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泉州宗教——佛教(下篇)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泉州宗教——佛教(下篇)

  元代:

  ——僧录司、僧正都纲的设置。

  ——发展。

  ——泰米尔文碑刻。

  ——亦黑迷失《一百大寺看经记》。

  ——佛教世俗化,佛、道进一步合流。

  ——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

  ——名僧。

  ——元末役僧毁寺。

  明代:

  ——明初泉州佛教的重振。

  ——佛教式微的趋势未能彻底扭转。

  ——名僧。

  ——僧尼管理制度。

  清代:

  ——佛教复苏。

  ——黄檗系东渡。

  ——名僧。

  ——佛教居士的特点。

  元代

  元朝的统治者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在泉州出现世界多门宗教自传共存的盛况。

  僧录司、僧正都纲的设置

  元廷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加强对佛教的管理。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元廷从唆都所请,令泉州僧依宋例,输税以供军用。

  至大四年(1311年),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在地方“路、县设置僧录司、僧正都纲等”衙门。又严格僧尼剃度制度,以防止大量劳动力逃入寺院,逃避差役、赋税。

  《元典章·礼部》规定剃度僧尼给据。规定“不谙经教,不识斋戒,不曾谙练寺务,避役之人,用财买据”的僧人,当作违法行为。又规定“各处寺院里住持、长老”,必须具务“有德行、知佛法”,并且需要“众和尚保举的,经由有司”批准,方承认为合法的寺院主持。

  发展

  虽然南宋末期泉州发生长达十年之久(1357—1366年)的亦思巴奚兵乱,佛教遭受严重破坏,但从元代中、前期的情况来看,佛教还是有一定发展的。

  元代初期,时任泉州港主的印度佛教徒挹伯鲁马尔因获得蒙古察哈台——罕(忽必烈)的御赐经商执照,即兴建佛寺,把神灵敬请入座,以纪念神灵和大汗赐予的幸福。1956年,吴文良 先生在泉州南城伍堡街发现一方断裂为二的宗教石刻(上刻汉字“日智和尚”及泰米尔文),即为这一史实的见证。该石刻现保存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宣政院功德使司刘鉴义,言于伯颜平章,奏合泉州开元寺120院为一禅刹,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又建法堂、寝堂,延请妙恩禅师住持,为开山第一世。三十年中,又建禅堂、双桂堂、檀樾祠、伽兰祠和祖师堂。 延祐间(1314—1320年),又建造了柯坑堂。延祐六年(1319年),僧契祖继住持大开元万寿禅寺,垂四十年,“食常万指”。可见元代泉州开元寺规模是很大的。

  至正间(1341—1368年),因泉州护国水陆寺故址有一半为清源驿,遂在余地复建禅院,明 · 洪武间(1368—1398年)命名为“水陆寺”,后蔡清曾在此讲学。

  元统三年(1335年),晋江青阳大霞浯村吴开诚居士倡建美林寺(初名“霞明亭”)。

  元统年间(1333—1335年),僧人定山重建肇于五代、宋朝被毁的尊胜寺,改名“保福寺”。

  至正二十年(1360年)僧人显报在晋江陈埭岸兜村创建海光堂。

  泰米尔文碑刻

  1956年12月,吴文良先生在泉州市区五堡街民房内发现一白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石碑,高32厘米,宽120厘米,已断为两截。上面刻有六行书写古怪的文字,有的状若蝌蚪,有的如蚯蚓卷缩。其照片编入《泉州宗教石刻》书中。

  1979年,德国汉堡大学汉学家傅吾康访泉,提到该文字为泰米尔文。泰米尔语是印度达罗毗荼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目前操泰米尔语的人口约三千万人,分布在印度各邦和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缅甸。

  1981年,日本东京大学东方学专家经辨读,将碑文译出:“向庄严的褐罗致敬,愿此地繁荣昌盛。时于释迦历1203年哲帝莱月(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船主挹伯鲁马尔,别名达瓦浙哈克罗·瓦帝格尔,持察哈台一罕的御赐执照,庄重地把乌帝耶尔·厮鲁迦尼——乌帝耶——那依那尔神灵敬请入座,并愿吉祥的察哈台一罕幸福昌盛。”

