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六师外道的考证而说到般若与业力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威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六师外道的考证而说到般若与业力
  本刊中《教海观澜录》的作者,因为对於吠陀以後印度各派新起的思想,必须有所陈述,以期与佛教对照,而使读者得以明了当时佛教之外的一般情形,所以他在《賸录》里面,说了不少的外道教义。可是印度素无严整的历史,而各派外道大都纷如乱丝,隐晦鸡考,偶然有些只鳞片爪的流露,又往往各成一说,互有出入,要想从而辨明当日的真相,殊不容易,而且有些简直是不可能,这实在是考证家最感烦闷的一件事。还有一层,依着这部教海观澜录的编纂体裁,为求文字简洁观念整饬起见,对於一切考证上的争论和比较,是不容列入篇幅的,在那众说纷纭之中,只就那认为可信之说,择要录出而已。因此之故,有许多地方,费过详密的考证,而采取了其中的一说。但在读者方面,却无从知道这些内容,或者还要因此认为不满足,这个缺憾,是暂时无法弥补的,我们只得按下不谈。於今只就着其中一个问题,因着考证而发生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感想,却又为《教海观澜录》所不能完全录入的,约略的述说一下。这个问题,便是所谓六师外道。
  印度佛教以外的外道,本来很多,依着佛教典籍所记,或说六十二见,或说九十五种,但是这许多的外道,有很多都不出名。在释尊所说的经典里面,常常提到的外道,只有所谓六师。因此,我们要想从释尊成道之时,观察那时代的一般思想,了知佛教产生的因缘和背景,藉以彻见佛教的真精神所在,这六师外道便要算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
  可是不幸这六师外道的内容,就是那些考证家最感烦闷的问题之一,要想将他们的思想简明的标举出来,却也很费考虑,於今我且略举几种考证的材料,与读者一加研究。(甲)富兰那迦叶
  梵名——Purna—kasyapa
  异译——不兰迦叶、老迦叶、桔刺孥、布刺孥、补刺那迦叶、布赖那迦叶、布刺孥迦叶波、晡刺孥迦摄波子。
  (1)《长阿含沙门果经》——不兰迦菜告阿阁世王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残害,炙炙切割,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逸妄语,瑜墙劫夺,放火焚烧,断道为恶。大王,行如此事,非为恶也。大王,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此说无罪福报)
  (2)《涅槃经》——今有大医,名富兰那,一切知见,得自在定,毕竟修习清净梵行,常为无量无边众生演说无上涅槃之道,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无白业报,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
  (3)《注维摩经》——富兰那迦叶者,什日: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也。肇日:姓迦叶,字富兰那,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
  (4)吉藏《百论疏》——一、富兰那迦叶。迦叶,姓也。富兰那,从母得名。其人计断,谓无君臣父子因果之义。
  (5)慧远《维摩经义记》——富兰那迦叶是第一人,迦叶是姓,富兰是字,此乃是其空见外道。
  (6)智者《维摩经文疏》——富兰那是名,迦叶是姓,此外道说,诸法皆不生不灭也。……如富兰那所见,无因无果,无生无灭,无生即是不有,无灭即是不无,即是非有非无门。(按智者《摩诃止观》所说六师,亦称此师计不生不灭,後总结云:“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湛然《止观辅行》释此文云:“次引大经以辩同异中,……富兰那说,无黑业,无黑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此与《注经》初文同也。《注经》云: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无有业报等。”盖此乃三同之一也)
  (7)《饰宗记》——一、不兰迦叶。正梵音云布刺挚迦叶波也。布刺孥,此云满也,是名也。迦叶波,此云饮光,此是姓也。
  (8)玄应《音义》——棓刺孥,外道六师中一人名也。旧言富兰那迦叶,迦叶是姓,富兰那是字,即空见外道也。
  (9)日本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一,富兰那迦叶,大概为伦理的怀疑者,以为善恶要为依於习惯而定,为善为恶,不当具有相应之业根,此其主要之主张也。
