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福州佛寺分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佛寺分布
    福州之有佛教寺院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当时有寺院3所。其分布情况为:侯官(属今福州)的药山寺与灵塔寺,分别建于太康元年(280年)与太康三年(282年);怀安(属今福州)的绍因寺亦建于太康三年(282年)。
  南朝宋、齐、梁、陈时期(420~589年),福州市新增寺院46所。其分布情况为:闽县14所、侯官8所、怀安3所、长乐6所、连江4所、福清11所。
  

 表8-2-2南朝时期福州新增寺院分布表

朝代

寺院名称

建置时间

分布点

明空寺

升明三年(479年)

侯 官

妙果寺

永明三年(485年)

侯 官

唐兴寺

天监元年(502年)

闽 县

临江寺

天监三年(504年)

侯 官

大中寺

普通二年(521年)

怀 安

佛力寺

普通五年(524年)

闽 县

法林尼院

大通元年(527年)

闽 县

祗洹寺

大通元年(527年)

连 江

灵隐寺

大通二年(528年)

长 乐

法建寺

大通二年(528年)

福 清

花山寺

中大通二年(530年)

侯 官

南涧报国寺

中大通四年(532年)

侯 官

法建寺

大通年间(527~529年)

福 清

灵山院

大同元年(535年)

闽 县

凤林寺

大同元年(535年)

福 清

闽光寺

大同二年(536年)

闽 县

建宁寺

大同二年(536年)

连 江

县山寺

大同五年(539年)

长 乐

大乘寺

大同六年(540年)

闽 县

爱同寺

中大同元年(546年)

闽 县

 续表

朝代

寺院名称

建置时间

分布点

象峰寺

太清元年(547年)

侯 官

法涧院

太清元年(547年)

长 乐

皇恩寺

太清元年(547年)

长 乐

灵山寺

太清三年(549年)

闽 县

祥光龙华寺

梁时(502~557年)

闽 县

林泉寺

永定元年(557年)

福 清

岩泉寺

永定元年(557年)

福 清

庐山寺

永定元年(557年)

福 清

灵曜寺

永定元年(557年)

福 清

方山寺

天嘉元年(560年)

闽 县

唐安寺

天嘉二年(561年)

侯 官

钟山寺

天嘉二年(561年)

福 清

宝林寺

天嘉二年(561年)

福 清

灵应寺

天嘉三年(562年)

福 清

升山灵岩寺

天嘉三年(562年)

怀 安

藏 寺

天嘉六年(565年)

连 江

华林寺

天嘉年间(560~566年)

闽 县

陈棋寺

太建元年(569年)

闽 县

塔林寺

太建元年(569年)

闽 县

超功院

太建元年(569年)

闽 县

寻山庵

太建元年(569年)

侯 官

方乐寺

太建元年(569年)

福 清

景尼院

太建二年(570年)

怀 安

兴国寺

太建五年(573年)

长 乐

光岩寺

太建九年(577年)

长 乐

安善寺

至德元年(583年)

连 江


  隋朝(581~618年),福州新增寺院5所。其分布情况为:闽县的香林寺,建于开皇十年(590年);连江的双林寺与龙卧寺,分别建于仁寿元年(601年)与仁寿三年(603年);连江的大中玉泉寺与西林寺,分别建于大业元年(605年)与大业二年(606年)。
  唐、五代、两宋时期,福州佛教基本呈兴盛之势,寺院骤增。唐代福州新增寺院262所,五代时增208所,两宋时增577所。至元代时只增8所。
  

 表8-2-3唐、五代、宋、元时期福州地区新增寺院分布表

所属县名

五代

闽 县

36

20

82

2

侯 官

40

29

85

2

怀 安

24

31

65

长 乐

34

16

23

连 江

23

13

40

2

福 清

31

18

107

古 田

19

24

107

2

永 福

28

21

11

闽 清

9

15

33

罗 源

18

21

24

合 计

262

208

577

8


  明代,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就对全国佛寺进行调整、控制。不是朝廷赐额的进行归并,未经批准创建的让其自废。至弘治年间(1488~1505年)福州已废寺院为646所,但还新增寺院18所。
  
  

