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善导大师“三心说”的宗教学解析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韩剑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善导大师“三心说”的宗教学解析

  韩剑英

  内容简介:善导大师“三心说”简易究竟,具有深刻的当代宗教学意涵。本文在理解三心说思想的基础上,就三心说中所体现的对信仰对象、信仰主体和信仰方式等的界定进行一个初步的宗教学解析,并通过与基督教相应元素的简要比较,从而指出善导大师倡导的“三心说”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与意义。

  关键词:三心 宗教学解析

  善导大师(公元613一681年)净土思想极具特色,其着力强调和敷演的安心法门,具有典型的净土宗特质:理想主义的浪漫、信仰主义的坚定和现实主义的简单。安心法门的核心是“三心”说,简易究竟,其思想在表达强烈宗教情怀的同时包含有极其深刻的当代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等的研究内涵,涉及到对信仰对象、信仰主体和信仰方式等界定,不揣学识鄙陋,试论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三心”思想来源于净土根本经典之一《观无量寿经》,经中第十四观讲道:“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1)善导大师五部九卷著述对此三心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建立了自己的三心理论,《观经疏》中讲道:“此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必得往生。”(2)三心乃成就净业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根据善导大师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三心之“至诚心”就是是真实心,“至者真,诚者实。”(3) 真实有两种,自力真实,他力真实。自力真实又包括:以真实心断除诸恶,以真实心勤修众善。对于一切不善业者,必须从真实心中舍,一起善业者,必须从真实心中作。也就是说,至诚心既包括以真实信仰阿弥陀佛及安乐净土,又包括修习做到“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不得“外观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之心”(4),强调众生的身口意三种活动一定要以真实为基础。前者对阿弥陀佛及其安乐净土的真实信仰是“至诚心”的基础。

  三心之“深心”又称深信,即是深信之心,指对佛法要起深厚的信心,“三心”皆统摄于“深心”,善导大师开展出“七深信六决定”(5)的解译,并将之归纳为“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核心内容就是“信机信法”,即二种决定深信(6):一是“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是“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三心之“回向发愿心”是指回向一切善根愿生净土。回向有二义,一者回向菩提,二者回向众生,具体地说就是将自己所做一切善业、所从事的一切修行及所得一切“善根”,都以真实心、深信心回向愿生净土,而在取得功德后,又将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促成众生共同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是净土信仰理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其内涵极为丰富,可以说,善导大师信仰理论的成立根据就是回向的建立。

  另,“三心”又有“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之别。“要门三心”(7)(自力之第十九愿)是自力三心;“要门”是指十三观之“定善”(意为息虑凝心修禅定之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意为在心处于散动状态、非入定之时所从事的废恶修善的行为);“自力”是指行者自己发起的,但非凡夫所能发起的,为龙树菩萨所说的“难行道”。“弘愿三心”(他力之第十八愿)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他力三心”,如大经所云:“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8);“他力三心”,出于散善,但亦通攝于定善,是不论定善、散善、智愚、善恶、皆悉信顺弥陀真实之救度,为龙树菩萨所说的“易行道”。《观经》被称为“一经两宗”,其内容包括了“要弘二门”,即要门的观佛与弘愿的念佛之“念观两宗”,观佛是自力难行道,念佛是他力易行道。善导大师认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因而在《观经疏·玄义分》中做出有名的“要弘二门判”:“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入,显彰别意之‘弘愿’。”(9)

  在善导之前的慧远和吉藏等大师大都讲观佛三昧,善导则认为“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飘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10) 因此在他的五正行中,将称名之行定为正定之业,要求众生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据记载,善导大师早年修习《法华经》、《维摩诘经》,后潜心研修净土诸经,在这个过程中,善导大师将纷繁复杂的佛教理论浓缩为“三心”。“三心”理论,简易究竟,三心圆发实质就是指发菩提心,三心圆满就是菩提,这反映了一个佛教徒从追求到行动再到结果的一个完整过程,是净土信愿行内涵的充分体现(以上仅列出就下文将要涉及的宗教学解析中关于善导大师“三心”理论丰富内涵的部分意韵)。