  (乙)末伽黎拘赊黎子
  梵名——Markarigosaliputra
  异译——末伽梨瞿舍利、末伽梨拘舍梨、末伽黎拘舍离子、末塞羯利瞿黎子、末揭梨子、末揭梨拘舍梨子、摩娑迦梨虞婆子、末伽梨瞿舍梨子。
  (1)《长阿含沙门果经》——末伽梨拘舍梨告阿阇世王言:大王,无施无与,无祭祀法,亦无善恶,无善恶报,无有今世,亦无後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世,无沙门婆罗门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後世自身作证布现他人,诸言有者,皆是虚妄。(此说无义)
  (2)《涅槃经》——今有大师,名末伽黎拘舍离子,一切知见,怜悯众生犹如赤子,已离烦恼,能拔众生三毒利箭,一切众生於一切法无知见觉,唯是一人独知见觉。如是大师,常为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生,身有七分。何等为七?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乳酪,各不诤讼,若苦若乐,若善不善,投之利刀,无所伤害。何以故?七分空中无妨碍故,命亦无害。何以故?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无说无听,无有念者及以教者,常说是法,能令众生灭除一切无量重罪。
  (3)《注维摩经》——末伽梨拘赊梨子者。什曰:末伽梨,字也。拘赊梨,是其母也。其人起见云:众生罪垢,无因无缘也。(按《止观辅行》引什说云计束生罪福无有因缘)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赊梨,其母名也。其人起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自然尔也。(按《止观辅行》作计众生苦乐不由因断,自然而尔。)
  (4)吉藏《百论疏》——二、末伽梨俱舍梨子。俱舍梨子,从母立名,末伽梨是字,其人计一切法自然为宗。
  (5)慧远《维摩经义记》——末伽利拘赊梨于是第二人,末伽是字,拘赊母名将母以别,名拘赊梨子,此常见外道。
  (6)智者《维摩经文疏》——末伽黎名,拘赊梨母也。此外道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末伽梨说:一切自然,无有造者,此即破因不破果,如庄周所计自然,此似空门。(按智者《摩诃止观》所说六师,亦称此师计众生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後总结云:“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湛然《止观辅行》释此文云:“次引《大经》以辩同异中,……二者,末伽梨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谓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不可毁害,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投之利刀,亦无伤害,无有害者及以死者,故《大经》文与注经第二异,彼《注经》第二云,苦乐无有因缘等。”盖此乃三异之一也。)
  (7)《饰宗记》——二、末佉梨。正梵音云末萨羯梨,此云常行也。此外道常行不住。三、劬奢离。梵云瞿舍梨,此云牛舍也。此是母名也,其母本生牛舍之中,目为名也。子名应云牛舍子也。(按《饰宗记》分此师为二种外道,《止观辅行》颇疑其说之误。)
  (8)慧琳《音义》——末伽梨是姓也,拘舍梨是母名也,此计苦乐不由因,是自然外道也。(按希麟《音义》亦称末揭梨是姓。)
  (9)日本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二,末伽黎拘舍罗,为生命派Ajivika(邪命外道)之始祖。据佛教方面所介绍,则为主张极端之必然论Fatalism者,大意谓吾人之行为与运命,一切皆有自然运行所定之规律,任何皆莫能人为,假如就此放任之,则前後经过数百劫,自然而至解脱之域,盖为一种恬淡无为派也。又据耆那教之传说,此派为其始祖大雄Mahavira弟子之分支,若据佛教之传说,则为难陀跋嵯Nanda Vaccha之继承者。综之,此为近於耆那之一派,在佛时代,极有势力,除耆那外,为六师中之最大者。
  (丙)删阇耶毗罗胝子
  梵名——Sanjaya-vairati-putra
  异译——散若夷毗罗梨沸、散若毗罗梨子、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逝移毗刺知子、娑惹野尾罗致子、散阇耶毗罗胝子。
