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宗萨北大讲座(二)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3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萨北大讲座(二)

  今天我们要谈另外两个见地.

  这两个非常难.事实上,昨天谈到的两个真理,一个是诸法无常,以及一切来自自我的情绪都是痛苦.这两个是相对真理.接下来要谈的两个真理就是绝对/究竟真理.究竟真理就像昨天沙尔夫教授所说的那样,我刚开口想说的时候,就已失败了.正如佛经上所说,要解释究竟真理,佛之口都不足够.

  大家要知道,即使究竟真理没有办法表达,这本身就已是种表达.记得我们昨天所说的吗?为了引导大家趋近究竟真理,我们需要让这些真理有吸引力.

  但这两个真理,我们非常难以把它们变得有吸引力.特别是第三个:一切都是空性.这一点都不具吸引力.最后一个是关于涅槃的真理.数世纪以来,我们佛教徒都想把它变得很有吸引力,而且好像做得还蛮成功.像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盛开,你从莲花瓣里跑出来等等.涅槃是个永远快乐的地方,你的电脑不用再升级等等.

  可是第三点:空性.这点非常难以讨论.可是我认为,四个真理中,第三点最重要.数世纪以来,大师和圣者们都想试图解释空性.他们吟唱有关空性的歌曲.如果你去藏区寺庙,你甚至可以看到他们把空性画出来.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一尊蓝色,赤身裸体的佛像.完全没有装饰.这代表的就是空性.蓝色代表天空,而天空就代表空性.

  记得我们昨天所讲的吗?所有这些工具都只是工具而已.他们不是真理.我强调这点,是因为我们会常常爱上这些工具.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昨天沙尔夫教授所谈的是非常有趣和重要的.因为佛教传播到不同地方的时候,这些工具也要随之改变.我很惊讶地听到沙尔夫教授谈道,一个日本佛教中最重要的传统很可能有基督教的影响在里面.

  对于这点,尤其是那些研究佛法的学者一定要知道,修行人倒不一定需要知道这些.因为有这样的讯息他们才能避免产生误解.

  我的翻译(姚仁喜先生)昨天对我说,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托钵乞食这个观念,整个印度的律法系统都不被中国人所接受.也许中国人作为一个非常实际的民族,他们认为托钵乞食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应该要自己去赚钱.可是在印度,即使是今天,托钵乞食游方的修行方式仍被认为是最高行为.他们认为这是种很荣耀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之道.

  (附:在第二场开示中,仁波切在谈托钵乞食时,提到一件事情,有次他在印度坐巴士,半路巴士坏了,这一坏不是几分钟的事情,车整整修了四个小时.在等候的时候,他注意到车上有两位赤裸着身体的印度教沙度行者,仁波切说他一直很受印度哲学启发,于是上前想跟沙度谈谈印度哲学,用他不流利的印度语.结果其中一位沙度操着标准的英语问仁波切,你会说英语吗?然后大家就开始用英语交谈.后来仁波切发现,这位说标准英语的沙度原来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曾在西雅图当律师当了六年后,有天突然发现,早餐,晚餐,星期六,星期天,这都没有什么用.于是出离一切,来到印度,成为一名印度教行者.他告诉仁波切,他从来不会在身上留超过两天花销的钱.仁波切说他遇到这位沙度后,一连好几天都很沮丧,然后想:我到底在干什么?这当然是仁波切开的一个玩笑.)

  佛教在传播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改变.在西藏,如果僧人穿蓝色的衣服.西藏人会非常不喜欢.事实上,佛陀允许僧人穿蓝色衣服.可是因为当年西藏的国王认为僧人只能穿红色或是黄色的袍子,所以后来才变成那样.这种文化的影响有时候会变得不太好.比如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他们实在不应该吃肉.好吧,就说,西藏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长得出来,那就吃吧.当他们来到北京,不是有这么多蔬菜吗?所以他们应该吃素.可是他们也许还会说,我们还是有这样的老习惯.而且他们还以密续作为借口,他们会说,我们是密续修行者,所以我们可以吃肉等等.所以说,做学问的学生了解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文化习惯也是他们应该了解的.我来给大家开个玩笑.中国人特别尊崇常识.中国人有很多常识.是因为中国文化教导中国人要尊崇常识.印度人呢?他们没有常识.因为他们尊崇智慧,超越常识的那种智慧.比如说来生,这跟常识没有关系.常识是有关此生的.我在故意挑衅你们,所以你们会对我感到反感.我之所以跟大家说这点,是因为出于上述原因,佛教也需要去适应不同的地方.