  有人认为,善导大师之所以强调“三心”,是因为在净土信仰传播过程中受到佛教内部一些人的怀疑乃至批评,善导强调信心,要信徒不受别的教派和非佛教徒批评的影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于此显然是被动的、不完全的。善导大师悲心愿切,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三心”理论应机应法,具有广泛而悠远的普遍适应性。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11):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为中心的,代表人物有近代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泰勒、弗雷泽等;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个人)为中心,代表人物有美国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德国宗教学家鲁道夫·奥托;第三种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以法国的杜尔凯姆为例。尽管三种研究方法侧重不同,我们仍可以综合看出,任何一种宗教形式,其核心则是三个要素:信仰对象(神或神性物)、信仰主体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主观感受和内在体验以及这种宗教形式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反观善导“三心”,我们惊奇的看到,善导大师“三心”理论中在整体强调主观信仰的同时,深刻体现了当代宗教学家所把握的这三个基本要素,其教义教理与当代宗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颇有契合,代表着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宗教形式的一些特质。在此分别从“三心”对于信仰对象、信仰主体、信仰方法的确定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几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至诚心:信仰对象的明确界定以及宗教观念的信条化。

  如上文所言,“至诚心”首先在于至诚信仰阿弥陀佛及其安乐净土的真实,信其实有与可得。善导大师三心信仰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阿弥陀佛及其安乐净土。这与中国其它宗教形式及佛教中其他宗派截然不同,后者往往要么是多神崇拜,例如道教,要么是返身内求崇尚智慧解脱而忽略信仰对象,极端的如禅宗中呵佛骂祖甚至如丹霞烧佛。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善导大师明确界定信仰对象的方式,是完全符合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当今世界最有全球影响力的宗教形式都是典型一神教,如犹太教信仰雅赫威、基督教信仰耶稣、伊斯兰教信仰安拉等。宗教学者认为,一个至上神或者绝对一神的观念存在,对于他所存在的宗教形式在客观上将起到统一信仰、加强信徒认同感、增强宗教延续性等宗教性功能,确保这种宗教形式不致于在其他文化和其他宗教的影响下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信仰上的变易和改宗(Convertion)。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佛教发展到明代,整体上呈现完全的儒家化,这样的结果在可能获得儒家权威性与正统性作为支撑的同时,忽略了佛教作为宗教的信仰功能则在下降。例如这个时期有“法门周孔”美誉的袾宏大师在回应天主教时,(12)虽然有明显的护教特点,力图把天主教的信仰纳入到佛教的框架之中,认为天主是佛教中无量天王之一,试图从根本上调和两教的信仰。而与之相反,利玛窦(13)等人则维护了这种宗教的抗异性,拒绝宗教信仰上的认同,耶稣会则声明自己是佛教的敌人,儒教的朋友。从宗教学的观点来看,“儒教的朋友”认可现实的伦理与封建纲常,“佛教的敌人”则强化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利玛窦等人毫不含混对于信仰对象的界定,对于维护基督教的宗教性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对无限本体的根本信仰是宗教的根本特征,“宗教信仰要求信仰者对其神圣对象进行无条件的信仰和崇拜。”(14)在对于这个“无限本体”“神圣对象”的认知中,当代宗教学研究发现“在追求彼世回报中,人们愿意接受一个排他的交换关系”业已日渐成为一个普遍的命题(15),也就是说人们更乐于信仰一个特定的神(以及所认可的次级神)。一个而不是多个神,可以使人精神专一,特别是在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竞争中,信仰对象的明确界定将成为信仰认同的鲜明标志,好比人们看到金色的“M”就立刻想到了麦当劳一样,信仰标志促进信仰认同,而信仰认同将极大有助于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我们从当代基督教的发展来看,利玛窦们是成功的,而在这个时期,同样坚持信仰对象明确界定的净土宗也成为了佛教广泛传播的主旋律。