  (1)《长阿含沙门果经》——散若毗罗梨子告阿阇世王言:大王,现有沙门果报(阿阇世王原问沙门修道现得报不),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有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非有非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此说异论)
  (2)《涅槃经》——今有大师,名珊阇耶毗罗胝子,一切知见,其智深广犹如大海,有大威德,具大神通,能今秉生离诸疑网,一切众生不知见觉,唯是一人独知见觉,今者近在王舍城住,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中,若是王者,自在随意造作善恶,虽为众恶,悉无有罪,如火烧物,无净不净,王亦如是,与火同性。譬如大地,净秽普载,虽为是事,初无瞋喜,王亦如是,与地同性。譬如水性,净秽俱洗,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水同性。譬如风性,净秽等吹,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风同性。如秋髡树,春则还生,虽复斫杌,实无有罪,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此间命终,还生此间,以还生故,当有何罪。一切众生,苦乐果报,悉皆不由现在世业,因在过去,现在受果,现在无因,未来无果,以现果故,众生持戒,勤修精进,遮现恶果,以持戒故,则得无漏,得无漏故,尽有漏业,以尽业故,众苦得尽,众苦尽故,便得解脱。
  (3)《注维摩经》——删阇夜毗罗胝子者。什曰:删阇夜,字也。毗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迳生死,弥历劫数,然後自尽苦际也。肇曰:删阇夜,字也。毗罗胝,其母名也。其人谓道不须求,迳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丸於高山,缕画自止,何假求耶。
  (4)吉藏《百论疏》——三、删阇夜毗罗低子。毗罗低子是母,从母立名,删阁夜是字,其人计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如转缕丸於高山,缕尽则止。
  (5)慧远《维摩经义记》——删阇夜毗罗胝于是第三人,删阇是字,毗罗母名,将母以别,名毗罗胝子。此一因见外道,亦得名为苦行外道,宣说众生,受苦受乐,皆由往因,不藉现缘,往业未尽,不得解脱,多受苦行,酬其往业。往业既尽,便得解脱。
  (6)智者《维摩经文疏》——删阇夜,名也,毗罗胝,母也。此外道说,众生任运时熟得道,如缕九投下,极则停住,时至道成,不须修习。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删阇夜所计法,或是无因缘空,或是邪因缘,有未详也。(按智者《摩诃止观》所说六师,亦称此师计众生时熟得道,八万劫到,缕丸数极,後总结云:“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湛然《止观辅行》释此文云:“次引《大经》以辩同异中,……三者,删阇夜说,诸众生中,王者所作自在,如地,净秽等载,三大亦然,等洗等烧等吹,如秋髡树,春则还生,以还生故,当有何罪,此间命终,还生此间,苦乐等报,不由现业,由於过去,现在无因,未来无果,以现持戒,遮现恶果,此与《注经》第六文同,彼《注经》第六师云,罪福苦乐,皆由前世。”盖此乃三同之一也。)
  (7)《饰宗记》——八、讪若。梵云栅门,即此圆胜,此外道自云:我最圆胜。九、毗罗吒子。梵云迷罗和佛稚罗,此云空城子也。其母生处,国为母名。(按《饰宗记》分此师为二种外道,《止观辅行》颇疑其说之误)
  (8)慧琳《音义》——珊阇耶,此云等胜,毗罗胝,母名,此是不须修外道也。
  (9)日本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五,散惹耶毗罗梨子,此派所主张者,亦可名为情趣主义,谓当适应一一时处,依於情趣之所如而为判断,即为真理。例如问有未来否,其时觉以为有,则答之为有,固属真理,迨後若觉以为无,而答之日无,亦真理也。此较希腊之布罗达哥那斯Brotagoras以人类为万物尺度之说,更进一步,盖以一一时处之情趣而视为万物之尺度也。
  (丁)阿阇多翅舍钦婆罗
  梵名——Ajitakesa-kambala
  异译——阿末多、阿夷陀翅舍钦婆罗、阿耆多枳舍钦婆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颈舍甘婆罗、阿市多鷄舍甘跋罗子、阿(口+尔)多继舍迦摩罗。
  (1)《长阿含沙门果经》——阿夷陀翅舍钦婆罗告阿阇世王言: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坏败,诸根归空。若人死时,牀攀举身,置於塚间,火烧其骨如鸽色,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皆悉坏败,为断灭法。(此说断灭)
