁辽阳市旧城西北半里许,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修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年)。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建于一高大石台上,十三层砖砌,高余米,为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长白灵光塔位于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城西北的塔山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约建于公元世纪,系渤海国时期的遗物。 塔为四方形,五层,砖筑。底层每边长米,以上逐层递收。 此塔的价值在于:第一,它是我国东北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古塔。第二,是东北地区罕见的楼阁式占塔。第三,此塔建筑风格与中原地区的唐塔风格十分接近,说明了唐代中原地区与渤海国的密切关系。哈尔滨极乐寺普同塔位于哈尔滨市极乐寺内。为近代该放于地宫之内,放于地宫之内,因称之为普同塔。奇塔的造型甚为寺僧人共同的骨灰塔。塔下有地宫,该寺高僧圆寂之后,将骨灰大之覆钵,上置大之覆钵,上置三层体量甚大之密檐,再冠以三重苏州云岩寺塔苏州云岩寺塔又称虎丘塔。位于江苏苏州于楼阁式塔。此塔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年)动工修建,北宋建隆二年(公元年)建成。这是宋塔中年代最早、规模宏大而结构精巧的实物。 搭为八角七层,仿本结构,砖塔,高米,每层均施以腰檐平座。塔内部为套筒式回廊结构,采用了木制活动梯。每层只以楼层和外壁联系,较以后把楼梯砌于塔体内的结构方法更为古老,还保存了唐代以前空筒式结构的一些特点,许多局部手法表现了唐、宋建筑手法的过渡风格。 除塔身内外所表现的木结构形制之外,虎丘塔内外的雕塑装饰亦有许多值得注意之处。例如塔身内壁外圈角柱中段饰以束花,保存外来装饰的成分较显著,是其它塔柱所少见的。这种装饰柱子,在唐代以前的石窟中可经常看到。在回廊内侧塔柱外壁上,塑饰出许多形式的花饰,有勾栏芍药等花卉,还有勾栏湖石,是现存较早的独立陈设假山湖石的实物形象。 塔的第七层早已损毁,明代予以重修。现在塔已倾斜,但尚未超出重心。年曾经进行过加固。在维修工程中还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发现一石函,内贮经匣,上面写有“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宝塔”的字样,是此塔建成年代的有力证明。经过加固,现在塔的基础已经固定,倾斜不再继续发展。中国现在倾斜最大的古塔将长远屹立,成为一处奇迹,而较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还早了一百多年。苏州罗汉院双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位于江苏苏州市城内东南双塔巷的罗汉院遗址内,属于楼阁式塔。双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 两塔均为砖砌,规模大小和结构形式完全相同。外观都是八角七层,通高余米。塔身各层仅四面辟门,其余四面隐刻出直棂窗。门窗之上置阑额,上出斗拱,挑出塔檐。塔檐用砖叠涩挑出,共六层,平砖与菱角牙子相间。塔檐的做法有明显的孤线,至角起翘,是江南建筑的风格。塔檐之上出平座,亦用砖叠砌。塔内以活动楼梯上下,与虎丘塔相似。塔室平面除第二层为八角形外,其余六层皆为四方形。各层之间均顺次按度角相互重叠 苏州罗汉院双塔转换,从下向上仍构成八角形的形式。塔上的门窗亦随着转换位置,在结构上,避免了上下容易直通断裂的弱点。塔刹为铁制,与全塔的比例偏大,约占全部塔高的四分之一。这在中国古塔中极为罕见。扬州莲性寺白塔于江苏扬州市莲性寺内,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清乾隆中期。 塔下为一长方形的高台,四周绕以护栏,有梯道转折而上,可达于台顶。在台的中央建砖砌须弥座。座上砖雕各种花纹,极为精致。白塔的宝瓶形塔身,较早期的半圆形覆钵塔身,已有所发展。塔身上有一个小须弥座式的刹座,其上置十三层相轮组成的刹身,再上覆以金属华盖。刹顶冠以铜制葫芦和宝珠。昔时均镀以黄金,光泽夺目。此塔体形高大,可称南方此种类型塔之镇江僧伽塔镇江僧伽塔位于江苏镇江南门外一公里属于楼阁式塔。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初建于宋代,位于寿邱山上崇祯年间(公元崇祯年间公元元重建于今址。 塔砖砌,外观为八角形,但内部却是四方形。塔的壁体厚一米多,每层砌成四方形,交叉而上,到顶层才为八角形结构,非常新颖。 年在塔下地宫内出土了一个石函,里面保存有小银塔和玛瑙、玉石、珊瑚、水晶等。淮安文通塔位于江苏淮安市大运河的东侧。此塔始建于隋代仁寿二年(公元年)。

  唐代景龙二年(公元年)重修。此塔原为木塔。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重修,改为砖塔。以后多次重修,仍为砖塔。 塔的平面为八角形,七层,共高米许。塔的结构富于变化,内部为空腔,原来下部各层均有楼板,六、七两层无塔门,五层以下为穹隆式砖顶,顶上为斗八形藻井。塔身的第一层甚高,砖壁内收。塔身粗壮有力,稳如泰山,而它的外形却又呈抛物线状,精巧优美。 此塔既是振兴文风的风水塔,又是运河航行的标志。连云港海青寺阿育王塔位于江苏连云港市东南花果山下大村水库岸边,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年),是我国现存被称作阿育王塔中年代较早,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一个。 塔为砖砌,仿木结构,八角形,九层,高米余。塔身外面用砖叠涩挑出塔檐。第一层塔檐之下出斗拱两跳,上施平座。第二层至第八层皆为叠涩挑檐,顶层则设计成一个八角亭子的形式,有斗拱、挑檐,又有直棂窗户。 塔内为八角形塔心柱与内壁相连的回廊式。回廊楼层用叠涩砖挑出承托。各层楼的楼梯设在塔体内,交错上下。塔内应用了木骨,加强了整体结构。 淮安文通塔连云港海青寺阿育王塔临安功臣塔位于浙江临安县功臣山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公元年)。塔为四方形仿木结构,砖筑,五层,高米左右。塔身四面辟门,每层四隅有砖砌角柱,呈梭柱形状。柱上出斗拱。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原楼层已塌毁。整个塔的形式和结构,还是五代时期的风格。宁波阿育王寺塔位于浙江宁波市阿育王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唐朝,重修于元代。砖砌,六角、七层,高约米。这是阿育王寺内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宁波阿育王寺塔安庆振风塔位于安徽安庆市长江之滨的迎江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年)。砖砌,八角七层,高余米。塔内有盘旋阶梯级,雕有佛像六百多座,碑刻块。每层塔身外部均有石栏环绕,游人可眺览周围的景色。 振风塔正处于长江在安庆地段的转折处。塔的各层均置十数个灯龛,可为过往船只指路。旌德文昌塔位于安徽旌德县城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年)。