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国的天然大佛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果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的天然大佛

  <<果藏>>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形成于石窟的开凿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的适应,缓慢地流传,到东晋十六国时趋向繁荣,南北朝时出现各种学派,隋唐时代更形成大乘佛教八个宗派,进入鼎盛阶段,并实现中国化。在西藏地区又出现藏传佛教,它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在云南地区,从缅甸,泰国传入上座部佛教,属于南传佛教。在佛教的长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中国高僧和佛教学者从事译经、注释和创造学说体系的佛教理论活动,并积极开展建寺造像,坐禅修定等佛教实践活动。近二千年来,佛教不仅扩大了中国思想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

  中国佛教造像、石窟、建塔,最初都从印度传来。从印度现存佛教遗迹看,第一期的菩提伽耶,第二期的巴鲁特、桑奇都无佛像,只有佛座和佛的足迹,以表示佛的存在。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已有雕刻的佛像与佛足迹,两者同时存在。第四期阿旃陀、犍陀罗只有佛像而无佛足迹,并刻有佛传。犍陀罗为当时中国西背氏移民所建贵霜王朝的都城,取希腊所遗文化而光大之,所以月氏佛教文化独具特色。沿丝绸之路,东来而至甘肃的,有敦煌鸣沙山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祗有安西榆林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广元石窟以及南京摄山石窟等。中国西部佛教造像艺术,以于阗、龟兹所保存者最多。敦煌、云岗驰名世界,其余如日本、朝鲜等地皆学中国,而印度本土佛教造像于九世纪后为印度教和穆斯林所毁,仅佛教几个大石窟较完整地保存至今。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初期虽曾受印度的影响,但同一题材,内容和表现方法都已不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如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窟、天水麦积山窟造像等。再东进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邯郸响堂山、河南巩县石窟寺、山东云门山、江西连云港、辽宁义县万佛堂大小石窟,蔚为盛观。在四川有广元、大足以及巴中、通江等石窟造像,分布既广,数量亦多。乐山大佛,尤呈伟观。其他木雕、泥塑(敦煌、麦积山由于石质是砾石,不便雕刻,工人匠心独运,改用彩塑)。唐塑在莫高窟中焕发光彩。江南杨惠之成为泥塑名家,江苏吴县紫金庵的南宋罗汉塑像就是彩塑的精品。总的说来,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虽然曾受印度的影响,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也传到印度犍陀罗等地区,对印度佛教美术的发展也曾有过一定的影响,这是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以上所介绍的是佛教人工造像的情况。近几年来,由于旅游和佛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地陆续发现天然大佛,这里汇总向本刊广大读者作一介绍,以供朝礼参拜的参考。所谓天然大佛,主要是自然形成,有些略有人工修理调整的痕迹,其特点是既大且奇,令人感受大自然的特色。

  四川乐山大睡佛

  广东老农潘鸿忠于一九八九年五月在游四川乐山时偶然发现在号称“世界之最”的乐山大佛外围又有一尊奇大无比,由几座山体构成的隐形睡佛。经四川省文化厅于一九九○年九月派出专门考察组实地探察证实这尊全身长达四千米的巨型睡佛确为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栩栩如生的仰卧睡佛。它躺水面天,头南足北,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尤、凌云、龟城三山连襟组成。根据僧人估测,这尊巨佛平睡于此已有二千年左右了。

  新华通讯社为这一新发现令人称绝的奇景发了专电,向全世界作了报道。惊叹凌云大佛(即乐山大佛)不偏不倚刚好端坐于巨佛的心胸部位,仿佛紧紧依偎在“祖先”怀中一般。这正好应证佛教中的“心中有佛” 与“心即是佛”的古老圣寓。报道还说,巨佛的形成是古人匠心所建还是一个疑窦丛生,众说纷纭的谜。若说人工所造,如此浩大工程为何竟无丝毫历史记载乃至民间传说。若说纯属天然,为何巨佛身上人工刀迹斧痕比比皆是,为何唐人劈山、凿乐山大佛刚好选址于佛心之处?以后国内报刊还发表了各种探测,谈得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如说二千年前形成“离堆”便已造就佛头,“乌尤”二字取于唐代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面然”之名,说明佛门前辈对乌尤山是佛头早有所悟。如此等等,看似朴朔迷离,其实荒乎其唐。今据照片和文献资料,以及到乐山访问,所得见闻,试作澄清。

