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黄花山佛洞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黄花山佛洞

  在山水辉映、风景秀美的卧虎山水库西侧,仲宫镇朱家庄东南的黄花山上,有一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石刻造像,它就是黄花山佛洞石窟造像。据洞内金承安二年(1197年)杨十三郎造像碑记载,此洞造像最早始于金代中叶,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是历城仅存的三处金代造像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艺术研究价值,1979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休闲假日,当我们漫步在沿湖大道上,饱览了素有镜儿湖美称的卧虎山水库迷人的湖光山色之后,顺着平坦的公路向西,翻过水库大坝,绕行崔家庄,从朱家庄中间穿越向南,踏上乱石堆砌的“迈桥”,跨过玉符河潺潺流水,就来到黄花山脚下。

  抬头看去,黄花山虽然只有200多公尺高,但是山上奇石多姿、山峰矗立、翠柏蔽日,景色十分幽静秀丽;那满山遍野茂密的黄花,更使人觉得黄花山的确名实相副。

  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攀登,在半山腰间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3公尺,宽2公尺的钟楼,随着岁月流失,古钟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4根石柱支撑着残破的石顶。距钟楼不远,依着山崖建有观音堂(台),(清康熙重修碑称:“……黄花山古有观音台……”)。该堂始建年代不详,根据现存清碑两通记载,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次重修。现在,送子观音早已不见踪迹,只存嵌有清代题记二则的观音堂。神去堂空的石殿勾起游人感慨重重。另据清乾隆重修黄花山佛洞碑记称:“……洞后又有倒坐观音。”这一说法是有缘由的,古来寺庙大都坐北朝南,而此观音堂却在黄花山佛洞后面坐南朝北,这是当地人们因地制宜,按照山势地形而建,使得送子观音背阳而坐,不过这里遥望山下,村落民居密集,钟声香火定会招来不少祈求子孙的善男信女。

  走出观音堂顺着平行的山路绕到山西,便是黄花山佛洞。佛洞洞口外南壁造协天大帝像,十分威武壮观。佛洞为天然石窟,整个洞窟成长方形,洞口宽3.52公尺,洞底宽2.55公尺,洞深6.67公尺,洞高4.2公尺(按天然藻井部位测量)。

  洞内石刻造像是利用原有形势加以开凿,造像分上下两层。下层南、北两侧各造罗汉九尊,像高在O.95一O.96公尺之间,罗汉像头部已风化残损,但身躯、四肢完好,还可看出他们体型不同,形态各异、近似凡人、栩栩如生。洞底东壁有一坐佛造像,头部也有半边脱落,但面部两眉间有白毫相、高肉髻,造像衣纹多采用凸起线刻,刀法较流畅。在洞内地下,还有一佛像,系用一整块长石雕刻,佛像较大,像四周也雕刻图案,似为这个佛洞的主佛。此外还有一无头立像,可能系清代补刻的关平或周仓像。此洞内供奉何主佛,在碑文中没有记载,清乾隆《重修黄花山佛洞碑记》称:“……黄花山佛洞天成,内有佛爷、十八罗汉,外有协天大帝,洞后又有倒坐观音,亘古以来此历邑之钜观,……”又称:“然向也,洞之内外神像缺而不全,兹则龛以俄兰嘉奢、关平、周仓并南洞送子观音诸神……”。由此可以确认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黄花山佛洞时,在洞内、外增刻了俄兰嘉奢、周仓、关平、送子观音等神像。前面提到的无头立像,极大可能是侍卫在协天大帝身旁的周仓或关平石像。

  上层在洞窟顶部,利用天然藻井雕刻佛像四尊,这四尊佛像保存完好,可以看出佛像面部造型丰富圆润,鼻口线条柔和,张着一双大眼,笑嘻嘻的俯视下方,像是真的要降福人间。

  黄花山佛洞内外上下现在共存石刻佛像26尊,绝大多数为金代的高浮雕造像;洞外有一完整的清乾隆重修碑,在洞内还可见到金承安、明弘治、清光绪等三通重修石碑的残块。在洞壁还有金代造像题记20则。

  我们仔细研究残存的碑文,可以发现当年黄花山佛洞也曾盛极一时,不但在当地、而且在省内也有一定影响。参与造像题记的,不但有附近之人,还有济阳县第三乡和林曲(临朐)县等地的善男信女。同时也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平民百姓,在金、杨十三郎造像碑上署名的除杨十三郎外,同修人还有杨十二郎、王六翁、东杨大伯、傅三郎、西刘二郎等,就是这样一些在苦难中挣扎生活,自己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的穷苦人,在这里祈福造像,“愿国太(泰)民安,臣作千秋,风雨顺时,天下人安。另外从碑文上错别字很多这一点,也可以推断出当时来此造像重修的人,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穷苦农民,其中最典型的是明弘治重修碑上,现可辨认的30字碑文,就有错别字7个:“锺(重)修佛潼(洞)殿计(记)济南府历城县谨(锦)阳川黄花山佛洞寺弘治元年吉日锺(重)修胜(圣)象(像)。

  正因为是穷苦百姓在这里出资造佛,因此规模自然不能很大,佛像都是个人捐资修造,每个像侧都有题记。但是这一组金代石刻造像,也同样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较高的工艺水平,从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从这组造像风格上可以看出,隋唐造像中的鼻隆口阔、坦胸露腹、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风貌大为减退了,而代之的是面容清瘦、体态精悍、形色深沉的中国人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由天竺传入的佛教在逐渐中国化;土生土长的石工,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爱好溶入雕刻的佛像中。

  另外从建筑布局看,佛教石窟紧邻关帝庙,也是过去不多见的,因为佛教是天竺输入的舶来品,而关羽是三国名将,是唐、宋皇帝给他封号,才使他成为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协天大帝。中外佛爷相依为邻,这也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面对中国百姓悠久的传统文化、习俗、社会心态,不能不作某些变通,以保障自身的存留。

  游览黄花山之后,我们会怀着收获的喜悦踏上归途,在缓缓下行的山路上,俯看山下,河水清清,一方方鱼池在阳光下闪亮,鸣笛声声,大、小汽车穿梭而过,自是另一番繁荣兴旺的景象。

  选自1997年2月第八辑《历城文史资料》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