  (2)《涅槃经》——今有大师,名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一切知见,观金与土平等无二,刀斫右胁,旃檀涂左,於此二人,心无差别,等视怨规,心无异相,此师真是世之良医。若行若立若坐若卧,常在三昧,心无分散,告诸弟子,作如是言: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自斫,若教他斫,若自炙,若教他炙,若自害,若教他害,若自偷,若教他偷,若自淫,若教他淫,若自妄语,若教他妄语,若自饮酒,若教他饮酒,若杀一村一城一国,若以刀轮杀一切众生,若恒河以南布施众生,恒河以北杀害众生,悉无罪福,无施戒定。
  (3)《注维摩经》——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者。什日: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粗衣也,其人起见,非因计因,著粗皮衣,及拔发,烟薰鼻等,以诸苦行为道也。肇日:阿耆多,字也。翅舍钦婆罗,粗敝衣名也。其人著敝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後身常乐者也。
  (4)吉藏《百论疏》——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是字,钦婆罗,粗敝衣名。其人计身有苦乐二分,现受苦尽,乐法自出。
  (5)慧远《维摩经义记》——何耆多翅舍钦婆罗者是第四人,何耆多翅舍,是其字也。钦婆罗者,是其(毛+旁)(食+亲)。被此为衣,就之以标,名钦婆罗。此自然见外道,说一切法自然而有,不从因缘,此涅槃中纳衣之即师。
  (6)智者《维摩经文疏》——阿耆多翅舍,名也,钦婆罗,粗衣也。云众生应受苦报,今以苦行拔发熏鼻著粗衣代之,後世受乐得涅槃也。……余二(指此师及尼乾子)所计皆是有门。(按智者《摩诃止观》所说六师,亦称此师计罪报之苦以投严拔发.代之,後总结云:“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湛然《止观辅行》释此文云:“次引《大经》以辩同异中,……四者,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说,若自杀,若教人杀,盗淫妄等亦复如是,若杀一村一城一国,恒河已南,布施众生,恒河已北,杀害众生,无罪无福,此与《注经》第四异,彼《注经》第四云,今身受苦,後身受乐。”盖此乃三异之一也。)
  (7)《饰宗记》——四、阿夷头,梵云阿耆多,此云天胜也。此外道自云世天胜义也。五、翅舍钦婆罗,梵云系奢钦婆罗,此云发衣也。此外道著此衣也。(按《饰宗记》分此师为二种外道,《止观辅行》颇疑其说之误。)
  (8)希麟《音义》——阿末多,旧云阿耆多颈舍甘婆罗,阿耆多,此云无胜,颈舍,此云发,甘婆罗,此云衣,此外道以人发为衣,五热炙身也。(按慧琳《音义》所释亦同。)
  (9)日本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阿夷多翅舍钦婆罗,为纯粹之唯物论者,谓人生仅为四大所合成,死後更无一物,人生之目的,要在快乐,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亦有谓此为顺世派Lokayata,则指其人生观之立场也,此说亦尝载於耆那之经典中者。
  (戊)迦罗鸠驮迦旃延
  梵名——Krakuda-katy-ayana
  异译——婆浮陀迦旃那、浮陀伽旃延、脚俱陀迦多演那子、迦(底+也)野、伽拘罗迦氈延。
  (1)《长阿含沙门果经》——浮陀迦旃延告阿阇世王言:大王,无力无精追人,无力无方便,无囚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宽雠定在数中,於此六生中受诸苦乐。(此说无力)
  (2)《涅槃经》——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一切知见,明了三世,於一念顷,能见无量无边世界,闻声亦尔,能令众生迷离遏恶,犹如恒河,若内若外,所有诸罪,皆悉清净,是大良师亦复如是。能除众生内外众罪,为诸弟子说如是法,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无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滋於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之所为作,云何当言人有罪福,譬如工匠,作机关木人,行住坐卧,唯不能言,众生亦尔,自在天者,譬如工匠,木人者,喻众生身,如是造化,谁当有罪。