八角五层,砖砌,高约米。塔内为空筒式结构,有梯级可登。在二层和顶层有窗子,可以向外眺望。蒙城兴化寺塔位于安徽蒙城县东南原兴化寺内,属于楼阁式塔。因原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所以又被称为万佛塔。现塔仍然屹立在湖心岛上。 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公元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公元年)所刻。这是研究此塔历史的可靠资料。 塔为八角十三层,砖砌,高米余。塔的四正面辟门,其余四旌德文昌塔面砌作假窗。第二、第三层外檐有砖砌平座。四层以上只出小平台,无平座。塔内四层以下是穿心式楼梯,四层以上为盘旋式楼梯。七层以上门窗位置不规则。由此可见,此塔工程可能是分几次完成的。 塔顶的铁制塔刹,现仅存相轮三层。塔身上原嵌砌的一万尊琉璃小佛,现尚存一部分。从佛像风格分析,大部分为宋代原物,小部分是后代添配的。 此塔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中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福州定光塔又名白塔。位于福州市乌石山的西麓,属于楼阁式塔。据碑刻上记载,修塔挖土时,发现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因此起名为定光塔。塔建于唐哀帝天元年(公元年)。此塔初为砖木结构。明嘉靖十七年(公元年),木檐被雷火全部烧毁,砖体塔身也受到损坏。嘉靖二十七年(公元年)重建,将残存的砖轴内削了四分之一,木梯改装在砖身之内。现存的砖塔八角七层,高 米。晋江安平桥头塔又名白塔。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的安平桥上,属于楼阁式塔。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年)。安平桥原有四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石塔两座,两相对称,立于桥的两侧。现存塔为砖砌,六角五层,高约米。晋江安平桥头塔高起的塔身不仅给行人车马指明了桥的入口,而且也给这一长桥增添了风姿。宁都水口塔位于江西宁都县城南文明门外,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年)。塔为八角九层,砖砌。塔内的梯道分两路而上,如果两人各从一路上去,不会相遇,设计甚是巧妙。此塔位置正处在宁都城边梅江的转弯之处,如水流之口,故称之为水口塔。它实际上还具有引导航船和点缀风景的作用。浮梁古城红塔位于江西景德宁都水口塔浮梁古城红塔镇市浮梁县旧城遗址内西隅的一个小丘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初建于宋代,明代重修,但保持了宋塔的风貌。 塔为六角七层,砖筑,高约米。自第二层以上,各层均有平座栏杆。每层塔身以门柱分为三间,正中辟拱门,门两侧为素面墙壁。塔的外表已很残破。从下层塔身的高度和墙面的洞孔痕迹看,原来可能有过附阶。历城九顶塔位于山东历城县柳埠的九塔寺内。建于唐天宝时期(公元年)。 此塔的形制很特殊,基本上属于亭阁式塔,但塔顶又分建九个密檐式小塔。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此一例。九顶之名也就是从此而来的。塔平面也是一个特例,八角形,每边作弧形向内凹入,这在唐塔中尚无二处。 九顶塔分作塔身和塔顶两部分,共高米。塔檐下部以叠涩砖挑出十七层,有明显的反曲线。檐顶仍以砖叠涩内收十六层。塔顶的九塔,正中一个较大,其余八塔环绕排列。塔均为三层,方塔。中塔南面辟门,内置佛像一尊。其余八塔均向外辟门。 下层塔室内供石佛像一躯,高米。从像的雕刻风格来看,也是盛唐作品。兖州兴隆寺塔位于山东兖州城的东北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是宋代遗物。八角十三层,砖筑,高米。此塔的特点兖州兴隆寺塔是大塔之上重叠一个小塔。下面七层塔身粗壮硕大,内部也有梯级盘旋。但自七层以上,在塔顶又建六层小塔,体形急剧收小,有如塔刹一般。开封繁塔原名兴慈寺塔,俗称繁()塔。位于河南开封市东南郊。 此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年),塔原来是九层,明朝初年的时候受到破坏,只留下了三层,后来又在残存的塔身上修建了一个七层的小塔,作为塔的刹顶。总高米。 现存塔的形式为六角形三层高台,形状特异。每层的收分特大。第一层塔身略高,仅南面辟门,第二层则各面辟门,第三层又如第一层。一。二层均为重檐,檐下置仿木构砖制斗拱。三层塔身外壁嵌砌数十种不同形象的砖刻佛像上万躯,堪称万佛之塔。佛像的姿态变化多样,刻工精美,为不可多得的宋代雕刻艺术作品。 塔的内部有木制楼板和楼梯,可以登高远眺,塔顶平台宽广,为登高眺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塔的第一层南门的门洞内,东西两壁嵌有石刻六方,东壁刻《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壁刻《十善业道经要略》,并附有《佛说天请问经第二》。这些经刻均为太平兴国二年(公元年)赵安仁所书,也是该塔修建年代的依据。第二层南面门洞内也嵌刻石六方,为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刻的《大方广元觉修多罗了义经》。北面门洞内东西两壁嵌有刻石九方,多为捐款施主的姓名。塔内尚有其它捐舍施主姓名的刻石计方。它们都是研究古代佛教经典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登封净藏禅师塔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里处的会善寺山门西侧,属于亭阁式塔。净藏禅师于唐天宝五年(公元 年)殁于会善寺,因建此塔埋葬。 此塔为单层重檐砖塔,平面为八角形,高9米余。塔身下部为一高大的基台,上砌一层低矮的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作壶门装饰。座上建八角形塔身。此塔的斗拱,仅见于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和云冈、龙门等石窟与其他雕刻绘画中,真正实物在中国尚属罕见,是极珍贵的资料。塔上的门窗雕刻所表现的木结构形式,均为唐代手法,为研究唐代木结构的重要参考。这一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在唐塔中不可多得。登封法王寺唐塔位于河南登封西北嵩山玉柱峰下的法王寺旁,属于亭阁式塔。此塔建于唐朝。塔为砖砌,平面呈四方形。塔高十米余。塔身为方形,上置塔檐一层。塔刹为一座喇嘛塔形式,体量较大。此种类型的单层亭阁式塔,全国罕见。 登封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登封西北嵩山玉柱峰下法王寺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唐代。塔的平面为四方形。第一层塔身面宽7米,塔壁厚2米。第一层塔身高大,其上施密檐十五重。通高米。塔身的外部轮廓呈圆和的抛物线形状。自第七层以上塔身急剧收小,外形有如炮弹,与嵩岳寺塔的轮廓极为相似。塔内有塔心室,内供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年)洛阳封藩周王生子时所送的玉雕佛像一座。塔身除刹顶已残损外,保存尚完好,为唐代早期密檐式塔 登封法王寺唐塔的精品。

