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梵净山地区佛教与道教的融合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赵平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梵净山地区佛教与道教的融合

  作者:赵平略 共计: 4481 字

  摘要: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使双方都得到了发展,佛教在梵净山地区的传播中,同样是这样一个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寺院文化中,还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佛道交融而发展的事实,带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梵净山 佛道 融合

  一

  佛教传入中国,曾与儒家和道教有过一段时间的斗争,但当各方认识到这种争论无益于双方的发展后,三教又走向融合,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慧远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北周道安的观点亦是这样:“三教虽殊,劝善义一,途迹诚异,理会则同。”激烈的排佛者顾欢也承认:“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相符,其迹相反。”

  三教融合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人心,三教兼修或二教兼修的人也越来越多,道士寇谦之在改革北天师道时就吸收了佛教的不少内容,在宗教礼仪、神谱系列、服装、神符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著名道士陶弘景吸收了佛教和儒家的观点,主张三教合流。司马承祯著《坐忘论》、《天隐子》等著作,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理论。将修仙过程分为“五渐门”、“七阶次”,提倡简缘、无欲、静心三戒,以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境界。金代道士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并以一本三枝为喻,认为“三教者不离真道”。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第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不重符箓和黄白之术;主张修道者应当出家,依照佛教建立出家和丛林制度。

  慧远讲《般若经》,以便于听者领会,“乃引《庄子》义为连类。”这种作法还得到了道安的赞许。华严宗则干脆把儒道都纳入为佛教的诸流派之中,华严五祖宗密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天台宗则把道教的内丹法纳入止观学说之中。禅宗否定语言文字的作用,主张顿悟,便与道家“得意忘言”、“坐忘”等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

  佛教与道教融合的结果,不是某一方受到了损失,而是双方都得到了发展,通过这种融合,佛教完成了其中国化过程。而道教则通过吸收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制度建立了自己的道戒、教规和科醮制度。

  二

  佛教传入梵净山地区的确切时间现在尚无法确定。现在所知道的这一地区最早的寺院是天庆寺,“天庆寺,位于木黄区建厂乡金厂村,始建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24年)。” 如果这就是梵净山地区最早的寺院,那么,佛教传入这一地区时,正是与道教互相融通的时期。天庆寺本身就是二教融合的明证。

  李敦礼《梵净山佛教源流概述》:“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县境有资料记载和解放前后有一定规模的寺庙,建于唐代的有木黄天庆寺,建于宋代的有梵净山城郊的西岩寺、三清观,永义乡张家坝的护国寺(原名“天池院”),梵净山老山顶的寺庙群。”这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梵天佛地》一书的序言之一,是考证梵净山佛教情况的文章。《梵天佛地》一书由文志高先生撰写,在文志高先生撰写的正文中有专章写到天庆寺等寺庙。写天庆寺时,重点介绍了殿宇设置:

  一进殿,供纠察灵官;

  二进殿,供桓侯大帝;

  三进殿,供文昌帝君;

  四进殿,供关圣帝君;

  五进殿,供夏禹王及江西佛祖(许真)、川主大帝(李冰);

  六进殿,供天官、地官、水官;

  七进殿,供孔圣,旁供四配、十哲;

  八进殿,供观音菩萨及九皇娘;

  九进殿,供燃灯古佛、释迦佛和弥勒佛。

  左右两边,供二十四诸天神及十八罗汉。

  大佛殿的对厅廊下,供韦陀尊者坐像一座;楼上的玉皇阁内,供玉皇大帝像一座。山门外左侧神龛,供山门土地菩萨;右侧神龛,供传奏功曹像。

  灵官即王灵官,也称“灵官王元帅”是道教的护法尊神,纠察就是护法。关帝在佛教和道教中都是神,观音也是如此。文昌帝君是道教的神祗,儒家也供,许真被称为佛祖,但他实际上是净明道所奉的祖师。天地水三官源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尊奉为主管人间祸福的大神。则此九重殿中,纯粹的道教殿宇有四重,一、三、五、六都是。另有一儒家的殿宇。第九进殿宇是佛教殿宇,但二楼又是玉皇,也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之一。

  土地虽称菩萨,也是道教的神。功曹也是道教神名,是年月日时的值班天神,专门记录天界真神的功劳,向玉帝禀报。人间上奏天庭的表文,焚烧后也由他们呈报。这样,天庆寺山门外的神也是道教的。

  由此可见,天庆寺其实是三教合一的寺院。

  西岩寺和护国寺也是与道教有联系的。

  西岩寺,“西岩寺在县西五里,宋时建,后废,嘉靖七年重建。”(郭子章《黔记·方外列传·梵净山县》)西岩寺所供神像已不清楚,但西岩寺石壁上刻有“山水奇观”四字,传说是张三丰运气于手指,写在石壁上的,则西岩寺也当与道教有一定的联系。

  护国寺,“寺庙大殿三进,前面有玉皇殿(五间敞殿),正中供玉皇像,两旁配金童玉女及金甲神像。两侧各两间空殿,门通正殿。中进为正殿,房七间,中间一间为佛堂,供如来佛像,其两侧供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观音等……后进系关帝庙,为五块巨石垫修而成,正中供关帝像,两旁配有周仓、关平站像。”(《梵天佛地》第四章)则护国寺也是佛道兼容的寺院。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佛教传入梵净山地区之初,就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

