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护法天神来历考--汉化的诸天(1)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有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护法天神来历考--汉化的诸天

  郑有为

  在各大寺院内皆供有诸天,它是佛教中诸位尊天之简称。《金光明疏》:“外国呼神亦名为天。”这是佛经中的一种意译法。佛教中传来的那些位外国高级神,统称为“天”,尊称为“尊天”。尊天,是佛教中管领一方的天神,级别相当于人世间的帝王。他们还没有成佛,也不属于正规的佛门人物如菩萨、罗汉等系统。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的“神”,但都是佛法的护持者。他们各有生平,大多出身于南于次大陆的古老神话传说之中,有的原来身份显赫,地位崇高,出现的时代比释迦牟尼要早很多。可是,佛教传布后,认为“佛法广大,无所不包”,把他们都纳入门下。入佛门后,又有了新的履历。佛法东传,经过西域到中国,其中又有递嬗。汉族向来有容纳但又充分改造外来文化的巨大能力,不断使之归化。到了近代,已将诸天完全汉化。若对一个研究南亚次大陆古代神话而又不谙习汉化寺院佛像的洋人指出,那些在《梨俱吠陀》等书中出现的夷狄之神,竟然穿戴上国衣冠,幻成华人面孔,出现在汉化寺院里,他们一定莫名惊詑--要知道,这可是汉化的诸天。

  汉化的诸天,一般是二十位,称为“二十天”。后来,在佛道争胜的斗争中,有的寺院塑出二十四天以至二十八天,把道教的神也补入诸天之内,并非正规,一般的应以二十天为准,他们常被塑在大雄宝殿两侧,典型的姿势以大同华严寺所塑为准:各前倾约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文革”后新塑,如杭州灵隐寺、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等处者,均准此式。还有绘于大殿东西壁上作背景衬托用的“诸天礼佛图”壁画,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画,精彩异常,实为国宝。壁画较之塑像,可以比较自由地添加云彩、侍从、法器道具、花卉鸟兽等陪衬,组成大型手卷式画面,看来更觉飘逸生动。至于诸天形象,唐代以降各种佛家经典所述颇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师传,更受时代、地域影响,各寺所见不甚一致。

  诸天在佛前排列,有一定顺序。这种顺序也有多种不同。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象征“佛会”时礼佛的队列,分立大殿两侧(一般单数在左,双数在右)如下:(1)大梵天王(2)帝释尊天(3)多闻天王(4)持国天王(5)增长天王(6)广目天王(7)金刚密迹(8)摩醯首罗(9)散脂大将(10)大辩才天(11)大功德天(12)韦驮天神(13)坚牢地神(14)菩提树神(15)鬼子母神(16)摩利支天(17)日宫天子(18)月宫天子(19)娑竭龙王(20)阎摩罗王

  另一种是象征“金光明道场”(熏修道场)的排列,功德天立于佛左,辩才天立于佛右,以下左右两侧分头排列,如下:

  帝释天大梵天

  东方天王北方天王

  西方天王南方天王

  月天日天

  大自在天密迹金刚

  韦驮天神散脂大将

  菩提树神地天(坚牢地神)

  摩利支天鬼子母神

  阎摩罗王水天(娑竭龙王)

  (散洒处)

  现依佛会排列的礼佛次序,将诸天的首十位叙述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梵文Maha-brahma的意译,音译“摩诃婆罗贺摩”。本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据《摩奴法典》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把卵壳分为两半,创造了天和地,创造了十个“生主”,再由他们协助,完成创造工作。同时,他也创造魔鬼与灾难。他原有五个头,据说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的四头面向四方;有四只手,分别拿著「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由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因其本来的地位崇高,所以佛教产生后也利用他造出新神话。佛传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生时,大梵天作为最亲近的侍者,手执白拂子,在右前方作引导。释尊成道后,大梵天奉献自己的宫殿,请佛在殿上转法轮说法。这样,就造成了佛居诸神之上的印象。大梵天入佛门后,虽被吸收为护法神,位居“诸天”之首,但与“三大神”原职相比,显然地位大大降低。汉化后形象改变更甚,多作中国中年帝王形象,手上常持莲花。在释迦牟尼佛旁侍奉时手持白拂子。又有一说:梵天、帝释并侍佛,梵王捧伞(幢),帝释持拂。

