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栖霞寺上本下振老法师问答摘要(妙祥补充)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栖霞寺上本下振老法师问答摘要(妙祥补充)

第一次见到敬仰已久的老法师就被震憾了:他的耳朵出奇的大,耳垂也很大,眉毛长长,手指枯瘦修长,干干净净,精神矍铄,眼神明亮,笑起来慈悲的让人感动,喜欢开玩笑,幽默中透着智慧。

▲有个老太太问:师父,我家有很多先生过世时人家送的灵幛,用不完,能否捐给寺院?

师父说:你用不完才捐给寺院?寺院是你的垃圾站啊?老太太顿时羞愧的笑笑不说话了。

▲另一个老居士合十问道:师父,弟子的在自设的佛堂外面上香请问如法不如法?

师父说:那在厨房摆好了饭桌,让你在客厅吃,你愿意不愿意?

▲居士问:有个人老是偷他们家东西怎么办。

老法师说:用慈悲心提醒他,在他经常偷地东西里留个字条,讲明利害,保全了他的尊严又警醒他。

这位居士接着说,还有我们家门前的一个大油桶估计也是他用车偷走的。

老法师严肃的说,不要这么说,这是诽谤。没有证据的时候,不要这么讲。

▲一居士问:朋友的女儿一天晚上看到四个人,有一个人的头在别人肩膀上扒来扒去,走进仔细一看,原来是三个人。回家后就发高烧不退。是不是见鬼了?

老法师说:千万不要这么说给她们家人听,万万不可这么说,请好好念佛回向这个孩子,这孩子只是有点运气不好。。。。(其他说的我就没听懂了)。

▲法师口音有点重,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从众弟子不断地笑声中感觉到),法师还体贴的问坐在外围后面的居士弟子有没有问题。期间有一批金刚经送到了寺院,老法师严肃起来,说道,有些人为了做功德,印了很多佛经,又发不出去或者不愿意发送,只好送到寺庙来,这样就完全做错了。这种为了做功德而去做的事是其实是造业啊。你们都要明理:合理的事再苦再累就要做好,不合理的事坚决不要去做。

问:怎么判断合理不合理?法师说:不论做什么事,做之前要思量结果,到底会结出个什么样的果,你要对这个果负责,判断事情的合理与否,众生要靠自性三宝,要靠般若智来判断。

▲甲问:师父,我得了鼻炎,还有息肉,很多年了,也很痛苦,请师父开示这究竟是何因缘?

师父:医生怎么说?

甲答:(略)

师父:生病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四大不调,平时要注意保养身体。一种种是“冤业病”,多是杀生害命造成的,要多做善事,不杀生,护生放生,诵经回向这些冤亲债主;还有一种是定业病,过去生中,或者是现在这一世,造作的罪业太多了。是自己造作罪业的果报。要恳切的忏悔,真正做到清净自心,一心向善,才能忏除业障。所以要明理,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甲问:师父,由于工作原因,有时向客人不得不说一些妄语,很难守戒,该如何?

师父说:说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如何?达不到又能怎样?

甲:……..(思考中)

师父:众生造业不外乎身、口、意三种,合理的事再小也要去做,就是两个人抬个蜢虫都要抬好,不合理的事就是死也不能去做。
甲:那为了让别人开心说了谎呢?

师父:一个人毒瘾犯了,你是不是要给他送白粉?

甲:……比如我买了一件很贵重的礼物送给父母,但怕他们嫌贵舍不得,就谎说很便宜,又该如何解?

师父:不说这个谎又能怎么样?不送又能怎么样?

妙祥师兄解释师父的意思:孝敬父母,重要的不体现在送贵重的礼物,而是能够亲自为父母做些事,让父母心安快乐,既然父母生活简朴,不喜贵重,就该动些心思买又便宜又实惠的礼物,擅自违背父母的心意,何谈孝敬?

▲问:师父,有个同修学的南传佛教,但是国内没有南传佛教的传承,所以目前修行最大的问题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师父,该怎么办呢?

师父:把心量放大,就不需要到处找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是师父。学佛就是要明理,还要多看书,书本就是师父。

妙祥师兄补充:汉地大乘佛教包含了南传佛教的修行次第,请参考研读《小止观》。

▲问:师父,一个同修喜欢喝可乐等饮料,我劝他不要喝了,还是把钱省下来放生的好,他说这是自己的福报,又没做错什么。请问我这么做是否妥当?