 表8-2-4明代福州地区寺院情况及新增寺院分布表

所属县名

已废寺院

新增寺院

闽 县

136

1

侯 官

40

1

怀 安

4

长 乐

64

连 江

5

6

福 清

174

1

古 田

104

1

闽 清

82

4

罗 源

37

4

合 计

646

18


  清代(1644~1911年),福州市增寺院71所。其中闽县3所、侯官9所、永泰7所、福清1所、长乐27所、平潭4所、闽清8所、连江7所、罗源5所。
  民国时期,福州没有新增寺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止,福州市区(含郊区)有寺院102所。1994年,福州有寺院314所。
  

 表8-2-51949~1956年福州市区寺院分布表

区名

寺院数

寺 院 名 称

鼓楼区

70

开化寺、白塔寺、东门地藏寺、瑞云堂、能仁寺、白云堂、真性堂、福慧堂、汤门大士殿、海潮寺、三界寺、三官堂、水部大士殿、潮元阁、地藏殿、德化堂、宝珠寺、前白云寺、后白云寺、法海寺、正龙庵、观音阁、碧霞堂、碧莲堂、弥陀阁、仁王寺、豹屏精舍、化城寺、水部准提堂、石塔寺、弥陀寺、石壁岩、雷劈岩、三宝殿、乌山大士殿、三清殿、慈善堂、观音堂、天后宫、大觉寺、福信堂、净慈庵、隆普准提堂、信心堂、聚德堂、老佛殿、诚心堂、广化堂、全福堂、通元堂、开元寺、庆城寺、正兴堂、复信堂、化民大士殿、合心堂、信香堂、明妙庵、贞德堂、清真堂、妙兴庵、北门地藏寺、华林寺、竹林庵、修德堂、旧道德堂、新道德堂、圆慧堂、齐莲堂、圆明堂

台江区

15

头陀寺、武圣庙、馨莲堂、旧光信堂、新光信堂、显辉堂、大同准提堂、东金寺、广辉堂、奏善堂、金峰阁、观音庵、善意堂、万寿庵、圣君殿

仓山区

7

广馨堂、长兴寺、种福堂、观音井殿、望北台、浙船禅院、建德林

郊区

10

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崇福寺、双溪庵、西门地藏寺、石林寺、荷泽庵、正心堂、北禅寺、观音庵

小计

102

  注:至1956年9月止,白塔寺、化城寺、三清殿、庆城寺、华林寺等5个寺院已被有关单位借用。
  

 表8-2-61994年福州寺院分布表

市(县)名称

寺院数

批准恢复的寺院名称

福 州

66

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地藏寺、林阳寺、崇福寺、东金寺、大觉寺、北禅寺、三界寺、海潮寺、荷泽寺、清凉寺、瑞云堂