  碑文一方面记载印度或斯里兰卡的船主挹伯鲁马尔在元初居留泉州的史实,另方面也表明挹伯鲁马尔是一个虔诚的上座部佛教徒。上座部佛教是现仍盛行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小乘佛教,不同于流行我国的大乘佛教。

  亦黑迷失《一百大寺看经记》

  元代泉州寺院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等,奉命率军征爪哇,从泉州后渚港放洋,无功而返,受到杖责和没收其家财产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在泉州城内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亦黑迷失》)

  碑记说明舍资佛寺的原因,是“世祖薛禅皇帝,宣唤历朝,委用至今,圣恩莫报,特发诚心,谨施净财,广宣梵典”;“次冀亦黑迷失偕室中夫人茶茶,身宫康仄泰,寿命延长,福禄荣迁,子孙昌盛”。

  延祐三年(1316年),亦黑迷失为仁宗皇帝、皇太后、皇后祝寿,同时为自己及家人祝福延寿,在全国选定百所寺院,“各施中统钞壹佰定,年收息钞,轮月看三乘圣教一藏。其余寺院、庵堂接待,或舍田施钞,看念四大部、《华严》、《法华》等经,及点照供长明灯。”

  亦黑迷失给施舍的全国100所著名佛寺,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碑留念,碑文中提到,受施舍的泉州路著名的佛教寺院、庵、接待,依次有“五月,泉州路承天寺、水陆寺、法石寺、招福寺”;“八月,泉州路开元寺、封崇寺”;“九月,泉州明心寺”;“看四大部经泉州清源洞”;“接待往来僧众泉州楞伽接待、清源齐支洞”;“点长明灯泉州清源洞”。

  碑记所载,泉州接受亦黑迷失施舍的寺院、庵、接待有17所,年19次。其中有大开元万寿禅寺、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水陆寺、法石寺、延福寺、积善寺、西禅寺、香积寺、招福寺、封崇寺、白沙灵应寺、明心寺、泉州寺。

  佛教世俗化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达鲁花赤阿沙来监泉州,在碧霄岩“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

  至治二年(1322年),欧洲天主教传教士鄂都立克到泉州,看到泉州城“有很多善男信女的寺院,他们都是偶像崇拜者。在那里访问的一所寺院有3000和尚和1.2万尊偶像……我在供奉偶像的时刻到那儿去,好亲眼看看。其方式是这样的:所有供食的盘碟都冒热气,以致蒸气上升到偶像的脸上,而他们认为这是偶像的食品。但所有别的东西,他们会留给自己,并且狼吞虎咽掉。在这样做后,他们认为已很好地供养了他们的神”。

  鄂都立克的记载,一方面反映元代泉州佛教寺院规模之大,佛教势力之兴盛,另一方面却反映了元代泉州佛教的世俗化。

  元·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年),晋江佛教善信凌恢甫,在泉州湾口石湖建六胜塔,通高31米。六胜塔既是佛教建筑,也是航标灯塔。(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史迹·六胜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三旦八、御史帖木尔不花、宪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奴”与金陵僧人觉成,捐财雕刻弥陀瑞像,“易殿以石,建台塔,改堂宇”。

  佛、道进一步合流

  元代,泉州的佛教与道教进一步地合流,甚至佛教僧人也支持这种进程。

  如后至元四年(1338年),泉州万安禅寺释用平、智泰撰《重建清源山纯阳洞记》:

  纯阳洞原为裴道人尸解处,“邦人即其骨肖像事之,并创屋以祀群仙,匾曰纯阳”。可是道教徒“岁时兢携酒肴以渎之,箫筑以噪之”,把清净的纯阳洞闹成“花馆酒台”。

  因此佛教徒中有识之士,在纯阳洞左,“构殿以奉普陀大士,设箸龟筊以遗士庶之乞灵”。即以佛教菩萨和佛教世俗化的卜龟来刹住世俗化道教的一典型事例。

  对此佛、道互为补充的现实,碑记撰者释用平、智泰认为是“仙依佛而益显”,又是“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碑记最后,一言以蔽之曰:“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这就是元代泉州佛、道合流的理论依据,也说明其时佛、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又如释大圭、伯福均兼精青乌学(堪舆之学)。僧印空,同安人,“辟谷十余年,日食枣、粟、松实”,是一位佛、道兼修的僧人。