  二、决定深心:信仰主体的明确界定以及宗教感情和体验。

  从宗教心理学理论来阐释,三心说强调主观信仰、真实虔诚的精神以及主观信仰的精神体验和情绪感受,强调信仰的第一要素是生信心,只要“决定深心”,即可“带业往生”,“不断烦恼得涅槃”,生死涅槃之因在信与疑,信则得生,疑则难生,其首先界定的是信仰主体。善导的净土学说主张往生的主体是“凡夫”、“罪恶生死凡夫”,强调一切凡夫可以往生净土,以凡夫作为往生净土的主体,“今(佛)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希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念佛即得往生。为此因缘,我今依此佛教决定奉行。”(16)

  善导大师之前,虽然有昙鸾、道绰二大师倡导凡夫可入报土之说,但由于慧远、智者、吉藏等大师,从自业所感净土的理念出发,均对凡夫入报土之说予以否认,于是限制了净土宗广度众生的社会功用。其后,有迦才、元晓等法师的折衷观念,把西方净土分为报土化土两种,地上圣人生于报土,凡夫二乘生于化土,但仍然未能广开净土大门。在这种异议纷杂的背景下,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主凡夫往生报土论,认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且“惑业本空,皆是众生之妄心。心外无一法可得,染净诸法,唯是一心”(17),这样就在逻辑上把净土宗说成是一切人可以信奉的教派了。

  善导“决定深心”带业往生的思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基督教新教的基本信条“因信称义”。“因信称义”指通过对耶稣基督的信仰,罪人成为义人。在这个过程中,“因信称义”的前提是承认原罪,这个原罪是人类自身无法逃避和解决的,而耶稣则通过十字架救赎。“因信称义”的基础,新教称之为“神的恩典”。与之非常相似,善导大师理性观照凡夫众生的烦惑罪恶,二种“决定深心”首先承认我等都是五浊凡夫,第二强调唯乘阿弥陀佛大慈悲愿方可往生,“佛是大觉慈尊,功德不可思议。以慈悲愿力,能转众生迷心而为觉性。”(18)

  善导大师“决定深心”带业往生和基督教新教“因信称义”一样,都是难信与易行,其纯粹的宗教义理若合符节。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两者都彰显了宗教感情和体验在信仰中的特殊性。上文提到的美国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德国宗教学家鲁道夫·奥托分别在他们的著作《宗教经验之种种》和《论神圣观念》中都从个人的宗教体验对宗教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正如善导大师所言,“故仗佛强大愿力,能令众生带业往生。所谓带业往生者,不过令众生于宝池中,见佛闻法,渐除其妄也。其真有业可带哉?故经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具空。”(19)“决定深心”与“因信称义”正是深刻触动了信仰主体的宗教经验,强调主观信仰,唯心净土或唯心成义,从而净土信仰和新教信仰分别在东西方各种教说和教派互相竞争的环境中稳固地扎下根来,并得到发展。

  三、回向发愿心:宗教群体动力与属灵操练。

  “回向”理论复杂深奥,它不仅涉及信仰者存在根基的转化和信仰者的心意转向于信仰对象的关系,而且净土“回向”以上求下化的宏愿,强调主体信仰行动、信仰对象和信仰主体的完美统一,构成了丰富的佛教诠释学意蕴。在当代宗教社会学看来,“回向”理论至少起到了两个方法论层面的直接功效和作用:属灵操练与宗教群体动力——而重视或忽略这两个方面,也是当代任何一种宗教形式发展或衰落的重要原因。

  属灵操练(Spiritual disciplines),又被译成神灵操练等,显然是一个非常基督教色彩的词汇,我们在此运用不过是为了说明以下问题:任何宗教都不可避免需要使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读诵、观察、礼拜、供养、静修、祈祷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就是经由属灵操练使一个人的生命向着超越者的圣界开放,追求与神沟通的一种充满神圣的存在模式(a mode of existence)。

