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探寻邺城时代的佛教文化遗存(5)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靳文华 崔彩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风景线上说“看点”

  靳文华 崔彩平

  ——探寻邺城时代的佛教文化遗存(5)

  编者按:从邺城经滏口陉到晋阳(山西太原)是东魏、北齐的“生命线”。如今,则是一条吸引人的旅游线路,被旅游界称为“一条亮丽的北齐文化旅游线”。在我市境内的有响堂山、定晋岩、娲皇宫等,这些地方除了绮丽的太行

  风光外,更有一份厚重的历史底蕴,是一条邺城时代佛教文化的风景线。最近我们走访了一些专家,请他们指点这些景观的“看点”。本栏目将分上、中、下三期予以报道。

  响堂窟中看石雕

  赵立春,峰峰文化馆副馆长,年轻的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在石窟、刻经、磁州窑和地方古村落民俗研究方面著述颇丰。关于响堂石窟景观,他说看点主要在石雕艺术上,这可从几个方面着眼。

  石窟造像之风伴随着佛教自“西天”来,而形成中国特色则是在峰峰响堂山。早期的石窟造像都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其形制、装饰均脱胎于印度,人物脸部造型更是高鼻深目,典型的西方人种特点。造像开始显露出中国特色,是在北魏中期。当时高僧法果提出了“帝即是当今如来”的理论,称皇帝是今世佛,礼佛就是礼皇帝,大得皇帝欢心。石造像的人物形象开始以皇帝为模特,石窟造像工程也开始上升为宏大的“国家工程”。于是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武州山下,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其五个最大窟中的主佛,就是仿照北魏五个皇帝的面目形象雕刻出来的。迁都洛阳后,在龙门山下,又为文昭皇太后和皇帝开凿了龙门石窟宾阳三洞,人物脸部形象进一步中国化。这一进程到北朝末期,渐成主流,而响堂寺石窟则是其典型代表。至此,石窟造像艺术才形成了“融合中国文化”的特色,到了唐代,佛教雕刻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才最后完成。赵立春认为,在中国佛教雕刻艺术史上南北响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石造像艺术既保留了早期佛教石造像的艺术特征,又有极大的创新。这样就形成了南北响堂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把佛教与艺术交融于一起,使一个时代的艺术以一种神圣的面目完整地保留在今天,其文化意义十分巨大。

  为什么选中了这一条线?公元534年,作为东魏大丞相的高欢将都城迁到邺城(临漳),并把其根据地晋阳作为陪都和军事基地。于是,邺城和晋阳成为东魏、北齐最重要的两个中心,帝王和权臣经常要在两都之间往来奔波。高欢的儿子齐宣帝高洋笃信佛教,为了便于中途歇息时仍能礼佛,便决定在沿滏口陉,选风景秀丽、石质良好之处,营建石窟佛寺兼作宫苑行宫。于是这立即成为“国家工程”,朝廷不顾战事需要,调集大批人力、物力,开山凿石。而位于滏口陉咽喉部的响堂山自然为最重要的一处。据记载,设计者为高僧慧义,他于鼓山山下建宏大的长乐寺,于山腰开凿了对应高氏父子的三个洞窟,即我们现在看到的北响堂三大石窟。据推测,大佛洞主的形象极有可能就是北齐高祖高欢的形象,而“高欢死后的棺椁就藏在该佛顶之上”说,也成为高欢丧葬之谜的多种说法之一,流传至今。

  响堂石窟雕刻的艺术风格。南北响堂石窟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现存大小石窟30余座,石造像4300余尊。虽比不上著名的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的规模,但风格特色则更进一步,充分代表了北朝晚期的佛教雕刻艺术,称得上魅力独特。

  北响堂有大小石窟20余座,寺院里有9座,大小佛像3000余尊,由南向北依次为:大业洞、刻经洞、双佛洞、释迦洞、唐洞、宋洞、大佛洞、明洞、隋佛龙洞等,一些小的窟龛分布在山腰。又可分为南中北三区,每区都有一个北齐大窟,分别对应北齐三个皇帝。其中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当属大佛洞。大佛洞属高欢,释迦洞属高澄,刻经洞属高洋。大佛洞高、深、宽都在13米左右,非常壮观。赵立春介绍,这是响堂山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它的开凿时间大约在东魏晚期,主体工程完工于北齐初,距今1400多年。关于洞窟的形制结构,赵立春最早提出了“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的观点,如今这一论点已在史学界得到公认。所谓“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即在雕造洞窟时中央留有一个方形石柱,直通窟顶,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将窟顶支撑住,不至于造成塌方。这一形制为国内石窟建筑所独有。中心方柱上部为空心,即传说中高欢陵穴之处。地方志曾有记载:“东魏高澄,虚葬高欢于漳水之西,潜凿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群臣,及齐之,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未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