  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

  伊斯兰教徒也有到佛教寺院祈愿膜拜者。

  泉州承天寺有一座元代石炉,炉盖上刻:“泉城孙府前保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与十方檀信,同发诚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永充供养。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时大元至正丁未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吉日。化主实裕、住山实和敬题。”

  蒲力目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伊斯兰教徒,一位伊斯兰教徒,陪同他的佛教徒妻子泉州人李二娘仔,到佛寺施舍,祈求今世与来世康安幸福,这为伊斯兰教史上所罕见。但却表明了元代泉州中外姻之普遍,以及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元代,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和平共处,于此可见。

  名僧

  元代泉州有不少著名僧人。

  妙恩,俗姓倪,泉州人。持律精苦,胁不沾席者四十余年。遍参名宿,旋入雪峰,谒湘和尚蒙印可,声价日腾起。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鉴义白行省,请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大刹,请妙恩为第一世。妙恩慧解圆融,不以禅废教,尝注释《弥勒上生经》,以见意焉。武林(杭州)南山罗汉殿灾,妙恩因建罗汉殿于寺东厢,如数像之忄菐焕,一仿武林旧时。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有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妙恩》)

  契祖,俗姓张,同安人,妙恩法子。善说法要。浑然天成,赐号佛心正悟禅师。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有传,附于妙恩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妙恩》)

  大圭,俗姓廖,晋江人,妙恩法嗣,开元寺著名诗僧。资性敏慧,博究群书,兼精青乌学(即“堪舆学”),入开元寺为僧。从儒入释,尝赋诗曰:“不读东鲁书,不知西来意。”自号梦观。为文章简严高古,无山林枯槁气。所著有《梦观集》、《紫云开士传》。两书保存泉州开元寺大量史料,还记载元末泉州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元代泉州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是研究元代泉州地方史、佛教史等不可缺少的史料。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有传,附于妙恩传。

  如照,俗姓蔡 ,晋江人。从开元袒膊院道符出家。曾典客雪峰,剌血书《法华经》。后出主安溪泰山岩。大德八年(1304年)返回泉州开元寺,主领后堂;大德十年(1306年),主领前堂,遂嗣法席,朝命赐号“佛果宏觉大师”。

  广漩,俗姓苏,开元寺如照弟子。知寺藏钥,寻迁首众。与其师如照悉能洞彻《楞严经》。又游方雪峰、龙华等处。

  伯福,惠安人。为僧于积善院,后居开元寺为知事。尝甃开元寺殿前大庭石井,泉之东西南北市凿井若干口,众人甘之。承天寺作龙藏及屋,皆求福为之;其后承天以堤董水田,福复助之金百。南安之蒙溪,其下可田,福垦筑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伯福》)

  “用平,有诗名,与陈旅、阮恂、王潜游,号行明道禅师。”(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元·用平》)

  僧介胜,南安人,捐资修金鸡桥。佛(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介胜》、《泉州桥梁·金鸡桥》)

  元末役僧毁寺

  元末,元廷挑起的并直接指挥的,由福建行省、泉州地方官和泉州外商参与的泉州“亦思巴奚”战乱,长达十年之久。在战乱中,僧人被抓当民夫、当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亦思巴奚兵乱》)

  释大圭《梦观集》的《吾郡》诗云:“吾郡从来称佛国,未闻有此食人风。凶年竟遣心术变,末俗何由古昔同。”诗反映元末战乱中泉州出现吃人现象。

  《梦观集》里的《僧兵叹》、《筑城曲》、《僧兵守城行》等诗,反映了元末泉州“亦思巴奚”战乱中,僧人被抓强迫充当民夫和戍守城垣的惨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府城》)