  善导大师的作业理论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完备的属灵操练(不甚恰当地比喻),正行、杂行以及正定业和助业理论为实现“回向”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信仰主体的界定也直接影响到信仰方法,既然以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作为阿弥陀净土信仰的主体,那么在信仰方法上必须应机提倡简便易行的称名念佛。因而,从方便法门而言,善导大师并不反对把观察、礼拜和供养作为正行五业中的三助业,事实上,大师终身致力于净宗艺术性的弘扬,他先后曾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余处,如敦煌千佛洞中《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又擅长造像艺术,曾奉唐高宗之敕命监造洛阳龙门奉先寺大毗卢舍那佛像,其造像以圆熟的写实性技法,表达了佛相庄严慈祥、智慧洞达、平和安宁、 圆满的神圣之美,是一个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善导大师的壁画与造像都可谓隋唐艺术的鼎盛之作,善导大师对于艺术这种相对于宗教而言为操作层面的形式的弘扬,以直观、感性的方式进行属灵操练,实现人神间的沟通,这对净土宗乃至佛教在唐以后的普及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决不可被忽视。

  “宗教群体动力”,顾名思义,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宗教个体,而是宗教群体在发展中一定存在着的某种根本动力。当代宗教学发现“人们作宗教选择跟作其他选择采取的是同样的方式,即权衡代价和利益。”(21)因而,在确定宗教信仰时“人们会寻求最小化他们的宗教代价。”(22)所以反映在宗教形式上,普通人们往往忽视完整的信仰框架和深奥的哲学论证,更多的关注那些理论简洁、方法易行、能带来安宁喜乐的精神信仰。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速度与效率,生活充满了紧张、压力与彷徨,人的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着孤离感,那些能够体现团队精神的信仰形式,往往能够更好激起意义价值的生命意识、释放美好的人性,因而受到人们的更多青睐。例如基督教中的一些新兴宗教对此极为强调,采取小型聚会、代祷等方式,关注群体互动,从而促进群体的快速增长。而善导大师“回向发愿心”就是一个这样的群体动力,在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的悲愿之互动关系中,它产生他力信心,从而导致集体热情、高度参与,真正体现净土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邃而真诚的宗教理想与宗教情怀。

  从以上可以看出,善导大师三心思想宏富,非我浅薄所能完全理解,仅就其所涉及到的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信仰方式做一简单论述。一般认为,东西宗教存在着根本差异,西方宗教是向外的、认识论的,从而是感性的和求真的;东方宗教则是向内的、存在论的,因而是理性的和寻根的。所以,按照一些西方宗教学的定义(主神信仰),中国只有哲学,没有宗教。而我们在此只需对善导大师三心说稍作研读,即可推翻以上的立论。善导三心说,于外表达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于内是人格的超越与庄严,是存在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净土法门信愿行,作为纯粹的宗教形式,表述着娑婆众生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充分体现了面对神圣物的卑微以及人性的张扬,促使宗教作为一个集体在保持与社会合理张力的同时迅速发展。

  善导大师“三心”说,又可概括为“两种决定深信”,由“两种决定深信”又可抽象为“一心念佛”。此中所谓“一”字,诚如《尚书》所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又如《论语宪问》“吾道一以贯之”,老子《道德经》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可以说,当善导大师将 “三心”简化为“一心念佛”时,其简易究竟,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世俗性以及国际性,因而受到广大信众的欢迎,高妙深远的殿堂佛教,遂变成广泛的民众信仰。这一转化,不仅使净土宗的早期弘化获得了巨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使净土宗在当代发展奠定了深刻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的基础,在多元宗教发展中能以其理想主义的浪漫、信仰主义的坚定和现实主义的简易一枝独秀,必然能充分发挥其宗教功能,更好的为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而发“三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