  (3)《注维摩经》——迦罗鸠驮迦旃延者。什曰:外道字也,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耶,答言有,问言无耶,答言无也。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
  (4)吉藏《百论疏》——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迦旃延,姓也,迦罗鸠歇,是其母名。其人计亦有亦无,应物起见,他问有耶,答云有,他问无耶,答云无。
  (5)慧远《维摩经义记》——迦罗鸠驮迦旃延者,是第五人,迦罗是字,迦旃延是姓。此是自在天因外道,说自在天为束生因,束生由之受苦受乐。
  (6)智者《维摩经文疏》——迦罗鸠,名也,迦旃延,姓也。此外道说,诸法亦有亦无。……迦罗旃延所说,即是有无门。(按智者《摩诃止观》所说六师,亦称此师计亦有亦无,後云:“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湛然《止观辅行》释此文云:“次引《大经》以辩同异中,……五者,迦罗鸠驮说,杀害一切,若无惭愧,不堕地狱,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堕地狱,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瞋,众生苦恼,自在天喜,众生安乐,此与《注经》第五异,彼第五云,亦有亦无,随问而答。”盖此乃三异之一也。)(又按《摩诃止观》中引入《大乘论》云:迦毗罗计一,优楼僧佉计异,迦罗鸠驮计一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但今考入大乘论则云:僧佉计一,优婆佉计异,尼健陀计一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此与智者所引文实不同。)
  (7)《饰宗记》——六、牟提移婆休,有律本阙牟提两字,此名详之。七、迦旃延,梵云迦多衍那,此云算数也。上古有仙,常念算数,目为姓也。(按《饰宗记》分此师为二种外道,《止观辅行》颇疑其说之误。)
  (8)慧琳《音义》——迦罗鸠驮,名也,此云黑领,迦旃延,姓也。
  (9)《名义集》——迦罗鸠驮,此云牛领,迦旃延,此云剪发。
  (10)日本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四,浮陀迦旃延,与上阿夷多翅舍钦婆罗相反,为心物不灭说也。但其论证法,极为机械的,谓人生为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要素而成,依其集散离合而有生死之现象,惟七要素自身,则为不灭,例如以刀刺人,所需者,仅在通过其七要素之分合点,生命自身,并未丧失。故据此观之,其欲解脱生死怖畏者,莫能以刀切断生命之边,按此颇似薄伽梵歌中之说,学者当注意也。
  (己)尼犍陀若提子
  梵名——Nirgrantha-jnati-putra
  异译——尼乾子、尼乾陀阁提弗多罗、昵揭烂陀慎若底子、尼犍、尼虔、尼乾、尼健、尼乾陀、尼犍陀弗怛罗、泥健连他、你誐啰倪帝子、尼犍连陀阇提弗多罗。
  (1)《长阿含沙门果经》——尼乾子告阿阁世王言:我是一切智一切见人,尽知无余,若行若住坐卧,觉悟无余,智常现在前。(此说一切智)
  (2)《涅槃经》——今有大师,名尼犍陀若提子,一切知见,怜悯众生,善知求生诸根利钝,达解一切随宜方便,世间八法所不能污,寂静修习清净梵行,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後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於生死轮自然得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谓辛头,恒河,博叉,私陀,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
  (3)《注维摩经》——尼犍陀若提子等者。什曰:尼犍,字也。陀若提,母名也。其人起见,谓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要当必偿,今虽行道,不能中断。肇曰:尼犍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自有定囚,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也。