  在这十年战乱中,泉州开元寺大部分被焚毁,其他各门宗教的寺院也大都被毁,泉州的佛教受到严重的摧残。

  明代

  洪武六年(1373年),泉州府设僧纲司,专门管理佛教事务。僧纲司设都纲、副都纲各一员。

  明初泉州佛教的重振

  明初,经元末战乱破坏的泉州佛教呈现着衰败的局面,但也有些佛寺逐渐不同程度地得到修复。

  洪武元年(1368年),僧麟祥建泉州开元寺寝堂;八年(1375年),僧正映建双桂堂、檀越祠、祖师堂,又修三门及东西二坊。

  开元寺自唐·匡护大师开山以来,代不乏人。元末,扰害灾火迭兴,僧徒屋宇,罄殒无遗,致进入明代以后,住持僧难选当人,只好阄选而出。

  有鉴于此,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派僧正映到泉州住持开元寺。由皇帝亲自选派州府一级的寺庙住持,在佛教史上如果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罕见的,说明泉州开元寺在历史上具有巨大重要性。

  正映,俗姓洪,号洁庵,明·江西抚州金溪人,是明初曹洞宗名僧。正映幼入安仁三峰为沙弥,洪武十九年(1386年)受具足戒于杭州昭庆寺。后谒灵谷寺巽中禅师契合,付法为真子,侍立居上首。巽中禅师卒,往天界寺侍雪轩,命典藏。洪武(1368—1398年)中,奉诏掌京师天界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映奉敕来泉掌开元寺。临行前引见时,帝面谕遣之,曰:“著尔去作住持。如今作住持难,过善则受欺侮而不振,过严则致毁谤而自恶。尔但清心洁己长久,钦此,自能整颓纲,光祖席耳。”

  正映奉旨惟谨,莅寺宣阐,开堂演法,众志翕然,未几玄风大振。同时,首作讲堂,额曰 “清心洁巳”,示不忘;次作甘露戒坛于洁巳堂前,以为生定起慧,必本于戒,尤为行务也。二作既集,诸仆并举,皆不烦缘募众乐助,不数年百废俱修,燃然一新,视昔有加焉。以泉州开元寺绩成,永乐二年(1404年)奉诏离泉往主福州雪峰崇圣寺。

  洪武初年,僧原辅建造承天寺佛殿,僧道陵建法堂、东西二藏经阁,等等。

  与此同时,各地也新建了一些寺庙。元末明初,陈友谅部将张定边逃遁安海灵源山,削发为僧,号沐讲禅师,并在山腰新建灵源寺(又称“紫云寺”)。洪武元年(1368年),南海普陀山普济寺观音分坛到英林村普尼堂(后易名为“灵山寺”)。洪武年间(1368—1398年),青阳霞行村建造了白毫庵,奉祀观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僧人惠焰重建石狮容卿村灵秀山“空相院”,易名“金相院”。

  佛教式微的趋势未能彻底扭转

  然而,明代泉州佛教的式微趋势未能彻底扭转,在明初一闪光之后,一直处于衰落状态。

  成化、宏治年间(1465—1505年),泉州开元寺出现“禅风不竟,云散四方,丛林规则,日就陵夷”,住持“主席久虚”。寺产被豪右强占,“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

  明朝中后期,倭患日炽,泉州首当其冲。明军云屯泉州,驻军佛寺。后因随军火药匠、兵器匠急需工场,开元寺、承天寺遂为“硝冶二匠”的工场,“百灶云屯,烬土山积”。每逢佛诞节日,地方官员来寺顶礼,也只好“侧足伛偻灶下尘土旁,苟且终事”。在防倭的理由下,寺僧和地方官员对此随意进占佛寺的行为无可奈何。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泉州开元寺僧通楫、通全与里人陈实、赵用赞等人,请求云南副使黄文炳(献地建开元寺的唐朝黄守恭裔孙)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要求从寺中驱出军匠及其眷属。杨乾铭“毅然独断”,下令尽驱逐之。此后50年,由地方官和寺僧发起多次重修,开元寺得以保存。但比起唐、五代的120支院规模,“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明代泉州佛教之式微,从佛教寺院经济的变化也反映出来。

  明代中后期,泉州地方政府不仅听任豪强势族侵夺寺产,甚至“奉例变卖”寺产以充“兵饷”。万历《泉州府志》载,嘉靖年间寇乱兵兴,财政匮缺,加紧对寺院搜括,“寺在僧存者,内将四分给僧焚修,六分抽饷”。万历年间竞规定八(政府)二(寺院)分。

