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日经住心品讲余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威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日经住心品讲余
上来略讲经文竟。今复消释经文,归纳众义,以明此一品之宗要。经自《序分》以下,金刚手发三问,世尊答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是全部《大日经》的纲领。其中“菩提心为因”一句,正是这《住心品》一品的宗要。“昙寂《私记》”说过:“《大经》全部,不出三句,初一品是菩提心为因句,《具缘品》以下,明大悲为根及方便为究竟句信。”可知这第一品的宗要,完全在“菩提心为因”一句之上,在《住心品》中说到“根”与“究竟”的话,只有一句“此等悲为根本方便般罗密满足”。这一句最当著眼在“此等”二字,何谓“此等”呢?就是说“因”与“根”与“究竟”,不是三件事,却是一件东西。“因”就是种子,种子发了芽便是“根”,根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便是“究竟创。这根与究竟,完全是一个种子的发育增长,如果种子是菩提,根便是菩提根本,究竟的树便是菩提树。然则“根”与“究竟”,不过是“因”的发育增长时两个阶段名称,决不是在“因”以外,又拿什么做“根”,又拿什么做“究竟”。请看金刚手三问,第一句“以何为因”,问的是拿什么做种子,第二三句问的是“云何为根云何究竟”,两个“云何”却不是“以何剑。云何者,问的是从这“因”的生长上,到什么阶段时名称他做“根”名称他做“究竟剑,看清金刚手这三问,一句以何,两句云何,问得何等的分明巧妙,便当认识了“因”“根”“究竟”只是一体。如此,因根究竟既是一体,那“菩提”“大悲”“方便”也自当是一贯。若离了菩提心讲大悲,决不是真的大悲,若离了大悲讲方便,也决不是真的方便。当知“大悲”与“方便”,完全都是一个菩提心中的实事实修。此在稍明般若不空方面的人,都能了解,尤其是学密教教相的人,务必要从这一点上认得真切。所以《住心品》将“菩提心为因剑一句,开示得非常详尽,而对于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二句,只用“此等”两个字包括得无量无边无欠无缺,不是《住心品》中缺略了“根”与“究竟创二句,也不是《住心品》后,才另外提出“根”与“究竟”再讲,并且连以后诸品所明的“大悲/方便”,也都不过是这菩提心上的实事实修,读者能如此明了,自然会决定无疑的说。
《住心品》自三句问答以后完全是说明“菩提心为因”句。
《住心品》是怎样的说明“菩提心为因”句呢?这其中有两番说明。第一番由世尊自为问答,正说明菩提心之性相,第二番由金刚手九问世尊答之,就外道凡夫小乘大乘种种之心,以辨明菩提心之性相差异。
且就第一番中,其所以正说菩提心之性相者有二:
一、就此心不假外求而为说明,今顺经文略述之:
佛言: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虚空相是菩提。
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
心不在内外中间。
心非形色男女。
心非三界同性。
心不住眼耳鼻舌身意界。
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
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
二、就此心直自内证而为说明,今顺经文略述之:
佛自征问云:何自知心?谓若分段等、若色等、若我若我所等,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从这两方面开示菩提心的性相,经文至此,已将菩提心说明矣。但是菩提心怎样的为因呢?下文便说这“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又说:“住此除一切盖障菩萨,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满足一切佛法。剑此即正明菩提心之所以为“因”者,这是第一番说明也。再就第二番中,其所以辨明菩提心之性相差异者,自金刚手以偈发为九问:
一问云何了知此心菩提发生?
二问菩提生时有何相貌?
三问几心次第而得是心?
四问心差别之相?
五问几时得究竟净菩提心?
六问是心微妙功德?
七问云何修行?
八问象生异熟心?
九问众生殊异心?
世尊之偈,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九之六问,统作“心续生之相创一句,并“菩提生”、“菩提相”、“行修行”为四句答之。又偈中说心续生之相,亦仅“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二句,而所谓“我今悉开示创者,实则皆在自偈以下直至一品之终之长行中,方为说明,今顺经文略述之。
自偈以下长行说三十外道之心:
说世间八心。
说六十心。
说百六十心。
以上皆众生异熟心、众生殊异心、非菩提心也。偈云:“越百六十心,知彼菩提生。”
说超越三劫瑜只行。
说六无畏。
说十缘生句。
以上皆就菩提心,明几心次第、几时究竟、微妙功德诸心差别之相也。
如是,可见此第二番说明,无非自凡夫外道以至“心生次第”、“究竟心生”以辨明此菩提心之性相差异耳。直至《住心品》之终,最后一句云:“如实遍知一切心相。”《疏》至本品之终,亦最后云“已释菩提心诸心相竟”。我今既说经文,复为是讲余,统括全品,再三证明,也只为务使学者了然于一品的宗要在此。我之所以不惮烦复者,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不得宗要,则一品的脉络不清,研习时恐难得头绪。
二、不得宗要,不知“根”与“究竟”,皆发育于“因”中,则恐义意误于多歧,事修人于魔外。
三、今国内密教,复见萌芽,阁黎急于传法,学徒务于新奇,根本未立,种子未正,救济之道,端在此品,端在此品之宗要。
我为这些原因,又尝见学人,钻研本经不入,或看些古今的纂辑注解,依然不得要领,所以此讲,务求浅略,希望学者,先明著宗要,再行博览详讨,方得实用也。
(《威音》第36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