闽 侯

17

雪峰崇圣寺、五仙寺、金钟阁、法云寺、三益观

永 泰

20

方广寺、下际寺、重光寺、仙佛寺、姬岩寺、凤凰寺、闇亭寺、高盖山寺

福 清

11

黄檗寺、灵石寺、石竹寺、漆林庵、明善堂、瑞岩寺、吉水寺、资福寺、香灯寺、柳圃寺、福山寺

长 乐

55

龙泉寺、云门寺、文殊寺、银峰寺、屏山寺、西兴寺、竹林寺、观音堂、广聚堂、般若堂、晦翁寺、清凉寺、致一堂、长者寺

平 潭

4

观音堂、金峰禅寺

闽 清

11

白岩寺

连 江

87

莲峰寺、白云寺、玉华寺、下庵、静室、上庵、中岩、后岩、观音阁、一真堂、青芝寺、净光寺、锦山寺、保福寺、九龙寺、宝林寺、青峰寺

罗 源

43

开善寺、龙华寺、瑞云寺、光化寺、凤山寺、金粟寺、圣水寺、碧云寺、仙茅寺、水陆寺、梅峰寺、万寿寺、翠峰寺、枝南寺、白马寺、崇寿寺、圣寿寺

小 计

314


  二、著名佛寺
    福州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山古刹驰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保护寺院及其文物,如福州鼓山涌泉寺、闽侯雪峰崇圣寺等,政府均曾拨款维修。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福州鼓山涌泉寺、福州怡山西禅寺、福州金鸡山地藏寺、福州瑞峰林阳寺、闽侯雪峰崇圣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均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83年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又有一些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寺院得到修复、开放。
  (一)福州罗山法海寺
  位于福州市于山西北的罗山之下。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建,初名兴福院。开山祖师为长溪(今霞浦)道闲禅师。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定名为法海寺,政和七年(1117年)改作神霄宫,宣和元年(1119年)又改作女真观,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复为法海寺。明初,寺被当局占用以储藏军器,明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嘉靖元年(1522年)举人高叙废寺为宅,后为侍御蓝济卿之家,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僧悟宗劝说济卿之孙蓝圻舍宅为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僧心法渡海到台湾劝募,寺又重修。民国17年(1928年)圆瑛法师住持雪峰崇圣寺时,寺为雪峰廨院。民国37年,省佛教会创办的法海中学亦附设于寺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1985年在省、市政府拨款及海外侨僧的资助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大悲阁及寮舍次第修复。1994年11月,台湾简丰文、林国营两居士又支持新建成一座仿古三层结构的弘法楼,内设讲堂、图书室、音像复制室等。
  修复后的法海寺,各殿堂佛像颇具特色。如天王殿正中供奉的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像,犹存古制,其两旁站立着的四大天王造像,造型系仿新出土的北宋时期四大天王画像。大雄宝殿中间立“华严三圣”像与玉佛,十分庄严。
  寺的文物,今尚存明、清石碑3块。分别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屠隆撰、欧阳序书的“晋安中兴罗山法海寺碑”,万历四十年(1612年)谢肇淛撰、徐火勃书的《重建罗山法海禅寺碑铭》,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高福康撰、裴棨书的《重建罗山法海禅寺碑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郡人林材曾将重刻的《〈淳熙〉三山志》一书的雕版徙置寺中,嘱主僧守之,以广流传,惜佚之已久。
  (二)福州芝山开元寺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经院巷。梁太清三年(549年)建,旧名灵山,不久改大云。唐初(618~620年)改龙兴,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以年号为名,又改为开元寺。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空海从长溪(今霞浦)至福州,曾驻锡寺中。唐武宗李炎灭佛,于会昌中(841~846年)汰天下寺,每州只准许留一寺,开元寺以有唐明皇像而得以保存。大中七年(853年)日僧圆珍亦来居住,并从寺中天竺僧人学梵字悉昙章。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王审知分割开元寺之地置太平寺,备铜蜡3万斤,铸释迦、弥勒像,安于寺中,庄宗李存勗为题“金身报恩寺”。