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塔下寺断想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锦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塔下寺断想

  与塔下寺遥对而居,站在阳台上一眼就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苍松掩映之中的回龙塔,千百年它静静地站在舜水河畔,满身的苍桑风霜,宛如一位老者,睿智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把那些风风雨雨的往事向人默默倾诉。

  有太多的记忆遗落在塔下寺的草丛中,散漫在青砖古瓦里,藏在凌云的峭塔顶!

  爷爷对我说,旧社会的他到广东挑盐,常在塔下寺歇脚,一去几百里,全凭脚杆硬,一担盐走烂几双草鞋,有的同伴,走路走得耳朵都聋掉(持续运动耳膜会被震破)。一担盐,一路苛捐杂税,还要担心土匪,出手卖脱也就赚不了几个钱了。“苦呀,旧社会的人不是人,是牛是马,如今的人享福喽!脚好金贵,一二里路都要坐慢慢游。”快九十岁的爷爷抚着雪白的胡须幽幽地说,“现今碰上好世道喽,自古交皇粮国税天经地义,那有庄稼人种地不用交皇粮,反倒还有钱给的道理?你看看农村人也有了什么医保、老保的,同公家人差不多了。如今的人为人好自在呀!”

  爷爷讲起当年走小日本时就咬牙切齿。那时人心惶惶,腥风血雨,小日本路过我们村子时,真正是三光,烧光、杀光、抢光。一位年近80的我的叔祖婆因为年老体弱走不动留在家中,被小日本一刀从中劈成了两半,倒在堂屋中间。禽兽一般的日本鬼子吃光鸡鸭猪后,还在鼎锅里撒了尿,在谷仓里拉了屎才走。多年之后,祖婆的家人还常常在老屋看到老人倒在血泊中的两半身子,都说那是老人的冤魂未散。

  父亲路过塔下寺那一片槐树林时,总是有些感概。58年过苦日子,这片槐树林救过多少人的命,槐花合上糠,蒸蒸就吃,还有人连这也吃不上,就吃蕨根渣滓,吃下去根本消化不了,拉不出屎,肚子胀得像面鼓。多少老人和小孩过不了这个槛,作了孤魂野鬼。父亲的祖母就是那一年过世的,没有吃,捱不过,就这样去了。因为父亲是祖母最心疼的孙子,父亲提起往事,总是嘘唏不已,说如不是遇到那年,祖母最少还有个十年八载好活。

  记忆中我的童年好像总是饥肠辘辘,对食物充满了渴望。放学的路上,一路东寻西觅,在田间挖个野菜,爬树上采把槐花,归家路上臆想着油汪汪、亮晶晶的红烧肉,虽然这种理想十有八九会落空。

  不记得在寺中的图书馆看过多少小人书。过年的压岁钱掖掖藏藏好容易才留下五角钱。押这五角钱在馆内,就可以看一天的小人书,那时对一个孩子而言,这就是天堂。

  我的儿子也爱去塔下寺。他总是开着电动车去,举着棒棒糖,呜——呜——地快乐转圈,或与小朋友在嬉戏打闹。“妈妈,明天给我买一个飞船,我想到星星上去玩。”“妈妈,我的旺仔牛奶买好了吗,我要旺旺,大家旺!”,在他的世界里,只要他开口要,什么都会有,他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啊,连我都嫉妒了。

  漫步在寺前的舜水河畔,大樟树下一派欢歌笑语,老年秧歌队正在排练节目,一群花甲老人,红妆绿衣,胜似十八少女。河的对岸,一片平畴,黄阡紫陌。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两条白练般在田陌间飘舞的水泥路,伸向了远方的村落,路旁点缀的一幢又一幢红的、白的乡村小洋楼,宛若散落在田间的珍珠。好一派新农村的景象!

  塔下寺,你这位千年老人, 见证过去与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当今老百姓和平、富足、欢乐的生活,见证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昌盛。

  生在走向盛世的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千秋家国梦,此时正在圆……(杨锦芳)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