  洛阳齐云塔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公里处的白马寺东南,属于密檐式塔。此塔的前身就是中国第一佛教寺院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存此塔是金代修建的。塔为四方形,十三层,砖筑,高约米。第一层塔身高大,下有砖台,底部每边各长 米。自第一层塔身以上出叠涩短檐十三层。塔檐挑出部分,微内凹,尚存唐塔的遗风。自第五层以上,塔身急剧收杀,更显稳健。整个塔的外部造型呈圆和的抛物线形状,独具特色。汝州风穴寺七祖塔汝州风穴寺七祖塔 位于河南汝州市风穴寺内大殿后侧,属于密檐式塔。该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是为著名高僧贞禅师修建的。唐玄宗赐名为七祖塔。 塔为四方形,九层,砖筑,高米左古。塔的各部比例匀称,造型优美,叠涩出檐。檐下呈弧形反曲线,为唐代早期密檐式塔的风格。塔身和塔刹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是唐塔中罕有的实物。安阳天宁寺塔名文峰塔。位于河南安阳市城内西北隅的天宁寺旧址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初建于五代,现塔是明代所建的。 塔为砖砌,仿木结构,八角,五层,高米。塔下为一高两米的石砌基座,上砌塔身。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塔身上塑饰佛、菩萨及佛传故事,均为明代风格。第一层塔身出塔檐五层,檐下用砖雕制出斗拱。每层塔檐之下,砌窗孔以通风和透光。 此塔的特点是,从下到上,塔檐层层增大,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有如伞盖。塔刹为一高约十米的小型堵波式喇嘛塔。塔顶为一宽广的平台,平台四周砌有高米的砖栏杆。人们登上塔顶,可以凭栏观赏景色。 此塔在中国古塔中,形制甚是特殊,为不可多得的作品。安阳修定寺塔位于河南安阳市北公里的清凉山东南麓,属于亭阁式塔。 塔的修建历史,文献上无明确的记载,但在塔的南侧门楣上有唐、宋、金各代题记可为佐证。 从题记中可知,最晚在唐咸通十一年(公元年),此塔已经存在了。从塔的形制与雕刻风格分析,此塔应是初唐遗物,即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年)所建。 塔为四方形。原塔通高近米。塔的基座平面呈八角形,下为束腰须弥座,内为夯土,外砌以砖。因残毁过甚,原来的具体结构情况,已难看清。在须弥座外壁上还残存着飞天、力士、伎乐、飞雁以及花卉、帷幄等雕饰。须弥座上为四方形塔身,每面宽 米,高米,南面辟门,门上圆拱部分中间刻三坐佛,两侧刻阿难、迦叶及二菩萨和二天王像。唐、宋、金的题记,即刻于佛像下的门楣正中。 整个塔身外壁满刻各种雕饰,全用雕模制做的矩形、菱形、五边形、三角形和一些由直线曲线组成的雕砖拼砌而成。计有各种雕砖块,其中以菱形的雕砖为主。整个画面组成帐幔形式。塔身四隅,有雕制断面为马蹄形的角柱各一根。柱身满布雕刻精致的团花图案。塔身雕砖图案的内容,有佛教题材的天王、力士、飞天、狮、象等,更有许多道教内容的真人、童子、侍女,以及中国传统习俗的青龙、白虎和各种植物花草图案。这样的大融合,在早期佛教雕饰艺术中,是罕见的。雕刻技法非常雄劲有力,是唐代浮雕艺术中的精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雕砖图案中还有作舞蹈姿势的胡人形象,表现了中国唐代民族大团结的情况。 塔身的内壁用绳纹小砖垒砌,并用澄浆泥粘结,壁体厚约二米。外表浮雕砖用榫楔、嵌砌、铁钉拉联的办法贴砌在塔壁上。在塔身内部距地面米的地方,还安装有木顶棚两层,自上层顶棚起,塔顶向内挑出叠涩砖层,收为四角攒尖的小平顶。 塔刹现已不存,据本世纪年代的照片所示,为一大型莲座,上承巨大宝珠,用琉璃瓦制做。根据形制和材料质地色彩判断,应是明代重修时所加。 解放以前,修定寺塔的雕砖,曾屡遭帝国主义分子和古玩奸商盗窃,损失了不少,但大部分尚保存。钟祥文风塔位于湖北钟祥县城东一公里的龙山上,属于覆钵式塔。相传,搭始建于唐朝广明元年(公元年),后毁,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年)重建文风塔。 按古塔的发展历史,文风塔是明、清时才盛行的,以明中叶以后和清朝为最多。此塔建于明初,不多得。一般文风塔以楼阁式为多,其它各种类型少见,尤其是覆钵式的喇嘛塔更少。文风、文峰、文兴、文笔等塔,均是儒家借高层建筑塔这种躯体,兴文运内容,而堵波的形象纯系墓葬的形式,一般是避而不用的。为什么钟祥文风塔采用这种形式,值得研究。 塔的下面是八角形的高基座,上置覆钵形塔身。塔身上立高大的塔刹,占了全塔的一半以上,而且相轮的数目也极多,超出了一般喇嘛塔所称的“十三天”的数目,竟有二十一重之多。这都是喇嘛塔中所罕见的。其形状颇有些近似云南南部的一些“缅式”塔的风格。刹顶的宝盖用三重轮盘,也属罕见。上面还嵌了三个“元”字。轮盘上置冲天铁戟。通高米余。整个塔的造型奇特,不论从形制上或艺术上,均不失为佳作。广州怀圣寺光塔原名邦克塔。位于广州市光塔路怀圣寺内。塔和伊斯兰教的怀圣寺同建于唐代。 塔为圆柱形,砖砌,通高 米。中为实心塔柱,有梯级自内部盘旋而上。顶上有一平台,周围绕以圆形护栏,是呼唤教徒前来集合作礼拜之处。平台上又树立小圆柱一根,上冠以圆形尖顶。整个塔的造形特异,为古塔中独特的形式。惠州泗洲塔位于广东惠州市西湖的中心岛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唐代末期,是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修建的,苏东坡又把它称为大圣塔。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塔毁,万历四十六年(公元年)重新修建。清光绪初年,塔顶被雷击坏一角,并且在那里长了一棵榕树。解放以后,对破坏部分进行了修复,并修建了踏步扶梯。 塔为八角七层,砖砌,高米左右。外观玲珑秀丽。广州怀圣寺光塔海康三元塔位于广东海康县城东南三元塔公园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年)。传说建塔时在基础下发现了三个蛇蛋,蛋为圆形,正好与振兴文风的“三元及第”相印,因此命名为三元塔。建塔的目的是希望本地能出人才,故又名启秀塔。塔的形制为八角九层,砖筑,高米。塔体为穿壁式绕平座结构,以菱角牙子与平砌砖相间,叠涩出檐。塔基须弥座上刻有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等浮雕,线条奔放,形态生动。桂林万寿寺舍利塔位于广西桂林市民主路文昌桥头万寿寺内,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初建于唐,重修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元年)。 塔为砖砌,下面是一个四方形的高台,台下十字开门,四贯通。台座的正面刻有“舍利宝塔”的横匾。四面台壁上,分刻八大金刚的名字。台上正中,建喇嘛塔一座,连台子共高米。喇嘛塔的下部,是一个八角形的基座,座上辟佛龛八个。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塔身四面辟龛门,南面门内存放舍利函。塔上置五重相轮的塔刹,刹顶冠以宝珠宝顶。整个塔的造型稳定严,为明代过街式塔中的精品。公面了座身庄新都宝光寺塔位于四川新都县宝光寺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唐代。 