宋天禧二年(1018年),太平寺毁于火。庆历三年(1043年),福州太守王逵合开元、庄严二寺之地重建,更名开元庄严禅寺。政和二年(1112年),寺开始刻大藏经,历60年才基本告竣,名之为《毗卢大藏》。宋以后,开元寺被侵占,或为坊巷、或为公署、或为别墅。至明为祝釐之所。明正德元年(1506年)镇守太监梁裕曾重修,时僧纲司即设寺内。万历十九年(1591年),抚院赵参鲁遵旨移宁德支提寺龙藏及御器来寺供奉。明末寺规模更小,只有经院、法堂、铁佛殿、十六亭、灵源阁、灵山堂、平怀堂而已,同时成为士子的旅舍。清顺治三年(1646年),灵源阁遭大火,延及钟楼。顺治十五年(1658年),泉州一耿姓僧募八旗金重建开元寺。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刮大风,寺又受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赐“开元寺”匾额。嘉庆十六年(1811年),寺又遭火灾。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一场大火,使寺只剩下一尊铁佛,其它皆荡然无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地方政府占寺办自新工艺厂,用以安置游民及罪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作监狱。民国29年福州沦陷,寺为日本侵略军占据。民国30年9月,日军溃退,福州居士罗铿端等请雪峰宝松和尚下山,修复开元寺。民国36年,宝松择寺之药师殿旧址创建福建佛教医院。民国37年,宝松赴南洋募化,由其徒广体代住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保护寺院及其文物。1961年寺内铁佛列为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12月25日,宝松为祈祷世界和平,舍身自焚于马来西亚。“文化大革命”中,当地街道占寺作工场。1981年,以铁佛殿为中心的殿堂得到修复。殿中铁佛,铸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历劫犹存。佛像螺髻,两耳垂肩,迭掌盘坐莲花台上,高约5.35米,宽4米,重达5万公斤。寺中文物还有列于灵源阁后的两个大石槽,分别镌刻着宋嘉祐六年(1061年)与大观二年(1108年)的题识。
  1983年,在马来西亚郑真如居士资助下,建宝松和尚纪念堂于寺侧。同时福州佛教功德林也在寺中恢复活动。1986年9月6日,日本学者门上秀叡来寺礼佛,持《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大藏经细目》一书(内有《毗卢藏》目录)相赠。1988年,又在郑真如居士资助下,建毗卢藏经阁于铁佛殿后,阁为双层,规制宏丽,1990年竣工。1991年,寺中铁佛列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寺举行空海铜像安放仪式,原立在鼓山的“空海入唐之地”石碑也移立于寺中。
  (三)福州鼓山涌泉寺
  位于福州东南郊,唐建中四年(783年),山中建有华严寺,后废于会昌中(841~846年)。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填潭建寺,礼请雪峰义存之徒神晏前来住持,号国师馆。乾化五年(915年)改名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宋咸平二年(999年),朝廷赐禅院额。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为寺,次年毁于火。宣德七年(1432年)重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毁于火,僧众迁居廨院。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雄宝殿为飓风所毁,次年又重建。清顺治初(1644~1646年)僧元贤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敕赐御书“涌泉寺”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与乾隆七年(1742年)均有御赐藏经。乾隆十六年(1751年)僧兴隆又重修。光绪九年(1883年)僧妙莲任住持后,也一度往南洋群岛募款重修。
  涌泉寺目前的建筑,多属明、清两代先后重建和扩建,基本上保持明嘉靖年间的布局。整个寺院有大小殿堂25个,占地25亩。寺的天王殿前,有一对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文物。过天王殿为大天井,中间横桥卧波,左右两厢楼,钟鼓对峙。钟楼上的钟铸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外表铸刻整部《金刚般若经》,共有6372字。沿着两旁长廊拾阶而上,一边是闽王祠,一边是伽蓝殿。再上,中间是大雄宝殿,殿正中塑有三尊巨大佛像。大殿天花板上保留着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带有佛教色彩的图案共242块。大殿后侧,还保存着康熙年间(1662~1722年)铁铸的“西方三圣”像,外表贴金,每尊重约1150公斤。大殿再后一进是法堂,堂中悬有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兄弟同献的“宝珞庄严”的匾额。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殿,殿为歇山顶,面阔五间,四面风火墙,殿前为庭院,三面有厢廊环抱。殿正中有一座贴金铁塔,内供佛舍利子数十粒以及灵牙1节。塔前安放一尊缅甸白玉石的卧佛像,两侧陈列12架大橱,内藏有佛经2万多册。藏经殿后还有念佛堂、客堂、大悲楼、大寮、库房、斋堂和祖堂。其西侧有印经楼、禅堂、学戒堂和方丈室等。各殿堂均有槛廊连缀,甍栋参差,构筑精美。