  嘉靖初期,晋江县有寺产98顷又8.3亩;由于被官府奉例变卖、连同其他侵损的寺产达87.15顷,仅剩11顷多;后又再被豪强和佃户吞占,以至寺院赖以生存的寺田荡然无存。由是,不少寺院僧亡寺废,泉州的佛教急剧地衰微了。

  泉州开元寺原有寺田园273顷又91亩,但因明代寺院衰微,为维持寺院计,寺田被变卖,有时官府征用,有时豪右大户强占,寺田在量减少。因克剥过分,僧人纷纷诉讼,政府则认为“奸僧寻端起衅”,“捕系置对,蔓引株连”。至明末,泉州开元寺田仅剩26顷又86亩,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尽管如此,明代中后期佛教仍建有一些寺庙。如: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晋江青阳村乡贤庄用宾建造东岩寺。晋江建于明代的佛寺尚有罗山张前村五里埔慈惠堂、内坑东宅村熊山寺、池店霞美村朵莲寺、金井石圳村光明寺等十多座。

  名僧

  明代,在艰苦的环境下,泉州仍出现了不少著名僧人,他们在泉州宏扬佛法、兴建寺院、著作,为佛教在泉州的传播做出一定贡献。

  “清源上人,洪武(1368—1398年)间自南京天界寺归泉州省亲。学士宋濂送之文,称其历抵大方,期于深谐,虽尝绝学,不废明伦契经最神之训,如来孝亲之戒,服行不悖。”(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明·清源上人》)

  本源,晋江人,习《法华经》、《楞严经》,常住泉州开元寺。尝游漳浦,坐道旁大石上,后石辄放光。漳人异之,为立灵岭岩以居。还主开元。永乐(1403—1424年)间,敕征入京,奏对称旨,屡受奖赍。

  史公祖师,俗名史云济,晋江人。原为青年儒土,后出家,法号妙应。天顺间(1457—1464年)游历九仙山,选定德化县赤水镇铭爱村与大铭乡大铭村的交界处荇菜岩(后称永安岩)为出家居地。天顺八年(1464年)圆寂,当地筹建寺庙,取骸骨塑佛像,尊为“史公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史公祖师》)

  本然,居紫帽山金粟洞。白卫帅王某,复兴妙峰弥陀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本然》)

  法果,居泉州东门外东禅寺。每“遇清明,率其徒,沿途拾露骸,葬漏泽园”,郡守熊尚初匾曰“义僧”。

  “真空禅师,六岁出家,后入(广东)罗浮永福寺寄食。或趺坐弥日,人莫知也。时归善叶尚书梦熊读书寺中,大加敬礼。真空知梦熊非常人,令自识念显晦休咎,且曰:‘数十年后当验。’其后果如所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明·真空禅师》)

  吴容,同安人,习岐黄术,少游吴,还温陵,遂以方药济世。知为佛、道兼修僧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吴容》)

  正森,俗姓杨。苦行勤修,颇通诗书。住泉州法石、泰嘉、狮岩、乐山、清源、南台、承天诸寺,所至躬治场圃,不畜徒属。一钵一衲,久辄徙去。司寇詹仰庇为作《一如和尚传》。

  正派,俗姓蔡,住泉州开元寺东塔院,有诗名。司寇詹仰庇以言事谪归,结屋北山巢云岩,延派居之。每有题咏,脍炙人口。尝有醒世偈语,题于开元寺东塔殿柱上,云“最上一层也要诸人共造,现前五级还从平地增修”。

  广轮,俗姓陈,住持泉州开元寺羼提庵,戒行精严,有语录行世。“尝董建开元寺大殿、廊庑、露台。三至江南,拜请藏经数万本,贮之戒坛。”开元寺藏经自此始也。因此,晋江泉州名人共为图赞,以表其事。

  元贤,建阳人,崇祯九年(1636年)在泉州开元寺撰《大佛顶首楞严经略疏》10卷。崇祯十五年(1642年),来泉州开元寺结制,撰《温陵开元寺志》。(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元贤》)

  僧尼管理制度

  明代,继承宋代以来对佛教僧尼的管理制度。特别对僧尼实行考试制度,一方面限制了佛教的无限制发展,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僧尼的质量。

