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林妹妹出家,《南方人物 》专访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凤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林妹妹出家,《南方人物 》专访

  杨凤岗

  宗教越多元,社会越和谐。理性的、开放的经济市场带来物质繁荣,同样,理性的、开放的宗教市场也会带来精神繁荣

  人物周刊:作为一个对宗教素有研究的学者,您怎么看这次“林黛玉出家”事件?

  杨凤岗:宗教信仰,本来就应该是需要大众和媒体开诚布公讨论的话题。陈晓旭的出家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要感谢“林妹妹”。

  人物周刊:人一定需要宗教信仰吗?宗教一定有市场吗?

  杨凤岗:简单地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人类一定还有精神需求,无论你是明星还是民工,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绝大多数人都有对于宗教的需求。

  宗教兴盛从总体来说不是坏事,对于社会稳定、安抚人心、心灵慰藉来说还是好事,宗教的道德功能,很难被其他东西所取代。

  人物周刊:您的中国宗教“三色(红、黑、灰)”市场理论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反响,这些年来,中国大陆的宗教传播比较盛行,佛教、基督教等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民间信众,您怎么看?

  杨凤岗:有需求就要有供给,宗教的供求就构成一种特别的“精神市场”或“宗教市场”。跟物质经济的市场一样,宗教市场的供求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完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宗教领域,得到官方允许的宗教构成“红市”;遭到官方取缔,但禁而不绝的宗教构成“黑市”;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或者既合法又非法的宗教现象,就是宗教“灰市”。

  目前来看中国宗教的“红市”,统一口径的说法是有大约一亿宗教信徒。宗教“黑市”人口难以统计。而更多的中国人是在宗教“灰市”里。

  如果官方不管,或者是批准为文化活动场所而非宗教活动场所时,则是在宗教“灰市”里。如果得到了批准,纳入了宗教管理之下,比如浙江金华的黄大仙庙,陕北榆林的黑龙大王庙,则进入了红市。

  人物周刊:是不是红市越大,就越能避免宗教黑市的出现?

  杨凤岗:红市越大,越有利于社会稳定,因为它是公开的,而非地下的。在宗教问题上,有禁止就有黑市,总会有人对宗教的追求是不顾身家性命的,因此必然会出现禁而不绝的现象。这在文革中有大量例证。文革十年,所有宗教场所都关闭了,但是改革开放初期一清点,宗教信徒基本上一个都没少,有的宗教甚至还有所增加。

  宗教管制越严,宗教黑市就越大。放松管制,减少禁止,就意味着黑市缩小。在美国,宗教都是在“地上”的,基本没有黑市。

  人物周刊:有人说“美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堂”,宗教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杨凤岗:一个没有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必然会堕落为狼与狼之间的厮杀,资本的特性,更容易使人释放出这种狼性来。法律的建立和强制实施,可以维持一个社会交往关系的底线,但是,没有道德,只剩法律,那跟狼与狼的关系差不到哪去。

  美国搞市场经济二百多年了,既没腐朽也没垂死,而是有秩序地稳定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处都是教堂,教堂净化了人心,彰显了人性,驯服了资本的野蛮狼性。伴随着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不断有宗教复兴运动、心灵更新运动。假如没有教堂,美国的市场经济可能早就崩溃了。

  人物周刊:有人认为,有了宗教信仰,可能对物质生产有反作用力,就像“林黛玉出家”事件。

  杨凤岗:宗教社会学有一个经典命题,即韦伯所论述的基督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有契合关系。基督新教伦理带来工作观念、职业观念的变化,认为上帝呼召人跟随他,并不总是要人出家修行,专职自修或传教。上帝对每个人都有呼召,呼召人们在世俗的工作中尽职尽责,活出神圣,荣耀上帝,这是天职观念的来源。

  这个观念被普通大众接受,这是个根本性转变,把世俗工作和宗教追求统一起来。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既不是为了世俗享受,也不是为了后代积攒财富,而是为了遵循上帝旨意,荣耀上帝。这样,赚钱就不会不择手段,赚钱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挥霍,而会用于资本积累再投资,结果公司反而越滚越大。

  “林妹妹” 放下公司出家,从个人宗教追求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假如这成为主流,大公司的老板都出家了,那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就甭搞了。我从2000年开始,采访了一些国内信教的老板,他们积极赚钱,而又遵循信仰原则和奉守道德原则,个人事业成功,家庭生活蒙福,又造福社区社会。我看,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更多这样的商人和企业家。

  人物周刊:您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美国在宗教事务管理上有哪些经验?

  杨凤岗:美国的宗教市场是个开放市场,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无论多么奇特怪异,几乎都能在美国找到信徒。不过,美国并未因此而陷入宗教冲突或社会动乱。

  其实,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论述过,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宗教垄断或寡头垄断,必然带来冲突和混乱。宗教越多元,社会越和谐。理性的、开放的经济市场带来物质繁荣,同样,理性的、开放的宗教市场也会带来精神繁荣。所以,建立开放、公平的宗教市场,这值得借鉴。当然,跟经济改革一样,宗教市场的转型也需要一个过程。

  人物周刊:有人说,“中国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是这样吗?

  杨凤岗:中国两千多年来对于宗教,压抑多于释放,因此很多中国人没有自觉的宗教认同。但没有清醒的宗教认同,不等于没有宗教需求。从本性上来说,对于宗教的需求中国人跟西方人没有本质不同。

  人物周刊:无神论者与宗教需求是什么样的关系?

  杨凤岗:前面说过,在对于宗教的需求上,中国人跟西方人没有根本的差别。对于宗教的需求是普遍性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具体每一个人都需要宗教,自古就有不需要宗教的人,人类学家发现不少原始部落就有无神论者。我在中国农村长大,知道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乡村无神论者也并不少见。不过,在美国,绝大多数人是有宗教需求的。在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社会精英群体中也是如此。

  至于信仰什么教,这就像吃饭一样,有人喜欢粤菜,有人喜欢川菜,有人喜欢鲁菜,也有人喜欢汉堡牛排。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餐,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餐了。这就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

  宗教的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至于不同宗教的此消彼长,有市场“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优胜劣汰,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理性选择。

  杨凤岗河北人,1987年获南开大学哲学硕士,1997年获美国天主教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等。

  (记者 饶智)

  (2007年03月09日 《南方人物周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