  (4)吉藏《百论疏》——〔《百论》云:有人言:苇纽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罗天名世尊。又言:迦毗罗、优楼迦、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独言佛为世尊。……诸余导师,亦能明了诸法相,亦能说深净法,如……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当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是等皆是深净法,何以言独佛能说耶?〕……勒沙婆者,此云苦行仙,其人计身有苦乐二分,若现世并受苦尽而乐法自出。所说之经,名尼健子,有十万偈,如《方便心论》云:有五智六障四浊以为经宗,五智者,谓闻智、思智、自觉智、慧智、义智,六障者:一不见障、二苦受障、三愚痴障、四命障、五性障、六名障,四浊者:一瞋、二慢、三贪、四谄也,(按《方便心论》云:有命无命罪福漏无漏差戒具足缚解,五智:闻智思智自觉智慧智义智,六障:不见障苦受障愚痴障命尽障性障名障,四浊:瞋慢贪谄,是皆名为尼乾陀法。)而明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亦一亦异,以为经宗,故名世尊,等仙人者,外道九十六种,略举前之五师,等取诸异计也。此之三师,并是释迦未兴,盛行天竺,释迦出时,但值十八一切智人,释此不同。兴皇法师云:初六人从闻慧生,即阿兰迦兰等,中六人从思慧生,即尼健子若提子等,後六人从修慧生,谓须跋陀等。什师云:六师有三部,大同小异,皆以苦行为本,初六诵四韦陀,中六人称一切智,即是六师,後六得五神通,详此意犹是十八人,初是闻慧,次是思慧,後是修慧也。六师者,……第六,尼犍陀若提子。若提子,从母作名。尼犍陀,是出家总号。其人计业决定得报,今虽修道,不能中断也。……尼乾子计内外物有命根,故不断生草,不饮冷水。……勒沙婆弟子诵《尼犍子经》者,尼犍子,此云无结。依经修行,离烦恼结,故以为名。 亦名那耶修摩,旧云:尼犍子经说有十六谛,闻慧生八:一天文地理、二算数、三医方、四咒术、及四韦陀,故云八也。次修慧生八者:修六天行为六,及事星宿天行为七,修长仙行为八。问:僧佉二十五,今偏明觉谛,世师偏引依谛,今十六中,用何谛耶?答:修长仙法,意欲舍无常苦,故求常乐,即第十六谛也。……又有诸师,(指自饿寂嘿持牛戒等)下此皆勒沙婆部中枝流出也。……寂嘿者,若提予论师说有六障六自在:一不见障、二苦受障、三愚痴障、四命尽障、五不得好性障、六恶名障。若翻此六障,即六自在。其人立非有非无为宗,明一切法,若言是有,无一法可取,若言是无,而万物历然,以心取境,无境称心,以境取心,无心称境,故云非有非无,默然无言。
  (5)慧远《维摩经义记》——尼乾陀若提子者,是第六人,尼乾是字,若提母名,将母以别,名若提子。此不须修外道,说诸众生,於未来世,遏八万劫,自然解脱,譬如转缕丸於高顶,缕尽自止。
  (6)智者《维摩经文疏》——尼犍陀是外道出家通名,若提,母名。此外道所说,皆是业作,定不可改,无逃避处也。……余二(指此师及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所计皆是有门。(按智者《摩诃止观》所说六师,亦称此师计业所作定不可改,後总结云:“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湛然《止观辅行》释此文云:“次引《大经》以辩同异中,……六者,尼乾陀若提子说,无施无受,无今世後世,经八万劫,自然解脱,有罪无罪,悉皆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更无差别,此与注经第三同,彼第三云,计一切众生道不须求,如缕丸极。”盖此乃三同之一也。)(又按《摩诃止观》尝说:“勒沙婆,此翻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又说:“《入大乘论》云:迦毗罗计一,优楼僧佉计异,迦罗鸠驮计一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止观辅行》释之曰:“勒沙婆,此云苦行。未知出时节,以算数为圣法,造经亦有十万偈,名尼乾子。此人断结,用六障四浊为法,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亦一亦异为宗。《大论》中具四计,三如前(迦毗罗计一、优楼僧佉计异、尼乾计一异),更加若提子,未知出世时节及所造经多少,计因中非有果非无果,非一非异为宗。尼乾子云六障者,如《方便心论》云:一不见障、二愚痴障、三受苦障、四命尽障、五性障、六名言障,言四浊者:谓瞋慢贪谄。又《方便心论》云:优楼僧佉迦毗罗所计,与此不同,彼论复有那耶摩计十谛,又约闻思二慧。闻慧有八:一天文、二算数、三医方、四咒术、及四韦陀,是为八。思慧有八:一长寿天、二星宿天、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是为八。苦行即是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犬等戒。……又《破四宗论》云: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乾计一异,若提计非一非异。”(此中《止观》与《辅行》所引《方便心论》文多待考。)
