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成佛之道》与《广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性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成佛之道》与《广论》之比较

  昭慧、性广法师发言

  伍丽满记录

  【编按】

  于本届学术会议中,有听众向性广法师提问:

  性广法师认为《成佛之道》在判教及禅修指引的周延性与涵盖性上,比《菩提道次第广  论》还要殊胜,愿闻其详?

  性广法师的回应,以及昭慧法师的补充,获得了与会学者的重视,宣方暨陈平教授于会后表示:希望能将这段回应整理出来,因为在中国大陆,有些人说:“《成佛之道》不过是《广论》的山寨版。因此两位法师的回应说明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让这类似是而非的说法,不攻自破。因兹主编央请伍丽满居士将这段内容予以整理纪录,以飨读者。

  性广法师:

  我并非因为服膺印顺导师的思想,而作一种主观性的陈述。对于《广论》与《成佛之道》之比较,我略述如下:

  一、就人天乘来说:《广论》是以大乘、密教的立场,讲“修死”才能够修人天法门。而导师的《成佛之道》,则非常忠实地呈显《阿含经》的经义,依人天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来修人天法门。为什么?因为人天法门不必然要修死、念死,修人天三福行,也可以得人天福报啊!所以《成佛之道》的包含面比《广论》的人天行广。

  二、有关禅观的部分:《广论》完全依照瑜伽行派的内容来讲止观,尤其引用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非常多。而导师却不这样处理,导师在治学上有非常好的方法:当他在讲人天法时,就依人天讲人天;讲声闻法时,就依声闻讲声闻,而不用大乘来讲人天或声闻法门。在禅法方面,导师是依照《阿含经》的七依定,从初禅讲到无色界的第三个阶段,接下来还提醒:非想非非想的定力太深,使心反而暗昧。所以,在三乘的声闻行中,《广论》是依大乘瑜伽行门的禅修方法来说声闻法,而导师则是依照《阿含》来说声闻法,从这点来看,导师的呈现比较客观。

  在大乘中,禅观修行有两轨:第一、本诸龙树中观、承继《阿含》的中观行。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论》里所提到的观门,还是依照《阿含》的。第二、本诸瑜伽行派的禅修方法。《成佛之道》在大乘不共法的禅波罗蜜中,强调的是瑜伽行,由灭五过失以修八断行,这完全是采自瑜伽行派,与《广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导师在其他著作的论述中,则依照《中论》,把大乘禅波罗蜜与声闻结合,依次第行的四禅八定,入大乘的诸三昧法门。这部分,散见导师所著人间佛教菩萨道相关的文章,这与在《成佛之道》所呈现的不同,可以再作发挥。

  从佛教思想史来看,大乘的禅修法门不能忽略中观一系,尤其藏密也大都奉行中观应成派,但是《广论》却没有做这方面的处理。

  所以,纯粹从修行到成佛的道次第来看,导师《成佛之道》的涵盖面及包容性,是比较周延的。这只是客观陈述,并没有作学派思想的贞定。

  昭慧法师:

  性广法师在很简短的时间,很精采地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成佛之道》之间的不同,作了客观的陈述,她纯粹讲导师《成佛之道》在修行方法论上的卓越。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宗喀巴是随瑜伽行中观派,他的见地在中观,行门是随瑜伽行。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关奢摩他及毗钵舍那的部分,占的份量非常的多。份量虽多,但主轴是《瑜伽师地论》。刚才性广法师讲到一个关键,《广论》在声闻禅法上还是依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偏重在《瑜伽师地论》所诠释的声闻法。但实际回到阿含经教来看,就不完全是这样。我为什么这样说?性广法师说那要参看其他导师的著作,我立刻翻阅手中的《成佛之道教材汇编》,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不是只存在于导师的其他著作,其实就在《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中。

  虽然导师于大乘禅定度中讲到八断行,这是依于瑜伽行派所述,但他在讲禅定时带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还是回归到大乘的“成所作事”,那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养成大乘菩萨的堪能性,是要入于人间作事的,而不是停留在奢摩他及毗钵舍那的进修而已。他也说到:大乘多作念佛与念息的观法,把大乘不共声闻的禅法特色──念佛三昧——勾勒出来,这是导师就大乘禅法所做的观察。

  更重要的一点,谈完禅定度以后,导师开始讲述般若度时,是彻头彻尾的中观见。中观见是回应《阿含经》的,在提到现观善巧时,初学观身:“惑业由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这与中国佛教传统的观心法门,是迥然不同的!下手处是观身,而不是观心,这是依于《阿含》本教。原来依龙树中观见,即使修大乘法,也要回到四念处,扣住了“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要领,不能下手就观心,以免观力不够,反倒虚无飘渺地说心说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

  若不能把握大乘中观义的精神,就不能掌握《成佛之道》的要领。在《成佛之道》中,不是站在中观立场来批判瑜伽行派与如来藏学说。虽然导师认为中观义较为殊胜,但是谈到瑜伽行派,导师能忠实地、非常重点式地陈述瑜伽行派;谈到如来藏也是如此。后面还提到:“方便转转胜,法空性无二。智者善贯摄,一道一清净。”佛教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不要把瑜伽行派与如来藏学悉数排除在外,导师认为:那都是阐述“法空性”的方便法,最后还是要回到一大乘──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这与瑜伽行派五种种姓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我觉得,在学派的见地上,导师虽是入乎其中,却又超乎其外,而且不拘限在宗派见中入主出奴,最后回归到《法华经》的精神──大家都能成佛。我想这是《成佛之道》殊胜的地方。

  有人提到:导师是为中国佛教而写,我想,他有民族情感,这点不必讳言,但是他曾说:他不拘泥于一宗一派的感情,乃至民族文化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务必要了解。导师认为佛法是全人类的佛法,如果把导师“不忍圣教衰”的心情,拘限于民族情感,或说成仅是为了中国佛教的发扬光大,这也不全然是导师的心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