  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更体现在其影响上,老百姓对这两种宗教往往是同时信奉的。

  神兵部队曾经遍布这一地区。

  “黔东北神兵源于咸丰黑洞,1920年,正安县王怀真、黄国安两豪绅相仇杀,王怀真死,其弟王怀庆逃往四川,回归途中遇一回乡军官自称是“黑洞得道老师”,王遂请回正安组织神兵……1933年,梵净山县大旱,鹿井溪等地颗粒无收,而政府派出的催粮逼款差役,登门催逼不已,鹿井土家族等人民年轻者都逃往他乡谋求生路。有逃往四川酉阳龙潭镇者,遇一晏姓画符治神水医生,宣称:‘喝了神水,有神护体,不怕刀枪,不怕官差。’于是将晏姓医生接来鹿井,拜他为师。晏姓医生来到鹿井溪,开始设神坛,广招徒弟,画符炼水,入坛者日渐增多。鹿井山梁上有3个大寨,每寨都设有神坛,各有佛主和信众,上鹿井佛主宁国学,中鹿井神主李天保,下鹿井神主刘代禄,晏姓医生自称‘祖师’”。

  “老师”是土家族对本族宗教人士的称呼,祖师则多用于道教,画符治神水也主要是道教的作法。在神兵中,老师、祖师、佛主等称呼并存,说明影响当地老百姓的不仅是佛教,还有道教和当地的原始宗教。

  梵净山的武圣宫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宗教活动,我在2002年参观了武圣宫。武圣宫在梵净山县城南部,阁楼前有清朝嘉庆二十年的建宫碑文,记载了修建武圣宫的缘由。此前的武圣宫在戴氏宗祠旁边,因年代久远,垣墙瓦解,武圣帝君的金像受到了毁损,戴家人就把金像移到了戴氏宗祠之内。但他们认为,祖宗卑,帝君尊,尊卑相处,两不相安,于是重建武圣宫。这是一间三层的阁楼,底层供关圣帝君,第二层供梓潼帝君,第三层供魁星。魁星乃道教与民间崇奉的掌文人命运的神,梓潼帝君即是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守护神梓潼神相结合而产生的神。关帝则是佛教和道教所共同信奉的神,可见,武圣宫应属于道教的范畴。但也不尽然,经常参与武圣宫宗教活动的是二十几位退休老人,他们每逢初一、十五来此打扫卫生,念经烧纸。有时也请僧人或道士做坛。

  做坛的可以是僧人,也可以是道士,则说明老百姓并无意于区分这是一处道教场所还是佛教场所,这两种宗教是融合在他们的信仰中而不分彼此的。

  这种情况不仅在梵净山是如此,周围地区也是这样。

  在松桃,有一处道教活动场所迴澜宫,迴澜宫正面有三间殿堂,中间的殿是玉皇殿,供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神像,两旁是四大天王。左侧有两间殿堂,一间是观音殿,一间是佛殿,供释迦牟尼、弥勒和燃灯古佛。与回澜宫遥遥相对,有一个佛教寺院,观音寺。寺院不大,正殿全是佛教的神祗,但正殿后有一规模较大的殿,正中供的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两侧有三清等若干道教尊神。

  我曾在梵净山的一家小旅馆里住了一夜,他家的神龛吸引了我,我特地抄了下来。

  左边依次是:

  药王天子位,送子天仙位。

  五谷尊神、梓潼菩萨、五行神灵位。

  普天得道圣贤、诸般佑人神灵位。

  陈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昭穆位。

  右边依次是:

  灶王府君位,四官财神位。

  起始文字富国强民文武人祖位。

  伏羲轩辕神农皇帝忠烈圣位。

  三教香火囗囗雨感福德尊神位。

  神位中,梓潼被称为菩萨,还特地强调是“三教”,生怕怠慢了什么神灵,可见三教融合的现象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之深。

  四

  在基督教的历史中,有十字军东征,有异端裁判所,血腥的斗争更多,佛教和道教则明确地走向了相互融合的道路,应该说,这种融合是需要一种博大胸怀的。对于佛教,我常常为其心胸的宽广所折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应该是这种宽广胸怀最形象、最突出的代表。

  在贵阳黔灵山宏福寺,首重殿的南北两侧的外墙上,是澳大利亚著名版画家白如诗女士绘制的壁画,每幅画均题有一幅对联,南侧的对联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北侧的对联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度尽众生的誓愿也让我深深感动,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北侧的对联和画面。画上,不仅人在佛前虔心听法,飞禽走兽都来了,鱼儿也跃出了水面,佛的“众生”,远不是我们狭隘心胸所理解的“众生”,多少年来,我们狭隘的心胸已经只把人类当做值得珍重的“众生”了,甚至,还常常把一些特定的人群排除在“众生”之外,日本战犯就曾认为中国人是“支那猪”,希特勒也以犹太人为劣等民族,必欲除之而后快。战犯们就不必说了,就是那些自命为以天下苍生为己念,而又只把人类当作“众生”的人,在佛教精神面前应该是有所醒悟的。实际上,狭隘的以人为中心的作法已经在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交往都日益频繁,由对立走向融合当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交往与融合中,更需要一种博大的胸怀,如果总是抱着不是怕被人吃掉,就是想吃掉别人的心态,是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的。从佛教和道教交融而发展的事实,人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