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修习净性,趣生善道——读《居家八法经》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习净性,趣生善道——读《居家八法经》

  (南朝)求那跋陀罗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1]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2]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3]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4],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5]、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6],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

  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7]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

  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

  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

  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

  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

  后世喜乐住。”

  佛说此经已,郁阇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注释】[1]婆罗门:此指出身于婆罗门种姓的青年。 [2]现法:现在的人间生活。 [3]正命:八正道之一,正当的谋生方法。佛弟子依从正法,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职业。 [4]不爱念者辄取:不懂得爱惜的人随便拿来取用。 [5]落度:潦倒,失意。 [6]优昙钵果:据《别译杂阿含》所载,优昙钵果大而甜美,为印人喜食。初食优昙钵果时,甚多果实挂于枝头,食后醉眠,醒来方知果实俱已食尽。以此譬喻提醒众人不要肆意开销,而无以为后继。 [7]同法:世间其余诸法,虽各有主张而俱为有漏法,无法让人获取究竟解脱,此为一致,故称为“同法”。惟有佛法,清净究竟,是无漏法,亦为“不共法”。

  【鉴赏】《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宋元嘉年间由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于建康。本篇选自《杂阿含经》第九十一经,原无经题,以世尊对居家之人开示如何修习入世与出世之法,故名为居家八法。

  本篇以婆罗门郁阇迦向佛陀请教在家之人如何生活以获取现世安乐为起端,佛陀先为其宣说了四项入世之法,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和正命具足。首先,佛陀教导在家之人,努力掌握知识和技术,从事种种正当的职业营生,精勤工作。其次,对自己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取的钱财应好好守护,不被剥夺或盗取,不为水难火灾损毁,对经手钱财之人要多有谨慎。再者,须多多结交能解忧苦、生喜乐的良师益友,以增饶益。此外,要善于理财,收支平衡,出入有数,合理生活,既不乱花钱财而后继无着,亦不吝啬成性如饿死狗,不奢不吝。

  长久以来不少人对佛教的印象,总认为其不食人间烟火,不涉世间俗事。可是在本篇的前半部分中,佛陀对世人的俗世生活和经济活动提出了中肯的要求和建议。重视自身的生活技能,审慎自己的财经行为,结交善友良师等,都可视作将佛教所提倡“离于两边”的中道精神贯彻到俗世之中,由此而生的正确原则和行为。对居家人而言,皈依佛教并非要执着于虚无飘渺的哲理探究之中,而是脚踏实地地来完善自身,服务社会。钱财之物,乃居家人无法离开的生活基础,佛陀因而教导居家人守护钱财,收支平衡,同时内心远离愚昧和贪著,维系等入等出的良好理念。佛经中涉及入世之法的本不多见,谈及谋生理财的内容则更为稀有,本篇关于世人生活技能和经济行为的论述,对于居家人个体和社会经济整体,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后,婆罗门郁阇迦继续向佛陀请教在家之人如何获得后世安乐,佛陀则为其宣说四项出世之法,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与先前的入世之法有所不同,这后四项出世之法有一定次第顺序:首先,在家之人要对世尊的教导生发坚定不移的信仰,且不因其他有漏法而有所动摇,是为信具足。其次,既有信仰,则当遵循世尊所嘱,受持修习于五戒;三皈五戒乃学佛之起点,可作为居家人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在家清白,修习净住,方有趣生善道的基础,是为戒具足。再者,守戒之外,在家之人亦需心离染著,如法布施,即抱持欢喜心、以平等的心态、为众生之解脱而行种种布施,最好亲手施与,是为施具足。最后,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并深入思考其中真理,以大智慧逆出生死,证入涅槃,是为慧具足。

  佛陀所宣说的后四项出世之法,以起信正念为根本,而后持戒以离恶道,布施以做善行,以智慧为解脱之法。真正对世尊生发信仰的人,应不为他法所动。现今世界传媒发达,诸说纷纭,种种言论充斥周边,个个幻象迭生四下,更有挂佛教名、行外道事之魔障,时刻惹扰世人。如无坚定正信,则修行之心极易为外道邪见所乱,偏于正道之外,远离解脱之途。因此居家人当深信佛陀所说之法,时刻自省,固守不移,不为其余有漏之法所扰动,信力渐增而自然终究断除对佛法的怀疑。

  在思想上坚定后,在行为上即应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依于信仰,随顺于净戒,自不以守戒为难、不觉持戒为苦,严谨生活,清净内心,不骄不奢不逸,但得大自在。

  同时,居家人当“心住非家”,不贪念私财,成就出离心。以悲悯心,行解脱施,是居家人的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布施当平等发心,对所施的对象一概而视,不因个人喜恶而有分别;布施当喜悦发心,若行施而内心不快,则无意义;为众生之解脱而施,不念自身实有所施而他人实有所得。虽则近年来,慈善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公益活动反响也越发巨大,但对许多人来说,如何欢喜平等地布施,仍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有不见诸于报端、不留名于楼身则不舍财物的想法,亦有名为参与慈善活动、暗中索求报酬的行径,此种种言行,皆非如法布施。在家之人,当谨守佛陀教诲,以欢喜心,平等布施。

  信心为本,戒、施为行,尚需慧具足,方能趋向究竟解脱。佛陀在本篇中提出要如实知四谛,即是对居家人具备智慧的要求。四谛乃佛教的根本教理,苦谛指明世间一切皆苦,集谛表明苦之成因由贪、嗔、痴三毒而起,灭谛阐明有超脱痛苦之所在、即为涅槃,道谛则告知抵达涅槃境界之法即修习戒、定、慧。佛陀观察世间种种,对诸行无常、业果流转等做出判断,又以人所遍历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及其根源之五取蕴苦,告知世人人间一切毕竟是苦。苦谛为四谛之首,也是佛教人生观的基础。苦谛可追溯于贪著、嗔恨、愚痴三个根本原因,集谛以十二因缘为根本,探究了贪、嗔、痴三毒火的性质,指出了有漏皆苦的道理。灭谛则表明人生之苦恼和苦恼之成因皆可得消除,这种对消除苦恼、求取解脱的追求是佛陀给世人提供的信念和目标,灭除三毒火,达清凉境地,得无余涅槃。佛陀提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正道,世人可借由八种依循正理的途径,断除一切烦恼,获得解脱。

  本篇短小简练,正文不足千字,却涵盖了居家人得获现世安乐的入世法和得获后世安乐的出世法。居家人与出家人相比,修行自有利弊之处。如何安排居家生活,如何面对俗世种种纷扰,如何维持趋向解脱的意念,无不是个人修行途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佛陀教导在家之人,以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和正命具足来获取幸福祥和的俗世生活。要以正确的信念,清晰如实地认识自身所处的世界,随顺环境而不为之所迷乱,友爱待人,平等待物。要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服务社会,供给家人,施助他人,一切皆量力而行。要善于听良师言,观善友行,生欢喜心,消嗔恨念。居家人把学佛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完备自身种种,尽力完成世间责任,亦不外乎于修行,亦可现般若心。同时,在家之人要保持出离生死的正念,以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四法,循序渐进,次第圆满。如此即可在不妨碍世俗生活的背景下,趋向解脱。对于现下的众多居家弟子来说,本篇所阐述的精神和行为原则,具大裨益,有大启发。 (俞文君)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四期,2009年5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