  第二位:帝释天,梵文Indra的意译,音译“因陀罗”。本来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有关他的颂诗占《梨俱吠陀》全书四分之一。据说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他全身茶褐色,能变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战神。武器有金刚杵、子、罔。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佛教也利用了他,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佛从天上一级一级地下来。他在左前方手执宝盖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组。他也曾请佛在自己的宫中讲了多次各种经文。加入“诸天”行列后,虽然居首,但势力比“世界大王”时代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平起平坐。还给他新造了履历,称其为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据《大智度论》说,迦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迦,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迦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又据《净名疏》等书中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心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帮忙。后以此因缘,同生三十三天。那女人居中,即化为帝释天,还有三位夫人,名为“园生”“善法”“赦友”,与帝释天一起修行。那么,帝释天此时一定是由女变男了。这种种说法,暗中影响了汉化寺院中的造像意匠。

  汉化寺院中,帝释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且男人女相,面“如散华供养天女”;或即径作青年女后像。为了表现帝释天居于须弥山之巅为三十三天之主,中国画师和工匠常有巧妙构思。如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作女后像,后随三位天女(或即象征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给帝释天打方顶伞盖,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盘,内盛莲花等,以示入佛门修供养之事;最有兴味的是第三位,双手捧一个山石盆景,这是纳须弥于芥子式的化须弥为盆景,此种绝妙的象征性手法,纯粹是中国人的意匠创造。

  第三位:北方多闻天王。

  第四位:东方持国天王。

  第五位:南方增长天王。

  第六位:西方广目天王。

  这四位就是天王殿中供奉的“四大天王”。

  第七位:密迹金刚。是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也就是佛寺入门的山门殿中供奉的护法金刚的原型。

  第八位:大自在天。梵文Mahesvara的意译,音译是“摩醯首罗”。本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的神,以男根为其标帜。据说一切万物都是他生的,原都是他肚里的小虫,大地是他的身体,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粪便。后来佛教把他改造为护法神,如说,释尊为太子时,遵当时的信仰,去庙里礼拜大自在天神像。吓得大自在天的偶像离座下阶,先礼太子。这是一则著名的拿外教天神垫底抬高佛祖的故事。对大自在天本身,佛教也添上种种附会。如说:他位于色界十八天最高处,“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颇为“丑恶”云云,看来都与本根有些关联。汉化后全失本真,常作密宗所传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状态,手执拂子、铃、杵、矩尺,面作菩萨相,身著菩萨装,骑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少见。

  第九位:散脂大将。散脂(散支)全译“散脂修摩”,是梵文Pancika的不准确音译,唐代新译音“半支迦”,意译为“密”(密神)。又名夜叉(药叉)大将,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有的经说他是鬼子母的丈夫,又有说是鬼子母的二儿子的。汉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刚武将状。许多塑画工匠常把他和密迹金刚作为一组,塑画成哼哈二将式形貌。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红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因此,一般人也就把他俩看成哼哈二将了。

  第十位:辩才天。梵文Sarasvati的意译,音译是“萨罗萨伐底”,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据说他聪明而有辩才,所以称为辩才天;他能发美音而歌,所以称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别,《大日经》说是男天,《最胜王经》和《不空羁索经》说是女天,阎罗的长姊。一般以女天为准。佛经说,她住在深山里,“或在山岩深险处,或居坎窟及河边,或在大树诸丛林”。“以孔雀羽作幡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身著青色野蚕衣”。一切动物如狮子、虎、狼、牛、羊、鸡等都爱慕她。“狮子虎狼恒围绕,牛羊鸡等亦相依。”汉化寺院中所供的常为此种典型的菩萨装八臂像,手执火轮、剑、弓、箭、斧、四绢索,也有换上矛肖和杵的。一般旁六臂执物,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几种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