塔为砖砌,外抹白灰,方形,十三层。每层檐下并列三个小龛。塔檐叠涩挑出,微有反翘,已无唐代密檐式塔内曲的特点,当是后代重修时改动的。 此塔保持了塔在寺的前面的布局特征。彭县正觉寺塔俗称北塔。位于四川彭县城北多公里的北塔坝,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公元 年),完工于天圣四年(公元年)。 塔为方形,十三层,砖砌,高约米。底层宽8米,下为砖砌须弥座台基。第一层塔身较高大,其上密檐紧密相叠。上面的几层塔檐急剧收杀,形成一个圆和的弧线,轮廓优美,与西安小雁塔的造型很相似。 塔内共有楼梯四层,沿塔壁盘旋而上。塔心室的顶部作穹隆形,顶层有砖制斗拱。 此塔外形基本保持了唐代中原地区的密檐式砖塔形状,而内部结构已向宋塔风格转化了。彭县金刚宝座塔位于四川彭县城内,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塔建筑时间虽晚,但其形式如塔座低矮、主塔高大、角塔矮小等,却和古印度的金刚宝座塔相似。彭县金刚宝座塔峨眉万年寺砖殿五塔位于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内,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明代。塔的基座为一个大型砖殿,殿内供奉宋铸普贤菩萨坐像。殿的平面呈四方形,四面均是很厚的砖墙,成为一个高大的台座。座顶分建五塔,均为喇嘛塔式。正中一塔稍大,四角的塔较小。由于殿内需要安置一座较大的普贤铜像,所以顶子隆起,使得中央一塔高于四角小塔,这显然是由于内部用途上需要的缘故。宜宾旧州白塔位于四川宜宾市离市区三公里的岷江北岸,属于密檐式塔。 从塔身上的铭文和题记推断,此塔建于北宋元符、崇宁、大观年间(公元年)。 塔为方形,十三层,砖砌,通高米。底层塔身正面辟门,有磴道绕塔心盘旋而上。塔内共有四层,每层均设塔室佛龛。塔下为一方形基台。第一层塔身比较高大,上施密檐。密檐系用砖叠涩挑出,檐下塑饰出小型假窗,并有小型通气通光孔。此塔是宋代密檐式塔中的重要作品。乐山灵宝塔位于四川乐山市东的凌云山上,属于密檐式塔。此塔的建筑年代已不可考,从形制判断当为宋塔。 塔为方形十三层砖塔,高约米。塔内实际是五层,自塔门而入,可登塔俯览嘉州景色。大足北山多宝塔又名北塔。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两公里处的北山上,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年)。塔为八角十三层,砖筑,高余米。塔檐距离较小,内部两层为一层,共七层。其外观近似密檐式,其主要形式仍属楼阁式塔。塔的南面券门内有梯级可登。塔内塔外均有丰富的雕刻,塔外第一层八根角柱上雕刻有盘龙、力士像,塔内外壁雕有佛、菩萨、人物以及各种花木图案,是其它砖塔中所少见的。塔上还有雕刻匠师伏小八等人的题名,可知与北山摩崖石刻有密切的关系。奉节瞿塘峡口白塔位于重庆市境内长江瞿塘峡口,属于楼阁式塔。此塔的建筑年代不详,但从形制判断,应为明代遗物。塔为八角七层,砖砌。塔身外涂白灰,极为醒目。是长江三峡入口处的标志,又起着导航的作用。节瞿塘峡口白塔昆明官渡金刚宝座塔昆明官渡金刚宝座塔俗称金刚塔、穿心塔。位于昆明市东郊五公里的官渡街上,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年)。 塔下为一方形台座,十字穿通,有如钟鼓楼的城台。台座上,四周绕以石刻栏杆。塔座西壁上嵌有《造塔碑记》一块,记载了建塔的情况。台座上分立五塔,四角之塔甚小,而中塔特别雄大。塔下为方形须弥座,座上雕刻着五种坐骑动物形象。座子的四角还各刻有力士像一躯,雕工极为精细。塔身为覆钵形式,四面置佛龛,内有佛像。塔刹为“十三天”相轮,宝盖上有铜制四大天王,手持宝剑、琵琶、珍珠伞、花狐貂等法器,铸刻极为精美。建水崇文塔建水崇文塔又名文昌塔、文峰塔。位于昆明建水皇阁后院,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均重修,但仍保存了当时风格和部分原构件。塔为十三层方形砖塔。其特点是下部基础为四层束腰须弥座,甚为坚固雄伟。塔身收分也大,显得挺拔秀丽。塔顶为一方亭,在元塔中亦属罕见。大理佛图寺蛇骨塔位于云南大理市下关北三公里的羊皮村,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南诏时期。

  唐朝时,下关这里属于南诏地方政权管辖,称为龙尾关。传说关外有一条大蟒经常出来吞食人畜,许多勇士想制服它,都没有成功。一位勇敢的青年段赤诚决心消灭大蟒,为民除害。他穿上铁衣铠甲,手执双刀钻入了大蟒肚子。最后他与大蟒同归于尽。人们为他设祭安葬,还在他的墓上建塔作为纪念,并且把大蟒的尸骨焚烧后埋在塔的周围。因此,这个塔起名蛇骨塔。 塔为四方形,十三层,砖砌,通高米。第一层塔身高大,正面辟门,表面无装饰,简洁有力。第一层塔身以上出密檐十三层。塔檐用叠涩挑出,檐下有内收的曲线,是唐塔的大理佛图寺蛇骨塔特点。塔刹为金属制做,由刹座、华盖、宝珠等组成。此塔是保存得非常完整的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唐代密檐式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位于云南大理点苍山麓、洱海之滨的崇圣寺古刹内,属于密檐式塔。寺院建筑已经不存,惟三塔屹立,被称为大理三塔。三塔的大小、历史不同。那座高大的千寻塔,它的建造年代应在唐开成(公元 年)以后。大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的三层小金塔理国时期(相当于宋),及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在年维修大塔时,在塔刹基室内发现三块修缮时放入的铜牌,修缮时间分别为公元年、年和年。与此同时,还在刹基内发现了佛像、菩萨像、写经、印章、封泥、钱币、青铜镜、瓷器。法器、乐器、日用器物、各式小塔、金银器物等等。在塔基地宫内,出土了陶制佛像、陶制小塔、梵文经咒印模等等。千寻塔平面呈四方形。在第一层高大的塔身上,施密檐十六层,内部为空筒十六层,共高米。结构形制属于典型的唐代密檐式塔。塔下有台基两层。台上塔身每面宽米。塔檐的做法是先从壁面叠涩一层,上施菱角牙子一层,再叠涩出十二到十五层,檐上叠砌出低矮平座。叠出的塔檐呈一反凹曲线,收势圆和,是唐塔的做法。整个塔的外形也呈优美的弧线轮廓。塔顶卷杀圆和,为唐代密檐式塔中的精品。十六层的塔檐也是罕见的例子。 千寻塔的西面,有两塔南北对峙,两塔相距米,与千寻塔相距米,三塔鼎峙,构成了一幅优美的三塔图画。两小塔均为八角十级密檐式,建筑年代比大塔晚,应是大理时期,即宋代的建筑。景洪曼龙飞白塔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大勐龙。因其处于曼飞龙后山,且塔身洁白,故得此名。又因塔似出土春笋,还被称为“笋塔”。此塔始建于公元年。塔由大、小不等的九个塔组成。正中一塔高米,其余八塔各高米,分列于八角之上。塔座之下有佛龛,龛内供奉着佛像。塔身之上还有许多浮雕和彩画。全塔造型奇特,是东南亚国家佛教建筑形式和中国云南边疆民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景洪曼飞龙白塔瑞丽遮勒大金塔位于云南瑞丽城东8公里许的遮勒寨遮勒大金塔寺。传说释迦牟尼转生七世,都埋骨于此塔之下。塔的始建时间不详,公元十四、十九世纪先后重修。 大金塔,由大小不同的个尖顶覆钵式塔所组成,环聚在一个圆形台座之上。当中一塔高达米左右,塔顶和各塔的相轮覆钵都敷以金,光彩夺目,衬以蓝天白云,甚是华丽壮观。在现有的南传佛塔中,遮勒大金塔是最为高大雄伟的一个。