  涌泉寺还以刻经驰名于世。民国18年,弘一法师在寺中翻阅寺于清初刊刻的《华严经》与道霈禅师的《华严经疏论纂要》等经籍时,叹为近代所稀见,誉寺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弘一法师还倡缘刷印十数部《华严经疏论纂要》赠与日本各大寺院。同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作南中国佛教史迹调查时,曾来鼓山,对寺中经籍十分重视。民国21年8月,日本学者龙池清来寺作进一步的调查,并写成《鼓山、怡山藏佛逸书录》一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千年古刹也获得新生。1957年春,寺中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第一次传戒法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寺中佛像虽幸免于难,但经典文物却损失惨重。其中元、明版善本经籍被毁2000多册,明刻的佛经雕版也多遭焚毁。1971年10月3日,福州市外事组在鼓山成立分理处,对寺院进行初步维修,并接待日本的华侨代表团。1973年7月,福州市建设局接管鼓山管理处时将寺的全部财产一并接管。1979年12月,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恢复宗教活动。从1982年起,福州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寺中各殿堂。1988年3月18日,寺中隆重举行妙湛法师就任方丈进院升座典礼。涌泉寺的廨院,有马来西亚槟城的极乐寺。
  (四)福州怡山西禅寺
  坐落于福州市西郊祭酒岭山脉怡山之麓,此处素有“飞凤落洋,第一福地”之称。寺为六朝古刹,古号“信首”,至隋末废圮。唐咸通八年(867年),福建观察使李景温礼请长沙沩山高僧大安禅师前来驻锡,寺遂中兴。咸通十年(869年),改名清禅,不久又改为延寿。五代后唐长兴间(930~933年),闽王王延钧奏名“长庆”。五代末,寺遭南唐兵蹂躏,主要建筑物多被焚毁。北宋天圣中(1023~1032年)僧宗元重修,宝元元年(1038年)敕号“怡山长庆寺”。后以寺位于福州西郊,且郡城外有南禅、北禅、东禅三寺,合此为四,故名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相沿至今。元、明两代,屡有兴建。明末清初。困于征徭,僧逃寺废,除大殿仅存外,其余尽为民居。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抚佟国鼐延请粤东名僧空隐禅师为寺住持,并捐金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寺僧继云曾到台湾募化,又作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微妙禅师见寺濒废,遂发愿重兴。光绪二年(1876年),他先晋京请《龙藏》,随后携徒到南洋等处募化。台湾巡抚,暹罗(今泰国)总督与槟榔屿、菲律宾等地大商家皆鼎力资助,怡山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得以重建,同时重修天王殿、法堂等堂庑楼阁30多处,寺貌焕然一新。以后微妙禅师不惮艰苦,又数次航海到南洋各地及台湾省,继续募款修建,才奠定今日怡山西禅寺各殿堂的格局。入民国,住持智水禅师与监院证亮禅师重修寺宇,重建明远阁,增辟寄园与放生池。民国30年9月3日,日本的飞机轰炸福州时,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后侧、方丈室与念佛堂四处中弹倒塌,赖寺僧积极募款得以修复。民国36年2月22日,中国佛教会福建省分会第一届全省会员代表大会在寺中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怡山古刹也焕发出青春。1956年起,在南洋各寺的证亮、清禅等法师陆续汇款重修祖庭。从1979年起,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福建省与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西禅寺。1980年人民政府拨巨款帮助占用单位的搬迁,同时决定将被占用的寺产、土地全部归还寺院。是年,侨僧谈禅、法禅诸法师回寺礼祖。福州怡山西禅寺修建委员会也正式成立,首座梵辉法师为主任。在侨僧与爱国华侨的大力资助下,经过多年的努力,西禅寺不仅将各殿堂修复一新,还增添不少新的建筑物。梵辉法师曾欣喜地赋诗赞叹:“六朝胜迹话西禅,飞凤灵龟古井泉。宋荔犹留金线种,唐碑永志紫衣缘。新台依旧安新佛,旧柱翻新现旧联。殿阁流丹花再发,十方衲子庆尧天。”
