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梵乐:留得清新传人间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亮 丽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梵乐:留得清新传人间

  □ 法亮 丽娜

  佛教音乐光盘 资料图片

  佛教音乐古雅、庄严、肃穆,曲调优美深沉,宗教氛围浓郁,容易使人沉浸于光明祥瑞、清净安宁、神圣庄严之中。

  佛教音乐能“宣唱法理,开导众心”

  音乐是最容易引起心弦共鸣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令人情思绵延,热血沸腾,甚至能诱人情不自禁地击节顿足,翩翩起舞。而佛教音乐更有着独特的宗教气氛,它古雅、清净、庄严、肃穆,曲调优美且深沉,能使人沉浸于光明祥瑞、清净安宁、庄严肃穆的情感之中,让人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从而引发出潜移默化的宗教体验。

  佛教界认为,音乐属于佛教五明(内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中的声明(音律、音乐、文字、语言等),用美妙的音乐供养佛、法、僧三宝,赞叹佛德,宣扬佛法,会有很大的功德福报。如《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佛教徒自古以来认为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广结佛缘,宣传佛教,能达到“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目的,在集众行香时,可起到“静摄专仰”的作用。

  自佛经汉译之后,经呗的汉化就提上了日程

  我国佛教音乐来源于印度。佛曲在天竺时甚盛。三国时期,随着佛法东渐,西域的一些高僧诸如竺法兰、支谦、康僧会、鸠摩罗什等,在译经弘扬佛法时,也将歌耠颂佛的曲调携入汉地,时称之为梵呗。在印度,佛经中为说明佛理,文体上不少是长行与偈颂,这些偈颂是可以歌唱的。梁慧皎《高僧传》中记述:“天竺方俗,凡歌耠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耠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中国的礼治社会向来重视制乐,认为制乐乃是“感天地、通神明、成性类”的大事。所以自佛经汉译之后,经呗的汉化就提上了日程。

  唐代佛教空前隆盛,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这是和统治阶级的支持分不开的。如高宗时“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入住慈恩寺”。唐代宫廷仍沿用隋的九部乐,至太宗增为十部。其中“天竺乐”的乐工、舞工都穿袈裟,乐舞有明显的佛教色彩。中唐法照,制定“五会念佛”法规,并作有“散花乐”等曲,影响甚远。《千声佛》等绕佛之曲,流传至今。晚唐少康,更辟蹊径,面向民间,吸收、借鉴当时当地老百姓熟悉喜爱的传统乐曲,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佛曲。当时民间流行的佛曲,数量上更是不可胜数。艺僧们高超的音乐技艺,征服了众多善男信女的心,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互相影响

  佛教音乐经过盛唐之后,在宫廷、社会以至于百姓的生活中仍然占着很重要的位置,到宋代以后,很多寺院对百姓开放,并与百姓共同从事佛事活动,以寺院为主导建立了许多社会上的佛教组织,如“净业会”、“药师会”、“放生会”等。民间佛事活动的频繁,促进了寺院与民间在音乐方面的结合。从现存宋词和元曲的词、曲牌中,均可见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如词牌《菩萨蛮》、曲牌《双调五供养》等,甚至在文人士大夫的七弦琴音乐中,也出现了《普庵咒》这样的曲目。继唐代俗讲而起的宝卷,在宋时盛极一时并一直绵延到明清,影响了近世多种戏曲及曲艺音乐。明清之际,佛曲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通令全国佛教徒习唱,其中大部分曲调为当时流行的南北曲。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自明清以来,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引古乐、时乐进入寺院,演化成百姓喜爱的佛教音乐,如北京智化寺音乐、潮汕庙堂音乐;二是传播佛曲的曲目、技法于民间,逐渐形成多种直接为民众生活服务的宗教性民间音乐,如山西八大套及西安鼓乐中的僧派,甚至包括冀中管乐中的大部分等。目前仍存的全国各地民间器乐曲的诸多乐种、乐曲的形成过程中,很大一部分都有佛教影响的痕迹。日益深入民间的佛教音乐,为广泛深入地传播佛教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著名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师,博学多才,精通音律、诗词。他曾编写过很多佛教歌曲,曲调优美清新,歌词含义深邃典雅,很多是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阐发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道理。或歌耠赞叹佛、法、僧三宝的巧德,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或歌赞依佛法修行,身心无垢清净的法喜之乐。他的佛教歌曲,在上世纪30年代学校里和社会上相当流行。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城南旧事》,又把他的《送别》作为主题曲,流行于当世。

  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其和雅清澈、安详优美的旋律流露着佛教信众们对佛法的虔诚与崇敬,引发着人们信仰佛教的情绪和热情,潜移默化地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感悟到清净真实的生命的美丽。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