  回到第三个见地.用最普通的话来描述"空性",即你看到的并不是它真正的状态,这就是空性.这是我目前能说得最多的.如果你看到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非常英俊或漂亮.你要了解其他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他/她很丑陋.美貌和丑陋并不在那儿,且离于美貌和丑陋.任何显现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它的真正状态.也许你会问:那到底真的是什么?我们人类老是喜欢问这样的问题:那到底真的是什么?显现的不是真正的,那真的是什么?这种需要一个什么东西在那里的习气,非常难以破除.

  就因为这个习气难以破除,所以佛陀在很多佛经中都提到佛性,比如楞伽经.讲到佛性,这是个跟中国很有关系的题目.我想玄奘很喜欢佛性这个题目.所有我的中国朋友都喜欢佛性.你看,常识就在这里起作用了,不是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起始点,所以佛性是好起点.

  在印度,像龙树菩萨那代人,他们说什么都不存在.那你会问:关于佛性,佛陀都说了些什么呢?用一种方便的方式来表达,佛性即是给消除二元对立后的结果的一个名称.(附:仁波切在第二场开示中指出,消除的是二元对立)甚至龙树菩萨都说,这非常好.因为那样,你可以用它来表达任何事物.

  回到美貌和丑陋的问题.如果你的男朋友实在很丑,别人就不会认为他英俊.因为丑陋就是实相.那空间就会被丑陋占据.不说其他人,就说说你自己.晚上在烛光下,你说不定发现你的男朋友其实长得还可以.可是早上起床的时候,你一看,哎哟,这是谁啊?你看,有改变吧.如果丑陋真的外在在那里的话,那这种变化就不会发生.

  这就是目前我用一般语言能讲得出来的空性.虽然空性不是个能表达讲述出来的东西,但是它可以被体验.有三种方法可以去体验空性.这些方法有高低之分.最低的一种,通过例子,比如像一场梦,像幻术,如同金刚经结尾所说的那样.这是最初级的方法.更高级一点的方法,用理性分析.就像刚才提到有关丑陋和美貌的分析.这大概就是一般大乘修行者所采用的方式.有一些大乘修行者,尤其是金刚乘,他们会说,如果你有一位上师能直接指出那个有关空性的经验的话,那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通过很多形式达到这点,比如,禅宗里有谈话的形式.让我做个结论:目前为止,空性的定义是,你看到的或它所显现的并不是它真正的样子.

  接下来是涅槃.这是第四个真理.

  涅槃在我们脑子里是一个我们会在很久以后将获得的东西.类似像天堂一样的东西.这是对涅槃不好的想法.佛说,涅槃是离于极端的.当所有极端都被耗尽的时候,那就是涅槃的经验.

  给大家举个例子.这是佛经上提过的一个例子.有个女人,她很想要个小孩.有次她在做梦,梦中她怀孕了,然后生了一个小孩,她非常开心.可是在同一个梦中,这个小孩死了,她变得很悲伤.当她醒来的时候,快乐和悲伤都没有了参考点,它们都不存在.她远离了这两种极端.就像我前面说过的那样,很难理解涅槃,因为我们画了很多关于涅槃的画像,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啊,莲花等等.可是这些很重要,我们需要这些.阿弥托佛经里有很多关于莲花净土的详细描述.

  我总是给大家举这样的例子,现在就给大家举一个。如果你问我:你是不是真的想要证悟?我恐怕不想.并不是因为我有慈悲心,所以我要永住轮回来帮助众生,跟这个无关.我不想要证悟是因为我想看世界杯足球赛,而且很开心地看.我还想看侦探小说和惊悚片.如果你证悟的话,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时间没有了,时间这个极端不存在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实际上意味着全知.下届世界杯足球赛的结果,你当下就能知道.如果你去看神秘电影,电影刚开始时,你就已经知道结尾,甚至你不用看,你都会知道.这就不好玩了.通常我们在找的证悟是部分全知,那种足够让我们去知道情人日记里都写什么的神通.