  西禅寺的建筑,布局匀称。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客堂、禅堂、方丈室、念佛堂、库房、斋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等大小建筑物36座,加上放生池与寄园等处,占地100多亩。90年代初又增建玉佛楼、观音阁、华严三圣阁、五百罗汉堂与高67米的报恩塔。寺廊庑广阔,亭台遍布,清幽古雅,颇擅古典园林池馆之胜。旧时荔林成片,“怡山啖荔”列为福州西湖八景之一。至今法堂前尚余宋荔1株,高不盈丈而盘根错节,枝叶茂盛。寺内还有众多的文物与古迹。客堂内壁嵌有1952年出土的一块唐碑——《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延圣大师即西禅开山祖师大安禅师,福建省福清人。此外还有唐咸通年间开凿的七星井、五代慧稜禅师舍利塔、清林之蕃撰的《怡山长庆寺空(隐)和尚偕法纬定者二禅师塔铭》、清圣祖玄烨御笔之《药师经》,清雪庵朱地金字百寿屏与民国时印光法师撰、弘一法师写的《怡山放生池围墙落成回向偈石碑》等。
  西禅寺的廨院,在福州的有西湖开化寺、于山护国寺、观音阁、南台坞尾头陀寺,今皆已废。在海外的有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的南普陀寺(又称舍利院)、二府庙和温陵会馆(又称观音寺)。历史上这些廨院均由福州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
  (五)福州金鸡山地藏寺
  坐落在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原名地藏院,唐乾宁元年(894年)建,以大雄宝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像而得名。后兴废更迭,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益见冷落萧条。寺内不仅“楼阁歪又斜,坍塌十有九”,甚至“门径积草荒,殿宇停棺柩”(清魏杰《即事有作》)。同治三年(1864年)绅耆魏杰等捐资重建寺的大士殿、文昌祠、斋堂与拜台,重修前殿、两庑与山门。使得“芳郊古寺钟灵地,瑞气凝祥分外嘉。”当时还勒石规定:“公禁不许租停棺柩,寺僧如仍不遵,立即斥逐不贷。”光绪间(1875~1908年)与民国初寺又作重修。但此时寺除供佛外,重沦为置柩之厝,共停棺百具左右。清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其灵柩运回福州时亦暂厝该寺。民国19年尼德钦法师从福州东郊溪口双溪庵率众前来接管。首先将停厝之棺全部下葬于寺附近的陈家山,然后重修寺宇,使之面貌一新。时住尼众数十人。民国30年福州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德钦法师率众在福清灵石禅寺避难,开荒自给。至民国33年返寺,德钦法师在山中创建火化窑,为福州第一个火化场所。民国36~37年寺聘圆瑛法师女高足明旭法师为住持。之后,寺增建骨灰寄存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成为福建省有名的女众丛林和净土道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获得新生。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1981年恢复骨灰寄存室。1983年政府拨款2万元修建寺宇。1985年5月4日,92岁高龄的住持德钦法师圆寂。1989年传常法师接席,在她苦心擘划与海内外善信的资助下,“重修殿堂,卑者崇之,隘者廓之,并辟净寮,俨同再造。轮奂爽垲,与诸大丛林相颉颃焉”。寺现有建筑物为地藏殿、大士殿、达摩祖师殿、弥勒殿、韦驮殿、伽蓝殿、玉佛楼、念佛堂、永怀亭、德钦法师纪念室等。
  (六)福州瑞峰林阳寺
  位于福州北峰岭头乡石牌村内桃枝岭瑞峰之麓。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称林洋院。入宋,有高僧志端驻锡。后寺废。至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才略有恢复,但残破不堪:“乱山迢递,宿莽荒榛,孤寺孑然,邻居窎绝;宝殿经台,皆为禾黍石砾之场,独小寮数楹,如定所新创者。春畦积水,几不能达。四壁萧然,塈茨未竟,不知布金聚沙当在何时也”(《九峰志》卷四)。是年僧大渊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乾隆间(1736~1795年)又重修。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寺又颓废,鼓山涌泉寺古月禅师发愿重兴,于宣统二年(1910年)前来驻锡。古月禅师分遣弟子净然、凝正等人往南洋群岛募化,嘱禅悦在山中负责兴建。重建的殿宇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规模颇大。民国20年圆瑛法师任住持,三年后由宝松法师接任。当时民不聊生,寺因僻处山区,遭土匪洗劫10多次。
  1957年寺函聘新加坡龙华寺慧观法师为名誉方丈,寺的修建工作得到他的资助,加上寺僧的行医所得,新建一座大悲楼。1979年起广贤法师着手修复各殿堂。1981年2月7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莅寺视察。1985年,寺的修复与佛像的重塑工程基本告竣。是年11月1日,寺中隆重举行佛像开光庆典。1987年,寺天王殿西侧新建一座二层结构的地藏殿,翌年竣工。广贤法师又铸造一尊重650公斤的地藏王菩萨铜像供奉其中。
