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泰山传统文化中的多维道德思想和德育资源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泰山传统文化中的多维道德思想和德育资源

  泰山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而泰山精神所代表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也极为丰富,在今天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引进泰山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德育资源,对于探索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有启发意义。泰山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伦理观念

  泰山自古就具国山地位,是帝王将相宣扬文治武功的舞台,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作用。【4】泰山封禅行为是泰山政治化的最为突出的表现,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独有的政治伦理观念。即:行仁政顺天命的执政观念和国泰则民安的大局稳定观。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向天地昭告仁政的重要仪式,《五经通义》中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封禅强调了帝王们鲜明的政治目的,即将江山社稷同泰山崇拜、天地崇拜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够长治久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社会围绕“天人相应”而建立的社会政治理想。“国家将兴,必有征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尽管有着唯心的宿命论倾向和迷信色彩,但其中顺应社会发展、不违背自然历史规律,追求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却对当代仍有指导意义。《史记·封禅书》云:“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封禅大典是明时盛世的标志,帝王封禅泰山,必要有实际政绩,并得到客观的认可。封禅并非只是王权势力的衍生,而且也并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政治宣传。泰山自古就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北京大学杨辛教授说:从政治上看,它体现了国家统一、国运昌盛,因此泰山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同政治的关系如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轨迹大抵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简陋到完善地发展前进。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依靠,政治环境亦然。人对自然现象适应者居多,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者居少。政治伦理观念也是现实生存所必须的法则。泰山文化所反映出的顺天命和安天下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积极争取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儒家伦理道德

  儒家学派的发源地和兴盛地曲阜,离泰山很近。长期以来儒学思想在泰山周边滥觞,对于泰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居功至伟。孔子是儒家思想界的至圣先师,他曾亲临泰山,留下了许多光辉思想。这些思想一方面因泰山崇拜而生,一方面又强化了泰山崇拜,形成泰山文化中带有鲜明儒家特色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泰山精神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

  《易传·乾卦·象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天即自然,自然规律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要像天宇一样发愤图强,运行不息,不屈不挠。反映在人的行为上就要求,人们应具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埋头苦干、胸怀大志的精神。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泰山仰之弥高,人生之路一如攀登泰山,现实之中,失败和挫折总是难免的,成功从来不会一蹴而就。自强不息就是要在为人处世上,在事业上不屈不挠,奋发向上。从邹善的“宁不念崎岖,怀此久且亟。……频语鲁诸生,万仞在自力”到朱节的“大观荡尘襟,敢辞登陟难”都精辟地揭示了这一主旨。【5】

  “厚德载物”,亦典出《易传·坤卦·象辞》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像大地一样容载万物。对人生始终保持刚健有为、虚怀若谷与人为善、“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清代郑世元尝云:“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民国邱山宁《泰山赞》:“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象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观!”总而言之,“厚德载物”就是要在做人上胸怀博大,宽以待人,这样才能容人之过,纳己不足,不断取得进步。主张宽厚、“仁爱”,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6】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容之道已经成为中国人稳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国事、私事上都显现出迷人的东方优势。

  在儒家眼中,泰山尊贵犹若孔子,孔子犹若泰山尊贵。不论学术还是道德,孔子都是世人的楷模。于是乎,泰山也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司马迁便发聋振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重如泰山不仅是人生价值的标尺,更是一诺千金的诚信写照,还是为人民利益献身的勇气和决心。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就这样评价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

  (三) 道家伦理思想

  泰山的道教历史久远。西汉即有泰山道士稷邱君传播黄老道,武帝为其建 “稷邱祠”。东汉末年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其弟子崔文子在泰山作黄赤散丸,救活患瘟疫者数万众,道教逐渐成为救世济众的民间大教。宋代以后以碧霞元君为代表的神仙道教,在泰山得到信众的空前崇奉。每到农历三月十五日,来为泰山奶奶过生日的善男信女们不计其数。道教信徒提倡广行善事,广结善缘。信徒入庙应持身端正,心怀虔诚,平日积累功德,神自会随各人平日功德大小有所感应。信众祈祷“应有仁孝之心,勿忘先祖,心存善念,勿有害人之心。为善必昌,若为善不昌,其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若为恶不殃,其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杭州道协抱朴道院:信众祈祷须知)泰山道教在宋代以后,融入了很多儒家思想,开始向世俗化转变。其伦理思想极为提倡分明善恶,以德报怨,顺应生长。而碧霞元君信仰的思想核心就是尊重生命、向往成长,因而可以说民间化的道教又回归“道法自然”的原始命题。道是道家伦理精神的核心。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育万物但不把万物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以之为自己的功劳,长成万物但不对万物宰制,此即道教的民间伦理思想的出发点。

  道家的伦理思想并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而是一种主张“道法自然”并将自然界定为素朴率真和少私寡欲的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一种强调尊道贵德,崇尚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种反对道德形式主义、主张纯化道德动机的深邃的实质主义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包含着不少可供我们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7】反映在泰山道教上,以隐世、自然主义作为特点的老庄道家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的相融互补,显示出鲜明的泰山道教个性,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一切因任自然、复归自然。在这一宗教精神的感染之下,泰山民众在历史上塑造成纯朴自然的民风和对生命信仰的率真执着。

  (四) 佛教道德体系

  牟子理惑论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不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8】这显然是与道家的理想人格相比附,并径直把佛等同于神仙。“佛”,意译为“觉者”。所谓觉有三义,指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而《理惑论》所说“觉”的内涵和“佛”的涵义与印度佛教原义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是中国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一种变相。【9】

  佛教在泰山最早传播有史可证的是,十六国时期高僧朗公在泰山建寺授徒。一千六百多年来,佛教在泰山兴衰起落,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佛教以禅宗为主流,在封建王朝长期受到朝廷的重视,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佛教的特色。泰山佛教受道教和儒学的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佛教“仁道”、“孝道”的伦理观,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因素。早在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时,就吸取儒家的仁和仁政学说,宣扬佛教仁道论。他说:“为天牧民,当以仁道。”“诸佛以仁为三界上宝,吾宁殒躯命,不去仁道也。”为了配合仁道政治,有意突出“孝”的地位,谓布施诸圣贤“不如孝事其亲”。东晋名士孙绰信奉佛教,作《喻道论》,以“子贵则父尊”说孝,认为僧侣出家,传教修道,是“永光厥亲”,属无上之孝行。唐僧百丈怀海《百丈清规》首二章“祝厘”、“报恩”讲忠,次二章“报本”、“尊祖”讲孝,完全仿效儒家口吻。唐宋之后的佛教,更大讲孝道。宋代名僧契嵩写了一部全面论述佛教孝道的著作,声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人之善,以孝为端”,并且把父母作为“天下三大本”之一,认为“律制佛子,必减其衣盂之资,以养父母”。【10】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各种传统文化交汇的创新体系,在中国文化传统上具有典型性。其在发展过程之中,融合各家之言,形成的多维德育思想,给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内容。

  4、汤贵仁:《泰山-政治山-国山》,《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5、曲进贤等:《泰山通鉴》,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6、董晓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王泽应:《道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论》,《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8、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偏》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3-4。

  9、方立天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

  10、赵行良:《论中国古代宗教中的人文精神》,《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