芒市树抱塔又称塔抱树。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市内。此种塔有两种起源:一种是原有古塔落上榕树种子,种子发芽长成大树,树根包上了塔。另一种是在树根和树干之间建塔,巧妙地把塔和树结合在一起,甚是奇特。究竟是树抱了塔还是塔抱了树,谁也说不清。 这座塔属于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之塔。其结构下面为一宽大的台座,座上分建小塔四座,小塔之间各塑有四只造型奇特的狮子。整座塔的造型具有浓厚的缅、泰佛塔风格。大姚白塔位于云南大姚县城西0.5公里处的文笔峰上。此塔始建于唐代,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重修。年再度重修。此塔塔基为八角形,边长米;塔身为八楞柱体;塔顶为圆锥形。全塔总高米,砖砌,空心。砖体上用汉文、梵文刻满了经咒。此塔上大下小,状似磬锤,故又称磬锤塔。江孜贝根曲登塔俗称八角塔。也称菩提塔、十万佛塔。位于西藏江孜县白居寺内,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明永乐十二至二十一年(公元年)。 塔的平面为一巨大的十字折角形,占地平方米。塔的基座做成了四角、八方、五级、层层内收的“楼房”形式,实际上是二十个角。塔身较小,实为一个直径米、高米左右的圆柱体,内有佛殿四间。塔身四正面辟门,余四面辟小窗。塔身上部出圆形檐顶,檐下施木制斗拱。塔刹不但硕大,而且极为富丽。刹座为一个十字折角形的方台,折角较小,座子上部出短檐,檐下施斗拱,有如方阁一般。刹座上安设巨大的“十三天”相轮刹身,再上覆以大圆宝盖,宝盖周绕垂旒花饰。刹顶冠以小型喇嘛塔。整个塔刹就是一个十分华丽的小塔。 据统计,全塔有门个,佛殿、佛龛、经堂间,泥、铜、金制佛像三千余尊,若加上壁画中的神像、人像,共达十万余尊。 此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平面布局和造型、结构等,都综合了汉、藏建筑艺术的特点,并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等外来佛教艺术的成分。塔内还保存了精美的雕塑和壁画等文物,也极为珍贵。西安大雁塔正名为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和平门外,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年),明代重包了一层外壁。塔为方形,砖砌,高米。当时玄奘拟修建一个高大的 西安大雁塔石塔,以贮存他自印度带回的梵文佛经。但因石料难寻,费用过大,没有建成,于是改变计划,修了一个土心砖塔。土心塔不坚固,又加之施工不良,不久便倒塌了。长安年间(公元年),武则天予以拆建改造。 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有显著向内的收分,形如方锥体,非常稳固。塔内设木梯楼板,可以逐层上登。从前每当举子及第之后,均来大雁塔登塔题名。所谓“雁塔题名”成了士子们渴慕向往之事。塔前曾留下了自唐朝到清朝一千多年里陕西举人题名的刻石。 大雁塔第一层塔门的门楣上,保存了一块刻石,逼真地刻画出一座唐代木构大殿的形状。塔下还保存有唐高宗撰文、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圣教序》碑刻,是重要文物。西安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路南侧荐福寺内,属于密檐式塔。 此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年)。 小雁塔为方形,十五层,砖砌,高约米。因塔顶残毁,现高 米。塔下是方形基座,座上置第一层塔身,每面边长米。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南北辟门,以供出入。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制门楣上用线划方法,刻出供养天人和蔓草图案,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第一层塔身上的各层檐子之间距离甚小,仅南北辟小窗,供采光通气。所出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下面出菱角牙于,菱角牙子上叠出层层略为加大的挑砖十五层,使塔檐呈现向内曲的弧线。这是唐代密檐塔的特点。塔的外形逐层收小,五层以下收分极为微小,自六层以上,塔身外形急剧收杀,使塔上部呈现圆和流畅的外轮廓线。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但塔内空间甚小,光线差,不便向外眺望。 小雁塔是密檐式塔的早期作品。后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密檐式砖石塔都受到它的影响。 由于塔身上所开的小窗,南北相对,上下成串,削弱了整体结构的牢固性,在以后的地震中被分成了两半。虽又被震合,但其牢固性已受到影响。年进行了加固。 小雁塔里里外外都保持着唐代初建时的原貌,十分可贵。长安香积寺善导塔又名香积寺塔。位于陕西长安县神禾原上的香积寺内,属于密檐式塔。 塔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年)。为佛教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大师的纪念塔。相传当大塔完工时,唐高宗还赐了佛舍利千余粒,武则天也来此观仰。 现存塔尚是年前的原物。塔的平面为正方形,下层每边长米。塔下有一方形台座,第一层塔身较高,以上设密檐十一层。塔顶已残,通高米余。塔门上有乾隆年间所刻“涅盛事”的题字塔的特点是密檐之间的距离较一般密檐式塔大,而且还在塔身上用赤色描绘了柱枋、斗拱和窗棂的结构,为其它密檐式塔所少见。长安玄奘墓塔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年),为玄奘法师埋骨处。大和二年(公元年)重修,即现存之塔。 塔为砖砌,四方形,五级,高米。第一层每边长米,以上各层逐层内收,收分较大,十分稳固。 塔身下是一极为低矮的台基。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玄奘像。因为是墓塔,以上各层虽系楼阁式,但为实体,不能登上塔的外部,每层隐砌出砖制八角形倚柱,每面三间四柱。檐下用砖隐砌出最简洁的斗拱,在其它建筑物上是少见的。 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进的做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曲的弧形曲线。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而此塔叠涩檐挑出的砖层较多,出檐也较大,使之更富有楼阁式塔的意味。这在其它唐塔中不多见。 此塔不仅因为埋葬高僧玄奘而驰名,而且在建筑艺术和形式上,也是早期用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作品。周至大秦寺塔位于陕西周至县楼观台旁,属于楼阁式塔。 塔的建筑年代已不可知,依其风格判断,应是宋代的遗物。 塔为八角七层,砖砌,高约米。塔的第一层正面辟门,门宽米,每面边长米。第一层塔壁甚厚,达四米左右。塔身二、三、四、五层对开两门,交错而上,到六、七层则前后垂直开门,塔身也急剧收进。塔的外檐出檐甚短,檐下用砖制斗拱,十分简洁。