  林阳寺面积达7700平方米。整个建筑物的中轴线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左右峙钟鼓两楼,旁衬伽蓝殿、祖师殿、报恩堂、西归祠、地藏殿、禅堂、念佛堂、斋堂、香积厨、库房、寮房、方丈室、古月塔院、大悲楼等。寺中文物丰富,1965年文物部门在寺西山谷间发现一座南朝天嘉元年(560年)的隐山藏骨塔。寺中斋堂柱础,有正方形石四块,纵横各70厘米,上面均镌有女弟子某娘舍的题识,为北宋遗物。此外还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烧制的大势至菩萨白瓷立像,高约90厘米,十分精美。
  (七)福州象峰崇福寺
  在福州市郊北岭下,距市区约8公里。原名崇福院。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当时规模不大,后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僧跬存至,爱山水奇胜,遂与师弟谛详商洽,拟创建养母堂。清理地基时发现“崇福禅院”寺额,遂发愿重兴。跬存在其师鼓山涌泉寺永觉禅师支持下,派人四出募化,但最初仅建成小佛堂三间。至崇祯五年(1632年),大殿与法堂才相继落成,并请江西名匠雕造一尊高3米多的阿弥陀佛像,法相庄严,冠于闽中诸寺(现此佛像无存),于是朝山瞻礼的信徒渐多。永觉禅师赠诗与跬存道:“北岭云边翠色浓,松窗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观息,一任山花白与红。”鼓山道霈禅师亦为作记(制成匾,今存寺中)。后跬存及谛详先后圆寂,又因明末各地兵乱,交通阻隔,外出募缘的僧徒亦无法返回,寺中的修建工作只得中辍。清顺治间(1644~1661年)跬存的弟子清安来主持寺务,稍见起色。清安寂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徒叔禅复莅寺兴建,经过5年的努力,才重修大殿及重建东西两庑,初具丛林规模。其后继起无人,又趋衰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寺原有田70亩,“因住持败荡,典卖几空,止存寺前田根八亩,以致寺荒僧散。”(《侯官县正堂示为捐赎寺产等事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鼓山涌泉寺古月禅师来此兼领寺务,重建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天王殿、方丈室、斋堂、客堂等,一切规制皆仿效鼓山涌泉寺。古月禅师于民国8年圆寂,崇福寺僧众在寺内特辟一堂建塔纪念,称中兴崇福古月禅师塔。后由其嗣法门人必定禅师继任住持,时有关当局默许农林学校强占寺产,必定护持甚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僧20多人参加土地改革,分到土地,经禅之暇,以耕田为主。1957年,福州市佛教协会在寺中创设佛教安养院,安置老弱贫病的佛教徒数十人。德钦法师任院长、明力法师负责日常的工作。由于政府部门发给生活费,这些佛教徒均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寺得到恢复,并成为尼众道场。由于传常法师惨淡经营,至1983年,重修各殿堂与重塑佛像的工程始告竣。是年春,福建佛学院女众部亦设于寺中。至今,毕业的尼众遍布海内外。因此寺又是培养佛教界女众优秀人才的摇篮。1989年11月2日,寺中隆重举行传常法师荣膺方丈的升座典礼。
  此外,日本长崎圣寿山亦有崇福寺,创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他们尊福州崇福寺为祖庭,曾来寻根认祖。
  (八)闽侯雪峰崇圣寺
  雪峰山绵亘60余里,跨闽侯、罗源、古田、闽清四县,距福州77公里,主峰海拔800米。旧时峰顶终年积雪,故称雪峰。又因樵人曾得象骨于峰头,亦称象骨峰。崇圣寺位于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山南麓,历代高僧辈出,有“南方第一刹”之称。
  寺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初,开山祖师义存在大枯树内结庵(传即今之枯木庵),里人谢傚等复为其诛茅结庵于柽洋凉映台之北,此为建寺之始。后徒众渐多,容纳不下,遂在离庵300步外建新居,其址即今之崇圣寺。乾符二年(875年)观察使韦岫捐资助建,于是院宇初具规模,朝廷赐名“应天雪峰禅院”。中和二年(882年)廉帅李景、司空陈岩及观察使韦岫又捐资创建大穆廨寺。是年,朝廷赐义存禅师“真觉大师”号,与紫袈裟。乾宁元年(894年)以众愈多,寺乃移建于陈洋。当时还得到闽王王审知的大力支持,他先后捐资建大殿、法堂、方丈室与寮舍,重建枯木庵,开放生池(因需工万余,又称“万工池”)。里人蓝文卿亦舍田7000余亩,房屋500间。僧众盛时达1500多人。光化三年(900年),寺改称“应天广福禅院”。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朝廷赐名“雪峰崇圣寺”,一直沿用至今。宋宁宗时(1195~1224年),由于史弥远的奏请,朝廷制定禅寺的等级,最高与次高的寺院为“五山十刹”,雪峰崇圣寺名列“十刹”之中。宋后寺渐衰落。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重建,规模宏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中兴重建。民国30年寺院遭日本军队炮击,殿角毁坏。民国31年台风刮倒天王殿、钟鼓楼,后寺院破旧不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千年古刹也获得新生。1951年福州市闽侯县佛教联合筹备会派理忠到寺协助土地改革。1952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修葺枯木庵(后又两次拨款维修)。1979年起,随着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在爱国华侨与海外廨院僧尼的资助下,广霖法师领众,先后重建天王殿与钟鼓楼,修建大雄宝殿、香积厨、斋堂、库房、客堂与如意楼等。寺院得到全面恢复。