  僧尼重视研究佛经也影响到世俗社会的文人居士。明代,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形成了风气,泉州出现一些研究佛学的的名家。如李贽、李光缙。李贽以佛学思想来体会儒家经典的要旨,他认为儒、道、释三家学说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明代佛教居士,梵语称为“迦逻越”,即在家学佛的人。男居士,梵语称“优婆塞”(清信男);女居士,梵语称“优婆夷”(清信女)。佛教居士必须拜僧尼为皈依师父,并由师父正式履行“三皈五戒”规仪,并按规戒在家持修学佛。

  清代

  清代,泉州府设僧纲司,置都纲一员,管理佛教事务。

  佛教复苏

  顺治皇帝发愿崇信佛教,对清初佛教的恢复起一定的作用。雍正皇帝提出“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的统治原则,泉州佛教得到一定的复苏。

  清代,仅泉州和首邑晋江各地,就续修、新建了不少佛寺。

  康熙初,僧维深创建开元寺东侧准提禅林,尊奉准提观音,宏传天台宗。僧为霖重修甘露戒坛。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十年(1805年),泉州开元寺又得到两次重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捐资重修安海龙山寺;五十七年(1718年),施韬、蔡文彬、颜思敬等人又鸠金扩旧增新,殿堂门庑、钟鼓楼亭,以次俱举,规模宏耸,以至于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僧然信募化重修。

  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纶重修承天寺。

  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府蒋毓英、提督蓝理等重修崇福寺。乾隆、嘉庆年间崇福寺又得到地方官员、里人和僧人多次重修。

  乾隆十七年(1752年),施国宝等人修建了晋江县邑城东百源川的铜佛寺。

  道光二年(1822年),英林村东北郊建造了龙泉堂(后改为“龙泉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深沪璧山东侧建造了慧济寺,主奉三世尊佛及观音菩萨。

  宣统元年(1909年),青阳沿塘头建造了南山亭(后改名“南山寺”),奉祀观音及善才、龙女等。

  类似事例,难以一一枚举。

  由于明·嘉庆年间,泉州寺院奉旨变卖寺田,“其存在僧者,或寺废僧亡,寺饷无着而卸累售主”。这种寺庙僧人被寺田所累的情况,延及清初而愈烈。雍正年间(1723—1735年),晋江县令唐孝本“悯念民艰,设局清查,以一田不堪两赋,详情题豁而部驳不行”。一田两赋现象依然压在僧人头上,寺院失去寺田,反要交赋,寺废僧亡仍然延续着。

  鸦片战争以后,佛教逐渐衰微。后来,在太平天国革命和辛亥革命过程中,佛教都受到巨大冲击。泉州佛教也毫无例外地遭遇到这样的命运。

  黄檗系东渡

  明末清初,追随隐元和尚到日本的泉州僧人有木庵、大眉性善、悦山道宗、慈岳定琛、雪机定然、东澜宗泽、喝浪方净、圣垂方炳、大鹏正鲲和慈庵等10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木庵、大眉性善、悦山道宗、慈岳定琛、雪机定然、东澜宗泽、喝浪方净、圣垂方炳、大鹏正鲲)

  僧木庵,泉州人,善书、画,是隐元弟子。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木庵奉师命,率弟子慈岳、喝浪等赴长崎,住持长崎福济寺。清康熙三年(1664年),木庵继隐元主日本新黄檗宗(日本禅宗三大派系之一),为第二代祖师,在日本长崎万福寺独立法席。他在日本增建万福寺,在江户开创瑞圣寺,计开创寺宇10所,对传播黄檗宗最为有力。今日本黄檗宗万福寺有分寺500多座。

  悦山道宗,泉州人,历住长崎崇福寺、大阪舍利寺,后为黄檗山第七世祖。

  雪机定然、东澜宗泽,泉州人,住长崎崇福寺。

  圣垂方炳(独文),泉州开元寺僧,应长崎福济寺之请赴日,住该寺,后为黄檗山第十一世祖。

  喝浪方净,泉州人,应福济寺之请,到日本住持该寺。

  大鹏正鲲,泉州开元寺僧,应长崎福济寺之请住持该寺,后为黄檗宗第十五世、十八世祖。

  日本长崎福济寺,俗称漳州寺,亦称泉州寺,原为在长崎的漳州籍船主创建,延请泉州僧人觉海为开山。晋江安平人蕴谦戒琬顺治六年(1649年)赴日住持福济寺,并改造扩建该寺,被尊为福济寺的重兴之祖。之后,住持福济寺的住持多为泉州府人。第二代住持慈岳定琛,永春人;第三代住持东澜宗泽,永春人;第四代住持喝浪方净,泉州人;第五代住持圣垂方炳,安溪人;第七代住持大鹏正鲲,晋江人。僧超宏,惠安人,黄檗系,著有《瘦松等》8卷。

