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林语堂的死亡情结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史飞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林语堂的死亡情结

  史飞翔

  死亡作为人生的完成式在人的一生中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和死亡的方式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关照、心态以及情感。你譬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就反映了孔子的死亡观,那就是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无知与恐惧。说实话,对于孔子的这种“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存而不论”的人生态度我并不满意。在古今中外众多的先贤圣哲中,我最欣赏的是林语堂的死亡情结。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林语堂生于1895年,卒于1976年,一生活了81岁。林语堂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林语堂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林语堂的一生是生动感人的一生。在林语堂婀娜摇曳、熠熠生辉的一生中最绚丽、灿烂者莫过于他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从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测,许多的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死亡的奥秘,直至今日仍没有一位能给予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也正是因此,我们一直把焦点放在对“生”的关注上,而忽略对“死”的探究与体验。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普遍不知珍惜生活和生命之美,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林语堂是一个人生本体意义的执著探寻者。对于死亡他表现出一种勇敢、达观、与探究的态度。对于死亡林语堂有着自己理智而清醒的认识。概括地讲,林语堂的死亡态度可以归纳为四点:死亡使得生命匆促、短暂;死亡映衬了生命的廉价、空泛;死亡是人生的总结,也是人生的开始;死亡不仅使得生命变得弥足珍贵,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份忧伤的美感。

  考察林语堂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生命有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透过林语堂恣意汪洋、风流倜傥的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一丝丝的悲凉与忧郁。林语堂之所以从骨子里透露出生命的悲剧底色我想这是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在林语堂的一生中有过两次重大事件直接促成了他的死亡情结。一次是他少年的时候,一次是他七十六岁的时候。林语堂少时有一位姐姐,名叫美宫。年长语堂五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他们姐弟二人感情很是深厚。美宫后来嫁给了一个乡绅。不幸的是婚后十个月便因患鼠疫去世,去世时腹中已有孕七月。这件事,对林语堂打击很大,使得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思考起死亡。另外,林语堂七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大女儿如斯因婚姻挫折而在房间窗帘杆上上吊自杀。死时留遗书给父母:“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女儿的死一下子掏空了林语堂的心灵,同时也加速了他自身死亡的脚步。

  林语堂一生从不回避死亡。在林语堂的十多部小说中,几乎篇篇都涉及到“死亡”。死亡情结不仅贯穿于他的整个作品,同时也渗透于他的整个人生。林语堂认为,“生命”与“死亡”在现实世界中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人的生命就如同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朵野化,一只蚁虫,它们随时都可能被无情的毁灭。林语堂在谈到鲁迅之死时曾这样感叹到“夫人生在世,所为何事?碌碌终日,而一旦瞑目,所可传者极渺。若投石击水,皱起一池春水,及其波静浪过,复凭如镜,了无痕迹。惟圣贤传言,豪杰传事,然究其可传之事之言,亦不过圣贤豪杰所言为之万一。”这说明,林语堂充分认识到了个体在浩瀚宇宙的渺茫。

  林语堂曾把人的生命比成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代表着人生的不同内蕴,像自然之循环一样,人之生命也周而复始,在完成了其死亡时又重新开始新生。他说:自然的韵律有一道法则,由童年、青年到衰老和死亡,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身体,优雅的老化含有一份美感。”不仅如此他还说:“人生本是一场梦;我们正如划船在一个落日余辉反照的明朗的下午,沿着河划去;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也随着在动植物界的性行列中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

  在一篇题为《尘世是唯一的天堂》的文章中林语堂写到:“我们都相信做人总是要死的,一支烛光,总有一日要熄灭的,我认为这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它也是某些人感到一些诗意。”那么林语堂的死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充满了诗意”呢?关于林语堂的死他的女儿林太乙这样叙述:

  有一天,他(指林语堂)从书桌抬起头来看我时,我觉得他那对烁亮的眼睛变的迟钝了。我心里一震,感到不好。

  “我喜欢中国以前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谈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

  我看了吓了一跳,好像爸爸有死亡的预感。

  ……

  有一天早上,在我上班之前,妹妹打来电话给我说:“你快点来。爸在吐血,我已经叫了救护车要送他到玛丽医院。”我赶到干德道,陪着车子一起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胃出血。第二天,医生用探针从气管插入胃里,以了解出血的情形。妹妹和我在病房的走廊等了好几个小时,才看见护士把他推回来。他活受罪,心情很坏。我们在医院里陪他一天,看情况相当稳定,才回家。不料第三天我在办公室时,妹妹来电话说:“你快点来。爸爸心脏病突发,医生说,情况不好。”

  到了医院一问,爸爸已送入加强医护部。我和妹妹穿上白色的罩衣,套上罩鞋进去那间大房间,看见医生正为他戴上氧气罩。他看见我叫了我一声,那也许是最后的一声。

  我们在病房外面坐下。医生叫我们不要走开。许多医生进进出出病房。有一次我在门外看见七八个身穿白色衣服的人围着他的病床。偶尔我们得到报告,在给他打强心剂。他的肾功能失灵,再来是他的脑部已经死亡,但心脏仍然跳动。

  我们进去看他时,他的心脏仍然跳动。他的眼睛贴着胶带,有四五个管子插在他双臂和身上,他赤裸裸的平卧着,只盖着一张被单。我想,他是赤裸裸出世的,现在赤裸裸的去了。他的心脏停了又恢复了跳动,一连九次,才终于放弃生命。那是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晚上十时十分。

  读到此处,我已是泪水迷糊。林语堂是何其聪明、何其伟大的一个人物,他对死曾经是那样的达观、那样的洒脱,谁料想结局却是如此的苦、如此的悲。——哎!自古艰难唯一死。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