周至仙游寺舍利塔位于陕西周至县城南公里处的黑水峪口仙游寺内,属于密檐式塔。此塔建于隋代仁寿年间(公元 年)。塔为方形七级,砖砌,高米。这是我国现存惟一的一座隋代砖塔。周至楼观台刘合仑衣钵塔位于陕西周至县楼观台,属于楼阁式塔。这是少有的道士衣钵塔。 塔为砖砌实心,三层,高约9米。此塔虽仿佛教楼阁式塔建造,但塔刹没有莲座,不用相轮、宝盖,而用瓜棱做顶。塔身上也没有佛教内容的装饰。塔中埋藏着道士刘合仑的衣钵,以为纪念。礼泉薄太后塔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公里薄太后村旁,属于楼阁式塔。此塔的建筑年代史料无记载,从造型和装饰艺术推断,当是五代至宋初的遗物。 塔为正方形,七层,砖砌,高四十余米。第一层塔身较高,素面无装饰,正、背面辟拱券门。自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四面均砌出砖柱和平座、栏杆。每层塔檐均以叠涩砖挑出,檐下出斗拱。塔的内部为空筒形式。第一到第四层相错辟门,五层以上则四面辟门。可以看出,设计人对防止垂直裂缝的出现,还是经过考虑的。扶风法门寺塔位于陕西扶风县北十公里处的崇正镇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初为木塔,明代万历七年(公元年)改建为现在这样的砖塔。 塔为八角形,高余米。塔的第一层四面均有题匾,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和“浮图耀日”。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子等构件。从第二到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而无斗拱和其它构件,可能是后代重修过的。第十三层已残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塔刹为铜覆钵、宝珠。 年因陕西大雨,积水成灾,加上此塔原来基础下沉裂缝,塔身倒塌了大半。为维修法门寺塔,从年起开始清理残塔、挖掘塔下地宫,同时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

  法门寺塔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七部分组成,总长度米,面积平方米,是迄今所知最大的塔下地宫。在地宫中先后发现了世间罕有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两面十二环纯金锡杖、双轮十二环迎真身银金花锡杖、银质鎏金鸳鸯团花双耳浴佛盆和捧真身菩萨像等等,法门寺塔和法门寺因此声名大振。泾阳崇文宝塔位于陕西泾阳县南永乐店,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明万历十九至三十三年(公元年)。塔为砖砌,八角十三层,通高米。塔下为高米的石砌素平基座,座上用青砖砌筑塔身。第一层塔身南面辟门,门上嵌有“崇文宝塔”四字的题额。以上塔身四正面均辟拱门,其余四面设佛龛。门和龛的位置交错而上,以避免门开在一条直线上产生裂缝。龛中置石刻佛像,有坐有立,姿态各异,刻工精美。第二层内还铸有金属立佛一躯。各层塔檐都用砖做出檐头,雕刻多种纹饰。塔身外部转角处用砖制做出圆形角柱。 塔内有砖梯,穿壁盘旋而上,可直达十三层顶。塔顶结构设计不同一般:顶上有一个宽敞的环绕塔廊,廊外有高而厚的围墙。人们可凭栏观看,虽身凌高空也无危险之感。 此塔仅次于河北定州料敌塔,是我国第二高塔。延安宝塔位于陕西延安市东山上,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建于明代。塔的构造全部用砖砌筑,平面呈八角形,九层,高米。塔的第一层南北两面辟门,门额上分别刻有“俯视红尘”、“高超碧落”的题字,以描述此塔的雄姿。塔内有盘升蹬道,可以登塔鸟瞰全城景色。榆林凌霄塔位于陕西榆林市东南山岗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明代。塔全部用砖砌筑,八角形,九层,高余米。 此塔塔壁坚厚,门窗既可望,又可作射击敌人之用。兰州白塔山白塔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 此塔始建于元代,明景泰年间(公元年)重建。 此塔是覆钵式与楼阁式相结合的形式。通常这两种形式的结合是楼阁式在下,覆钵式在上。而此塔相反,覆钵式在下,楼阁式在上,这在中国古塔中甚是少见。 塔的下部为正方形基础,上建高大的须弥座,座上置半圆形覆钵式塔身,再上置八角形楼阁式塔。通高米许。整个塔的造型别致,轮廊优美,为古塔中的佳作。夏河拉卜伦寺塔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一公里处,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和寺一起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年)。塔下砌五级重台,层层内收,像方坛的形状。台的正中建方形塔座,每面做成四间空廊环绕,廓顶承托挑出之砖砌平台。平台正中建覆钵式塔身,其下又以六层八角形基座承托,使之显得更为稳重牢固。塔刹以十三重相轮组成,形制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此塔位于寺院建筑群中,内埋舍利。寺内喇嘛按时绕塔念经礼拜,一般信佛教的藏民也向它顶礼。武威罗什塔位于甘肃武威城内北大街,属于楼阁式塔。相传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舍利塔。年地震时塔毁一半, 年重修。塔为八角十二层空心砖塔,高米。一、三、五、八层均开门。最上一层设小龛,龛内置佛像一尊。塔身外面的檐子很密,与内部楼层不相吻合。塔檐短,用叠涩挑出,檐角微翘,下悬风铎。塔刹下为覆钵,上置周施圆光的宝盖,顶冠以铜质宝瓶。整个塔的造型挺拔秀丽,为武威著名胜迹。银川海宝塔原名黑宝塔,俗称北塔。位于银川市北,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年代已不可知。清康熙年间重修。 海宝塔为砖砌,级,通高米。 塔建在每边长米,高米的砖台上。塔后有天桥通向韦陀殿和卧佛殿。塔的平面为十字折角形,每面正中突出一部分。在高层楼阁式塔中,此种形式尚不他见。第一层塔的入口处有小抱厦,进抱厦入券门,迎面有罗汉龛,龛的两旁有砖梯上登。每层正中辟券门,两侧置假龛。券门和假龛上,挑出菱角牙子三层。自第二层开始,每边挑出叠涩三层,正好作为券门和假龛的底边。塔身内部也呈十字形,中央为一方形塔室,每层宽度逐收到厘米。 塔刹用绿色琉璃砖砌为桃形四角攒尖顶,无相轮、华盖、宝珠等。这种形制十分罕见。银川承天寺塔又名西塔。位于银川市内西南角的承天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公元年,相当于宋仁宗皇二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年)重建。 塔为砖砌,八角十一层,高米。塔的下面三层有龛无窗,自第四层起四面各开小窗一个,最上一层四面各开大圆窗一个。塔内方形,有楼梯上登。登上顶层,可从大圆窗中凭窗远眺。 塔刹的形制与海宝塔相同,为绿琉璃砖所砌成的桃形四角攒尖顶,无相轮、华盖、宝珠等,十分少见。湟中塔尔寺如意宝塔位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内,由八个覆钵式塔排列而成。 如意宝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年)。