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十方堂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彩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十方堂
  彩虹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藏传佛教寺庙十方堂的建筑、塑像及其特色。
  关键词:十方堂 山门上无牌匾 无天王像 无大雄宝殿 无文殊像
  文章编号:1000—6176(1999)01—023—25
  十方堂,亦名广仁寺,位于台怀镇杨林街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具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喇嘛庙,布局严谨,保存完好。
  广仁寺的牌匾没挂在山门上
  《五台县志》记载,十方堂原是罗睺寺的马坊院,为招待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场所,如今天的招待所、宾馆。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才建成。
  十方堂是座喇啉庙,因为喇嘛头戴黄色的僧帽,身穿黄色僧衣,所以又称黄庙。过去五台山的寺庙并不分什么青庙黄庙,到元明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了五台山。但在元代时,它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寺庙作为专有的道场。到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断断续续住了4年;为黄教修建了5座寺庙,将黄教传入了五台山。他在五台山所建的寿宁、普明、塔院、普宁、普恩等五座寺庙是五台山最早的一批黄教道场。入清之后的顺治皇帝,对汉藏佛教圣地五台山特别青睐。顺治十六年(1659),他敕蒙古大喇嘛阿王老藏来到五台山,住在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次年,又命蒙古大喇嘛老藏丹贝卓锡五台山,住持全山工作。从此,菩萨顶就成了五台山汉藏佛教的首府。清圣祖玄烨比世祖还优礼五台山,任命罗藏胆巴为菩萨顶扎萨克大喇嘛,同时把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十座寺庙改为黄庙。从此,这十座寺庙的和尚也随之改为汉喇嘛,黄庙才在五台山多起来。罗睺寺本来是个大寺院,它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合称五台山五大禅处,寺内有“开花现佛”,为五台山十景之一。一年四季,香火鼎盛,游人川流不息。罗睺寺既是喇嘛庙,蒙藏喇嘛就要来这个寺院落脚。但罗睺寺住有汉喇嘛,由于汉人和蒙藏人在生活习惯上不同,语言不通,长期相处,尽管是出家人,久而久之也会产生矛盾。到了道光年间,有个印喇嘛,是青海三川人。他为人精明能干,就向罗睺寺管家提出,想在罗睺寺的马坊院,另修一个住处,供蒙藏喇嘛居住。当时确定,建筑材料由罗睺寺供应,资金由印喇嘛负责集资,没用多长时间,就建成一座寺庙。由于这座寺庙是专供来五台山朝山拜佛的满蒙藏族的喇嘛和信徒住宿,所以定名为“十方堂”。并制木匾挂在临街的旁门上。十方,在佛教中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个方位。堂是仅次于殿的建筑物,如法堂、禅堂、云水堂等。称堂主要说明十方堂不是一座独立的寺院,而是罗睺寺的十方堂。印喇嘛也就做了十方堂的印堂主。罗睺寺的汉喇嘛和蒙藏喇嘛虽然分居两处,另起炉灶,但是十方堂在政治上、经济上并不独立。十方堂住的人每天得到罗睺寺念经、做佛事。罗睺寺也按十方堂实有人数,每天发给炒面等物品。这样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此时,十方堂僧人通过关系,请光绪帝题写匾额。光绪帝御笔一挥,题了“广仁寺”三个字。十方堂的喇嘛就体体面面做了一个匾额,想挂在山门上,但又想到一挂到山门上,就等于脱离了罗睺寺的管辖。罗睺寺是反对的,同时要断绝对十方堂生活费的供应。十方堂的喇嘛只好打消这个念头,把广仁寺这个匾额挂在宗大师殿门楣上。习惯形成自然,事过百年之后,十方堂独立为寺。但广仁寺的匾额,依然还挂在宗大师殿的门额上。
  天王殿里没塑过天王像
  广仁寺坐北向南,一进三院,占地面积3645平方米。殿堂、配楼、禅舍共54间,钟鼓楼2座。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宗大师殿、后殿。
  第一院是幡杆院。两根木幡杆直立在天王殿前,高耸入云。
  天王殿面宽3间,9.7米,进深6.8米,单檐歇山顶,无斗拱。顶脊上装有镀金的铜法轮和宝羊一对,与宗大师殿和文殊殿背上的两个镀金铜宝刹前后相映,金碧辉煌。
  天王殿内没有四大天王。据年老的喇嘛讲,在“七.七”事变前,殿内两侧壁上挂过四大天王的画像,就连天王殿的前门也没有再开。而只设了一条香案,把前门一堵,便成了十方堂的南殿,香案上就供上观音和绿度母等11尊铜像了。这些铜像均高25厘米。