  寺现在建筑格局多为清光绪间(1875~1908年)中兴雪峰的达本禅师所定。主要建筑物有内外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禅堂、客堂、藏经阁、方丈室、凯淼塔院等,规模宏敞。寺文物以义存祖师塔(亦称“卵塔”与“难提塔”)与枯木庵树腹题识,最为驰名。
  雪峰崇圣寺的廨院,历史上有福州庆城寺、五百罗汉寺、罗山法海寺与古田的极乐寺、吉祥寺、保福寺等。如今在海外的廨院有新加坡的法华寺、马来西亚的东莲小筑。
  (九)福清黄檗山万福寺
  坐落在福清渔溪镇联华村的黄檗山主峰绛节岭之麓。它不仅是中国禅宗一大道场,也是日本黄檗宗的祖庭。黄檗山古时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山方圆15公里,峰峦层叠,怪石林立,以五岭、七石、十五峰构成一雄伟壮观的画面。唐贞元五年(789年),莆田人正幹从六祖慧能禅师学禅,得法后回闽。他见此处山川灵秀,遂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初名般若堂。贞元八年(792年)又于堂之东向增辟院落,禅寺规模粗具,朝廷赐名为“建福禅寺”,俗称黄檗寺。后希运来此出家,并至江西百丈山参拜怀海禅师,学成后又返回黄檗山。从此怀海传希运,希运传义玄,黄檗山成为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宋时,宗风犹盛。入元朝逐渐衰微,寺几濒于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寺僧大休得莆田周心鉴居士之助重修殿宇,香火盛极一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扰福建沿海各地,寺毁于战乱中。隆庆初(1567~1568年),寺僧中天发愿重建,并晋京请《藏经》,苦候8年未果,竟圆寂于京都。其徒孙鉴源、镜源继承遗志又晋京请《藏经》。越六寒暑,得邑人宰相叶向高之助,朝廷赐《藏经》678函、紫袈裟3件。同时赐“万福禅寺”额,寺遂改名,一直沿用至今。时殿宇尚未修复,鉴源、镜源回寺后即着手修建大雄宝殿与法堂,叶向高亦捐建一座藏经阁。寺又起衰转盛。崇祯二年(1629年),东、西客堂建成。寺僧赴湖州金粟山广慧寺礼请密云圆悟禅师为住持。崇祯六年(1633年)费隐通容禅师嗣其法席,隐元禅师被推为西堂。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禅师接任住持后,曾到漳州、潮州一带募化,经过数年的辛苦经营,修建大雄宝殿、法堂、山门、斋堂、钟鼓楼、库房、寮舍等大小30余处。同时,隐元禅师还大力提倡临济的宗风。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后,由其门人慧门性沛继承法席。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寺又趋衰微,僧清馥一度曾募化修复。民国17年寺突遭山洪之劫,损失严重。民国38年寺又罹火灾,千年古刹毁之一炬,藏经、文物焚烧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春,虽经多方努力,仅于唐代故址修建法堂、方丈室两座,供僧众栖止,寺院全貌难以恢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濒于废。1979年起,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经过多年的筹备,1989年4月成立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修建委员会,着手对该寺进行修复。国务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均有拨款。加上十方善信的资助,从1989年夏开始进行第一期的修复工程,首先重修一座面积为600多平方米的法堂与新建一座大寮。之后,寺内建筑群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隐元纪念堂等,轮奂一新。
  黄檗寺还是日本黄檗宗的祖庭。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后在京都宇治建寺,即以故乡万福寺的建筑格局为模式,同样也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1979年起日本友人多次来祖庭瞻拜。1983年,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组团来寺时,还树立“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圣地”石碑以示纪念。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