  (7)《饰宗记》——十、尼犍予,梵云尼犍烂徒,此云离系也。此外道倮形无衣,以手乞食,常行不住,执为离系,佛毁为无惭外道。
  (8)《唯识述记》——尼虔子,今言尼犍陀弗呾罗,翻为离系子。苦行修胜因,名为离系,露形少羞耻,亦名无惭,本师称离系,是彼门徒,名之为子。
  (9)慧琳《意义》——尼乾陀,此云无继,是外道总名也,若提云亲友,是母名。
  (10)玄应《意义》——尼乾或作尼乾陀,应言泥健达他,译云不系也。……其外道,拔发露形,无所贮蓄,以手乞食,随得即噉也。
  (11)《俱舍光记》——离系,梵云尼乾陀,彼谓内离烦恼系缚,外离衣服系缚,即露形外道也。
  (12)提婆《破四宗论》——问曰:云何尼乾子说一切法俱?答曰:言一切法俱者,如我与觉不可说一,不可说异,复有异义,可说一,可说异故。……问曰:云何若提子外道说一切法不俱?答曰:不俱者,谓一切法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以二边见遏故,以说一异俱论师等皆有遏失故,智者不立如是三法。
  (13)提婆《外道小乘涅槃论》——问曰:何等外道分别种种异相名涅槃?答曰:第六裸形外道论师说。……问曰:何等外道,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答曰:第八苦行论师说。……问曰:何等外道说罪福盏德亦尽故名涅槃?答日:第十外道行苦行论师说。……问曰:何等外道说众生递共因生名涅槃?答曰:第十三外道尼犍子论师作如是说,初生一男共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无命等物,後时离散,还没彼处,名为涅槃,是故尼犍子论师说,男女和合生一切物,名涅槃因。
  (14)日本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六,尼乾子若提子,即有名之耆那教始祖,且为集大咸者,原名伐弹摩那Vardhamana,较佛稍先出,其教团之势力,一时几与佛教相伯仲。在《沙门果经》所介绍者,似以其主张为运命论之一种,但如标那氏Buhlar等所推定,则以为系基於某种理由之误解也。按此派教理,以命Jiva非命Ajiva之二元论为基础,创立种种畴范而说明一切,至其用为实行者,则以尊重极端之苦行,与严守不杀生之戒,为其特色。六师之中,与佛陀接触为最多,亦殆以此,且教理上种种相通之处,亦殊不鲜,欲洞悉原始佛教之地位者,固必当研究其关系。
  (15)日本马田行启《印度佛教史》——耆那教之开祖伐弹摩那,与六师中之尼乾陀若提子为一人,但今见於佛典者,与其说颇不同,果为一人,何故其说有异,故此尚待考也。
  (16)日本《佛教大辞汇》——尼乾子,又称尼乾弗陀怛罗、尼乾陀予、尼犍烂徒子,此云离系、不系、无继、无结,又称大萨遮尼乾子,异名曰若提子,六师外道之一。以尼犍陀若提子两名并举,其开祖为勒沙婆(苦行仙),不耻露形,亦曰无惭外道,至後世为耆那教,现尚有其经典及教徒。教祖曰伐弹摩那Vardhamana,殆与释尊同时,生於中印度吠舍离城刹帝利族若提种长者家,大悟後,游化於吠舍离摩揭陀两国,有胜利者Jian,或大勇者之称,又有救度者、如来、佛陀之号。其徒之修苦行,向教理之实行而进者,称之曰尼犍陀,在俗而为外护者,称之曰优婆塞。尼乾子之名起於此尼犍陀,耆那教之名起於教祖之尊称胜利者。至若提子之名,什肇以为母名,实属至当,表教祖之种姓也。惟後世或以若提子为尼犍子之分派,教祖殁後二百余年,分空衣Digambara白衣Suetambara二派。 空衣以大空为衣服,不复著衣而营裸体生活,是即所谓裸形外道、露形外道、无惭外道也。白衣殆因其教派行於北印,为寒气之袭,而产生著衣之一派,如《西域记》卷三《僧诃补罗国》所记,此教与佛教极相似,其否定吠陀之教权,禁其祭仪,以杀生为诫,均类於佛教,但劝修苦行,复认四姓之别,又与婆罗门无异。要之,彼乃佛教与婆罗门教之间,调和两教思想之代表者也。今存於印度之古建筑物,实有明示印度教耆那教佛教三派并立之倾向。又,据《注维摩经》与《百论疏》之说而会通之,即知苦行外道及宿作外道之称所由来,《俱舍光记》又称为露形外道,又此外道说一切法不一不异,亦一亦异,又从一男一女之和合而生一切有命无命等,而其离散隐没,即为涅槃,见提婆之《四宗论》、《涅槃论》。惟《涅槃经》叙为自然外道之一种,与诸书所说大异,佛经中有《大萨遮尼犍子授记经》十卷,《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均为此外道而说者也。(略译)