  黄檗宗僧侣渡日时,多携名家书画,日本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明清珍贵书画的美术馆。黄檗宗高僧隐元、木庵、即非三人被日本称为“黄檗三绝”;悦山的书法有“书悦山”之称;大眉、慈岳、东澜善草书;大鹏善写意画,尤善画竹,也长于篆刻,著有《印章篆说》流传于世;喝浪擅长墨画等,他们对日本书画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名僧

  清代,泉州也出现了一批著名僧人。

  如幻,名刘若,号瘦松,法名超宏,明末清初·惠安人。刘若出身缙绅书香門第,19岁为诸生,才学重于一时,所作诗文、著述深受黄道周、何乔远器重。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闽,四十三岁的刘若不忍受剃发易服之辱,到惠安平山寺从住持僧沏际落发为僧。曾往漳州从亘信大和尚学法,并漫游名山大寺。晚年息居南安杨梅山雪峰寺,当住持十三年,与僧刀耕火种,讲说辩论,重兴雪峰寺,成为明代禅宗中兴以后闽南一大宗匠。著有《瘦松集》八卷、《语录》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如幻、何乔远》、《泉州寺庙·平山寺、雪峰寺》)

  德林,晋江人,剃发于德化戴云山寺,又入黄檗为记室,历居安溪泰山岩。有雄略,知兵法。顺治(1644—1661年)间,大寇林某动劫李光地家,德林画策,使其徒晦潭为响导,出之。耿精忠、郑经之乱,料成败多奇中。生平茶弈燕谈,微文隐要,语有前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德林、李光地、郑经》、《泉州寺庙·戴云寺、泰山岩》)

  元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黄檗山就浑古和尚受戒,后回泉州崇福寺从哲老和尚学道。四十年(1701年)住持泉州府同安虎溪岩,为该岩开山祖师。

  机锐,俗姓林,晋江人,出家泉州 开元寺。福州“鼓山道霈和尚登戒坛,出拂子付嘱,旋开山崇福说法”,四方禅子有自云贵杖锡而来者。既而琼(海南)人延主圆通院。越岁归崇福,建万佛道场。

  太积,俗姓苏,晋江人,落发泉州紫云寺(开元寺)。会鼓山道霈和尚来寺说法,即从禀戒。霈归鼓山,随往参叩。数载归,建一叶庵以居,门风高峻二十余年。著有《一叶庵遗稿》留世。

  德萃,南安人,曹洞系僧人。为僧开元寺。康熙卅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来寺开堂结制,众推德萃入堂。逾年,从霈登鼓山,住八载。后游历赣州崆峒山、云间青龙寺、浙江诸丛林。乾隆三年(1738年)回闽,仍归开元寺,主戒坛。著有《春梦集诗草》9卷、《语录》6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德萃》、《泉州寺庙·开元寺》)

  圆实,俗姓柯,晋江人。十五岁投晋江毫光岩为僧,石山和尚以毫光岩事委之。里人呼其为“活弥勒”。云游江湘。属香灯不继,实躬自负薪,鬻于大盈,市油供佛。不久,闻樵云师开毗尼席于泉州紫云寺,即从沾戒。后又会道亨和尚创《楞严经》于泉州承天寺,即赴趋讲筵。福州鼓山永觉和尚(即元贤和尚)来泉州开元寺开堂,圆实出其所著《禅余集》,深为永觉禅师赏识;又有《禅净鞭影》一书行世。

  宗标,同安人,年十七入开元寺为僧。往福清黄檗寺,受戒于广超禅师,归隐开元寺之清居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再往福清继檗山。祖席期满,吿归。有《语录》8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宗标》)