师父摇头叹息:你这又是贪嗔痴!哪有这么劝人的?有意把钱省下来放生还是我执我相,这样做了好事也会受畜生报,放生也要随缘。自己不杀生,吃素就是放生,要懂的自性清净,不正不邪,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意去做就又成贪嗔痴,就是着相了。

妙祥师兄补充说:上次跟你讲过的,看来又忘记了,佛菩萨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大慈大悲的善巧方便都被你否定了!我们学佛不能光走形式,你喜欢放生,天下每天等着被宰割的众生千千万万,你又能放多少?“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遍地荆棘,想让自己的脚不受伤,何需找一个无边的皮革盖住大地,只要找一块像自己脚掌那么大一块垫在脚下,就可以自在行走了啊。学佛后变的苛刻了,烦恼增多了,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了。所以修行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君子素位而行,待人做事要心平气和,不要出奇,与众格格不入,居士,居家大士,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乙说:师父,我和同修发心到南京自来水厂前念大悲咒,以让全南京市人民都喝上大悲水。

师父:你们有这样的心愿是大悲心,很好,但众生是否能受用,要看他们的福报了。

▲妙智居士问:师父,做好自己的本份跟度尽天下众生是否矛盾?

师父:不矛盾,自己修行一定程度,才能如此发心,不然就是发的此度众生的心就是伪心。

妙智居士:菩萨看见众生受苦起的大悲心和如如不动的心是否矛盾?

师父:动的是什么?不动的是什么?

妙智居士:……….(挠头思考中)

师父:菩萨起的同体大悲心,不是爱见心,清凉污染,无我无人,行一切善法,此心与真如就像手掌的两个面,不离不弃。

妙祥师兄补充: 动的是情,不动的是性。动的是有为,不动是无为。菩萨是来去自如,动静无碍。为什么呢?照见法界体性,彻知诸法实相,虽处生死,无有染污。《华严经》谓:如琉璃宝,虽百千岁处水中,不烂不坏,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净琉璃宝亦复如是,虽百千岁处生死海,而无欲染垢患。为什么无有欲染垢患呢?因为本性出离,不假形式。《决定毗尼经》云:“菩萨一切有为善法,悉皆回向无为善根”。所以,菩萨从初发心以来,即知诸法如梦幻泡影,然而仍以无伪悲心精勤护净,救拔众生。佛门中有句话:偃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此之谓也。菩萨所起的,应是无缘慈,同体悲,不从爱见中来,不从凡情中来,不从染识中来,而是从智慧中来,处处不离智慧。《维摩经》云:“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以大悲故不尽有为,以究竟故不住无为。”所以,菩萨从事种种世间业法,皆能善巧任运,而成就众生,无论动与不动,皆如空谷回音,于无生处起全体大用。其深广智慧,岂可妄测?《维摩》所谓“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菩萨虽生,不长诸恶”。巍巍乎高哉!

菩萨的悲智双运境界,一言难尽,所谓此心与真如不二之理,甚深甚深,涉及中观唯识的根本之处,更是难以仓促说透。现在如果难以理解,也不必着急,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就会了达。

▲甲问:师父,每当我看到阿弥陀佛的像时,理智上知道自己要恭敬,求生西方,但感情上却难以发起此心,该怎么办呢?

师父:那就紧紧抱住佛的腿,不要撒手,让他带去你去西方。(众人笑)

甲汗。。。

师父:见空见相即是错,要在行为和心念上和佛菩萨相应道交。

甲:有时父母很难沟通。

妙祥师兄:那是你我执我慢重。要不是固执己见,怎么会和父母吵架?做父母的无非是想要你生活好。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切都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可违背,为人子,父母恩重难报,如果这一点点要求都满足不了,那什么度众生都是假的虚的,《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也。一个真正的孝子不会傲慢固执,不会恼害众生的。孝敬父母除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外,还要亲力亲为的照顾父母,不能出钱请个保姆了事。要主动迎合父母,察言观色,用最好的语言善巧方便的跟父母交流,体察父母的意思,不要自专,孝子的心是柔软随顺的。
▲某女居士:徐师兄,以前我开了美容院,经营不是很好,问过师父,师父说不开的好。后来果然经营倒闭,赔了很多钱。这件事对我是个很大的打击,现在做什么都没心思。