  合着上面所举出的几种考证材料看来,我们要想判别六师的思想,实在很费考虑,因为在这种种说法中间,既多雷同,复多矛盾。试看,那“无一切差别相”的思想,不是六师都有的麽,那无因无线的思想,不是富兰那、末伽梨、阿耆多、迦罗鸠驮四师都有的么,那经八万劫自然得道如转缕丸的思想,不是删阖耶、尼犍陀两师都有的麽,那身有苦乐二分现生受苦来世受乐的思想,不是删阖耶、阿耆多、尼犍陀三师都有的麽,那身有七分的思想,不是迦罗鸠驮、末伽梨两师都有的麽,那亦有亦无的思想,不是删阁耶.、迦罗鸠驮、尼犍陀三师都有的麽。这中间种种雷同的地方,殊令人感着深重的迷闷。又试看,那珊合耶师,不是有说他主张勤修精进便得解脱的麽,不又有说他主张道不须求时至自得的麽,那尼犍陀师,不是有说他主张苦乐有定非道能断的麽,不又有说他主张现受苦尽乐法自出的麽,那阿耆多师,不是有说他主张死後断减今唯求乐的麽,不又有说他主张今并受苦後身常乐的麽。这中间种种矛盾的地方,尤令人感着深重的迷闷。
  要之,印度素无严整的历史,文献终不足以徵,我们要想判别六师的思想,只能凭空臆断,究难正确。今试述管见如下:
  (甲)富兰那迦叶——此师为断见外道,乃从“无一切差别相”中而说“断”者,此说“无因无果”。
  (乙)末伽梨拘赊梨子——此师为常见外道,乃从“无一切差别相”中而说“常”者,此说“无因有果”。
  (丙)删阇耶毗罗胝子——此师说亦有亦无,故一面说“无一切差别相”,一面复说苦乐有定当求解脱,但此师说“有因”。
  (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此师说亦有亦无,故一面说“无一切差别相”,一面复说苦乐有定当求解脱,但此师说“无因”。
  (戊)迦罗鸠驮迦旃延——此师说亦有亦无,故一面说“无一切差别相”,一面复说苦乐随自在天之喜怒而异,此师说自在天为因,即是“邪因”。
  (已)尼犍陀若提子——此师殆有本末二计,本计曰尼乾子,说亦有亦无,故一面说“无一切差别相”,一面复说苦乐有定当求解脱,此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末计曰若提子,说非有非无,故一面说“无一切差别相”,一面复说时熟得道更无差别,此计因中非有果非无果。
  上述管见,究非正确,尚待继续的研究,并盼海内外的多闻硕德惠予赐教。於今且又按下不谈,却要一谈那因着这六师的考证而发生的一些重要感想。
  这是一些什么感想呢?简单的说,就是从六师所计的种种说法上而感到佛教的般若与业力容易误认。
  在本刊中,原发表了一编《般若与业力》的专著,诸君对於这般若与业力的重要,想必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想必已经知道他是佛教里面的两条根本要义。可是我们於今看着六师外道所说,居然也像是以般若与业力为宗骨一般,而他们所说的般若与业力,虽与佛教有天渊之别,却往往和那些不善学佛而未解真实教义的人所见有些相同,因为他们所说,很容易被人误认为般若与业力,而说般若与业力的人,也极容易走到这条路上来,现在我且将他分别述说一番。
  诸君试看那六师所说,一切法无一切差别之相,不俨然有些像《心经》里面所说的般若境界麽,我们若果然只认了这个是般若境界,那时我们便只是那六师的徒众,并不能算是释尊的弟子。这中间的关键,若不辨明,不是很危险的麽。可是这关键又在那里呢?当知只在那“未离四句”上。六师之中,或则说断,乃是“无句”上的妄见,或则说常,乃是“有句”上的妄见,或则说亦有亦无,乃是“亦句”上的妄见,或则说非有非无,乃是“非句”上的妄见。在这四句上说空,究竟不是般若境界,我们要想从释尊法中修学般若,应当注意於离四句。
  诸君又试看那六师所说,苦乐有定,无可逃避,似乎也有些像佛教里面的业力思想,可是他们对於业力并未认清。或则说无因无果,或则说无因有果,或则说邪因邪果,或则说因中亦有果亦无果,或则说因中非有果非无果,乃至於非因计因,非果计果等等,均与业力的正因正果有违。我们若不认明正因正果而贸然附和着说那业力,那一定也会於不知不觉中背叛了释尊,而趋附於六师外道旗帜之下了,危险之大,也就不减於前呢。
  再显明的推出这个误认的结果罢,假使我们说般若的空,而落在六师“未离四句”的妄见之中,那么,我们便会从那“无一切差别相”上,认定了善恶既无,罪福亦无,有罪无罪,同归断减,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那时我们若不是自堕高岩,疾求解脱,便是纵欲自恣,不畏恶报,像这样误认般若的空的结果,实在可怕极了。又假使我们说业力的有,而落在六师不明正因正果的妄见之中,那麽,我们便会从那“苦乐有定无可逃避”上,认定了因在过去,要当必偿,多受苦行,後自得乐,八万劫满,苦际自尽。那时我们若不是五热炙身,励修苦行,便是事火祠天,放逸肆恶,像这样误认业力的有的结果,实在也可怕极了。
  那有名的六师,因为从般若上只得了一种妄见,从业力上也只得了一种妄见,所以终在外道之列,而众许摩诃帝经中,且直称为阎浮提的六大恶人,我们应当辨明他们的罪状而引为炯戒。可是依着《沙门果经》和《涅槃经》所载,当时的人,对於六师,不是都尊重供养恭敬赞叹几同於佛麽,由此可知这种种妄见,实易惑人,而一切众生心中,又实往往认这种种妄见为正。我於是不得不为一般研究般若与业力的学佛同愿栗栗危惧,而将这一层重要的感想发表出来,窃愿我佛弟子於此加以深切的留意,同圆种智,不落外道。 (《威音》第52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