  首先是巨佛的形成,纯属因缘巧合。乌尤山古名漍岩,本与凌云山相连。战国秦昭王时(公元前三五六—前二五一),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将它凿开,故名“离堆”。当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李冰不知有佛,怎会想到二山分离形成麻浩河头,造就“佛头”、“佛身”。因此这完全是不顾历史的瞎扯!至于乌尤山古名乌牛山,北宋诗人黄庭坚更名为乌尤山,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山易名后以山名为寺。寺中有二米高的铜“乌尤”大士像。《乐山县志》谓观音大士莅此,见两河沙岸,鬼魅啾啾,乃化为鬼王,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载,应以何种身得度者即现何种身为其说法,化鬼王也有可能。但“面然”却与观音无关,此名出于唐实叉难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经》。“面然”即“焰口”,为饿鬼名。经中说佛弟子阿难在定中受到面然的警告而请示佛陀,佛因而教以此施食之法。可见所谓佛门前辈对乌尤山是佛头早有所悟,“面然”是佛面使然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纯属牵强附会。

  其次是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圣寓,也是张冠李戴的曲解。禅宗六祖在《坛经》中说:“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又说:“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只有除却妄念,拨去云雾,自识,直见本性,即可见性成佛,所以六祖要求人们“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并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位记者把自心和自性,搞成心脏的心,认为“乐山大佛”刚好凿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应了“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寓言,确是南辕北辙,相差太远了。至于巨佛如何形成?它既是大自然造物,又是人工创建,可说是“因缘所生法”的体现。细观以乌尤山为佛头,凌云山为佛身的形象。那头部特别逼真弯曲的发髻,隆起的眉眼、鼻尖和下颔,还有一撇漂亮的眼睫,令人叹服其维妙维肖,极为传神。原来乌尤山林茂密,浓绿盖地,这是历代寺僧惨淡经营,劈山造林的结果。如今巨佛上的发髻、前额、鼻梁、嘴唇和下颔,一望而知是山上茂林所组成,眼睑和睫毛,是本世纪七十年代所营建的景云亭的翘角。这些林木和建筑物高低有序、互相错落,神奇地变成巨佛的五官,才使巨佛面目传神。但乌尤寺僧众们为保护山林付出辛勤的劳动,是否为了保障佛头完整无损,那就要看今后全面规划。倒是如来殿的一副楹联引人深思。上联是:“大智慧所居,看他翠竹黄花,顿明佛性;”下联是:“小蓬莱在望,羡此洞天佛地,好悟禅机。”可见历代寺僧苦心保护山林的“禅机”与造就“佛面”并无关系。一切法因缘所生,如果山林有了变化,那呈现的巨佛面容也会有所变异,甚至面目全非。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巨佛是大自然的造化,又是人工精制。但归根到底,还须因缘巧合,否则怎么会躺睡二千年左右,迄今始被发现呢?缘不成熟,睡佛就不成其为睡佛了。

  山东青州发现

  神秘山体巨佛

  无独有偶,据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上海《解放日报》报道:来自全国各地学术界的二十多位地质、考古、历史学专家、学者汇集在有“海岱明珠”之称古城山东省青州市,就该市发现的奇观山体巨佛及佛教造像进行考察探讨后得出初步结论:这一种神秘的山体巨佛乃是人力借山势雕凿而成。