妙祥师兄:为了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用平常心接受这些吧。人都是一运,二命,三因缘,每个人命运都不同,但有一条原则不变,你不要样样好事都占全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要能想到,这已经是上天给我最好的安排了,你就会很坦然接受。很多人拜佛菩萨求财求福,虽说佛菩萨有求必应,但绝不会满足你的贪嗔痴,因为还要为你把关啊,以免得不偿失。另外女子要以家庭为重,工作,赚钱都是次要的,做好自己相夫教子的本份才好。

▲有个中年女居士问:师父,我最近心里一直很难受,很内疚,我清楚的记得那天家里突然出来一条蜈蚣,我让爱人把它丢到外面去,哪知道,他竟然用纸盖着把它给弄死了,后来又出来一条,爱人也把它捏死了。师父,您说,我该怎么办?

师父说:你这是假慈悲!你爱人他不懂这些爱生护生的道理,你让他去做这些事,他当然会有可能会弄死它们,你自己怎么不去?

中年居士说:我害怕那些东西。。。

师父说,你就是贪生怕死(众人笑),学佛的人,连一条蜈蚣都怕,跟没学一个样,学佛就是让我们树立起正念,去掉惊疑恐怖。什么是众生?贪生怕死就是众生,小的怕大的,大的怕更大的。。。你这一怕,就又是众生了,学佛有什么用啊。。。

▲一个年青人问:师父,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有情众生,像我们和猫狗等动物有佛性,我大致还可以明白,可是其他无情众生,我就不明白了。比如像面前这个桌子、椅子,有没有佛性?

本师父:(肯定地说)有!

年青人:为什么呢?

本师父:(闭上眼睛)我问你啊,你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和这个桌子有什么不一样?

年青人:可是我们是有生命的,这个桌子没有生命,也没有意识……

本师父:什么叫生命?这个桌子也不是生来就有的,也是从一个小苗子长大成树,再被做成桌子,树虽然没有了,但却变成了桌子,换了个形式,桌子也不会一直存在,也有从开始存在到消亡这么个过程……人也是一样,这个躯体也是个无常的,也是从无到有再到消亡,你不动不想不呼吸,这个人和桌子有什么不一样?所以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往深一层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想它就有,你不想不动它就没有,佛性就是自性,可以成佛的自性。佛性有没有,不是跟有没有“生命”联系的。年青人:那石头呢?

本师父:石头是属于“四大”的……(下面没听懂了)

▲丙问:怎么成佛?

师父说,修当下成佛。(个人以为,此一问一答乃是师父的对机回答)

▲丁问:《善过格》上说,善过自有是非,如有仇不报,当然为善。若忘父母之仇,就不对。这是什么意思?

师父说:意思是小仇不要报,要报就报个大的。众人笑,提问的人脸上发烧。

师父说,我问你,众生平等是否是有条件的平等?

师父接着说,要放下,就全部放下。众居士怕他不明白,善意的提醒:父母仇也不能报,都得放下。

▲问:师父,我一念佛,就打瞌睡,怎么回事?

老法师说:专心念佛,精神比较集中,容易疲劳。众人开会时,开会前,唧唧喳喳,东家长李家短,说的性起,妄念不断,自然不会瞌睡,领导一来,一吆喝,同志们注意了,现在开会了,做报告还不到5分钟,大家就开始打瞌睡(法师做出瞌睡的摇摇晃晃的样子,众人笑),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精神集中时,过度疲劳,支撑不住了。贪吃多食,贪厚味,语多丧气,劳形脾困,精神不表,浊气浑乱。愚疾多怒,懈怠放逸,不念生死,贪图享乐导致昏沉障碍。后学用功,须发精进,引锥剌肉,一头触柱,礼佛燃灯,立险经行,苦身磨练,睡魔方轻。不然纵意,真心不朗,参禅之人,勇猛降之。(参考了《十魔乱正》,补充法师的意思)。

查看原文

编辑:迷中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