  刚才讲这些是想给大家描绘出一个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涅槃的景象.我知道大家会认为:哇,这怎么可能,这超过了我的能力,我怎么可能变成这样.你们不应该这样失望,因为这是做得到的,如果你真的能够循从此道,比如说,每天禅坐几分钟,或每天修心.我特别要讲的是,很多人总喜欢谈,我有一种特别的觉受,比如我额头这里有点痒啊,我的第三只眼是不是要打开了,或者我又有一个殊胜的梦境啊等等.拜托!不要谈这些,谈这些是很羞耻的,不高雅.

  修行的真正结果是你开始有一些转变.比如你是那样一种人:有一点点赞誉你就会骄傲,或者遭受一点点批评就会很沮丧.假设经过几年的禅修后,你开始对那些东西没有什么感觉,变得不在乎了.那么这是很棒,非常殊胜的.这等同于佛陀头上的顶髻.即使你有的是那种极小的执着,比如你每天晚上都要去熨自己的内衣,或者有洁癖.经过几年的禅修后,说不定你的内衣两年不洗,你都不会在乎了.我会说,这是一种小局面的涅槃。这是我们要寻求的。

  在我结束之前,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点点金刚乘.事实上刚才谈的那些是大乘和金刚乘共同的基础.同时金刚乘是大乘.如果没有小乘,就没有大乘.没有小乘和大乘,就没有密乘(金刚乘).我知道金刚乘在某些方面很性感,但不要忘记它也有它的危险。举个很经典的例子.如果你有黄疸病,你在看一个白海螺,你看它是黄色的.大乘和金刚乘分别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小乘和大乘会这么说:你要吃药,你对海螺是黄色的这个见解是错的,你要把黄海螺的那种显现去掉.而金刚乘会采取一条捷径,为什么说是捷径呢?因为金刚乘绕过"黄海螺是个错误见解,你应该吃药,然后把黄海螺这个显现去掉"这一段,金刚乘不强调这一点,他们认为你直接就想它是白的,因为它本来就是白的.你再看一看海螺,觉得它还是黄的,因为你有黄疸病,那你就一再想、一再想,想它是白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金刚乘有很多仪式,所有仪式都有关本尊.每位本尊的修行都和自我观想有关,比如我是六臂,等等。观想本尊就如同刚才白海螺的例子一样,不是说,我有一天会变成本尊,而是说,我就是本尊.但这点经常被误用.

  提问与回答

  问:仁波切你好!我想问一下,学佛是在家和出家都是可以学的,如果说是想即身成就或证悟的话,是不是一定要进行闭关或者是出家这样的方式?

  答:闭关有很多定义.闭关是要建立一个范围或边界,一种外在的边界,比如不离开自己的房间,洞穴或是寺院,把自己锁在里面,持续一天,一年,或一辈子.这只是外在的界限,这类闭关也只是一般的闭关.而最高境界的界限,是建立在过去心和未来心之间:呆在当下,甚至在你刷牙的时候也这样.这种闭关是最好的.

  问:仁波切曾多次提到建议年轻人多读《心经》和《道德经》,请问《道德经》那个“道”和佛法有什么关系?

  答:你问错人了。仁波切只是读过道德经,他非常感兴趣,因为他觉得这个无穷无尽。事实上仁波切也在请王教授帮他找一些有关《道德经》的东西,让他可以再更深的研究。仁波切认为,道家是最好的中国产品之一,除了这个电毯哪、玩具呀,所有的中国产品里面,道家是最棒的,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东西。佛教是印度的产品,道家是你们的。(姚仁喜补充:我们的)

  问:这次仁波切来北京,我非常高兴,但是他今天讲的是四法印的逻辑性阐述,希望仁波切讲述一下,如何调伏心,或者说我们在修行方面,如何把这个四法印带入。

  答:短短的回答,如何修心依四法印。仁波切常常头痛,所以他用这个做例子。我并不是头痛,我有头痛,这是“灭”的真谛,灭谛。如果我就是头痛,那我没希望了。他想着“我有头痛”,我必须知道我有头痛,这是第一个真谛(苦谛)。那我现在要知道说,为什么我会有头痛?太多(次)半夜起来看足球赛这类的事情,这是第二个真谛,这是“集”。第一个是“苦”。然后吃头痛药、针灸、按摩,这就是道,达成“灭”的那个“道”。最重要的是我并非那个头痛,我有头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