  天王殿没有塑过四大天王,原因是十方堂原并非一座独立的寺庙,只是罗睺寺供蒙藏喇嘛食宿的住所,所以建寺时,只建了天王殿,没塑天王像。
  主院没大雄宝殿
  从挂有“十方堂”匾额的旁门进去,便是“十方堂”的第二院,这是本寺的主院。院正中建宗大师殿,面宽3间,坐落在长14.6米,宽11.9米,高1米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四出郎,前有卷棚享亭,由三十六条明柱支撑,雕梁画栋,木刻圈口,殿身雕刻富丽,自柱础、柱额、斗拱、拱眼装饰等,均用龙、凤、狮、麒麟、花卉、人物等图案镂刻而成,绚丽多彩,雕工纯熟。四周檐柱下镶有青石板,上刻蒙藏文字,是修建寺庙时的功德牌。大殿门楣上竖悬着御匾一块,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广仁寺”,并刻有光绪之宝的篆文印鉴。匾长约1米,宽?0厘米,蓝底金字,匾额四边雕着九条金龙,做得十分标致。殿院两侧是配楼,东西各五间,为二层砖木结构,和大殿一般高。宗大师殿内主供佛像三尊,中间为宗喀巴大师,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释迦牟尼。以宗喀巴大师居中,故名宗大师殿。宗喀巴(1357 —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名罗桑札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称为宗喀巴。幼时从噶当派名僧达玛仁钦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十年,十六岁赴西藏深造,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在噶当、萨伽诸大师指导下研习五明,兼通显密,造诣颇深。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结合自己的见解,建立体系,从倡导戒律人手,进行改革,创立了格鲁派。后其法嗣在蒙古和硕特部及清朝支持下,格鲁派逐渐成为西藏地区执政的教派,并在蒙藏地区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宗喀巴也被视为和佛陀一样的神明,供养起来。
  宗大师殿后仅剩一层后殿,再没有别的殿宇,故十方堂没有大雄宝殿。原因亦是十方堂原不是一处独立的寺院。
  宗大师殿内光线幽暗,气氛神秘。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个大弟子贾曹杰(达赖一世)、克主杰(班禅一世),分别坐在中间须弥座上。前面香案上摆着香桶、蜡台、花瓶之类的供物。其中最显眼的是中间摆的紫铜香槽,香槽上镶着银质的二龙戏珠,珠子是一颗大红珊瑚。这是内蒙的一个信徒送的。大殿两侧墙布满干佛龛,每个神龛内供着宗喀巴大师小铜像,高15厘米,共949尊。下面是铜皮制的十八罗汉,高45厘米。这个殿还摆着32尊各种铜铸小佛像。殿顶为八角藻井顶,天花板上绘有老鼠吐宝等图案。这个殿里的佛像,都是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用黄铜铸成,镀以赤金。由于年深月久显得古香古色,价值珍贵。
  后殿没有文殊像
  从宗大师殿外两侧过道进去,是十方堂的三院,院内有后殿一座,称为文殊殿。
  后殿面宽5间,17.8米,进深11.2米,单檐歇山顶。前出廊,有斗拱,每间四攒。中间三间不是文殊殿而是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菩萨,钢皮制,高1.8米。弥勒菩萨左边是三世佛,即过去佛(伽叶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铜铸,高1.3米。右边是阿底峡尊者,铜铸,高1.3米。香案上还供有宗喀巴及其弟子的铜铸像8尊,高1米左右。殿两侧的墙面也布满干佛龛,上部三行佛龛内供奉着的五方文殊铜像70尊,高33厘米。下部两行佛龛内放的是《丹珠尔经》,这部《丹珠尔经净是顺治十六年(1659)藏族官员马史录弓布刻的版印制,全经108函,均用黄绫子包着,是一件珍贵文物。
  弥勒殿左右各有殿堂一间,左边一间称护法殿,供大威德金刚和吉祥天女,铜铸,高1米,工艺相当精致。弥勒殿右边一间无塑像,墙上只挂着密宗供养图、长寿图等。还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画像。
  十方堂,虽规模不大,但保存的佛像皆为铜质.并镀以赤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周祝英)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9.1)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慈福寺
下一篇:金阁岭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