  明光,为僧开元寺涌幢庵,勤于参究,为诗清灵幽静,迷离俗尘。尤工草书,求者无虚日。时有同寺僧如寿,精于楷书,与光齐名,时人称曰:“明光草,如寿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明光》)

  元飞,字石龙。十四岁入资福寺为僧,师事哲老和尚,授拂焉。康熙四十年(1701年),威略将军吴英迎住同安虎溪岩,为虎溪寺开山祖。时岩中仅敝屋三间,元飞竭力募建,不三十年次第成巨观。山下暴榇累累,元飞劝葬于其子孙,而代葬其无主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元飞》)

  海印,德化人,开元寺为僧,受戒于鼓山道霈和尚。南安雪峰寺照拙和尚病笃,趣到山,俾主法席。改六和楼为库堡,募修大楼,下层筑堂基,改山楼,易门径,盖方丈,塑佛像,百凡更新。修葺性天寺,改造虎头岩。著《周易说明德解》、《罗经集解》、《愧轩语录》、《雪关六言诗》1卷、南安县《雪峰志》4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海印》、《泉州寺庙·开元寺、雪峰寺》)

  佛化法师,法名如幻,俗名林甫,清末民初·南安县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佛化法师》)

  咸丰七年(1857年)从升虚居士学佛。咸丰十年(1860年)后,先后在漳浦天湖庵、南靖宝树岩、海澄龙池岩修持和聚徒讲学。光绪十二年(1886年),诣漳州南山寺参谒佛乘和尚,欲依和尚剃度。此时佛化年已五十三岁,佛乘以他年齿已尊,且苦学潜修有年,德高望重,乃在他先师有情和尚像前,代师收徒,为之剃度,二人遂成同门师兄弟。佛乘为其取法名如幻,号佛化,为南山崇福寺临济宗喝云堂法系。同年赴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回漳后暂居南山寺,辅助佛乘纲维寺务。

  光绪十六年(1890年),佛化应请住持杨梅山雪峰寺。佛化效百丈家风,倡导农禅,清规肃穆,惨澹经营,求法问道者相望于途。派弟子到海内外劝募,佛殿僧舍次第修复,一切尊像先后重塑,由此宗风大振。在雪峰寺全盛时期,常住众逾千人。宣统三年(1911年),佛化受请继主厦门南普陀寺法席,前后三年。

  民国肇造(1912年),宁波天童寺住持敬安和尚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各省闻风竞设分会。经省佛教分会同意,设置漳泉汀龙水分会於泉州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承天寺》),诸山公推佛化为首届会长,并设办事处於厦门南普陀寺及漳州南山寺。

  民国二年(1912年),圆寂于雪峰寺丈室,世寿八十,弟子为建塔於慧泉古刹之西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慧泉寺》)。有《密契真源》流通。

  近世闽南佛教,硕德辈出,道风远播,实皆沐雪峰佛化的教化遗泽。他对近代闽南佛教的影响,既深且远。后来海外弘法诸大德,临济派下“寂、照、普、通”诸字辈,都间接受到佛化的教化,源远流长。

  转道(1872—1943),俗姓黄,晋江安海桐林村人。19岁时由其父陪同前往漳州南山寺拜喜修和尚为师,正式剃度。宣统元年(1909年),代理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后退居养真宫。民国二年(1913年),赴南洋募化,与转岸、瑞等二僧侣同建新加坡普陀寺。民国一十三年(1924年),把历年积蓄数万元捐作修建泉州开元寺大殿和戒坛基金,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佛教居士的特点

  清代,泉州的佛教居士又有不同的名称和特点。

  居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男居士,俗称“菜(斋)叔”;居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女居士,俗称“菜(斋)姑”。

  以后“菜姑”的名称演变为女众带发住持寺院者的专称,而把在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女居士,称为“菜友”。

  这些“菜叔”、“菜友”,一般在家有净修佛室、净修佛堂。经济富裕人家,则离家独建净修佛堂。例如,清初安海“菜姑”王元真建造复兴堂,以为净修之所;康熙年间(1662—1722年)“菜姑”洪贞女建妙德堂,同样为净修之所,等等。

  这些“菜姑”大都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文化素养较代,宗教意识较淡薄,但对神佛的信仰却很专诚,以农禅的清苦生活为甘甜。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