八塔的形式基本相同,每座塔的下面为一方形的高台,上部砌作须弥座形式。座上砌五级层台,上置覆钵形塔身。塔身上立十三环相轮塔湟中塔尔寺如意宝塔刹,上有宝盖、仰月、宝珠,为典型的清代喇嘛塔形式。 在不少的古塔上,或用雕刻,或用绘画反映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的八大事件,而像塔尔寺这样用八个塔来表现的却很少见。湟中塔尔寺太平塔位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小金瓦寺前的广场上,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清代。塔的特点是下部的基座为一个很高的五层方台,上部覆钵形塔身较小。塔刹“十三天”部分的收分较大,宝盖瘦高。此塔为晚期喇嘛塔的重要实物。湟中塔尔寺太平塔 吐鲁番苏公塔乌鲁木齐镇龙塔乌鲁木齐镇龙塔位于乌鲁木齐市内红山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为八角九级砖砌,属于风水塔的性质。塔的下部三层粗壮,以上各层逐层内收,收分很大,使整个塔的重心稳固。塔顶冠以巨大的八角形宝顶,表现得沉重有力。塔檐很短,用砖叠涩挑出。这对于高居山巅,风力很大的位置来说,设计人是考虑得很周到的。

  吐鲁番苏公塔位于新疆吐鲁番县城东南两三公里处,是伊斯兰教的一处纪念性建筑。 塔是乾隆年间(十八世纪中叶)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其父额敏所建,因此称为苏公塔,又称额敏塔。 塔的形式是一个圆形的高耸建筑,高达米。塔身外面用黄色方砖砌筑,上面并有图案花纹装饰,颇为华丽壮观。塔的内部以砖砌楼梯盘旋而上,从孔洞中可以向外观望周围的景色。砖木塔上海龙华塔位于上海市上海县龙华镇北的龙华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年)塔为四方形,七层,砖木混合结构,通高米。塔身为砖砌空筒式,有木制楼梯可以上达。塔外每层均有平座、勾栏,飞檐翘角。塔檐伸展深远。塔檐和平座之下,均有斗拱层层挑托,显示了木构楼阁建筑玲珑秀丽的外观特色。现存塔身和基础,还是千余年前的原物。塔檐和平座栏杆虽经历代维修过,但仍保存了宋代建筑的上海龙华塔风格。松江兴圣教寺塔位于上海松江县城内东南隅市桥西,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年)。明、清重修,主要结构和形制仍为北宋风貌。木质斗拱保存达百分之六十左右。券门上的月梁、外檐梁枋等,亦多为原构件。年,复原了底层附阶,使塔再现了北宋时的面貌。 塔的平面为方形。下层每边宽6米,第一层外周有木构回廊。每层均设木制平座和塔檐,为砖木混合结构。塔身外观九层,共高米。每面用砖砌倚柱划分为三间,当心间辟门,平座四周有勾栏。 塔身内部为空筒式构造,每层均施木制楼板楼梯,为唐、五代、北宋时期砖木混合结构塔的常用形式。 塔刹形式是在塔顶上直接扣以覆钵,没有砖砌刹座,但覆钵和露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须弥座,也就是以铁制刹座代替砖制刹座。刹身用相轮九重,上置宝盖。刹顶冠以宝珠、宝瓶,高耸挺拔,尚存早期塔刹形制。 此塔的形制和结构简洁明快,不少地方保存了唐、五代手法,是唐、宋过渡手法的重要实物。苏州瑞光塔位于江苏苏州市原普济禅院内,属于楼阁式塔。相传此塔始建于东吴赤乌十年(公元年)。后晋天福二年(公元年)、北宋宣和年间(公元年)先后重修。 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八角形,七层,高米。塔身为砖石砌筑,檐和平座栏杆均为木构。塔下有一个石砌须弥座,有花纹雕刻装饰。塔刹于光绪五年(公元年)六月被风吹折。塔檐也逐渐残毁,现已修复。 年4月,从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有铜质镀金塔两座,如来佛、地藏、观音等菩萨像九尊,经书一百二十多卷,特别是一座“真珠舍利宝幢”最为精美。宝幢高 厘米,用珠宝编成,集玉石雕刻、金银工艺、木雕、描金、漆雕等艺术于一幢之上,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宝。苏州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位于江苏苏州市平门报恩寺内,属于楼阁式塔。相传,此塔为三国时吴主孙权于赤乌年间为其母吴夫人祈福所造。南宋绍兴年间(公元年)重建。 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八角形,九层,高米。塔的底座和塔身外壁用砖砌成,座下还有石制须弥座和栏杆。塔的每层有木制塔檐和平座栏杆。平座之下出斗拱。底层塔檐宽大,作回廊式,以上逐层微收,翼角反翘,外形优美。塔内有扶梯可以层层上达。楼层和平座宽广。塔刹高大,为金属制作,挺拔秀丽。巨大的刹柱穿贯八、九两层,安装牢固。年和年分别加以维修。在维修工程中,于塔刹内发现了铜龟、佛像、舍利子等文物。常熟崇教兴福寺方塔位于江苏常熟城大东门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修建于南宋时期。 塔为四方形砖身木檐,九层,高余米。塔底层室内为八角形,四正面辟门底层与二层之间高度较大,设夹层。夹层中央有空井通向底层第二层以上,塔身内部均为方室,有木梯层层上达。每层塔身四面辟门,门两侧设直棂假窗,成三间立面的形式。塔外每层设塔檐和平座栏杆,可周览景色。塔的第一层到第五层面积未减,自第六层以上塔身急剧收杀,使整个塔身犹如梭柱状,极为挺拔秀丽,这在江南诸塔中并不多见。塔的第六层正中,置巨大的刹柱,直通七、八、九层,出于塔顶,上冠铁刹。铁刹为串珠葫芦式,并有四方形宝盖。宝盖四隅有铁链引向塔顶四角。刹的高度达十余米,与塔身相配合,显得更为挺秀。扬州文峰塔位于江苏扬州市南门外古运河入江岸边,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年)。

  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八角,七层,高约米。塔下是一个较低的石砌须弥座,周绕回廊附阶。内部塔体砖砌,外部塔檐、栏杆、平座均为木构。塔身一到七层的平面内壁呈方形,外壁为八角形。塔体内壁以四方形交替重叠而上,呈上下交错的八角形,到第六层才使内外壁统一为八角形。塔身四面开门,交错而上,以保持砖体的强度。塔檐和平座栏杆伸出较宽,便于走出塔身外面观览江河景色。 此塔为大运河航行的标志,现在,塔身上还保存了许多灯龛的痕迹。镇江金山寺慈寿塔位于江苏镇江市金山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唐代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重建。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塔身砖砌,塔檐及平座栏杆均用木构。塔的平面呈八角形,七层,高约米。每层四正面开门,内有梯级盘旋而上。可俯览周圆景色。镇江金山寺慈寿塔杭州保塔杭州保su塔位于杭州西湖北岸宝石山上,属于楼阁式塔。此搭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年)。传说赵匡胤建北宋后,把吴越国王钱召进京城开封。钱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祈求钱能平安归来,特建此塔。宋咸平年间(公元年)又重建。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年)曾在塔下发现一块吴延爽造塔记的残碑。