  专家、学者们先到驼山观佛台察看和领略了山体巨佛的整体神韵之后,复又登上巨佛台,实地详察了整个山体巨佛。确定位于山东省青州市驼山的巨佛头像由几座山体组成,仰面横长达二千五百余米。巨佛的额、鼻、嘴、颔诸佛比例适当,眉、眼、颧骨清晰可辨,随着视角的转换,巨佛的双唇会呈或开或闭的奇景,形象生动,令人拍案叫绝。专家、学者们认真观察了山体巨佛的前额、眼睛、下唇、下颔等部位,发现均有人工修凿的痕迹。他们就巨佛天成还是人为这疑问,从历史、考古、地质、佛学和政治的不同角度,旁征博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山体巨佛的修凿时间、修凿起因、修凿者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讨。神秘山体巨佛的面纱揭开后,将为山东这古老省区增添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附近的巨型睡佛

  甘肃敦煌县城东二十五公里的莫高窟,俗名千佛洞,是中国佛教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一千六百多米,建造年代据武周圣历元年(六九八),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至唐代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窟最大者高四十余米、三十余米见方。最小的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以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大者三十三米,最小者仅十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四十多平方米。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壁画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二十五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

  就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经敦煌艺术院院长发现一天然巨型睡佛。它位于敦煌市西郊的党河山。睡佛呈仰卧状,全长二.二公里。佛首以党河水库大坝为枕。其发、髻眉骨、鼻、口、颈、胸、腹、下肢、脚部轮廓清晰,比例适度,堪称大自然杰作。睡佛最高处比附近地面高出一百五十米。晴日高温时,只见远处海市辰楼,水波渺渺,近则云气绕绕,瑞光万点。睡佛安卧云间,仪态万方,堪称一绝。到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既可瞻仰佛像、菩萨像、壁画、经变等艺术珍品,又能欣赏巨型睡佛和自然景观,一举数得,美不胜收。

  浙江建德大慈岩的

  天然巨佛

  以上介绍的都是巨型睡佛。浙江建德县城南二十七公里处,有大慈岩,山形诡怪,五峰如指弓曲成一拳。近经勘察发现整座山岩是一个巨型天然大佛,高约六百米,直冲云表,四面玲珑,白云缭绕,堪称奇观。南麓有石阶千级,盘旋而上,山巅古刹大慈寺,建于元大德初年。寺殿僧房傍岩而筑,一半入岩,一半凌架悬崖,有长廊相接,石栏连续,因势布局,与山峰混为一体。这里还有罗浮仙境、一线天、玉池、云亭等胜迹。

  与四川乐山大佛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气势磅礴,规模宏伟。不同的是乐山大佛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用人工凿成。据《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载:大佛为唐开元元年(七一三)由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八○三)完成,前后工程进行了约九十年的时间。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七十一米,头高十四.七米,头宽十米,肩宽二十八米,眼长三.三米,耳长八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两人,头顶上可置一大圆桌,。赤脚上可围坐一百余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慈岩大佛高六百米,是大自然的造物,当然还须人工修凿,使其更加完善、逼真。据报道,有关部门整在研究规划中。

  辽宁鞍山市千山

  天然大佛

  辽宁省鞍山市东二十公里,辽阳东南三十公里处有千山,原名千华山,又称积翠山、千朵莲华山,为东北地区三大名山之一,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海拔七百多米。山中奇峰迭起,塔寺棋布,共有峰峦九百九十九座,以其近千,故名千山。最高峰为仙人台,第二高峰为五佛顶,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千座奇峰,或如狮虎雄躆,或如映象盘龙,因此古人有诗赞曰:“一石一泉皆化育,千华千顶孰雕锼?”山中除有峰峦奇秀着称外,尚有建于唐朝,而在明代驰名的“祖越”、“龙泉”、“大安”、“中会”、“香岩”等五大禅林。清人姚元之诗云:“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障重,欲向青天花数朵,九百九十九芙蓉。”咏者有身历其境之感。有报纸曾报道,千山发现天然大佛,酷似弥勒造像,其发髻、眉、目、鼻、唇、颔清晰可辨,肢体轮廊明显,并刊载照片。这又为千山胜迹增添一自然景观,堪称盛世奇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