此后屡毁屡修,现存之塔是年重修的。 塔为砖木混合结构,木构部分现已不存,只余砖身,六角形,七层,高约米塔身造型秀丽,耸立于宝石山上,显得格外挺拔。杭州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年)。六和塔初建的时候,规模很大,塔身九层,高“五十余丈”。塔身上还装有塔灯,在钱塘江上夜航的船舶,都利用它来作为航标。 千余年来,塔身屡遭破坏。北宋宣和三年(公元年),由于战争,六和塔几乎全部被毁。到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年)才又重新修建,历时十一年,到隆兴元年(公元年)才完成。重建之后,塔身的高度已不如前,层数减少了两层,只有七层了。此后又几经修缮,但塔身仍然是宋代的原构。现在塔内还有宋代重修时的碑记。 现存的六和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内部仍为七层,共高米。塔身为砖砌,外檐为木构。塔身内有穿壁螺旋式阶梯,盘旋上登,直到顶层。每层都有方形塔室,用斗拱承托天花藻井。天花藻井用两层叠涩牙子挑砌。在塔壁上,雕刻着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等各式图案花纹,栩栩如生。塔外的木檐加回廊宽阔舒展,登塔的人可以从塔内走出,在外廊上周览江山景色。杭州雷峰塔(遗址)位于杭州市西湖南岸的南屏山麓。原塔属于楼阁式塔。 塔建于公元年,为当时的吴越王钱弘因庆贺其宠妃黄氏得子而建,所以曾被称作“黄妃塔”。又因此塔处在当时城市的西关外,又有“西关砖塔”之名。但是这些名称都逐渐冷落,被人们遗忘,而雷峰塔之名则以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和《白蛇传》中白娘子的故事而传遍了天下。雷峰塔为八角形、五层、砖木混合结构。塔身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八面有《华严经》的石刻。塔下供有金刚罗汉十六个。这批罗汉,后来移到净慈寺去了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年),倭寇侵入杭州,烧毁了雷峰塔的塔檐、平座、栏杆、塔顶,只残留了砖体塔身。在这以后,由于人们不断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以图治病或安胎,还有人从塔内挖寻经卷,企图发财。到年8月,塔脚已被挖空,加上其它的原因,这一古塔全部崩塌。 塔倒之后,人们清理残基时,在砖孔内发现有《宝箧印经》,经上开头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查乙亥年(公元年)是钱弘吴越八年、北宋开宝八年,也是吴越国的最后一年,证明了这塔修成的年代。天台国清寺塔位于浙江天台县天台山麓国清寺东侧的土岗之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初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现存之塔为宋代重建。 塔的形式为砖身木檐,砖木混合结构。塔为六边形,九层,总高米。由于年代久远,塔的外檐和平座栏杆已经不存,现仅存砖体塔身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年)日本高僧最澄曾来寺从十祖道邃学习天台宗仪轨,次年回国之后创立了日本佛教的天台宗。因此,至今该宗仍尊国清寺为祖庭,经常来华参谒。国清寺塔也成了参谒的地方。石城宝福院塔位于江西石城宝福院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公元年),历时九年完工。塔为六角七层砖木混合结构。塔内有梯级盘旋可登至塔顶,每层有平座栏杆可观看四周的景色。现塔体仍为北宋原构。破残的塔檐、平座栏杆已于年按原来的形式恢复。广州六榕寺花塔位于广州市朝阳北路六榕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公元)。原来的塔是一个方形的大木塔,公元十世纪时被火烧毁。北宋绍圣四年(公元 年)重建其后虽经多次重修,但塔的主体还是原物。在 年全面维修花塔时,还在塔壁上发现了印有北宋年号的砖铭。 塔为八角九层砖木混合结构,通高米。塔内自一层以上每层皆有暗层,共计十七层,有梯级左右上下。塔刹用铜铁铸成,刹柱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年)所铸的千佛铜柱,有相轮九重,连刹顶宝珠和下垂拉于顶角的铁链,共重公斤。砖石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动物园北面的真觉寺内,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成于明成化九年(公元年),为了放置西域梵僧班迪达大国师进贡的金身五佛像而仿照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式塔的样子修建的。塔用砖和汉白玉砌筑而成。下为高米的四方形宝座。座子上分建五塔。总高约米。座子和小塔身上满布着各种图案花纹。塔上所雕刻的主要图案,是金刚界五部剖主的五种坐骑动物的形象。此外,塔上还有天王、降龙和伏虎罗汉、菩萨、小佛、佛足迹、三牌、八宝、金刚杵、菩提树、轮、花瓶、莲瓣、卷草花纹以及梵文等雕饰。 经调查证实,这座金刚宝座塔仍然是五百多年前的原物。玉泉山妙高塔位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面的小峰上,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清乾隆时期(公元 年)。塔由红砖石砌成。下面为一方形台座,台上分建五塔,中心一塔特大,四角小塔甚小。正中一塔为喇嘛塔式,四角小塔圆而瘦长,塔身也无花纹装饰。在圆筒形塔身上面,置相轮高刹,形制特异。八里庄慈寿寺塔原名八里庄慈寿寺塔永安万寿寺塔,位于北京西郊八里庄慈寿寺内,属于密檐式塔。 此塔和慈寿寺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是万历帝朱翊钧为其母李太后所建。 塔为八角十三层砖石砌筑实心,高余米。塔的基座用砖做成须弥座形式,雕刻出佛像、飞天、金刚力士、壶门、八宝、仰莲等装饰。尤其可贵的是在须弥座的上部雕刻着笙、箫、琴、瑟、云板、铜锣、鼓、笛等全行乐器,形象逼真,雕工精细,反映了明代乐器丰富多样的情形,极为罕见。 第一层塔身非常高大,为辽、金密檐式塔的标准形式。第一层塔身的四正面做出假门,其余四面雕出假窗。门的拱券面上雕出云龙凸雕图案。门两旁置木胎金刚塑像。窗上饰小佛坐像,像下承以云朵。窗两旁立菩萨雕像。塔身的八面转角处,用砖砌出浮雕盘龙圆柱。在第一层塔身南面门券上嵌石制横额一方,刻本塔名称“永安万寿塔”第一层塔身以上置密檐十三重塔刹用仰莲座承以巨大的宝珠,与天宁寺塔的塔刹相似。涿州云居寺塔涿州云居寺塔位于河北涿州市城北,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建于辽代大安八年(公元年)。此塔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用一般佛塔通常采用的奇数层次,而为六层,这在全国古塔中为数极少。第二个特点,是塔身每层递收,斗拱的式样随意变化,这是在其它砖石塔所少见的。塔内有中心砖砌塔柱,有砖梯穿折而上。中心砖柱四周有回廊环绕,可从窗口眺望周围的景色。 此塔仍为辽代原物。歙县长庆寺塔又名十寺塔。位于安徽歙县练江南岸西干山上,属于楼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